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學古文的技巧和方法視頻

學古文的技巧和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7-07 02:07:18

1. 學習古文的好方法

學習古文的好方法
一、反復誦讀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功。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獲得比較牢固而豐富的感性知識。
二、 掌握語言規律
學習文言文,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這就需要真正掌握文言字詞和古漢語的一般規律。
1、注意一詞多義現象
對文言字詞,從字音到字義,都應讀正確並理解准確明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時,同一個字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如「許」字,在「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句中,是「多,左右」的意思。而在「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句中,則是「答應」的意思。又如《桃花源記》中有兩個「舍」字,其一,「便舍船,從口入」,「舍」讀shě,作動詞用,是「放下」、「放棄」的意思;其二,「屋舍儼然」句中的「舍」讀shè,作名詞用,是「房屋」的意思。學習時如果能夠注意類似現象,那麼讀懂文言文就不難了。
2、認准通假字
通假字是借用一個音同或形近的字代替本字,這在學習文言文時,不能不注意。如《狼》中有「止有剩骨」,「止」就通「只」,意思是「只有剩下的骨頭」。又如《活板》中的「板」字通「版」,意思是「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預備同一版內有重復出現的字」,其它如「說」通「悅」,「女」 通「汝」,「見」通「現」,「被」通「披」等,這些都需要根據上下文意、前後語句來判斷是否通假,否則就會因詞害義。
3、掌握文言虛詞的應用
文言虛詞在文言文中是經常出現的,而且一篇文言文中同一個虛詞多次出現,其用法也不盡相同,我們必須注意虛詞在句中的作用,方可在學習中減少困難。如虛詞「而」字在《捕蛇者說》這篇文言文中多次出現。「黑質而白章」中的「而」字作連詞用,表並列;「號乎而轉徙」中的「而」字作連詞用,表修飾;「呼虛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藕也」中的「而」字,作連詞用,表因果;「而吾以捕蛇獨存」中的「而」字作連詞用,表轉折;「視其缶,而吾蛇尚存」 中的「而」字作連詞用,表順接。又如「之」字,它的用法大致有三種:作代詞、助詞和動詞。如《為學》中的「為之,則難亦易矣」中的「之」字,作代詞用,代事情;《黔之驢》中的「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中的「之」字,作代詞用,代「驢」。《扁鵲見蔡桓公》中「君之病在肌膚」的「之」字,作助詞用,相當於「的」。又如《為學》中「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作動詞用,相當於「往」、「到」、「去」。
4、弄清古今語句的異同
句子結構形式,一般來說,古今差別不大,但由於語言的發展,有些句子發生了變化,這也是學習的一種障礙。
(1)現代漢語的判斷句,在主語和賓語之間加一判斷詞「是」,而在文言文中不用「是」,而用「…者,…也」等形式來表示,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其它還有用「乃」、「則」、「非」等詞來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
(2)文言文中被動句常用「於」、「為」、「見」、「為…所…」等虛詞來表示,這和現代漢語中常用的介詞「被」不同,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現代漢語的一般形式是動詞在前,賓語在後,但文言文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是置於動詞之前的,如「吾誰與歸?」、「沛公安在?」、「古之人不余欺也」,類似這樣句子,我們在學習時,要善於比較、掌握其規律,經歷多了,就容易辨析。
三、常做翻譯練習
翻譯是極其重要的綜合訓練,它既能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又能提高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對於翻譯,要做到忠於原文,不能望文生義,要通順明白,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的時候,要注意緊扣課文,弄清字詞本義,做到字字落實、詞詞落實、句句落實。按照以上步驟,多下功夫,文言文是可以學好的。

2. 做文言文的技巧與方法

文言文學習是我們中學生的一大難處,就關於如何學好他,我在此發表一下我個人看法。

首先要了解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文言文的特點,這樣更有利於我們去分析。例如,先秦散文的倒裝句、通假字十分多等。了解各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跡、作品風格,這樣有利於我們去判斷文章作者與賞析。要學好歷史,正所謂文史不分家嘛,再說學好歷史對文學鑒賞等都有好處。要多看歷史著作,象《詩經》、諸子散文、〈戰國策〉、〈文心雕龍〉等,看了不光對文言文學習有好處,尤其是〈文心雕龍〉,對你的文學鑒賞、文學創作都有很大的益處。

再一個要看一些文言文的教程,象語法、詩詞鑒賞入門等,但不要看古文通篇翻譯的書,這樣對你的文言文學習是有害的。

學習文言文,主要是多讀,這樣才能熟能生巧,在考試時不被題目所嚇倒。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語言,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種方式影響著現代文。因此,要真正學好現代文,就必須具備比較扎實的文言文基礎。老一輩作家、學者如魯迅、茅盾、錢鍾書、梁實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著濃郁的古典氣息,語言簡潔准確、典雅傳神。魯迅先生從年輕時就大量閱讀和研究古代小說,這對他後來的小說創作影響很大;茅盾背誦《紅樓夢》的功力歷來為人稱道;錢鍾書首先是一代學者,學貫中西,尤以國學見長,其次才是作家。世人只知有《圍城》,而不知有《管錐編》;梁實秋深諳古典,博覽經史子集,體現在其散文作品中,不僅是語言的古雅淳厚,收放自如,還有用典之信手拈來,曲盡其妙。梁氏讀書之廣與運用之活實在令人嘆服。

那麼,怎樣才能學好高中文言文呢?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學習方法:

一、 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其中,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句可分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類。系統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弄清其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和聯系,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二、 正確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可用,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須注意以下幾點:理解關鍵詞語,判斷詞與詞之間關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賞識;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規律;根據句首和句尾的詞語以及句中的慣用語進行判斷。

三、 學會正確的翻譯方法。翻譯文言文的原則是: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補充省略的部分;調整語序;適當增減。

四、 反復誦讀。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誦讀可以培養語感,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誦讀可以充分領略作品的音樂美,提高學習興趣。

3.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一,學習文言實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淀,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范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如果你稱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麼,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注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復音詞。
現代漢語中復音詞占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游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復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系,不能拆開來講。
3,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准確地選擇義項了。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注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它」,作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主謂的獨立性,動詞,往。起拼湊語氣的作用。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個詞是實詞還是虛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確定,其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2,了解古今虛詞的差異。
古今完全不同的虛詞,我們只要掌握它們在古代的意義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國論》「而以六國破亡之顛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虛詞,古今都用它,如《六國論》「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顛覆」。這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審閱,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
文言虛詞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變,一個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表達多種語法關系,如「而」,可以作連詞用;也可以作代詞用。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並列關系,可以表示偏正關系,可以表示承接關系,可以表示遞進關系,還可以表示轉折關系。
4,體察虛詞表達的不同語氣。
古人稱虛詞為「辭」、「語辭」、「語助」,可見,虛詞在表達語氣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沒有虛詞連綴其中,就會丟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虛詞,就表達不出說話人在表面上的自謙中隱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反復吟詠,體察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蓋」常表示發語,「者」常表示提頓,「得無」、「無乃」常表示推測、反問等。常用的文言虛詞只有幾十個。越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越是靈活。如果確實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閱讀時就可以掃除虛詞方便的一大障礙。
三,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文言中有些實詞在句子中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詞的詞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是詞的活用。如果一個詞已經活用成了別的詞,我們還按其原來的用法去解釋,就會講不通。因此,掌握詞類活用的基本規律,結合具體語鏡,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義,對我們學習文言文來說是很重要的。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區別意動和使動。在這里,我們提供兩種區別方法:第一,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是客觀的,而意動用法則是主語以為或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般情況不用於意動(動詞本身就無意動用法,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作使動和意動卻常見)。
二是要注意詞類活用的條件。要鑒別一個詞是否已活用成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詞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系,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名詞用如動詞,都是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可以從它們的語法條件的變化看出來。下面舉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語法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並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則前一個名詞常就活用為動詞,後一個名詞作它的賓語,兩個名詞連用,有時還可以是主謂結構,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後一個名詞活用為謂語,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副詞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語)。例如:「秦師遂東」。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詞後面用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晉師軍於慶柳」。
7,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隆禮尊賢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個問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個詞本來屬於某一詞類,只是入句後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屬於兩個詞類。例如:我們不能說「晉師軍於慶柳」中的「軍」既是名詞,又是動詞。
四,注意掌握幾種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的,我們主要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五種句式。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些則置後作補語。
五,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贈。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內容來說,既可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詞根。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在古代漢語中,量詞較之臨近的數詞,是一種很不發達的詞類,動量詞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詞也不多見,現代漢語又是量詞很豐富的一種語言。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要找出相應的量詞補充進去。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後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文言文,尤其是韻文中,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內容,顛倒過來進行翻譯。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准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彙,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例如:「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里除了帝號「燕王」 和方位詞「上」 無需更易而外,其餘都要換用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譯作:「我曾經(跟你)在邊境上會見燕王」。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並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六,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翻譯時,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還要掌握一點技巧。
第一,對句中的字、詞、句進行充分想像。這種想像就是要調動平時的積累。一是對字詞的不同用法的想像。如翻譯「君無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種用法作一比較,一個個的淘汰,然後確定一個譯出後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處在句末的「焉」,一般講,一是疑問句中作疑問語氣詞,但這句不是疑問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詞尾,但是,「尤」是「責怪」之意,動詞,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詞,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詞後的介詞引出名詞或代詞,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詞。此句中「焉」字若譯成代詞「他們」,就恰與全句的意思統一了。二是對各種句式的充分想像。以「莫之死」為例,此句句首用了無定代詞「莫」,而且賓語是代詞「之」,故此句是一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句子,那麼,這句話就應先譯成「莫死之」。再來作第二步,這個「死」是自動詞,不能支配賓語「之」。想一下,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是處動用法還是為動用法,逐一考慮,是為動用法,故這句可譯為「沒有誰為他們死」,這樣,譯出的意思與全文就統一了。
第二,要學會運用一些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通過語法分析,才能正確地理解,達到准確翻譯的目的。如「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視」 放在一起,就譯成了「憎恨看」,這顯然不通。那麼,就應將「疾」 後的整個結構作為「疾」 的賓語,即憎恨的對象,再來解剖這個「對象」,即「疾」 的賓語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視」 的賓語只是「其長上之死」,這里,「視其長上之死」與「不救」是通過「而」連接的兩種「行為」。再看「視」的賓語,「其長上之死」,這是一個主謂短語作「視」的賓語,故「之」就是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了。經過這樣逐字分析,這一句就可譯為「恨(他們)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而不去救護」。再把這句譯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與全文統一了,故此時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譯文了。
由上觀之,我們無論是對字、詞、句式的想像,還是對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都要以平時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平時就要下苦功夫記一些有關文言知識和有關譯文技巧方面的東西,否則就會源泉枯竭,不管怎樣找「竅門」也是翻譯不出來的。古代有一個很有學問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卻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老婆見狀,不以為然地說:「你作這個文章,難道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喟然長嘆:「你生孩子雖然難,但畢竟你肚子里還有孩子,我作這個文章,肚子里啥也沒有。巧媳婦也難煮無米之炊啊!」這個故事,也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觀點的正確性。
那麼,怎樣下苦功夫呢?下面談談自己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程端禮在《朱子讀書法》中說:「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 此話實為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於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復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於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於積累資料。
撰書立說,需要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積累資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在讀過的書上作記號,有的人善於作知識卡片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爾年輕時並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可是他善於積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要在一張張活頁卡片上,然後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貼上標簽。這樣的日積月累,反復思考運用,終於使他成為知識淵博的大哲學家。我們在讀書求學中注意積累資料,必將受到很大的益處。它不但能培養和提高你的閱讀、分析能力,「使人精確」(培根語),而且還能減輕你的大腦負擔,當這些資料變成你的「第二大腦」時,你使用這些資料便能得心應手,八面來風,人家「踏破鐵鞋無覓處」,你卻「得來全不費功夫」。

4. 文言文技巧方法總結

文言文是我們古代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知識上的精華,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對於很多同學來說都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下面小編總結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使用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文言文「三步走」學習方法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那麼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學習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麼,「三步走」究竟怎麼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識大意。當拿到一篇文言文時,我們要先粗讀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會的字詞跳過去,直接閱讀下文。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夠培養學生對於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當遇到不會時,學生會糾結在那裡,失去了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那麼,當我們大致讀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後還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詞。第一遍粗讀之後,不會的字詞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樣,把我們的雙腳咯的生疼,在這一步中,我們要掃除這些限制我們的障礙,徹底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這一步中,學生要結合書下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並積累這些字詞,為以後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們閱讀文言文是為了讀懂它,並且明確它告訴我們的關於人生的道理。我們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這種智慧往往通過文言文和漢字傳遞給我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應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學習文言文的實用方法
1、重視課前的預習工作

預習是一項多重要的工作呢?當老師讓大家集體讀一遍的時候,不預習的後果是——咦,這個字是啥玩意啊!怎麼讀啊?然後其它同學讀完一段了,你才剛找到這個字的讀音。別急,這還只是開始,老師接著問,在上一段中,文章交待了這些事項1…2…3…而你還在一臉茫然,這篇文章說了個甚?

所以,在課前預習的環節中,我們要自己藉助注釋逐字逐句地翻譯文本,對重點字詞進行歸類整理,有很多文言文實詞都是一詞多用、一詞多義的。

在遇到疑難字句的時候,拿不準它的確切含義,做好標注課堂上向老師請教。

總之,文言文一定要「搶先學」!

2、字不離句

其實,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與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積累文言文字詞要學會多去揣摩作者的意圖。

語文與文言文關注日常的積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從文章中,要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積累常用的文言文字詞,識別通假字和詞類活用現象。

3、牢記主要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有不同的形式,熟練了這幾種形式,文言文的理解便簡單了。

就像「為……所」常見被動句句式。倒裝句分很多種情況,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以及句子中的省略成份,把握好了省略的內容,對於把握句子整體的意思大有裨益。

4、朗讀與背誦

通過多次的朗讀與背誦,既掌握了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大意,還可以培養我們對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語言形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在大量的反復誦讀過後,一方面是古漢語的語感養成,另一方面是了解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傳承,在現代與傳統的迭代過程中,領悟中華傳統文明之美。

如何朗讀呢?首先是粗讀文章,熟悉文章的大意,知道這篇文章介紹了哪些人和事。其次是對每段細讀,推敲個別字詞的意思,換個其它的詞或句是不是更好。最後是在領悟文章的精髓後,進行總體全局性的評價鑒賞。

共2頁:
文言文提分的四個基本方法

1.轉變閱讀觀念

一些同學在復習文言文時的做法是,將文言知識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一項一項分類背誦並在做題時死摳字詞,一個勁兒地挖通假、活用,反復辨識文言句式。這樣做,很費時費力,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原因何在?在於路子不對。因此要「轉變閱讀觀念」,所謂「轉變閱讀觀念」首先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因為古文也是「文」,是一個整體。不能把它切割成零碎的分支來機械地識記。而應該強調根據語境答題,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說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而不能只把它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

2.重視回歸課本

有些人認為高考文言文材料多出於二十四史,考試不考課本,就沒有必要再回歸課本復習。只要對學生實行「題海戰術」自然就「無師自通」了。我認為這種做法是極不恰當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文言文復習,不應當繞過課本回歸這道坎兒。

選入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都是名篇,努力學好這些精華,就是打好了扎實的基礎。而復習教材中的文言文,必須要有「老老實實」的態度,要仔細認真地落實到字句篇章,理解透徹,反復熟讀精思。課本中經典的文言文,如《勸學》《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師說》《六國論》等,都有著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用法的範例,可用於對文言文的全面、綜合復習,這對積累語言材料,增強文言語感,提高閱讀和解題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5. 文言文方法和技巧

1、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准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託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句子往往很難准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2、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將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最大區別在於,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即由兩個字構成一個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在多數情況下就是把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理解並掌握了這一方法,許多翻譯題做起來就不難了。

3、增強文言功底,培養文言語感。

這是做好翻譯題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題目最根本的一點。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講的方法和技巧說到底都還是「末技」;其實,根本的技巧還是來自功底,來自內力。

為了增強文言功底和文言閱讀的內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做好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

二要注重平時積累。文言知識點很多,考生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隨時隨地、一點一滴地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文,因為做高考題許多就是對平時學習過的課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識點就直接來自學習過的課文。因此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於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

四要多練習,通過練習來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閱讀套路,培養文言語感,增強解題能力。

6. 學文言文的幾種方法

學文言文的幾種方法
一、興趣培養
想學好文言文,我認為從以下方面做起,從激發興趣入手;以學習古詩詞方法為基礎;學習方式要靈活多樣;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要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平時課後要主動地閱讀文言文,可以閱讀一些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曾經從課文中學過)的成語故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及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等,自己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從「三字經」「弟子規」開始,從小接觸、學習,激發興趣
《三字經》是古代蒙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它對於傳統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我們可以給小孩講有關《三字經》的故事,聽《三字經》兒歌,有條件的話多看《三字經》的動畫視頻。它兒童的最好啟蒙教材,以三字為一句,二句押韻。語言平易淺近,無艱深、古奧、勉強拼湊之弊,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記誦。
二、聽好讀懂文言文
聽好文言文
相對於現代文,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同現代文的學習一樣,需要從整體入手。
理解了、喜歡了、好愛了,當然這個時候學習就變成了快樂的事。
讀懂文言文
怎樣讀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結合課文中的注釋。首先要把全文讀熟練,達到文從字順,朗朗上口,在讀的基礎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好,讀通順。
以學好古詩詞為基礎,注重文言文學習方法指導
學好古詩詞為學好文言文奠定基礎,小學學習的古詩詞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藉助圖畫、注釋、工具書,容易理解內容,語言上朗朗上口,易於誦記。
三、小學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文言文知識點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麼如何判斷一篇文言文中哪個字是通假字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通假字形成以及分類來看,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
四、小學階段文言文翻譯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
此文摘自《網路文庫》「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方法」。由於篇幅所限,本回答只摘錄了重點。感謝原作者

7. 文言文學習方法步驟

初中文言文學習方法指導

一、文言文與白話文

也許現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到底在哪裡?現在我們就分別來講講他們。

「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佔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誦方法指導: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准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裡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准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現在有不少學生為文言文閱讀而苦惱,怎樣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技巧呢?這是不少學生都想知道的,其實只要多背誦,多練習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譯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們來就來談談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第一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就是准確,即忠實於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文中有所落實,並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地採用意譯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美,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第二,「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彙替換古代漢語詞彙:「調」,指「調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到「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文句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並在翻譯之後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後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8. 如何學好文言文

鏈接:


提取碼:ec82
這門課能幫你,把別人最怕的文言文,變成你的優勢。



9. 學好文言文的方法

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學古文的技巧和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根據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方法 瀏覽:670
趣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58
普爾茶餅如何保存方法 瀏覽:116
後手開士角炮正確方法 瀏覽:821
體院館鍛煉方法 瀏覽:548
豬肉餡快速解凍最好方法 瀏覽:562
華為p9怎麼改變輸入方法 瀏覽:154
愛心沙發安裝方法 瀏覽:417
神奇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622
紅米3屏保時間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3
有效高效的教學方法 瀏覽:60
數字簽名通常有哪些方法 瀏覽:640
如何增加雌性激素的天然方法 瀏覽:695
明星怎麼由黑變白的方法 瀏覽:295
切換多個手機軟體的方法 瀏覽:256
爪子抓傷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150
電梯無線對講安裝方法說明 瀏覽:511
腦血栓治療方法圖片 瀏覽:655
氣缸psi計算方法 瀏覽:293
折疊烤漆門安裝方法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