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腸內營養計算方法具體講解

腸內營養計算方法具體講解

發布時間:2022-07-09 21:30:50

㈠ 腸內營養包括哪些

首先我們得先知道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的基本定義

定義

腸內營養: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是經胃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其決定於時間長短、精神狀態與胃腸道功能。 腸內營養的途徑有口服和經導管輸入兩種其中經導管輸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鼻空腸管和胃空腸造瘺管。

腸外營養:腸外營養(parenteralnutrition,PN)是從靜脈內供給營養作為手術前後及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全部營養從腸外供給稱全胃腸外營養(totalparenteralnutrtion,TPN)。

區別

1、腸內營養是通過口服、鼻飼進入胃腸道進行消化吸收來補充營養的。腸外營養是通過靜脈注射,通過血液循環來補充營養的;

2、腸內營養較全面、均衡。腸外營養補充的營養素較單一;

3、腸內營養可長期、連續使用。腸外營養只能在特定的短期內使用;

4、腸內營養長期使用可改善胃腸道功能,增強體質、改善各項生理功能。腸外營養長期使用可導致胃腸道功能的衰退,引起各項生理機能的紊亂;

5、腸內營養的費用低。腸外營養的費用高;

6、腸內營養並發症少、相對安全。腸外營養並發症高。

注意事項



全胃腸外營養液注意事項

1、全胃腸外營養液的輸入一般不宜過快,應保持恆定,並注意有無異性蛋白輸入引起過敏反應。

2、在嚴格無菌操作條件下,將全胃腸外營養液的高滲葡萄糖、氨基酸與脂肪乳劑等混合裝入營養大袋內經靜脈滴入。也可用雙滴管,將氨基酸溶液與高滲葡萄糖等同時滴入雙滴管中,混合後再進入靜脈。輸液裝置中,由進氣管進入的空氣,應經75%乙醇溶液過濾消毒。

3、輸液完畢,可用3.84%枸櫞酸溶液2-3ml注入中心靜脈導管內,用無菌「堵針器」堵塞針栓,然後用無菌紗布包裹、固定。次日輸液時,去除「堵針器」,接上雙滴管裝置。可根據液體總量在24h內持續滴入。

4、全胃腸外營養輸液導管,不宜作抽血、輸血、輸血漿、輸血小板等用,並應防止回血,避免堵塞導管。

5、患者如發高熱,應尋找病因,如懷疑為靜脈導管引起,或找不到其他病因,均應拔除導管,並將末端剪去一段,送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同時全身應用抗生素,周圍靜脈補充適量液體。

6、輸液過程中,每2-3d測定血電解質1次,必要時每天測定。如有條件,應測定每天氮平衡情況。最初幾天應每6h測定尿糖,每天測血糖1次,以後每天測尿糖1次,定期復查肝、腎功能。

7、注意觀察有無高滲性非酮性昏迷症狀,如血糖>11.2mmol/L(200mg/dl)或尿糖超過(+++),應增加胰島素用量,並減慢滴速。

8、長期全胃腸外營養療法中,如病情需要,應每周輸血或血漿1-2次。

腸外營養的並發症和防治

1.技術性並發症:

氣胸、血胸、水胸、臂叢神經損傷、出血、空氣栓塞、導管扭曲或折斷等。以空氣栓塞最嚴重,可導致死亡。

預防:熟悉解剖、正確穿刺。

2.代謝性並發症:

(1)補充不足包括電解質紊亂、微量元素缺乏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等醫學|教育網整理。預防:注意各種營養物質的均衡性補充。

(2)糖代謝異常包括胰島素用量不當引起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和葡萄糖用量過多引起的肝損害(脂肪肝)。預防:注意胰島素用量及速度。

(3)腸外營養本身的並發症如膽汁淤滯、膽泥及膽石形成、肝酶譜升高和腸屏障功能減退及繼發性腸道細菌和內毒素移位和腸源性感染。預防:適當整理補充谷氨醯胺類腸粘膜保護劑和及早改用腸內營養。

3.感染性並發症:

導管性膿毒症;

(1)原因:插管時無菌操作不嚴、插管後局部傷口處理欠妥和營養液在配置過程中受到污染所致。

(2)臨床表現:突發寒戰、高熱,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

(3)預防:導管置入和營養液配置執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加強導管的護理。

4.懷疑有此並發症後:

立即更換輸液器和營養液,並分別抽血和取營養液作細菌培養。數小時後仍有發熱,應拔去導管,改用經周圍靜脈輸注和經胃腸道補給。(如果24小時後發熱仍不退,應採取用抗生素)。

㈡ 誰能准確說出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區別與適應症

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區別

選擇腸內營養、腸外營養或兩者聯合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胃腸管機能和對營養供給方式的耐受程度。通常是根據疾病的性質、患者的狀態及主管醫生的判斷而定。如果患者心肺功能不穩定,胃腸管吸收功能大部分喪失或營養代謝失衡而急需補償時,應選擇腸外營養;如果患者胃腸管有機能或有部分機能,則應選用安全有將近的腸內營養。腸內營養是符合生理性的給養途徑,既避免了中心靜脈插管可能帶來的風險,又可以幫助恢復腸管機能。其優點是簡便安全、經濟高效、符合生理機能、有多種不同的腸管營養劑。但是,對於患有胃腸管疾病的患者來說,選擇合適的時間、安全可*的途徑給予腸內營養並不十分容易,而且有潛在的加劇原發病的可能。某些臨床症狀如惡心、飽脹感、腹痛和體征如腹瀉、腸鳴減低、腹脹氣等,均限制腸內營養的應用。另外,如患者不能容忍鼻胃管置入,鼻胃管置管不順利或食道、胃手術後原解剖位置變變不能置管的患者,也會限制腸內營養的應用。同時,腸內營養也會出現並發症,包括氣管誤吸、惡心、腹瀉及腸管血供障礙等。所以當患者心功能處於邊緣狀態或血液動力學不穩定時,不應給予腸內營養;腸內營養效果不佳的患者,應及時轉換補給的方式,以免延誤營養治療治療。總之,腸內營養最關鍵和最重要的原則是嚴格控制適應證,精確計算營養治療的量和持續時間,合理選擇營養治療的途徑。

腸外營養幾乎對任何經口攝食不足、不合適或不可能的消化系統疾病都有積極有效的輔助治療作用,是人類在對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的進步。這種療法已經給了患有營養不良和胃腸管機能障礙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以巨大的好處。

由於腸外營養能產生飽感綜合征而使胃蠕動抑制,故主張在向腸內過渡前,先使之輕度的飢餓數日,靜脈僅輸注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的液體,以便刺激胃腸活動,同時利用條件反射,藉助菜餚的色、香、味以引起食慾,或與家人共餐以得到愉快等。通過管飼與經口攝食的適當配合,有助於從腸外過渡到腸內營養。從長期管飼過渡到經口攝食正常腸內營養,也應遵循這個原則。

長期進行腸外營養,可導致胃腸管機能衰退。所以,從腸外營養過渡到腸內營養必須逐漸進行,不能驟然停止。否則將會加重腸管的負擔而不利於恢復。這種過渡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①腸外營養與管飼結合;②單純管飼;③管飼與經口攝食結合;④正常腸內營養。即應逐漸過渡到腸內營養以使腸管細胞得到適應。當能開始耐受腸內喂養時,先採用低濃度,緩速輸注要素腸內營養制劑或非要素腸內營養制劑,監測水、電解質平衡及營養素攝入量(包括腸外與腸內),以後逐漸增加腸內量而降低腸外量,直至腸內營養能滿足代謝需要時,才完全撤消腸外營養,進而將管飼與經口攝食結合,最後至正常腸內營養。

㈢ 腸外營養計算方法具體講解

同學們在使用腸外營養前,需要問自己的幾個問題:

1. 是否可以使用腸內營養?

是否存在腸內營養的禁忌:絕對禁忌包括完全腸梗阻、活動性消化道出血;相對禁忌包括短腸綜合征、高流量胃腸瘺、妊娠劇吐等。

簡單總結起來,禁忌證是腸道不能工作,或腸道需要休息時。

2. 什麼時候要腸外營養?

營養不良及預計≥4天不能經口進食時,需要腸外營養。

3. 腸外營養的通路如何選擇?

腸外營養通路包括外周靜脈和中心靜脈。外周靜脈通路用於短期和滲透壓較低的腸外營養,由護士為患者置入外周套管針即可;中心靜脈通路用於長期和滲透壓較高的腸外營養,包括:

(1) 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和股靜脈置管,一般由高年資住院醫或內科總值班完成。

(2) PICC或靜脈輸液港,分別由腸外腸內營養科和介入科完成,其中PICC放置完成後需完善胸片,明確管路位置是否合適。

比如卡文,短期輸1~2周可勉強使用外周靜脈,長期則需要中心靜脈。

下面,簡單介紹應用腸外營養的步驟。

Step 1:確定病人類型

判斷病人營養需求有何特別,是否有重大應激事件,肝腎功有無異常,出入量要求以及心臟負荷等。

Step 2:

1) 計算熱量需求

根據理想體重,輕、中度應激患者按20——25kcal/(kg·d)計算,這里的熱量指總能量(表2-1)。但為了節約氮源,需要給予充足的非蛋白熱卡,即脂肪乳和葡萄糖。

表2-1 不同情況下的熱量需求和蛋白量計算

情況

熱量需求kcal/(kg·d)

蛋白量g/(kg·d)

中度應激

25~30

1.0~1.5

重度應激

30~35

1.5~2.0

燒傷

35~40

2.0~2.5

2) 計算液量需求

總液量40~60 ml/(kg·d),除去治療用液量,剩餘的可分配給腸外營養。

Step 3:熱量比例和配製

1g脂肪提供9 kcal能量,1 g葡萄糖提供4 kcal。一般脂肪熱卡不超過總熱卡的60%。

對於脂肪乳,北京協和醫院一般可選中長鏈脂肪乳(力保肪寧)或結構脂肪乳(力文),二種制劑每瓶(250 ml)提供的能量都為450 kcal,可滿足一般患者一天的用量。後者理論上釋放更均勻,不良反應更小,不過筆者的體會是兩者差別不大,患者使用後都較少出現發熱,可根據臨床情況、患者的需求及經濟能力選擇。北京協和醫院還有一種完全長鏈脂肪乳制劑叫英脫利匹特,也可選用,但長期使用,肝損害風險稍高。

一般使用外周時葡萄糖濃度在10%左右。對於糖尿病患者,需要按照胰島素:葡萄糖=1U:(4~6 g)的比例在液體中加入胰島素。胰島素宜從小劑量加起,再根據患者血糖情況調整用量,並警惕低血糖。

Step4:計算營養成分

人體每公斤體重所需要的葡萄糖、氨基酸、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詳細劑量請參考「協和八」微信號發表的《常用腸外營養數據小全》,此處僅註明臨床上常見的配伍方式。

1) 氨基酸:

· 肝腎功能無特殊者常用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樂凡命)。

· 肝功能異常者,除樂凡命,還可使用15AA或20AA復方氨基酸。

· 腎功能異常者不使用樂凡命,使用9AA復方氨基酸。

2) 電解質:主要關注鈉、鉀、鈣、鎂、磷。

· 鉀:如果病人鉀在正常范圍且尿量正常,通常每天在總液量內加2~4支氯化鉀注射液(1.5g:10 ml)。

· 鈣:根據血白蛋白(Alb)水平校正

校正後[Ca]=[4.0-Alb(g/dl)]×0.2+實測[Ca](mmol/L)。

· 磷、鎂:對於長期攝入不足的患者,可考慮在大液中加入硫酸鎂注射液(1.0g:10ml)1支、甘油磷酸鈉(2.16g:10ml)1支。

3) 維生素:1支水溶性維生素粉針(水樂維他)入液、1支脂溶性維生素注射液(維他利匹特10ml)入脂肪乳或其腸外營養液中就可以大致滿足身體需要。

4) 微量元素:1支多種微量元素注射液(安達美10ml)入液。

說了這么多,可能有的同學還是不明白到底臨床上如何為患者進行腸外營養補充,下面我們根據一個病例列出其腸外營養醫囑,供同學們參考。

【病例】

M/58,結腸癌廣泛全身轉移,近期反復下消化道出血,需禁食水。既往心肺功能正常, ALT 219 U/L,膽紅素正常。腎功能正常。患者有PICC通路,體重45 kg。

【分析】

1) 患者符合營養不良+短時間內無法經口進食的適應證。

2) 以下為腸內腸外營養科老師給出的專業建議:

5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0 ml

力文250 ml

復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 500 ml

15%氯化鉀注射液2~2.5支(1.5 g/支)

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支(1 g/支)

水樂維他1支

維他利匹特1支

格利福斯1支

安達美1支

以上配製成全合一腸外營養液。如需分開輸液,不用50%葡萄糖。

3) 根據計算上述液體的能量組成來進行反推。

· 葡萄糖含量:50%×250 ml+5%×500 ml=150 g葡萄糖,提供150×4=600 kcal。

· 脂肪含量:250 ml力文提供450 kcal。

· 氨基酸含量:500 ml復方氨基酸20 AA,滿足非蛋白熱卡和氮量比值150:1。

目前臨床也有更為方便的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的混合注射液(如卡文)可供選擇。另外,不同患者對液體量、電解質等需求不同,腸外營養方案也有不同的配方,以上內容僅為初學者提供一個思路,沒有涉及復雜的臨床情況

㈣ 腸內營養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腸內營養是指經胃腸道提供人體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和其他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以最符合生理的方式,為患者可提供每天所需要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質元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素等。其優勢有符合生理,更經濟安全,保護腸道屏障功能,促進門靜脈血液循環,減少消化道並發症的發生,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肝膽功能,利於肝臟蛋白質合成和代謝,能夠有效的縮短術後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的時間,減少腹瀉、腹脹、便秘的腸道問題,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

㈤ 食物的營養含量是怎麼測算出來的

食物的種類千差萬別,各種食物蛋白質的含量、氨基酸模式都不一樣,人體對它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異,其營養價值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動物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優於植物蛋白質。
在實際工作中,人們依據不同的應用目的設計了多種評價指標,但就某一種評價方法而言,因其只能以某一種現象作為觀察評定指標,所以都有一定局限性。綜合說來,營養學上主要從食物蛋白質的「量」和「質」兩個方面來考察。即一方面要從「量」的角度考察食物中蛋白質含量的多少,另一方面則要從「質」的角度考察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模式以及機體對該食物蛋白質的消化、利用程度。所使用的評價方法多種多樣,總的可概括為生物學法和化學分析法。
2.4.1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
食物蛋白質含量是評價蛋白質營養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蛋白質的含量是蛋白質發揮其營養價值的物質基礎,食物蛋白質含量的多少盡管不能決定一種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但是沒有一定的數量,再好的蛋白質其營養價值也有限。
食物蛋白質含量的測定通常用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其含氮量,然後再換算成蛋白質含量。食物蛋白質的含氮量取決於其氨基酸的組成以及非蛋白含氮物質的多少,可在15%~18%變動。食物蛋白質平均含氮量為16%,故常以含氮量乘以系數6.25測得其粗蛋白含量。若要准確計算則可以用不同的系數求得。
2.4.2蛋白質的消化率
蛋白質的消化率(digestibility)是指食物蛋白質被消化酶分解、吸收的程度。消化率愈高,被機體利用的可能性就愈大。食物蛋白質的消化率用該蛋白質中被消化、吸收的氮量與其蛋白質含氮總量的比值表示。一般採用動物或人體實驗測定,根據是否考慮內源糞代謝氮因素,可有表觀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和真消化率(true digestibility)之分。
2.4.2.1表觀消化率
表觀消化率即不考慮內源糞代謝氮的蛋白質消化率。通常以動物或人體為實驗對象,在實驗期內,測定實驗對象攝入的食物氮和從糞便中排出的糞氮,然後按下式計算:表觀消化率(%)=食物氮-糞氮食物氮×1002.4.2.2真消化率真消化率(%)=食物氮-(糞氮-糞代謝氮)食物氮×100表觀消化率模糊了兩個要點: ① 糞氮主要由細菌蛋白質組成,其氨基酸組成對了解不同氨基酸的消化率幫助不大;② 糞氮至少有3個來源: 未消化的膳食蛋白質、由小腸黏膜脫落的蛋白質和由血液擴散到腸腔中的尿素氮。
糞代謝氮是受試者在完全不吃含蛋白質食物時糞便中的含氮量。實驗首先設置無氮膳食期,並收集無氮膳食期中的糞便,測定其氮含量即糞代謝氮;然後再設置被測食物蛋白質的實驗期,再分別測定攝入氮和糞氮。以糞氮減去無氮膳食期的糞代謝氮,才是攝入蛋白質中真正未消化吸收的部分,據此測定的才是該食物蛋白質的真消化率。顯然,表觀消化率要比真消化率(即消化率)低。
由於糞代謝氮測定十分繁瑣,且難以准確測定,故在實際工作中常不考慮糞代謝氮。最近,who提出,當膳食中僅含少量纖維時不必測定糞代謝氮;當膳食中含有多量膳食纖維時,對成人可按每天12mg/kg的數值進行計算。
蛋白質的消化率受人體和食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前者如全身狀態、消化功能、精神情緒、飲食習慣和對該食物感官狀態是否適應等;後者有蛋白質在食物中存在形式、結構、食物纖維素含量、烹調加工方式、共同進食的其他食物的影響等。
通常,動物性蛋白質的消化率比植物性的高。如雞蛋和牛奶蛋白質的消化率分別為97%和95%,而玉米和大米蛋白質的消化率分別為85%和88%。這是因為植物蛋白質被纖維素包圍不易被消化酶作用。經過加工烹調後,包裹植物蛋白質的纖維素可被去除、破壞或軟化;可以提高其蛋白質的消化率。例如食用整粒大豆時,其蛋白質消化率僅約60%,若將其加工成豆腐,則可提高到90%。
2.4.3蛋白質的利用率
蛋白質的利用率是指食物蛋白質(氨基酸)被消化、吸收後在體內被利用的程度。測定食物蛋白質利用率的指標和方法很多,各指標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蛋白質被利用的程度,現扼要介紹如下。
2.4.3.1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biological value,bv)
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簡稱生物價,是機體的氮儲留量與氮吸收量之比。某種蛋白質的生物價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機體利用的程度越高,最大值為100。計算公式如下: 蛋白質的生物價=氮儲留量氮吸收量=食物氮-(糞氮-糞代謝氮)-(尿氮-尿內源氮)食物氮-(糞氮-糞代謝氮)×100式中,尿內源氮是機體在無氮膳食條件下尿中所含有的氮。它們來自體內組織蛋白質的分解。尿氮和尿內源氮的檢測原理和方法與糞氮和糞代謝氮一樣。
蛋白質的生物價可受很多因素影響,同一食物蛋白質可因實驗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故對不同蛋白質的生物價進行比較時應將實驗條件統一。此外,在測定時多用初斷乳的大鼠,飼料蛋白質的含量為100g/kg(10%)。將飼料蛋白質的含量固定在10%,目的是便於對不同蛋白質進行比較。因為飼料蛋白質含量低時,蛋白質的利用率較高。常見食物蛋白質的生物價見表27。表27常見食物蛋白質的生物價
蛋白質生物價蛋白質生物價蛋白質生物價雞蛋蛋白質94大米77小米57雞蛋白83小麥67玉米60雞蛋黃96生大豆57白菜76脫脂牛奶85熟大豆64紅薯72魚83扁豆72馬鈴薯67牛肉76蠶豆58花生59豬肉74白麵粉52
生物價對指導蛋白質互補以及制定肝、腎病人的膳食很有意義。對肝、腎病人來講,生物價高,表明食物蛋白質中氨基酸主要用來合成人體蛋白,極少有過多的氨基酸經肝、腎代謝而釋放能量或由尿排出多餘的氮,從而大大減少肝腎的負擔,有利其恢復。
2.4.3.2蛋白質凈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
蛋白質凈利用率是機體的氮儲留量與氮食入量之比,表示蛋白質實際被利用的程度。因為考慮了蛋白質在消化、利用兩個方面的因素,因此更為全面。npu=氮儲留量氮食入量=生物價×消化率除上述用氮平衡法進行動物試驗外,還可以分別用受試蛋白質(占熱能的10%)和無蛋白質的飼料喂養動物7~10天,記錄其攝食的總氮量。試驗結束時測定動物體內總氮量,以試驗前動物屍體總氮量作為對照進行計算。npu=受試動物屍體增加氮量 無蛋白飼料組動物屍體減少氮量攝取食物氮量×1002.4.3.3蛋白質凈比值(net protein ratio,npr)
這是將大鼠分成兩組,分別飼以受試食物蛋白質和等熱量的無蛋白質膳食7~10天,記錄其增加體重和降低體重的克數,求出蛋白質凈比值。npr=平均增加體重(g) 平均降低體重(g)攝入的食物蛋白質(g)2.4.3.4蛋白質功效比值(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
蛋白質功效比值是用幼小動物體重的增加與所攝食的蛋白質之比來表示將蛋白質用於生長的效率。出於所測蛋白質主要被用來提供生長之需要,所以該指標被廣泛用作嬰兒食品中蛋白質的評價。per=實驗期內動物體重增加量(g)實驗期內蛋白質攝入量(g)此法通常用生後21~28天剛斷乳的大鼠(體重50~60g),以含受試蛋白質10%的合成飼料喂養28天,計算動物每攝食1g蛋白質所增加體重的克數。此法簡便實用,已被美國公職分析化學家協會(aoac)推薦為評價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必測指標,其他國家也廣泛應用。
由於同一種食物蛋白質,在不同的實驗室所測得的per值重復性不佳,故通常設酪蛋白對照組,並將酪蛋白對照組的per值換算為2.5,然後進行校正。被測蛋白質per=實驗組蛋白質per/對照組蛋白質per×2.5幾種常見食物蛋白質的per為: 全雞蛋3.92,牛奶3.09,魚4.55,牛肉2.30,大豆2.32,精製麵粉0.60,大米2.16。
2.4.3.5氨基酸評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蛋白質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評分(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pdcaas)
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也可根據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評價。食物蛋白質氨基酸模式與人體蛋白質構成模式越接近,其營養價值就越高。氨基酸評分則能評價其接近程度,是一種廣為採用的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評價方法。氨基酸評分也可稱為蛋白質評分和化學評分。
氨基酸評分不僅適用於單一食物蛋白質的評價,還可用於混合食物蛋白質的評價。該法的基本步驟是將被測食物蛋白質的必需氨基酸組成與推薦的理想蛋白質或參考蛋白質氨基酸模式進行比較。
為了便於評定,最初將雞蛋或人奶蛋白質中所含氨基酸作為參考標准,因為它們是已知營養價值最好的蛋白質,並稱為參考蛋白質;1957年fao提出人的暫訂氨基酸需要量模式,並以此代替雞蛋蛋白質標准;1973年fao/who有關專家委員會再次對人體氨基酸需要量進行評價而制定新的計分模式,並且認為盡管尚無實驗證據表明其是否優於乳與蛋等優質蛋白質的模式,但是一般認為比全蛋或乳蛋白質的模式更為合適,並被廣泛採用;1981年fao/who/unu聯合專家會議,根據新近資料分別對嬰兒、學齡前兒童(2~5歲)、學齡兒童(10~12歲)和成人提出了新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與此同時再次修訂了氨基酸計分模式如下: aas(%)=1g受試蛋白質中限制性氨基酸的毫克數需要量模式中該氨基酸的毫克數×10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評分值即為該食物蛋白質的最終氨基酸評分。
顯然,由於嬰兒、兒童和成人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不同,對於同一蛋白質的氨基酸評分亦不相同。嬰兒和兒童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遠比成人高。故對嬰兒和兒童來說,受試蛋白質中任何一種必需氨基酸的最低分(第一限制氨基酸),對成人而言,其蛋白質質量並不一定很低。
氨基酸評分的方法比較簡單,但對食物蛋白質的消化率沒有考慮。因此,1990年由fao/who蛋白質評價聯合專家委員會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蛋白質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評分。這種方法可替代蛋白質功效比值per對除孕婦和1歲以下嬰兒以外的所有人群的食物蛋白質進行評價,並認為是簡單、科學、合理的常規評價食物蛋白質質量的方法。表28是幾種食物蛋白質經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評分,其計算公式為: pdcaas=aas×蛋白質真消化率表28幾種食物蛋白質的pdcaas
食物蛋白pdcaas食物蛋白pdcaas酪蛋白1.00青斑豆0.63雞蛋1.00燕麥粉0.57大豆分離蛋白0.99花生粉0.52牛肉0.92小扁豆0.52豌豆0.69全麥0.40菜豆0.68麵筋0.25
從氨基酸評分可以說明雞蛋、牛乳的蛋白質構成最接近人體蛋白質需要量模式,故其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較高。而植物性的食物往往缺少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和色氨酸,其營養價值相對較低。值得注意的是,採用pdcaas對大豆分離蛋白的評價可與酪蛋白和雞卵蛋白媲美。從經濟和營養價值方面考慮,使用大豆分離蛋白或大豆濃縮蛋白來替代或補充動物蛋白質,或者將其與其他植物蛋白質混合使用可有效提高蛋白質的質量。表29幾種食物蛋白質bv、npu和化學分的比較
食物蛋白bvnpu化學分per全雞蛋98941003.9牛奶7771953.1大豆粉7065742.3小麥6765691.5玉米6055621.2大米7770772.2明膠0000
2.4.3.6微生物測定法
利用微生物可測定酸水解後蛋白質中氨基酸的含量,也可以測定可利用氨基酸和蛋白質的質量。早先有人用產酶鏈球菌測定可利用的精氨酸、組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但遺憾的是此種微生物的生長不需要賴氨酸,所以不能用它測定賴氨酸或可利用賴氨酸的總量。
近來,人們常用梨形四膜蟲來進行蛋白質的營養評價。梨形四膜蟲是一種可吞食食物顆粒、具有鞭毛的原生動物,其生長不完全依賴可溶性營養素。此外,它和處在生長階段的大鼠一樣也需要10種必需氨基酸(包括賴氨酸),因而優於產酶鏈球菌。評價方法主要是將受試蛋白質預先進行部分消化,隨後在一定的條件下測定梨形四膜蟲在此水解液中的生長情況,從而評定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據報告,對某些食物來說,四膜蟲的生長與大鼠實驗測得的per值高度相關。
四膜蟲法較動物實驗法快速、簡便,費用也低。其主要的缺點是這種原生動物對食品添加劑和調味品很敏感。
如前所述,蛋白質營養評價的方法多種多樣,既有生物學的方法也有化學分析的方法。這兩類方法各有利弊: ① 生物學的方法往往通過考察受試蛋白質對試驗動物(特別是幼小動物,甚至是微生物)生長的貢獻來評價受試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由於該方法綜合考察了受試蛋白質被實驗動物消化、吸收、利用的情況,因此更加全面和客觀。該方法的缺點是實驗動物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和人體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將實驗結果應用於人體時存在著一定的偏差。② 化學分析的方法通過分析受試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並與人體的氨基酸需要量模式進行比較來評價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該方法所獲得的結果比較直觀,更易於生產和生活實踐的指導。其缺點是無法考察食品加工以及混合膳食條件下食物中其他成分對受試蛋白質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影響,這可能是化學評價和生物學評價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總之,蛋白質營養價值評價對於食品品質的鑒定、新的食品資源的研究和開發、指導人群膳食等許多方面有重要意義。在對食物蛋白質進行營養評價時,特別是對蛋白質作系統研究或者探索一個新蛋白質資源時,應將各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並注意以下幾點:
(1) 首先測定蛋白質的含量和氨基酸模式,計算蛋白質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分。
(2) 若測定結果表明此蛋白質可能是一種有價值的新資源時,可進一步測定其蛋白質(氨基酸)的利用率,用生物學試驗評價蛋白質的質量。
(3) 注意食品加工過程中蛋白質的變化。這通常是通過測定賴氨酸和蛋氨酸的利用率來判斷,因為它們在食品加工時最易破壞。而這也可能是生物學評價低於化學評價的原因。
(4) 最好對樣品中的氮、氨基酸和包括微生物毒素在內的各種毒素進行適當的分析檢驗,以除去非蛋白質物質的作用。
(5) 最後,應十分慎重地對受試蛋白質進行滿足人體需要量方面的檢驗。
2.4.4蛋白質的互補作用(protein complementary action)
不同食物蛋白質中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關系不同,其營養價值不一,若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食物適當混合食用,使它們之間相對不足的氨基酸互相補償,從而接近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模式,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稱為蛋白質的互補作用。例如豆腐和麵筋蛋白質在單獨進食時,其生物價(bv)分別為65和67,而當兩者以42∶58的比例混合進食時,其bv可提高至77。這是因為麵筋蛋白質中缺乏賴氨酸,蛋氨酸卻較多,而大豆蛋白質賴氨酸含量較多,可是蛋氨酸不足。兩種蛋白質混合食用則互相補充,從而提高其營養價值。這種提高食物營養價值的方法實際上早已被人們在生活中採用,並且在後來的實驗中得到驗證。幾種食物混合後蛋白質的生物價見表210。表210幾種食物混合後蛋白質的生物價
食物名稱單獨食用時bv混合食用所佔比例(%)小麥6737-31大米77324046大豆6416208豌豆4815--玉米60-40-牛肉乾76--15混合食用時bv747389
為充分發揮食物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在調配膳食時,應遵循3個原則:
(1)食物的生物學種屬愈遠愈好,如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之間的混合比單純植物性食物之間的混合要好。
(2)搭配的種類愈多愈好。
(3) 食用時間愈近愈好。因為單個氨基酸在血液的停留時間約4h,然後到達組織器官,再合成組織器官的蛋白質。而合成組織器官蛋白質的氨基酸必須同時到達才能發揮互補作用。

㈥ 腸內和腸外營養的基本內容和方法有哪些

您好
你好,腸內和腸外營養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如下:
一、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區別:
1、腸內營養是通過口服、鼻飼進入胃腸道進行消化吸收來補充營養的。腸外營養是通過靜脈注射,通過血液循環來補充營養的。
2、腸內營養較全面、均衡。腸外營養補充的營養素較單一。
3、腸內營養可長期、連續使用。腸外營養只能在特定的短期內使用。4、腸內營養長期使用可改善胃腸道功能,增強體質、改善各項生理功能。腸外營養長期使用可導致胃腸道功能的衰退,引起各項生理機能的紊亂。
5、腸內營養的費用低。腸外營養的費用高。
6、腸內營養並發症少、相對安全。腸外營養並發症高。
二、腸內營養的優點:
1、提供安全均衡符合生理需要各種營養素和微量元素,改善患者整體營養狀況。
2、直接營養胃腸道,有效維護消化系統正常生理功能。
3、保護胃腸粘膜屏障作用,預防細菌移位。
4、促進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激素的反泌,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術後感染和並發症的發生。
5、減低高分解代謝,改善氮平衡。
6、更經濟的醫療花費,縮短住院天數,減低治療費用。
希望對你有用。

㈦ 腸內營養每天量為多少

腸內營養:
是指經消化道給予營養素,
根據組成不同分為大分子
聚合物(整蛋白)型和小分子聚合物(氨基酸、短肽)型。根據給予

途徑的不同,分為口服和管飼。

腸外營養:
是經靜脈為無法經胃腸道攝取或攝取營養物不能滿足
自身代謝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
礦物質在內的營養素,
以抑制分解代謝,
促進合成代謝並維持結構蛋
白的功能。
所有營養素完全經腸外獲得的營養支持方式稱為全腸外營
養(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卒中患者入院時約
5%
患者存在營養不良,
14%
的患者存在營養
不良風險。卒中後營養不良的原因有多種,包括高齡,機體高分解狀
態,
腦干、
下丘腦功能紊亂所致神經內分泌和胃腸動力學異常等均是
卒中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的重要原因。
營養不良者的並發症發生

(肺炎及肺部感染、
褥瘡、
胃腸道出血、
深靜脈血栓及其他並發症)
顯著高於營養正常者。營養狀態與卒中患者的長期臨床結局相關。







中後


















37
%~
78
%。盡
管部分患者吞咽困難可在卒中後
1
個月內恢復,
但是卒中早期的吞咽
障礙將明顯增加患者誤吸及肺炎的風險,
減少經口進食的量,
導致脫
水、電解質紊亂及營養不良,增加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不良預後。卒

中後吞咽障礙是營養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

共識
1

吞咽困難及營養不良是卒中患者常見的並發症

1b
級證
據)
,顯著增加卒中患者不良預後風險(
A
類推薦,
1a
級證據)


床旁評估應該包括:
①吞咽困難的相關主訴;
②吞咽器官的感覺、
運動、反射、結構的體格檢查;③試驗性吞咽:令患者吞咽不同量及
黏度的食物,通常包括水、稠糊狀、固體這三種黏度的食物,觀察吞
咽過程。

卒中後吞咽障礙的治療不僅能改善個體的進食狀況,
也能改善營
養,預防並發症例如肺炎。

治療方法包括食物質量與性狀的改進、
改變體位與姿勢的代償性
方法以及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技術等。

食物改進是指改變食物或液體的結構或者黏度,
是吞咽障礙的基
礎治療。
食物改進最常見的是將固體食物改成泥狀或糊狀,
固體食物
經過機械處理使其柔軟,質地更趨於一致,不容易鬆散,從而降低吞
咽難度。
卒中後大部分吞咽障礙患者最容易誤吸的是稀液體,
將稀液
內加入增稠劑以增加黏度,可減少誤吸,增加營養內容的攝入量。

代償性方法是指頭或身體姿勢的調整。包括轉頭、低頭、
交互吞
咽等方法,
雖然不能改善吞咽功能,
但可減少誤吸和增加食物攝入量。

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是以改善吞咽生理為目標的鍛煉方法
每種
方法都可針對某個吞咽器官功能異常而改善其功能,
降低並發症。

如舌骨上肌群的力量訓練對增加環咽肌打開程度、
喉前伸幅度及減少
誤吸有明顯效果。

共識
3

經全面評估確認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應給予促進吞咽功
能恢復的治療(
A
類推薦,
1b
級證據)
。針灸、吞咽康復、飲食改進、
姿勢改變等可改善吞咽功能(
A
類推薦,
1b
級證據)


目前尚未有國際公認的診斷卒中後營養不良的金標准,
也沒有特
異性的應用於卒中患者的營養狀態評價工具。
目前有多項針對卒中人
群的營養不良與預後及並發症相關關系的研究,
其使用人體測量學及
生化學指標來綜合評定營養狀態。人體測量學指標包括:體重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三頭肌皮褶厚度(
triceps skin fold

TSF


和上臂肌圍(
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AMC


BMI
是反映蛋白質
能量、營養不良的可靠指標,且最為簡單、實用,但不適用於水腫患
者。
BMI
=體重(
kg
)/身高(
m2


BMI

18.5
提示存在慢性蛋白
-
能量營養不良。對於卧床的卒中患者來說,測定
BMI
則比較困難,
可通過
TSF

AMC
的測定推算機體脂肪及肌肉總量。
AMC
可用於
評價肌蛋白儲存和消耗狀況。生化的實驗室指標可以包括血清白蛋
白、前白蛋白和轉鐵蛋白、
淋巴細胞計數等。如果這些指標低於參考
人群的正常參考范圍,通常認為存在營養不良。

共識
4

卒中患者在入院後可利用營養篩查工具進行營養篩查,
必要時每周進行重復篩查,監測是否具有營養風險(
B
類推薦,
2b
級證據)


共識
5

營養篩查結果提示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應進一步請營養師
給予全面營養評估,以便提出營養干預措施。營養評定的方法可參

考飲食病史、人體測量學及生化指標等(
B
類推薦,
2b
級證據)

㈧ 「腸內營養」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腸內營養的意思是:經胃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

閱讀全文

與腸內營養計算方法具體講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補骨脂的最佳方法 瀏覽:148
運動是減肥的最佳方法嗎 瀏覽:461
財商教育數量分析方法 瀏覽:945
二頭最佳鍛煉方法 瀏覽:914
如何做甜點和做蛋糕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92
膝蓋有積液用什麼方法能快速消腫 瀏覽:347
英語如何用好的方法呈現形容詞 瀏覽:394
原酒怎麼儲藏方法 瀏覽:486
行業研究報告分析方法 瀏覽:677
可口可樂解決負面影響的方法 瀏覽:614
膝關節檢測方法養生堂 瀏覽:372
餓了么引流有哪些方法 瀏覽:381
扣安全帶方法圖片 瀏覽:637
冰箱的冰快速溶解的方法 瀏覽:54
紅茶的製作方法發源地是哪裡 瀏覽:605
正確的科學發聲方法是哪裡用力 瀏覽:400
高效溝通技巧和方法圖片 瀏覽:292
初五接財神正確方法動圖 瀏覽:721
動物胃腸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359
高冰岫玉的鑒別方法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