1. 弓箭怎麼做
1、找一根樹皮撕下,撕成差不多大小。
2. 弓箭的製作方法步驟
您好,最簡單的弓箭的話其實還是比較容易製作的,只是它的射程的話就不能夠保證了。
3. 自製強大弓箭的教程是什麼
1、找一根樹皮撕下,撕成差不多大小。
弓箭的使用技巧:
1、搭箭手式
搭箭的手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即歐洲人所說的「地中海式方式」,宋代亦稱為「胡法」,主要流行於西方使用單體弓的區域。這種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左側。
第二種根據宋代中國官方分類,則叫「漢法」。現代人可以稱為「中國式拉弓法」。主要流行於普遍使用復合弓的東方世界。這種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右側。使用中國式拉弦法,則必須在拇指上套上指環,中國古稱「韘」,後世稱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製成。
2、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飛出,射向目標。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
3、防止被箭磨傷
許多射手發現,箭在飛離弓弦時,常會磨傷臉頰和手部的皮膚。臉頰部可用頭巾或其他布料遮擋,手腕部帶上皮革護套。
弓箭的種類有很多種,根據其用途不一樣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比較常見的有長弓和短弓,在古代根據兵種的不同可分為步弓和騎弓,如果按照力量的不同也可分為輕弓、獵弓和強弓。弓箭在射擊時最普通的站姿是定射雙腿丁字站立,同時腰後仰十五度,將弓握在左手上,然後用右手取箭。
取回箭後要把箭梢搭在弓弦上,同時要把箭頭搭在箭台上,箭頭要緊貼在弓身上,並且要與左臂平衡,右手要持續有力的向後拉動弓弦,等到弓弦拉滿後,把箭按照拋物線的弧度仰射出去。
4. 弓箭製作方法
彈木挑選
應選擇彈韌性都很好的易彎曲材料用來製作弓柄。一般長約120厘米,但可根據個人情況加以取捨。選擇適於自己使用的弓柄:右手放在腰部一側,握住彈木一端,左手洞棍向前斜舉伸直,並握住彈木,作好標識,取這段彈木作為弓柄,長度會很適合。這可作為弓型大小的標准(使用長弓需要 更多的技巧)。
弓柄的加工
弓柄中部寬約5厘米,兩端漸窄,直至1.5厘米。 在距離柄尾約1.25厘米處刻上凹槽(a),以便固定弓弦。先剝去樹皮,弓柄削成形後,外表塗抹一層油脂。
弓弦的安裝
用生牛皮製作弓弦最理想。可切成寬3毫米的堅韌長 條。其他各類繩索在應急時也可以選用。老蕁麻樹皮具上 好的粗纖維,可搓成結實的弓繩。如果弓柄彈性很強,可 能需要相對較短的弓弦。在固定弓弦時弓柄只可稍綳緊- -只有在拉開弓時,弓柄才進一步彎曲緊綳,提供相當大 的彈力。
先將弓弦在弓柄凹槽上扣上一環,然後繞兩圈半。如 果作弓柄的材料沒有干透,在放置不用時應放開弓弦的一 邊,否則容易使弓柄變形。一柄制備精良的硬弓會比一個彈性隱阱更有效率,也能更精確地命中目標。
5. 如何製作弓箭
步驟如下:
1、首先:選一塊長木頭用來造弓。
弓箭的製作和使用有著濃郁的地域色彩,就地取材是首要的,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產竹的地方就用竹弓,產木的地方就用木弓,而在草原上飼養牛、馬、羊為生的游牧民族以筋、角來得最方便,所以都是用角弓。
除了很少的木芯以外,都取自所飼養的牲畜,在食其肉、喝其奶、穿其毛之外,還充分利用了筋、角、皮,可謂物盡其用。
中國中原地區的角弓,就是自秦代起不斷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戰而發展起來的。而韓國人使用角弓是因為首先是受中國的影響,其次是元朝征伐日本失敗,敗兵滯留朝鮮半島而遺留下來的。
自身條件和作戰方式決定弓箭的形制,中國秦代弓箭之大比起英格蘭長弓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弩床、弩機、箭頭的形狀和製造。
到當時弓箭兵的數量、訓練、戰術都是當時最進步前輩的,秦代的弩機的構造就是在現代看來,除了材料的發展和彈簧的使用以外也並不能稱之為落伍,秦軍弓箭和英格蘭長弓主要用於車戰和步戰,弓箭都可以做得盡可能的大。
在大致同等體積情況下,弓箭的穿透力大於一般的熱兵器,關鍵在於熱兵器發出的彈丸在遇到阻力後就基本停止了直線運動,而箭在頭部遇到阻力運動住手後,箭桿部分還會有很大的慣性從而使箭頭保持向前的作用力。
6. 怎樣製作竹子弓箭 我想要做一個弓箭,但不知做法,求解
1、工具/原料:竹子一根、繩子一條、羽毛、膠布。首先,選好竹子,如下圖所示。
7. 怎麼製作一把弓箭
找一根樹皮撕下,撕成差不多大小。
然後把他編成一根較長的繩子。
找一棵筆直的小樹,削皮,打磨。
如果不直就用火烤,邊烤邊拉直。
然後削出槽。如下圖。
樹脂燒化,塗在槽上。
夾入石片,邊烤邊粘,然後綁上線。
找來葉子,削成羽翼,粘在箭尾。
找一根韌性較好的木棍,在兩頭刻上槽。
最後綁上繩子,一把簡單的弓箭就做好啦!
8. 怎麼可以做弓箭
弓的做法,弓箭的做法教程
這是一個老外的作品,很強悍的弓箭製作方法,看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天然木材變成弓箭的。1、找一棵直而且沒有樹杈的樹,比如山胡桃、岑樹、櫻桃木等等。中國常見的水曲柳、榆木、樺木、桑木等,只要紋理緻密平滑有彈性的木材都可以。
2、把樹砍回家,老外在這里強調要保證不違法,愛護樹木也是每個中國人應該具有的美德。
3、砍下的這段原木應該直徑8-10英寸,長72-73英寸。(1英寸=2.54厘米)
4.用錘子和鑽把圓木劈成4瓣
5、從4瓣中選出一瓣做你的弓
6、用濕度計測量木頭的濕度,濕度在8%-10%比較合適。對一張弓而言,木材的濕度是很重要的。木材太幹了容易折斷,太濕了力量不夠。其實對我們來說,只要把木材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1年以上,其濕度就是合格的。
7、剝樹皮。將樹皮剝去,小心不要傷到下面的木頭纖維,靠近表皮的一側用來做弓背。
8、將弓的形狀用筆畫在剝好皮的木頭上
9、木材上畫好弓的樣子
10、用斧子、鋸、刨刀、木銼等把木材按畫好的輪廓修成弓的形狀
11、用工具細心修正,直到弓臂可以圓滑地彎曲成一張弓的形狀
12、用專用支架把剛剛做好的弓臂彎曲起來,有不順滑的地方仔細修正
如上一張弓就做成了。不得不承認,人家老外就是比咱們會玩,他們還用這樣的弓去打獵呢!
9. 弓箭的製作方法及材料
弓
最初的弓多用單片木材或竹彎曲而成,縛上動物筋、皮條或麻質的弦。一張弓基本上包括弓片、弓梢、握把、弓弦幾個部分。
弓箭拉力和射程的大小基本上是由弓片決定的,而弓箭也正是利用了弓片反彈力發射的,可以說一張弓其自身受力最大的部件就屬弓片了,弓片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弓箭的整體質量。一般選擇彈韌性好,易彎曲的材料來製作弓片,弓片一般長120cm,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取捨。
製作過程
步驟1 准備一根長約120cm的竹子、用作弓弦的棉繩、一根用作握把的木條(長20cm、寬3cm、厚3cm)。把竹子劈成2條長120cm,寬3cm的竹條。
步驟2 打磨竹條,把兩根竹條的竹節磨平。打磨可以用兩種方法進行:一是用手工刨刀打磨,比較費時費力;二是用電動刨刀打磨,比較快捷,但要注意使用安全。在製作的過程中帶上手套,以免被竹子扎到手。
找出木塊中點,在兩端找出1cm。
步驟3 找出木塊中點,在兩端找出1cm的點與中點連結,隨後將多餘的鋸掉。
步驟4 取其中一根竹片,在兩端各10cm的一段,彎折成弓梢,用熱風槍或蠟燭對其燒烤,同時慢慢彎曲竹條,直到成45°角為止(注意:用熱風槍吹的時間不能太長,若用蠟燭烤,切記不要碰到火焰)。
步驟5 將兩根竹條疊放,找到竹條的中點,將加工好的木條中點與竹條中點對齊(木條有弧形的一面朝內),在弧面上塗上木膠,用G形夾夾住兩邊;放置24小時待膠水干。
步驟6 用棉繩將2塊竹片和木條緊密纏繞(注意一定要纏緊);繞線時注意線一定要緊,可以兩人一起合作進行,繞好後如圖所示。將另一根沒有弓梢的弓片在兩根弓片的分叉處鋸掉,並用棉繩將鋸掉的弓片尾端與另一根弓片緊密纏繞在一起。
步驟7 在竹條已彎曲的兩端距邊緣2~3cm的位置,開兩個三角形的缺口,取適當長度的兩股繩繞成一根,再在兩頭各繞成一個圓環,將環分別套在竹條兩端所開的三角形口中,製成弓弦,長度為110cm左右(不包括打結的長度),一張弓就完成了。
箭
1 挑選做箭的木棍。用作箭的木棍越直越好。木頭最好是乾死的。每隻箭的長度,大約是你的弓的一半,或者只要長度夠拉開弓就行。如果弓拉滿,而箭的長度不夠,這樣是不行的。
以下幾點也值得考慮:
如果你有時間讓生材自然變干,也可用它做箭。因為如果放到火上烘乾,樹液可能會燃燒。
可用來造箭的牢固又筆直的植物有秋麒麟草和毛蕊植物,野外可以找到這兩種。
2 成形。把箭的周圍都削平。把箭桿放到熱煤上微熱,箭就會變直--不要把木棍燒焦了--待木棍冷卻時,把箭筆直拿好。在每隻箭的後末端刻一個小凹口放弦。
3 造箭頭。最簡單的箭頭就是把箭桿的前端削尖。你可以用刀削好,然後用煤微熱,使其變硬(還是要注意別把它點燃了)。
你也可以用金屬、石頭、玻璃或者骨頭來做箭頭,先在木棍上刻個凹口,然後把箭頭插進去,再用繩子之類的東西把箭頭和木棍捆緊。
4 做尾羽(自選)。尾羽可以讓箭的飛行軌道更精確,不過它並不是箭的必要部分。
找些羽毛來做尾羽,(如果可以)把它們粘在箭的末端。
你也可以把箭的末端切開,把羽毛插進去,用一根細線緊緊地捆住(這細線很可能是從你自己的衣服上扯下來的)。如果沒辦法做尾羽,就跳過此步驟。
10. 手工弓箭的做法
弓箭製作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復合弓的優良傳統,弓的主體內胎為竹,外貼牛角,內貼牛筋,兩端安裝木質弓肖。弓的製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裝飾的「畫活」兩個環節。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線兩種,聚元號多採用棉線製作。制箭步驟主要包括調桿、打皮、刮桿、安裝箭頭和尾羽等。
歷史溯源
弓箭的起源很早,這與先民的狩獵活動有關。早期的弓箭很難留存,由於弓體、箭干是以竹、木製成,極易腐爛,所以在新石器時代和夏代遺址的發掘中,還一直沒有獲得過完整的標本。而石鏃、骨鏃和青銅鏃則易留存,考古中也多有發現。從鏃的形制和材料上可以看出,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經夏商到春秋,弓箭一直在不斷改進。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已歷經300多年。清朝時期,聚元號弓箭鋪位於北京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內。當時,聚元號做的弓以供應皇宮為主,定期由宮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數發放錢糧。清末,弓箭作為兵器已被洋槍洋炮取代。清朝國庫空虛,這些皇家弓箭工場淪為民間作坊。
民國時,弓箭大院里,只剩「聚元」、「天元」、「廣生」、「隆生」、「全順齋」、「天順成」和「德紀興」7家。由於弓箭製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到現在只剩下楊福喜一個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