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都上大班了2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還是扳手指算,算起來直迷胡,怎樣能簡單又容易明白的方法教孩子
沒關系,堅持每天給孩子定量的計算題,算著算著他就不再扳手指了。就如同寫字,開始都寫得很慢,寫著寫著,讓他慢都慢不下來了。
B. 怎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具體方法
計算,數學用語,是一種將單一或復數之輸入值轉換為單一或復數之結果的一種思考過程。提升孩子計算能力的方法有:1、多做多練,熟能生巧;2、保質、保量的訓練;3、訓練形式多樣化;4、理解算理,掌握巧算的方法;5、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01.多做多練,熟能生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是孩子必備的基本功,我們應作出長計劃,短安排,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和訓練,體現出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和按新的課程標准進行教學。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堅持3—5分鍾的口算訓練,每天堅持練習1條口算題。開始是在家長的督促下完成,慢慢可放手使孩子形成習慣,自覺、自願的完成。
另外在學校里老師也會經常進行一些口算訓練,在加強孩子口算能力的同時孩子的書寫習慣和集中注意力的習慣也會得到加強。
02.保質、保量的訓練
每次練習要記錄完成1頁所用的時間,做完後馬上訂正對錯並分析錯誤原因。每做一次訓練,都與上一次的速度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家長應當適當地贊揚一下小孩,說「真棒,有進步!」
孩子這時需要及時鼓勵,正如在球場上拼搏的球員需要自己的隊友當啦啦隊一樣,也可將他們優秀的練習張貼在家中醒目的地方作為激勵,有時也可以給他們一個小小的獎品。
家長切不可一見自己的小孩的速度稍慢就急不可耐,說「真笨,怎麼搞的!」如果當家長這樣會對孩子有不利的影響,這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愛心才能做好的事情。
對有退步的孩子則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退步的原因,然後再輕輕地摸著他們的頭提出在以後口算中應該怎樣去做,如果下次成績提高了就及時表揚,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樹立自信。
03.訓練形式多樣化
多做多練是前提,但孩子習慣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尤其喜歡在游戲中學習從中增長知識,如果長期單獨某種練習,孩子是容易感到厭倦情緒的。
由此,口算練習要活潑、生動、多樣化,在練習中可以採用的補充方式有:玩撲克牌(24點),聽算,開火車,對口令,奪紅旗,送信,找朋友,爭擂台大王,定期檢測等等。(要注意講究實效、簡便易行)
C. 怎麼教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
1、採用畫圖的方法學習:可以事先畫一些小動物,亦或是孩子比較喜歡和感興趣的水果之類。有助於增加孩子的趣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2、准備一些顏色艷麗的圖片:事先准備一些漂亮的,孩子感興趣的圖片,可以是人、物、水果、衣服和家用電器等圖片,陪孩子一邊玩一邊學習,有助於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3、採用畫樹棍的方法進行學習:事先拿筆在紙上畫一些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樹棍形狀,使之看起來清晰明了。這樣孩子也比較容易聽的懂。
4、充分利用孩子的手指進行學習: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對數學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指進行數數。比如:需要計算9+8是多少的問題,可以讓孩子在心裡記住9,然後伸出雙手,數夠8個手指頭,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了。
5、練習採用進位的方法:讓孩子做算式的時候。學習和掌握使用10進1的方法進行學習。換句話來說就是湊10的方法。
D. 20以內數的加減法有些什麼方法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
一、口算教學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因為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熟練了,筆算才能過關。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必須從口算抓起。
第二,有利於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簡單的計算問題。一些簡單的計算在許多情況下大都運用口算來進行。
第三,有利於發展兒童的智力。兒童在進行口算練習的時候,需要集中注意力,記著數目,選擇演算法,在頭腦中緊張地思維運算。因此口算教學能促進兒童的注意力、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但要注意優化。
由於學生學習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的差異,面對同一個進位加法或退位減法的題目,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解法。為讓每個學生在課堂的活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使他們都能得到個性價值的體現,教材對情境問題呈現的方式是先提出數學問題(或者由學生自己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安排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對學生每一種思考的過程都呈現了幾種情況,以說明不同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存在的不同解決方法。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要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所謂演算法就是指解決各種數學問題的程序與方法,具體包括運算的方法與解題策略。演算法多樣化是指解決各種數學總是的方法多樣化,即對同一個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20以內進位加法的思考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數數法。用數手指頭或畫點子逐一計數。
2、接數法。基本仍是數數法,只不過是在第一個數的基礎上再逐一計數。例如8+5,第一個數8不用數,接上去數8+1+1+1+1+1。
3、雙手助記法。差生可以用「雙手助記法」幫忙,一隻手錶示一個數,大姆指表示5,其他四指各表示1。例如7+6,按照規定伸出雙手,一看即知,7+6=13,經常練習後,學生看到算式,即在頭腦中呈現雙手的表象,藉助表象,學生便可以立即算出得數。這也可以說,是一個簡便的數學模型。這同數手指不同,數手指是逐一計數,水平較低,而「雙手助記法」屬於按群計算了,達到了高一級層次。
4、珠心算。是80幾歲高齡的數學教育家陳子鏡老先生創立的一種珠算和心算相結合的新演算法,其基本方法是藉助手形碼來計算,右手大姆指代表5,其餘每個手指代表1,左手每個指頭代表10。在計算中做到口、心腦並用。
5、湊十法。8+5=8+2+3=13,把第二個加數分解,與第一個加數湊十再算。
6、口訣法。在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熟記加法口訣,直接報出結果8+5=13(八五13)。在教學中,我是主張要求學生熟記加法口訣的,20以內進位加法口訣只有20句,熟記起來並不困難。熟記以後,可以一生受用。熟記加法口訣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可以利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幫助記憶。這四種方法也表示學生口算能力的四種水平。第1、2、3、4四種方法屬於計算的初級階段,嚴格講起來不能說是計算,僅是計數而已。學生停留在這四種水平上,只能依賴扳手指頭、數小棒、畫點子,不利於計算能力的發展。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一定要使學生熟練掌握10以內進位加法,再過渡到口訣法。
20以內退位減法也是計算教學的難點。先分析一下口算20以內退位減法的幾種方法:
1、數數法。用數手指頭或畫點子逐一減法。例如12—4就用12—1—1—1—1計算。
2、破十法。用被減數的十位數先減去減數,再加上被減數的個位數。例如:12—4=10—4+2=8以前的小學數學課本都採用這種方法。
3、逆演算法。根據加、減法的互逆關系,用加法做減法,現在有些課本就採用這個方法。思維過程比「破十法」簡單,計算速度快,使用逆演算法要有個前提條件:必須熟練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法。如果熟記加法口訣,對使用逆演算法更為有利,即用加法口訣做減法。例如:12—4=8想(八)四12這種方法在筆算減法中使用也方便,可以提高計算速度。
4、退十加補法。「補」是指「補數」,是指一個數湊滿十的數,如9的補數是1,8的補數是2,……用這種方法的思維過程如下:12—4=12—10+6=8。
由此看來,學生的演算法的確存在著思維的差異性與層次性。顯然這幾種思維並不在同一層次上,不在同一層次上的演算法就應該提倡優化,而且必須優化,只是優化地過程是學生不斷體驗與感悟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強制的過程。當學生已經能夠藉助表象,甚至符號和邏輯思維進行思考時,為什麼一定要藉助小棒和計數器呢?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如何發展,不正是培養了他們的主觀意識嗎?鼓勵每位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演算法,並不等於他們可以滿足現狀,而拒絕學習新的、更有效的一般方法。教師應創設小組和全班交流的時機,通過對不同演算法特點對比,使學生學會怎樣去尋找最簡捷的解決問題的思路,使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在更高層次上有更深刻的認識、更概括性的理解,進一步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敏捷,從而提高思維質量,培養高水平的數學思維。我在教學中碰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時,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但是不刻意地追求演算法多樣化。讓學生自己介紹解題方法,然後跟其他同學的方法進行比較,說說自己解法的優缺點,最後還多問一句:「你認為哪種最好?為什麼?」這樣的話,學生就會擇優錄用了。當然教師在肯定其中一種方法的時候,也要肯定其他方法的長處。教師只有正確理解演算法多樣化的內涵,從而進行有效地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讓學生從小就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這種思想方法正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負責。
三、採用多種練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0以內數的加減法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運算的基礎知識,學好這部分知識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讓每個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使他們的計算逐步達到正確熟練,為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在口算練習中避免不必要的單調重復,可以設計多種練習形式,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如:填數字15—( )=8 ;填運算符號5( )7=12;填等號或不等號12-3( )11-2。
口算練習必須經常進行,持之以恆,才有成效。許多優秀教師在每堂課開始,用5分鍾左右時間進行口算基本訓練,這是一個好經驗。口算練習的方式一般有視算和聽算兩種。視算是學生看著卡片或教具上的式子計算;聽算是聽教師報式計算。聽算要求高,既要記住運算的數目,又要進行思維計算,因此數目不能過大,局限於基本口算。聽算在日常生活中用處較大,又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教學中應該重視聽算訓練。在教學中,也可以結合游戲的形式,如找朋友、對口令讓學生感到數學練習的趣味性、多樣性。
當然,教師在採用這些練習時要注意練習適度。因為,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加減法比10內數的加減法要困難一些,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該允許他們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在有條件的班級,教師也可以適當地設計一些適應這些特殊學生學習需要的練習題,給予他們具體的幫助,使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E. 如何循序漸進地進行兒童數學加減法教育
對孩子的數學教育,一方面給孩子建立數學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生活中點滴滲透。
1、增強瞬識數能力
瞬間識數能力,顧名思義,就是在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能立刻反應過來這個數字代表的實際含義。
這份能力的好處,可以減少孩子在腦中判定數量的時間,提高回答效率。
平時,家長想要訓練這份能力,可以從生活中找實例:
比如出去吃飯要幾雙碗筷,吃水果的時候,抓一把櫻桃,讓孩子估計總共有幾顆。
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判定數量的情況,都可以要求孩子來完成,這其實就是在訓練孩子的瞬間識數能力。
2、湊十法熟練應用
數學早教中,加減法尤其是20以內的加減法,關鍵就是要能靈活運用湊十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
8+6,將8拆分為4和4,得出4+4+6=14的結果。
考慮到數學本身的抽象性特徵,在一開始早教時,可以先以書面形式進行練習,待孩子熟悉後,再訓練口算能力。
3、基礎練習不能丟
一些家長在看到孩子已經能夠進行口算後,就覺得不必再做書面的計算習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書面式的練習,對孩子來說,是熟悉計算最好的方式,
未來孩子在學習數學時,口算只是早教中一個附加能力,使用率最高的還是筆紙的計算。
4、善用生活中數學
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都暗含著數學計算,家長要做的就是發現這些計算機會,給孩子提供多樣化計算環境。
超市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給孩子練習計算能力的地方:
購買多件商品後,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可以讓孩子自己來算一算。
同樣的產品,在打折促銷時,不同的方案,到底應該買哪一種,會更加優惠。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高的學科,家長只要善於發現,就能找到很多練習的機會。
5、讓計算變趣味性
計算本身就是非常枯燥的事情,但是掌握計算能力,又是不可避免的,
這時就需要家長開動腦筋,多找一些有趣的形式,鍛煉孩子的口算能力。
比如:今天是5月20日,距離六一兒童節還有多少天?
外婆今天買了12個蘋果,家裡五個人都吃了一個,還剩幾個蘋果?
多樣化的提問,會讓孩子更樂於去使用自己的計算能力。
F. 75X109簡便運算
簡單計算也叫簡單計算。這個方法的簡單過程是:原公式=(260-3)x109=260x109-3x109。循序漸進,這種計算方法就是簡單計算。可以,原公式=257x100 257x9,這個計算方法也可以接受。
G. 幼兒園湊十法7+8怎麼算
湊十法計算「7+8」,方法如下:
方法一:將7湊成10。
7湊10缺3,那麼可以把8分成3和5,先計算7+3,得到10,再計算10+5。
算式:7+8=(7+3)+5=15
方法二:將8湊成10。
8湊10缺2,那麼可以把7分解成2和5,先計算2+8,得到10,再計算10+5。
算式:7+8=5+(2+8)=15
簡單的數學計算是小朋友從幼兒園到小學必備的能力之一,由於學齡前寶寶還沒有建立起數的概念,因此對數學的加減法學習比較困難,幼兒學習加減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湊十法是小朋友在剛接觸數學運算加法時經常用到的解題方法,其思路很簡單,就是以10為標准,差幾補幾,補幾減幾,然後相加。「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是其記憶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