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珠光青瓷復燒方法視頻

珠光青瓷復燒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6-30 06:34:45

❶ 求有關青花瓷的詩句!!

答案一:
兩條青龍在盤旋
山一樣的火把龍珠 鍛煉
星光引誘我
踏入工匠的心田
精心調制的泥土
塑造著永久的祈盼
圓 是家的飯桌
青 是龍翔的天
炊煙飄起的酒香在龍須上纏繞
筷子動起的聲響是龍吟的歡顏

我捧著這凝固的思緒
看到了暈散的歷史和生活
也看到了不變的飛升 不變的鈷藍

答案2: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譬喻)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轉化)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轉化)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譬喻) 你的美一縷(轉品)飄散去 到我去不了的地方(轉化)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誇飾)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轉化)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轉品)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類迭)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轉化)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上下兩行形成倒裝、譬喻)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摹寫)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 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誇飾)的秘密 極細膩猶如綉花針落地(譬喻)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轉化、摹寫)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上下兩行三個句子運用了排比、類迭) 在潑墨山水畫里 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轉化)
答案3
一、概述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二、青料
(一)蘇泥麻青
即蘇泥勃青、蘇勃泥青、蘇麻離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製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艷,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乾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二)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四)贊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五)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四、各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器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器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❷ 古人對瓷器誇贊的詩句

1.關於瓷器的詩句有哪些
1、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
《進艇》唐代:杜甫
釋義:
把煮好的茶湯和榨好的甘蔗漿,用瓷壇來盛裝也不比玉制的缸來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隨取隨飲。
2、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
《天香·詠龍涎香》宋代:王沂孫
釋義:
龍涎裝入紅瓷盒後用文火烘焙,又巧妙地制城經營的指環。
3、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代:皎然
釋義:
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
4、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秋日三首》宋代:秦觀
釋義:
碾好的月團用茶碗泡著,喝完後,讓孩子背誦楚辭。
5、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唐代:杜甫
釋義:
大都邑燒制的瓷碗,既輕且堅固,敲之音響如玉聲凄清,美名傳遍錦城。
2.關於瓷器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瓷器的詩句有: 1、《題與陶瓷館》郭沫若後來居上數東洋, 奪取萬邦瓷市場;年進美金七千萬, 數逾赤縣十番強。
花紋形式求新穎, 供應需求費數量;國際水平應超越, 發揚光烈陳堂堂。2、《題與藝術瓷廠》 郭沫若中華向號瓷之國, 瓷業高峰是此都;宋代以來傳信譽, 神州而外有均輸。
貴逾珍寶明逾鏡, 畫比荊關字比蘇。技術革新精益進, 前驅不斷再前驅。
3、《初到景德鎮》董必武昌南自昔號瓷都, 中外馳名譽允孚。青白釉傳色澤美, 方圓形似器容珠;藝精雕塑神如活, 繪勝描摹采欲敷;技術革新求實用, 共同躍進是前途。
4、《游景德鎮》 謝覺哉配料調色細且精, 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 曾費勞工無限心。風格"四如"傳古代, 車輪載譽越重瀛;瓷都躍進今方始, 量質都須加倍成。
5、《詠景德鎮兀然亭》 明·繆宗周陶舍重重倚岸開, 舟帆日日蔽江來;工人莫獻天機巧, 此器能輸郡國材。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謝覺哉(1884年-1971年)原名謝維鋆,字煥南,別號覺哉,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先導。
3.贊美宋瓷的名詩句
贈昊十九明·樊玉衡宣窯簿甚永窯厚, 天下知名昊十九;更有小詩清動人, 匡廬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邊素瓷胎清·弘歷(乾隆皇帝)白玉金邊素瓷胎, 雕龍描鳳巧安排;玲瓏剔透萬般好, 靜中見動青山來。題宣德寶石紅釉碗清·弘歷(乾隆皇帝)雨過腳雲婪屋垂, 夕陽孤婺照飛時;泥澄鐵鏃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詠宣窯霽紅瓶清·弘歷(乾隆皇帝)暈如雨後霽霞紅, 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 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 比畫翻嗤更是空。
年窯墨注歌 清·查儉堂國朝陶瓷美無匹, 爾來年窯稱第一。不讓汝定官歌均, 何況永樂之坯宣德質?戲紫蘅中丞 清·許謹齋宣成陶器誇前朝,收藏價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載,邇來傑出推郎窯。郎窯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衡覽精。
網羅法物供品藻,三千年內紛縱橫。範金合土陶最古,虞夏商周誰復數。
約略官均定汝柴,零落人間搜出土。中丞嗜古得遺意,政治余閑呈藝可。
雨過天青紅琢玉,貢之廊廟光鴻鈞。景德鎮神遊 美·郎菲羅偶作飛鳥來此地,景德鎮上望無余。
俯看全境如焚火,三千爐灶一齊熏。充滿天際如濃霧,噴煙不斷轉如輪。
蒼黃光彩凝畫筆,朵朵化去作紅雲。重臨鎮廠感賦志事 清·唐英重來古鎮匪夷想,粵海渾如覺夢鄉。
山面水心無改換,人情物態有存亡。依然商賈千方集,仍見陶煙五色長。
童叟道旁爭識認, 須眉雖老未頹唐。丁峁仲冬返洵陽,留別珠山陶署 清·唐英廿載須眉江上翁,漁濱棲息故鄉同。
馬鞍山碧里村雨,鴨尾船輕昌水風。鬼儡豐神簫鼓外,報酬事業榷陶中。
霜清使節洵陽道,楓意如春萬樹紅。
4.關於「青瓷,瓷器類」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青瓷,瓷器類」的詩句:
1. 《秋日三首 其二》
宋代:秦觀
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譯文:碾好的月團用茶碗泡著,喝完後,讓孩子背誦楚辭。
2.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譯文: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採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
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
3. 《天香·詠龍涎香》
宋代:王沂孫
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
譯文:龍涎裝入紅瓷盒後用文火烘焙,又巧妙地制城經營的指環。
4. 《進艇》
唐代:杜甫
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
譯文:把煮好的茶湯和榨好的甘蔗漿,用瓷壇來盛裝也不比玉制的缸來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隨取隨飲。
5. 《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
唐代:杜甫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5.贊揚瓷器的古詩詞
贊揚瓷器的古詩詞:
一、陶者
宋代: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釋義:燒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門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卻沒有一片瓦。那些富貴人家,十指連泥也不碰一下,卻住在鋪滿瓦片的高樓大廈。
二、悲陳陶
唐代: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釋義:初冬時節,從十幾個郡征來的良家子弟,一戰之後鮮血都灑在陳陶水澤之中。藍天下的曠野現在變得死寂無聲,四萬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內全部戰死。
野蠻的胡兵箭鏃上滴著善良百姓的鮮血,唱著人們聽不懂的胡歌在長安街市上飲酒狂歡。長安城的百姓轉頭向陳陶方向失聲痛哭,日夜盼望唐朝軍隊打回來恢復昔日的太平生活。
三、宴陶家亭子
唐代:李白
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
池開照膽鏡,林吐破顏花。
綠水藏春日,青軒秘晚霞。
若聞弦管妙,金谷不能誇。
釋義:曲巷深處有隱士深宅,高門廣庭就是高人家。院里池塘如明亮的銅鏡,樹林怒放各色花卉,使人心顏頓開。綠水盪漾留下春日倒影,青色軒窗秘密珍藏嫵媚的晚霞。若就宅中樂隊而言,石崇的金谷也不值得誇耀。
四、秋日
宋代:秦觀
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釋義:碾好的月團用茶碗泡著,喝完後,讓孩子背誦楚辭。沒有風,小院里也沒有落葉,幾只蟲子相對,正在吐絲。
五、天香·詠龍涎香
宋代:王沂孫
孤嶠蟠煙,層濤蛻月,驪宮夜采鉛水。訊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一縷縈簾翠影,依稀海天雲氣。
幾回殢嬌半醉。翦春燈、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飛雪,小窗深閉。荀令如今頓老,總忘卻、樽前舊風味。謾惜余熏,空篝素被。
釋義:孤獨聳立的海中礁石上繚繞著濃煙,層層雲濤蛻盡二淡月出現,鮫人趁著夜晚,到驪宮去採集清淚般的龍涎。
風送竹筏隨著海潮去遠,夜深時龍涎和著薔薇花的清露進行研煉,化作心字形篆香而令人凄然魂斷。龍涎裝入紅瓷盒後用文火烘焙,又巧妙地制城經營的指環。點燃時一縷翠煙縈繞在幕簾,彷彿是海氣雲天。
暗想從前,她不知道有多少次撒嬌耍蠻,故意喝的半醉不醉,輕輕的把燈火往碎剪。更兼故鄉的溪山,飄揚著輕雪漫漫,我們把小窗一關,那情味真是令人感到陶醉香甜。
而今,我如同荀令老去,早已忘卻昔年酒宴間那溫馨與纏綿。徒然愛惜當年留下的余香,已然把素被放在空空的熏籠上,以此來熨貼一下傷透的心田。
6.贊美南宋龍泉瓷器的詩詞
晚登留槎閣
百尺留槎溪上樓,山光水色共悠悠。
龍騰寶劍無蹤跡,閑倚欄桿數釣舟。
龍泉甌江中央坐落著一座小島,而且這小島有一個神奇的名字留槎閣,而且這也是本城市中心的所在。宋代名人蘇東坡會把這個「泥石淤」命名為「留槎州」,而且還親筆題書「留槎閣」自宋代蘇軾提字後,留槎州就名揚了江浙。漸漸地,贊賞留槎州的文章也多了。如南宋進士季南壽寫的《留槎閣記》;明朝葉子奇留的《晚登留槎閣》和《留槎閣秋日懷古》及清朝季公著的《靈溪風月》謝謝
7.關於青瓷的詩句
質韞珠光堪作鑒,紋鏤花鳥具傳神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細紋如擬冰之裂, 在玉壺中可並肩.
青白釉傳色澤美,方圓形似器容珠
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
陶冶新平肇漢唐,宋明瓷奪寶珠光.
鮮明艷似美人霽,熱烈真如火焰紅.
何止珠山留勁腕,早傳春色滿人間
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何年碧像靈岩棲,踏碎瓊瑤盡作泥.
燁燁寶光開佛土,晶晶白氣壓丹梯
——明.陳鳳鳴
宜興窯與詩
和梅公儀賞茶
宋·歐陽修
寒侵病骨惟思睡, 花落春愁未解醒.
喜共紫甌吟且酌, 羨君瀟灑有餘情.

❸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1、唐朝越窯。

南方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2、宋朝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5、清代琺琅彩瓷

清代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❹ 瓷器窯中燒

幫你找到了:
建窯:在今福建建陽縣,故名.晚唐、五代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和青瓷。建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最為聞名,所制供飲茶用的兔毫盞最受人歡迎,北宋後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以後黑釉器停燒。其黑釉茶盞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黃色或褐黃色的細毛狀花紋,俗稱「兔毫盞」。(3)產品多為碗盞類,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口二種,以?為多。(4)底足為淺圈足,可見旋坯紋。(5)有的器物底足內有「進?」、「供御」等字,是朝廷貢品。
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於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 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徵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於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 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徵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同安窯:在今福建同安縣,故名。創燒與唐代,宋元時期鼎盛,以燒青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稱為珠光青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體較厚重,胎色有灰黃、灰白、粉黃多種。 (2)釉色青黃或灰黃,尤其宋代,釉色偏黃。 (3)產品以盤、碗為主,還有瓶、罐、爐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為主,無紋飾。宋代青瓷在盤、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劃紋飾,器外刻復線裝飾,碗心多有凹入的圓窩,有的在圓窩內劃花卉一朵。爐分兩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蓮瓣紋,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爐身刻劃蓮瓣紋。瓶口多下折,瓶身劃復線紋。元代青瓷盤心印陰紋雙魚。 (4)青白瓷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個小圓窩,瓶罐的外壁多刻劃由細線 條復線交叉的斜十字形紋。
泉州窯: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發現碗窯鄉、磁灶、童子山等窯址十一處,主要燒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時代均在宋元時期。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青白瓷產品以碗、盤、洗為主。碗外壁多刻蓮瓣紋。盤類以折沿大盤居多,盤心留有疊燒粘結的條形支具痕。洗類器皿胎薄釉潤,採用覆燒法,口邊無釉,與景德鎮同類器物相比,口緣較厚;器內心印有花卉紋飾。(2)青瓷產品中的壺胎較薄,器形很小,與其它地區不同。(3)黑瓷產品以碗為主,兼燒長流曲柄壺。另有黑釉、綠釉軍持,主要外銷菲律賓等國。(4)童子山窯專燒青黃釉褐色彩繪大盆,有直口與折沿兩種造型,器內多畫折枝花卉紋,有寫壽山福海或其它詩句的。日本福岡曾出土該窯所燒制的彩繪盆。
安溪窯:在今福建安溪縣,故名。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明清燒青花和紅綠彩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青白瓷產品有各式盤、碗、瓶、壺、盒子、軍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狀的,也有外印重疊菊瓣紋,內刻纏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種式樣,盒外多模印紋樣,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紋,印紋線條比德化窯同類產品粗。軍持胎較厚,腹部比較飽滿,有的在器身堆貼烏龜並施醬褐彩,是其特色。(2)明代青花產品,有在盤心寫一葉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詩句的;青花盤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紅綠彩繪花卉紋碗產品。
南安窯:在福建南安縣,因名。為宋代窯場,有窯址近五十處。主要燒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盤、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劃紋飾。胎質細潔,緻密。
崇安窯: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發現窯址十一處,屬宋代者八處。 因距建陽較近,發現有專燒黑瓷的窯址,造型與建窯相似;燒 青白瓷者發現兩處,出土器物有盤、碗、杯、碟、洗及盒,質 量以苑埂窯所燒者為精。因地鄰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鎮、南豐 兩窯一定影響。
福清窯: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閩東沿漲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縣東門外東張區發現宋代窯址五處,均燒青釉刻花 筐點紋及黑瓷兩類器物,風格與福建各地宋代同類窯址出土遺 物基本屬於同一類型。
光澤窯:在今福建光澤,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發現宋代窯址一處, 遺物有青白瓷及黑瓷兩類,青白瓷數量多胎潔白,造型多種多 樣,裝飾僅印花一種,紋飾題材有雙鳳、飛鶴、蝴蝶、雙魚、 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黃;黑瓷多為各式茶盞, 有兔毫與醬斑,但為數不多。
連江窯:在今福建連江,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建國初在浦口、魁岐發現宋元時期窯址群。浦口鎮所屬井頭里、 錦上窯及西山頂三處遺址鈞燒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為白 胎,數量較少,粗者釉偏灰。三處遺址也燒少量青瓷碗,碗里 飾以刻花篦劃紋,碗外刻龍泉窯浮雕蓮瓣紋碗的,胎釉紋飾均很相似。
閩清窯:在今福建閩清,故名。燒瓷於宋元兩代,共發現遺址四處, 專燒青白瓷,胎質堅細,造型多樣,紋飾較豐富,釉呈淺灰色, 青的色調少,有福建地區特色。
莆田窯: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浦城窯: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燒瓷約在南宋到元代前期。 共發現窯址兩處:一在碗窯背,燒青瓷,遺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發現,有雙耳活環扁瓶,瓶身兩 面印福壽字,這種瓶在距浦城較近的浙江龍泉窯有大 量燒制,可見受龍泉窯一定影響;一在大口村,以青 白瓷為主,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
仙游窯: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窯址於1953年發現,遺留有青瓷、 青白瓷及黑瓷標本,屬宋代瓷窯。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 《興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縣萬善里潭邊有青瓷窯, 燒造成器皿頗佳;

❺ 宋代五大名窯 八大窯系和六大窯系關系問題

一、 宋代瓷業的昌盛
宋代瓷業的振興,是由於國家減輕了賦稅,使人們得以休養生息,社會比較安定,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促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商品經濟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出現了許多商業繁榮、人口密集的城市和集鎮。宋代許多瓷窯集中地自然形成商業繁榮的集鎮,如河南登封曲河宋代窯址附近發現的清代碑記說:「嘗就裡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窯場環設,商賈雲集,號邑巨鎮。」登封曲河窯場如此,其他瓷窯集中地也可推想而知,如鶴壁集窯、神垕鎮窯、新安縣城關窯等,大凡繁華的集市周邊均設窯燒造瓷器,集市成為商賈雲集、瓷器集散地。至於北宋的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與南宋的臨安(今浙江杭州),既是當時的政治中心,有是最大的消費城市與商業貿易中心,人口逾百萬之眾,除了當時的商行、貨棧,茶坊、酒樓與瓦舍、勾欄到處可見。
宋代社會經濟關系的改進,減輕民眾負擔,提高了生產情緒,促使生活方式的變化和文化素養的提高。對瓷業的發展導向,提出了新的需求,它不僅要生產廣大人民日常生活必須用瓷,其重點還得提高制瓷的質量與工藝技術,生產滿足皇宮、貴族、官僚、富商大賈裝點豪華的居室,產品美觀、實用,又具有觀賞、收藏和藝術陳設價值的瓷器。如歷史鑒賞與收藏家所盛贊的宋代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這些名窯生產的瓷器,也主要是供觀賞收藏用的陳設高檔藝術品。宋代的茶坊酒肆,均選用潔精的名瓷器皿,飯店選用耀州窯青瓷碗,飲食擔子也用定州窯的瓷瓶,在民間流行瓷枕作睡具,婦女化妝多使用瓷製香料盒或脂粉盒。尤其宋代鬥茶風盛行,上自帝王,下到文人學仕和雅興百姓,皆以鬥茶取樂,以鬥茶聊天,作為勝敗論爭的一種娛樂方式。鬥茶使用的黑釉茶盞,在宋代各地窯址中皆有發現。可見當時瓷業的振興,一方面為滿足宮廷貴族等上層人士高尚的藝術追求,同時也適應了當時的習俗時尚與瓷器的普及,盡到了最大的努力,滿足了社會各方面的客觀需求,從而得以興旺發達。
二、 五大名窯的興起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產品多樣,富於裝飾,技藝嫻熟,工藝精細。瓷藝薈萃,相互促進,爭芳斗艷,獨具風韻。全國各地官窯林立,民窯四起,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進而出現了激烈的競爭局面,並形成八大窯系。大江南北,各地窯口競相仿製。由於北宋皇宮的特殊需要,選定工藝精湛,技藝超群的「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由宮廷直接壟斷或派職官進行監燒,專為宮廷顯貴燒制御用品,更由於宮廷的賞識與寵愛,又將這五大名窯的產品作為官窯產品,為了顯示皇宮的獨尊,有的產品甚至禁止在民間流通和仿製,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廣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宮廷壟斷後,則成為皇宮御用的工藝美術陳設品,民間禁用。五大名窯的出現,充分展示了我國北宋時期陶瓷發展歷史,跨進了繁榮昌盛的新格局。
1) 汝窯:因產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尋,汝官窯已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宋時寶豐歸汝州管轄)找到。汝窯以產青瓷著稱,土質細膩,胎堅細蜜,釉色潤澤,釉中和瑪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蝦青,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也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贊美。汁水瑩厚,有如堆脂,視若碧玉,扣聲如磬 ,汁中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底上有細小支釘痕。汝窯分為汝官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汝瓷)和民窯(即臨汝窯)兩部分。民窯造型多樣,美觀大方,富於裝飾,藝術性強,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堅固耐用,備受青睞;而宮廷用瓷則造型秀麗,工藝精細,瑪瑙為釉,釉色蘊潤,胎呈香灰,滿釉裹足,開片密布,高雅素凈。
汝窯是北宋後期元祐至崇寧間20多年裡為宮廷燒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盤、碗、碟、洗、尊、盞、托、水仙盆等。盤、洗、碗多為圈足外卷,足底有3-5個支燒痕。碗是蓮花式,較深,是宋代較為盛行的注碗形式。盤有花口、圓口、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盤是較為獨特的器形。瓶:有紙槌瓶、長頸瓶、長頸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盞托為方花瓣式,水仙盆為橢圓形。
汝窯器物胎較薄,質地細膩,呈香灰色,修坯精細一絲不苟。
2) 鈞窯:因在河南禹州城內古鈞台附近設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點:造型端莊,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其聲,圓潤悅耳,萬紫千紅。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瓷的造型除碗、盤器皿,還有壺、罐、爐、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別在鈞台窯出土的多種宮廷美術陳列品和各類花盆、盆奩兒、尊、爐、瓶、洗及文房四寶等。
鈞台窯經考古鑽探、發掘證明,該窯址總面積為36萬多平方米,共分四個不同品種的燒造區,即白地黑花瓷、青瓷與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鈞窯燒造區。這里的鈞瓷純屬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品窯口,其主要特徵:紫口鐵足,芝麻醬底,窯變美妙,紅紫相映。開片密布,釉層蘊潤,做工精細,胎堅緻密。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鈞窯的花盆及盆奩兒,為了適應北宋皇宮的設計需要,盆及盆奩兒同號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漢字型大小碼,一號最大,十號最小,以次遞減,形成了鈞瓷獨有的特點。
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爐、缽、碗、盤、瓶、出戟尊等。以銅金屬為著色劑的乳濁釉通稱鈞釉,顏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入窯一色 出窯萬千」。鈞窯釉料配方一致,由於入窯的前、後、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窯後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絢麗多彩的顏色,為以後花釉、彩瓷開辟了道路。鈞窯另一個特點是坯胎在燒窯過程中,在低溫時發生裂紋經高溫時釉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補裂紋而形成蚯蚓走泥紋。
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隨之帶走大批北方各種手工藝工匠,從此宋鈞一厥不振。但在宋鈞盛名影響之下,民間於戰亂之後為了生活,各地借宋鈞之名恢復了鈞窯原始時期的青器—元鈞。與宋鈞相比大為遜色,偶爾也見有帶紅紫斑一類的瓷片,是有意識的在青釉下塗一塊紅銅釉。燒出後雖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滿全身,更沒有象宋鈞那樣絢麗多彩的窯變顏色。故有人對元鈞的天青釉和紫斑進行化學分析表明,這兩種釉色化學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佔0.33%,而青釉則僅0.098%,這也說明鈞釉紫斑是有意識塗上去的。如此一類的鈞窯遺址僅禹縣境內就有九十六處之多,至於臨汝、郟縣、登封、寶豐以及洛陽以西的新安縣,黃河以北的湯陰、鶴壁、安陽等地相類似的瓷片相當普通。此種元鈞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較簡單的釉料配方製成。故胎壁較厚、笨重粗糙,內含雜質較多。燒成後胎內有夾砂或氣孔現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黃白色、黃色、黃褐色、橙黃色,製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為主,如盤、碗、碟、板沿洗、缽缸之類的器物較多。施釉薄厚取決於上釉技術和生胎的強度,一般說元鈞釉厚施釉二、三遍,燒成後大多釉垂如蠟淚。有時造成釉內含氣泡較多,或有沒有燒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遺留在釉內形成的斑點。更由於爐溫掌握的晶徹的珠光釉,時而因溫度不足或溫差不一,使之釉面顯藍灰、青灰、豆青、灰綠或煙薰發黑等色調。雖有天青、天藍、月白、紫紅斑等釉色,但極艷麗細膩,瑩潤的已不多見。製法上元鈞與宋鈞也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宋鈞多採用支燒滿釉、器底遺有細小支釘。元鈞則採用疊燒,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飾不甚規整,底足削旋時由於刀具斜放底足中間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較薄,是元代鈞窯突出的特點。
3) 官窯:據宋•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官窯又可分北宋(汴京今開封)官窯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內司窯、郊壇下官窯。北宋官窯窯址已深埋地下7米無法尋找,而南宋官窯窯址經考古發掘已在杭州烏龜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窯由於直接受到汝窯的影響,雖然當時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當地並無瓷土、釉葯原料,也可以從汝州、禹州等地運去原料,然設窯燒造官瓷,當然也離不開汝州工匠們熟練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弦紋爐與北宋官窯的沖耳三足爐,二者釉色極相似,不僅風格雷同,甚至一脈相承。
北宋官窯的原料也非常講究,均選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陳留、鈞州等地,所以馬祖常詩雲:「貢篚銀貂金作籍,官窯瓷器玉為泥。」官窯產品胎骨有白、灰、紅等色,白的含有鐵質的黑釉護胎足,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綠等,其釉薄如紙,釉內呈現冰裂、蟹爪、梅花和開片等紋樣,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成為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徵。其造型多爐、瓶、壺、尊、碗、盤、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窯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把都城由汴京(開封)遷到了浙江臨安(即杭州)建都,史稱「南宋」,在北宋南遷時,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繼遷到南方,這時北方一些瓷窯逐漸衰落,甚至停產,而南方制瓷業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南宋遷居臨安後,在鳳凰山下設窯,稱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後來又在烏龜山下的郊壇另設新窯,稱為「郊壇下官窯」。以上兩個官窯統稱「南宋官窯」。
修內司官窯:至今沒有發掘僅據曹昭《格要論》記載,「官窯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郊壇官窯:在今浙江省杭州烏龜山。上世紀50年代起作了多次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胎質:有黑灰胎和黑褐胎兩種、胎薄者施釉較厚。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黃色、油灰色、釉面有開片紋,紋片較大,有冰裂紋。
造型有:盤、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傳世品有方、圓、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貫耳、膽式弦紋瓶。葵口花式盤、葵口圓口碗、盞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徵。器物多採用支釘支燒,洗有5-8個支釘。少數器物從造型和釉色,紋片都與哥窯難以區分。官窯製品明、清御窯大量仿製,其中雍正仿品質量最好,有達到亂真的程度。
4) 哥窯:產自浙江龍泉,相傳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燒瓷謀生,而且都比較成功,然章生一燒制的瓷器更為名貴,更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賞與青睞,榜上有名,既稱哥窯,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徵: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色調。黑灰胎有「鐵骨」之稱。其釉為失透的薄乳濁釉,以灰青為主,還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黃、淺青等色。器表紋片裝飾,大小有別,有的大紋片呈現黑色,而小紋片呈現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美稱。但也有純小開片紋者,紋片全部呈現黑色,世稱「百圾碎」為其綽號。傳世的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碗、盤、洗、碟和罐等。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又有瓷胎與砂胎之別。
哥窯列為宋代名窯,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列名於宋名窯汝窯、官窯之後,鈞窯、定窯之前,可見哥窯已被當時認定為宋窯,並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對象。然而由於它的傳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貴。更由於傳世少,稀有難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現仿燒。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雲:「舊哥哥窯出(指出產某地,產地待考),色青濃淡不一。也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也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舊哥哥窯當指宋代哥窯,而從元末已出現的仿哥窯則為新哥窯。《格古要論》沒有說明哥窯與弟窯之關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現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窯場的事。哥窯生產開片瓷,弟窯生產不開片瓷的龍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窯場進行大規模調查和發掘,沒有發現單獨生產哥窯的窯址。而釉面布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址的一種產品,很有特點,生產作坊也不是一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後人錯誤的把它分為哥窯、弟窯兩個窯系。明清以後景德鎮有專仿哥窯的產品。
5) 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瓷村。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發展於宋,延續燒瓷至金、元時期。唐代始燒白瓷、黃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窯影響,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等器形。宋代定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燒制碗、盤、盞、盒、壺、瓶、枕等類器物,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釉、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白堅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黃色,因覆燒而形成形成無釉的芸口,釉流有淚痕。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游鴨、嬰戲、鴛鴦等。北宋晚期一度為宮廷及官府燒制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窯龍紋盤、碗、既專為皇室燒造,有些器物入宮後刻「風華」、「壽華」、「禁苑」、「德壽」等宋代宮殿名稱。窯址出土白瓷標本刻有「官」、「新官」、「會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識,顯然是為官府或某些機構而燒制。定窯黑釉,釉色黑如漆。醬釉器有內白釉外醬釉的復合釉。綠釉標本發現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窯印花白瓷及覆燒方法影響一批瓷窯,如河南鶴壁、山西介休、霍縣、陽城、盂縣、平定、四川彭縣、江西景德鎮都摸仿定窯白瓷,形成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系。霍窯仿定產品有土定之稱;景德鎮仿定有南定之稱。明、清景德鎮仍有仿定窯的器物。
三、 八大窯系的形成
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鼎盛階段,它為我國古代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可謂百花盛開、群芳爭艷,名窯迭出,窯系形成。陶瓷界通常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發展的基本面貌。官窯林立,民窯四起,新產品層出不窮。根據各種生產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技法的不同,除了上述「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並列的,還形成了八大窯系。北方地區有: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鈞窯系;南方有泉龍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越窯系、建陽黑釉瓷窯系等。
同一窯系生產相同的品種,但又有各自的獨特風格。如定窯系以薄胎白釉產品為主流;耀州窯則以青釉刻、劃花品種為特點;鈞窯系以鈞紅、天藍釉為特點;磁州窯系以白地黑花為主;龍泉窯系以翠青釉取勝;景德鎮窯系以青白瓷為特點。同一窯系又各有多種產品,如定窯系除印花白瓷,尚有黑釉、紫釉、綠釉、等品種,形成了黑定、紫定和綠定等獨特的風格。而磁州窯系,除了白地繪黑花,還有珍珠地劃花,白釉剔花,劃花,刻花,宋三彩與宋加彩及其絞胎、絞釉等多種工藝的新品種,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各窯系的產品種類和裝飾藝術及圖案內容。
(1) 定窯系:是北方重要瓷窯體系之一。定窯因刻花、劃花、印花著名,又以首創覆燒工藝而著稱,影響極大,波及很廣,各窯競相效仿。宋室南遷,曲陽的工匠也隨之南選,將定窯的先進工藝帶到景德鎮,曾對當地瓷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定窯在北方受影響較大的有山西的平定、陽城、介休、霍州窯,北京的龍泉務窯,赤峰缸瓦窯河南的鶴壁集窯等,南方地區除景德鎮窯尚有江西的吉州窯和四川的彭縣窯等。定窯系以燒白釉印花為主,兼燒黑、醬、綠釉以及白釉剔花瓷,並以曲陽為中心,產品質量居各窯之上,也最具代表性,產品以折腹盤、碗為大宗。北宋前期為定窯的鼎盛期,胎薄質細,釉層勻凈,工藝精細,光潔潤澤,並採用刻花、劃花和印花技法,構圖嚴謹,題材廣泛,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其中有花卉、動物、人物、禽鳥及嬰戲圖等,尤以孩兒枕為其代表作品。定窯的覆燒工藝為首創,對全國各地瓷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得以迅速推廣,河南的鶴壁集窯、禹縣扒村窯都發現了大量的覆燒墊圈窯具,就是證明。
定窯創燒於唐,盛燒於宋,尤其定窯的印花技術廣為傳播,有的摹仿器形,有的摹仿紋飾,有的則摹仿釉色,有的摹仿燒法,直到金元時期還在繼續效仿,其結果形成了以定窯器為中心的定窯系。
(2) 磁州窯系: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之一。它的產品氣勢磅礴、畫技熟練流暢、圖案豐富,品種多樣,深受民間歡迎。裝飾以白地黑花、剔花、劃花、刻花、褐彩等多種技法,內容和題材更是豐富多彩,有花卉圖案、禽鳥游魚;有人物風景、詩詞歌賦;有吉祥語、姓氏銘記。為招徠顧客,各窯都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磁縣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居群窯之首,畫法流暢,一氣呵成,剛健挺拔,頗具北國雄風。修武當陽峪窯以剔花、劃花見長,利用化妝土形成多層次的色彩對比,技法嫻熟,紋飾活潑,別具神韻,其絞胎更是工藝獨特,圖案清新,有的組合為花朵盛開,還有的猶如羽毛折起,又似孔雀開屏。登封曲河窯則以珍珠地劃花見長,將金銀器的鑽花技法移植運用到制瓷器上,獨具風采。禹州扒村窯也以白地黑花見長,粗料細做,畫風更加豪放,其色黑如鐵、白如玉、紅如珠、綠如翠,綠釉紅彩,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尤以宋三彩之精,加彩之美,更傳為佳話。山西介休窯則以黑釉剔花構成自己的雄渾風格。江西吉州窯盛燒於南宋,融磁州窯和建窯之長於一體,其畫風既有北國之雄姿,又具有南國的精巧細膩,更創一種剪紙貼印花技術而聞名於天下。
磁州窯以濃厚的地方風味,淳樸的民間藝術風格,影響大江南北,頗受人們喜愛。宋、金、元、明、清、盛燒不衰,除北方外,連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也受其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系。
(3) 耀州窯系:耀州窯位於陝西銅川市,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該窯始燒於唐代,以白瓷、黑瓷、青瓷及素胎黑彩瓷為主,也兼燒唐三彩。中經五代,到了宋代改燒青瓷為主,以刻花、劃花、印花青瓷盛極一時。北宋中期曾為皇宮燒造貢瓷,其造型、紋飾大多與定窯相似,然而釉色有別。刻花技法嫻熟,略勝定窯一籌。圖案豐滿,立體感強,頗具藝術魅力,對其它各窯產生了重大影響,形成了一個以耀州窯為中心的耀州窯系。其中波及到河南臨汝窯、寶豐窯、宜陽窯、禹州鈞台窯、內鄉大窯店窯、魯山段店窯、新安城關窯和安陽善應窯等,它們皆有印花青瓷產品的出現。然河南各窯的產品釉色偏綠,而刻花淺,施釉後凸凹不明顯,花紋疏密有致,不及耀州窯圖案豐滿,紋飾繁密,具有其明顯的地方風格。廣州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容縣窯,為了適應當地和外銷的需要,也仿燒耀州窯風格的產品。廣西永福窯和容縣窯的青釉,使用氧化銅燒成綠色,有別於耀州窯和北方青瓷採用鐵的還原釉。但其色彩、造型、紋飾均與耀州窯相類似,仍屬於典型的耀州窯系的青瓷系列。
(4) 鈞窯系:鈞瓷創燒於唐,盛燒於宋,復燒於金元。銅紅釉的燒成乃鈞窯之首創,復雜的窯變機理,形成鈞窯紅紫相映,絢麗多姿,窯變美妙,艷美絕倫的藝術風格。鈞瓷從創燒以來,原為民間生產日用生活器皿,由於造型端莊,胎堅緻密,工藝講究,釉層蘊潤,窯變多樣,五彩繽紛,備受民間所青睞,更受到北宋皇帝的賞識與寵愛,到了北宋晚期被宮廷壟斷為官窯,在禹州城北門里古鈞台附近設窯,專燒御用品,並派職官監燒,凡不合格者一律砸碎就地深埋。這種高標准、嚴要求,對鈞瓷藝術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周邊地區的窯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宋金對峙,北宋南遷,官辦的鈞窯停燒。然而鈞窯器的燒制技術仍廣為流傳,各地競相仿製,金元以來鈞瓷生產達到了復甦的程度,以河南禹州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遍布北方四省(區)河南、河北、山西和內蒙古的呼和浩特等27個縣、市,並以河南為最。江南地區仿製鈞窯也蔚然成風,如浙江、江西、江蘇、廣東和廣西各重要產瓷區域都在仿製,燒制出各具特色的仿鈞作品。在江蘇宜興窯、廣東石灣窯以及江西景德鎮窯等燒制的低溫釉藝術陶瓷的窯口,所仿作品世人往往都冠之一個「鈞」字,如宜興窯的釉陶稱為「宜鈞」或「坭鈞」,廣東石灣窯仿鈞作品稱「廣鈞」,而景德鎮窯瓷器上的低溫釉裝飾則稱為「爐鈞」加以區別。各窯的仿製,既保留了鈞瓷的傳統工藝,又各有創新。鈞窯窯變奇特的魅力影響之大,波及之廣,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稱雄於其他四大名窯之上,至今鈞瓷生產仍延續不斷,加之先進科學的介入,可謂仿古創新,再現輝煌。
鈞瓷文化更是內容豐富,涵蓋面廣、風格獨具,在中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大放異彩。中國鈞瓷集科學技術、工藝美術、釉面裝飾、造型藝術、東方美學及其華夏民族的優秀氣概等方面,因而它不僅被北宋宮廷所青睞,還博得了古今中外專家、學者及廣大社會各界鈞瓷愛好者的贊賞與珍藏。
(5) 龍泉窯系: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繼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傳統,集三家之長,燒造出釉色純正,造型優美的青瓷。到南宋時已達鼎盛,尤以梅子青和粉青稱雄一時。南宋時應皇宮貴族需要,也燒造仿官窯產品。梅子青釉有同汝窯釉色類似的美感,釉質渾厚如玉,色如翡翠,又似藍空映照下的淡綠湖水。然而由於梅子青釉燒造工藝極為復雜,要多次掛釉,多次燒成,又要白胎映襯,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名貴的產品,僅南宋燒造,傳世甚少,愈加珍貴。元明兩代仿燒不斷,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全部廢止。

❻ 宋代五大名窯發源地

宋代五大名窯發源地:

汝窯

因產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尋,汝官窯已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宋時寶豐歸汝州管轄)找到。汝窯以產青瓷著稱,土質細膩,胎堅細密,釉色盈潤,釉中摻和瑪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蝦青,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也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贊美。汁水瑩厚,有如堆脂,視若碧玉,扣聲如磬,汁中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底上有細小支釘痕。汝窯分為汝官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汝瓷)和民窯(即臨汝窯)兩部分。民窯造型多樣,美觀大方,富於裝飾,藝術性強,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堅固耐用,備受青睞;而宮廷用瓷則造型秀麗,工藝精細,瑪瑙為釉,釉色蘊潤,胎呈香灰,滿釉裹足,開片密布,高雅素凈。

汝窯是北宋後期元祐至崇寧間20多年裡為宮廷燒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盤、碗、碟、洗、尊、盞、托、水仙盆等。盤、洗、碗多為圈足外卷,足底有3-5個支燒痕。碗是蓮花式,較深,是宋代較為盛行的注碗形式。盤有花口、圓口、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盤是較為獨特的器形。瓶:有紙槌瓶、長頸瓶、長頸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盞托為方花瓣式,水仙盆為橢圓形。

汝窯器物胎較薄,質地細膩,呈香灰色,修坯精細一絲不苟。

鈞窯

因在河南禹州城內古鈞台附近設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點:造型端莊,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其聲,圓潤悅耳,萬紫千紅。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瓷的造型除碗、盤器皿,還有壺、罐、爐、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別在鈞台窯出土的多種宮廷美術陳列品和各類花盆、盆奩兒、尊、爐、瓶、洗及文房四寶等。

鈞台窯經考古鑽探、發掘證明,該窯址總面積為36萬多平方米,共分四個不同品種的燒造區,即白地黑花瓷、青瓷與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鈞窯燒造區。這里的鈞瓷純屬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品窯口,其主要特徵:紫口鐵足,芝麻醬底,窯變美妙,紅紫相映。開片密布,釉層蘊潤,做工精細,胎堅緻密。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鈞窯的花盆及盆奩兒,為了適應北宋皇宮的設計需要,盆及盆奩兒同號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漢字型大小碼,一號最大,十號最小,以次遞減,形成了鈞瓷獨有的特點。

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爐、缽、碗、盤、瓶、出戟尊等。以銅金屬為著色劑的乳濁釉通稱鈞釉,顏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千」。鈞窯釉料配方一致,由於入窯的前、後、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窯後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絢麗多彩的顏色,為以後花釉、彩瓷開辟了道路。鈞窯另一個特點是坯胎在燒窯過程中,在低溫時發生裂紋經高溫時釉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補裂紋而形成蚯蚓走泥紋。

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隨之帶走大批北方各種手工藝工匠,從此宋鈞一厥不振。但在宋鈞盛名影響之下,民間於戰亂之後為了生活,各地借宋鈞之名恢復了鈞窯原始時期的青器—元鈞。與宋鈞相比大為遜色,偶爾也見有帶紅紫斑一類的瓷片,是有意識的在青釉下塗一塊紅銅釉。燒出後雖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滿全身,更沒有象宋鈞那樣絢麗多彩的窯變顏色。故有人對元鈞的天青釉和紫斑進行化學分析表明,這兩種釉色化學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佔0.33%,而青釉則僅0.098%,這也說明鈞釉紫斑是有意識塗上去的。如此一類的鈞窯遺址僅禹縣境內就有九十六處之多,至於臨汝、郟縣、登封、寶豐以及洛陽以西的新安縣,黃河以北的湯陰、鶴壁、安陽等地相類似的瓷片相當普通。此種元鈞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較簡單的釉料配方製成。故胎壁較厚、笨重粗糙,內含雜質較多。燒成後胎內有夾砂或氣孔現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黃白色、黃色、黃褐色、橙黃色,製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為主,如盤、碗、碟、板沿洗、缽缸之類的器物較多。施釉薄厚取決於上釉技術和生胎的強度,一般說元鈞釉厚施釉二、三遍,燒成後大多釉垂如蠟淚。有時造成釉內含氣泡較多,或有沒有燒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遺留在釉內形成的斑點。更由於爐溫掌握的晶徹的珠光釉,時而因溫度不足或溫差不一,使之釉面顯藍灰、青灰、豆青、灰綠或煙薰發黑等色調。雖有天青、天藍、月白、紫紅斑等釉色,但極艷麗細膩,瑩潤的已不多見。製法上元鈞與宋鈞也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宋鈞多採用支燒滿釉、器底遺有細小支釘。元鈞則採用疊燒,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飾不甚規整,底足削旋時由於刀具斜放底足中間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較薄,是元代鈞窯突出的特點。

官窯

據宋•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官窯又可分北宋(汴京今開封)官窯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內司窯、郊壇下官窯。北宋官窯窯址已深埋地下7米無法尋找,而南宋官窯窯址經考古發掘已在杭州烏龜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窯由於直接受到汝窯的影響,雖然當時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當地並無瓷土、釉葯原料,也可以從汝州、禹州等地運去原料,然設窯燒造官瓷,當然也離不開汝州工匠們熟練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弦紋爐與北宋官窯的沖耳三足爐,二者釉色極相似,不僅風格雷同,甚至一脈相承。


北宋官窯的原料也非常講究,均選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陳留、鈞州等地,所以馬祖常詩雲:「貢篚銀貂金作籍,官窯瓷器玉為泥。」官窯產品胎骨有白、灰、紅等色,白的含有鐵質的黑釉護胎足,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綠等,其釉薄如紙,釉內呈現冰裂、蟹爪、梅花和開片等紋樣,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成為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徵。其造型多爐、瓶、壺、尊、碗、盤、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北宋官瓷對釉色的追求與完善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其釉質肥厚,瓷無修飾,主要以釉色之美、紋裂之俏,去追求藝術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見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黃等釉色,且以粉青為上。明學者高濂在其《燕閑清賞箋》中言:「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緒三十四年開始編纂,兼收網路,重在溯源的《辭源》第二冊「官窯」欄也道:「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大觀間京師置窯燒瓷。胎骨有白、灰、紅之分。其土取自汴東陽翟,淘煉極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綠。粉青為上,淡白次之」。北宋官瓷外觀的總體藝術特徵可概括為:造型古樸莊重,釉質如脂如玉,所裂紋片靈動飄逸,形如龜背,色如鱔血,釉面瑩瑩冰片極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紅如鐵。作品觀之神韻內蘊、質朴無華,不獨無什麼精美雕飾和裝飾,也更無什麼艷彩塗繪,其完全憑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紋片之美抵達其冰清玉潔、神韻天成的美學境界。清乾隆帝為北宋官瓷所賦詩句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摩挲真是朴之朴,詠嘆仍非觚不觚。合贈何人合長吉,簪花得句負奚奴。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把京城由汴京(開封)遷到了浙江臨安(即杭州)建都,史稱「南宋」,在北宋南遷時,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繼遷到南方,這時北方一些瓷窯逐漸衰落,甚至停產,而南方制瓷業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南宋遷居臨安後,在鳳凰山下設窯,稱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後來又在烏龜山下的郊壇另設新窯,稱為「郊壇下官窯」。以上兩個官窯統稱「南宋官窯」。

修內司官窯據曹昭《格要論》記載,「官窯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郊壇官窯:在今浙江省杭州烏龜山。上世紀50年代起作了多次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胎質:有黑灰胎和黑褐胎兩種、胎薄者施釉較厚。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黃色、油灰色、釉面有開片紋,紋片較大,有冰裂紋。

造型有:盤、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傳世品有方、圓、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貫耳、膽式弦紋瓶。葵口花式盤、葵口圓口碗、盞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徵。器物多採用支釘支燒,洗有5-8個支釘。少數器物從造型和釉色,紋片都與哥窯難以區分。官窯製品明、清御窯大量仿製,其中雍正仿品質量最好,有達到亂真的程度。

哥窯

據傳產自浙江龍泉,相傳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燒瓷謀生,而且都比較成功,然章生一燒制的瓷器更為名貴,更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賞與青睞,榜上有名,既稱哥窯,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徵: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色調。黑灰胎有「鐵骨」之稱。其釉為失透的薄乳濁釉,以灰青為主,還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黃、淺青等色。器表紋片裝飾,大小有別,有的大紋片呈現黑色,而小紋片呈現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美稱。但也有純小開片紋者,紋片全部呈現黑色,世稱「百圾碎」為其綽號。傳世的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碗、盤、洗、碟和罐等。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又有瓷胎與砂胎之別。

哥窯列為宋代名窯,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列名於宋名窯汝窯、官窯之後,鈞窯、定窯之前,可見哥窯已被當時認定為宋窯,並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對象。然而由於它的傳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貴。更由於傳世少,稀有難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現仿燒。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雲:「舊哥哥窯出(指出產某地,產地待考),色青濃淡不一。也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也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舊哥哥窯當指宋代哥窯,而從元末已出現的仿哥窯則為新哥窯。《格古要論》沒有說明哥窯與弟窯之關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現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窯場的事。哥窯生產開片瓷,弟窯生產不開片瓷的龍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窯場進行大規模調查和發掘,沒有發現單獨生產哥窯的窯址。而釉面布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址的一種產品,很有特點,生產作坊也不是一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後人錯誤的把它分為哥窯、弟窯兩個窯系。明清以後景德鎮有專仿哥窯的產品。

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瓷村。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發展於宋,延續燒瓷至金、元時期。唐代始燒白瓷、黃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窯影響,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等器形。宋代定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燒制碗、盤、盞、盒、壺、瓶、枕等類器物,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釉、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白堅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黃色,因覆燒而形成形成無釉的芸口,釉流有淚痕。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游鴨、嬰戲、鴛鴦等。北宋晚期一度為宮廷及官府燒制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窯龍紋盤、碗、既專為皇室燒造,有些器物入宮後刻「風華」、「壽華」、「禁苑」、「德壽」等宋代宮殿名稱。窯址出土白瓷標本刻有「官」、「新官」、「會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識,顯然是為官府或某些機構而燒制。定窯黑釉,釉色黑如漆。醬釉器有內白釉外醬釉的復合釉。綠釉標本發現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窯印花白瓷及覆燒方法影響一批瓷窯,如河南鶴壁、山西介休、霍縣、陽城、盂縣、平定、四川彭縣、江西景德鎮都摸仿定窯白瓷,形成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系。霍窯仿定產品有土定之稱;景德鎮仿定有南定之稱。明、清景德鎮仍有仿定窯的器物。

❼ 民國時期江西福昌瓷器

據1987年版《尤溪縣志》記載:「宋代時,常平鄉和順里的上仙和華口村開始生產陶器。明代中期,五十都的新橋(今新陽鎮)開始生產瓷器。清代,五十都的林下、林尾,二十四都的清溪也開始生產陶瓷。民國時期,陶瓷業略有發展。新中國建立後,陶瓷業發展較快。」明嘉靖《尤溪縣志》記載:尤溪陶瓷「粗而不精」。這些結論,均因歷史上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古窯址調查缺失之故,難免失之偏頗。1993年,縣博物館文物幹部林洪湘同志,在梅仙鎮半山村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大范圍的瓷器殘片分布,後縣博物館又派陳長根、張文仁同志再次到該處復查,找到了窯址,證明我縣於宋、元時期就具有較高水平的制瓷工藝。此項工作填補了全省古窯址普查尤溪縣的空白。此後,我縣文物工作者又在新陽鎮瓷廠村、坂面鄉的街面村等處發現了多處的古窯址,引起了省、市文物專家的廣泛興趣。現分述如下:
(一)梅仙鎮半山瓷窯址
半山瓷窯址位於梅仙鎮半山村西約1公里的前渡坂,該處為丘陵地帶,距尤溪河邊約50米。現存有三處窯床遺跡,均為龍窯。窯床長約45至50米,寬約1.5米。整個遺址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且有大面積窯瓷廢品堆積。
1、窯址形制與年代:半山窯地表有明顯的窯床遺址留存,並可發現窯室券頂磚。窯旁有一條長條形的廢品堆,可以說明該窯應為券頂式龍窯。通過對瓷器標本的造型、釉色、裝飾手法和窯址斷面層分析,該窯制瓷時間跨度較長,持續生產時間大約從北宋中期到元代末為止。首先,採集器物標本醬釉罐,其釉色、器形、紋飾等,與尤溪城關北宋壁畫墓出土的館藏「醬釉編織紋蓋罐」相一致,應為北宋時期的器物。因此,其上限應早於該墓葬。其次,從多件器物圈足分析,足壁厚,足徑小,足端平削,足底有雞心點圈足,部分器物底部施釉,足端無釉等,極富元代瓷器的特徵,因而下限應為元代。
2、釉色特點:該窯雖以燒制青白釉、青黃釉為主,又兼燒醬、褐、黑、紫釉等,既突出本窯的特點,又多種工藝兼容。特別是珠光青瓷、茶葉沫釉、黑釉和仿哥釉產品等,做工考究,產量很大。其中該窯燒制的的黑釉盞,胎質深灰,含鐵量較高,其主要目的是以胎來托釉,故釉色光亮如漆,玻璃質感強。
3、裝燒工藝:半山窯的裝燒方法多樣。從窯具中分析,該窯的裝燒工藝支、墊、套、疊、隔並用。常用的方法有:墊餅墊燒法、束腰支座支燒法、匣缽裝燒法、砂圈覆燒疊置法、澀圈疊燒法等,可以說,這期間各地主要窯口的燒制方法,基本上都可在此窯找到。
4、裝飾工藝:宋代我國各地陶瓷業發展很快,在裝飾工藝上是以胎裝飾和釉裝飾並重,半山窯亦是如此。該窯胎裝飾主要以壓印紋飾為主,特別品種有壓印編織紋,遠遠看去似珍珠地紋,煞是好看。還有壓印菱形格紋,排列整齊,紋飾清晰。除外,亦見刻劃花紋,紋飾較簡單、抽象。特殊品種有青白釉碗和青黃釉碗。前者碗心刻劃月華錦,後者器內則用篦狀工具刻劃精細圖案。刀鋒犀利,剛勁有力。其它技法尚未發現。釉裝飾即以釉本身的變化來裝飾器物,釉色大體有青白、青黃釉和醬、褐、黑、紫釉等,品種較豐富。其中除紫釉工藝較為粗糙、釉面無光澤外,余者釉色還算成熟。另外,還有仿哥窯「金絲鐵線」(開大片)和「魚子紋」(開小片)等開片釉。其中青黃釉開片中有大量細小氣泡,晶瑩剔透,恰似繁星,富有特色。
5、器物類型:該窯燒制的器物類型多為生活日用器具,主要以碗為主,罐、壺也多見,兼燒盤、盞、缽、蓋罐等。
6、半山窯產品內外兼銷,以內銷為主。其根據:⑴本身窯場規模較大,其窯棄物分布范圍廣,產品數量多,當地銷售不了。⑵當時青白釉、珠光青瓷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用於外銷。據記載:當時日本及東南亞一帶大量需要這種釉色器具。本省同安、廈門等地曾有該產品外銷,半山窯有可能隨大流而生產此類產品。(參見《福建歷史文化與博物館學研究》1993年)⑶該窯位於閩江支流之一的尤溪河畔僅50米左右,交通便捷,產品可通過水運直達福州、馬尾等地外銷。
(二)新橋瓷廠
新橋瓷廠又名新橋碗廠,始建於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新中國成立後,依行政區劃改稱南芹碗廠。1951年,改稱公私合營南芹碗廠。1958年轉新橋公社社辦企業,更名新橋瓷廠。1972年起,該廠逐步更新設備,引進了新技術,改進了原料配製工藝,提高了產品質量。產品獲「聲如磬,白如玉,明如鏡」的美稱,成為福建省外貿部門和廈門輕工業進出口公司定點廠。主要燒制產品有:金瓜杯、大中杯、漢湯碗、湯戈、蓋碗、新芳花瓶、萱花瓶、圓口花盆、甲碗、啤酒杯、咖啡杯等,產品銷往13個國家和地區,小部分銷往國內各省市。原有窯址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被新窯所代替,無法考證。
(三)楊厝瓷窯遺址
楊厝窯遺址在尤溪一都(今新陽鎮)。明代中期,五十都龍益等地的瓷匠來到南芹建窯制瓷。清代時,德化縣三班、潯中和雷鋒村的村民逃荒到尤溪一都楊厝自然村安家,利用當地高嶺土資源建窯辦廠,生產日用甌、碗、杯、盤、匙、碟、燈馬、香爐等。清代末期,楊厝相繼又建有五房山、新窯仔、彎仔頭瓷窯。民國38年(1949)楊厝又增設了壟仔頭和溪仔邊瓷窯。以上窯址尚未考察清楚,窯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地基本建設的需要,相當一部分已被毀壞。
此外,尤溪縣境內清代末至民國初時期,還建有台溪鄉的清溪瓷窯、東山村的北嶺瓷窯、溪尾鄉大寧村的文坑瓷窯等。由於工藝較粗,均未形成規模。
(四)坂面鄉街面村窯址:
2003年夏天,因街面電站庫區建設需要,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文博副研究員李建軍先生一行,在縣博物館陳長根副研究員、張文仁館員、葉禮明助理館員的陪同下,對庫區進行了多次的文物普查和復查,發現了宋、元至清代時期的古窯址多處,其中有發掘價值的有2處。因位於尤溪縣、德化交界處,對於研究其與著名的德化窯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
1、街面村窯址:窯址位於坂面鄉街面村部後山,依山坡而建,建築形制為龍窯。窯址遭受一定的破壞,但地上瓷片、窯具殘塊隨處可見,尤其是瓷器廢片比比皆是。從瓷器標本可以看出此窯專燒罐、缽等日常生活用具。窯址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分布范圍廣,生產規模大,延續時間長,從所採集的瓷器標本推斷年代為南宋—清代時期。最可貴的是,在此窯址上發現了擂茶缽殘片標本,它對研究本市擂茶發展,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2、烏暗坑窯址:窯址位於烏暗坑山坡的大片桔子園內,依緩坡而建。但在約2500平方米 的范圍內,瓷器殘片、燒瓷匣缽、窯具及窯爐紅燒土等隨處可見,周圍有大面積的窯棄物分布,並還保留著龍窯窯床和作坊牆基。瓷器品種主要有碗、杯、罐、缽等日用器具,釉色有青白瓷、醬油和黑釉等。年代初步推斷為宋元時期。

❽ 燒制青白釉瓷器的窯口有哪些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燒製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並風靡國內外,至南宋時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都有燒青白釉瓷器的窯場。那麼,這個龐大的窯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窯口呢?為方便喜愛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現將各地燒造青白釉瓷器的窯場資料加以整理,介紹於下:
一、江西
景德鎮窯:在青白瓷窯系中產品質量最好的窯口。目前發現燒造青白瓷的窯場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與柳家灣等處,五代時曾燒造青瓷與白瓷的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等處窯場宋代時也改燒青白瓷。器型有盤、碗、瓶、壺、罐、盒、枕等;裝飾有刻、劃、篦劃、篦點、印花等技法;紋飾題材有花卉、飛鳳、水波紋等。北宋後期吸取北方定窯的芒口覆燒法,碗、盤等圓器大都口沿無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豐白舍窯:目前查明的窯場燒造年間為宋代,燒瓷品種為青白瓷,器型以盤、碗為主,此外還有注壺、盞托、盒子、缸、缽、罐、瓶、枕等。裝飾方法有刻、劃、篦劃、貼花,以刻花紋居多。刻剔月梅紋為一枝梅花與一彎新月遙遙相對,與吉州窯畫、刻的月梅紋飾有異曲同工之妙。窯址中還出現有一種青白釉醬口碗,其他窯口甚為少見。南豐窯青白瓷的色調與景德鎮製品有所區別,景德鎮的釉色偏青,而南豐窯的偏白。
吉州窯:宋代著名民間瓷窯,窯址在永和鎮。燒瓷品種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燈、壺、三聯盒、點褐彩騎狗俑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圖案有鳳紋、花卉紋、柳斗紋、菊瓣紋等;裝燒也借鑒北方定窯的覆燒法。
贛州窯:窯址在七里鎮,宋代時燒刻劃花青白瓷,元時燒青白釉。發現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紋,頸部飾有一周凸起的乳釘紋。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與此相同的柳斗紋罐,屬贛州窯產品。
二、安徽
繁昌窯:窯址位於柯家沖,燒制的青白瓷器型有執壺、盒、碗、盤、枕、瓶、罐等,瓷胎較薄,釉面光潤,有開片。器物以光素無紋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裝飾。另繁昌駱沖窯以及涇縣窯頭嶺、窯峰等窯場也燒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窯:燒造青白瓷的窯址位於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鄉窯,是一處宋元時期窯址,以燒造青白瓷數量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缽、器蓋、缸。有光素與劃花間篦劃紋兩種裝飾。
同安窯:同安窯是唐至元代閩南地區外銷瓷產地。汀溪水庫附近的三處宋元窯址以燒造珠光青瓷為主,也燒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壺、碗、杯、缸、盤等,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盤、碗里心有劃花間篦劃或篦點紋,碗心修坯時多有一小圓窩。瓶、罐、缸外部多刻劃一組細線條交叉組成的斜十字紋,印花有朵花、魚紋,多見於盤內。
南安窯:唐至清代晉江地區外銷瓷產地。燒制青白釉器的東田窯距南安縣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盤、碗居多,如里飾卷葉、蓮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紋,外劃蓮瓣紋的青白釉碗、劃草花紋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較厚,盒身較高。此外還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窯:唐至元代民間瓷窯。其中的大口村窯場以燒青白瓷為主,器型有碗、盤、盒、罐、缽及各式壺,釉色有湖藍與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堆塑瓶數量較多,有的瓶身飾以褐色彩繪。
廈門窯:宋代閩南外銷瓷產地,窯址在廈門東瑤一帶,遺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劃花碗、起線紋瓶等。
德化窯:宋至清代沿海地區外銷瓷的主要產地之一,目前已發現180餘處古窯址,其中的碗坪侖窯和屈斗宮窯都是宋代燒造青白瓷的主要窯場。碗坪侖窯宋代燒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壺、罐、缸、盤、碗、軍持、盒子等器型。有專門製作盒子的作坊,盒蓋上陽紋印花,題材豐富,各種動植物題材達一百多種。碗、盤、瓶等器物上劃花間篦劃紋技法的應用也較多。屈斗宮窯宋元時期則以燒造青白瓷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盤、折腰盤、瓶、罐、壺、盒、軍持等。裝飾有印花與劃花,印花在盤、盒、軍持上比較多見,劃花常應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窯:境內發現的宋代窯址同時燒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窯: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宋代時以蓬萊窯器質量最好,其中以碗為大宗產品,其中以內飾劃花間篦劃紋、外飾蝴蝶紋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數量僅次於碗,造型多樣,蓋面印有牡丹、蓮花及折枝花紋,一些盒上還飾有醬紅色彩繪。
莆田窯:宋元時期外銷瓷產地之一。其中靈川窯是專燒青白瓷的窯場,遺物有盤、碗、洗,碗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洗外印細線條蓮瓣紋,其裝飾、器底都與德化窯較為接近。距縣東12公里的西天尾窯生產的青白釉器有劃花篦劃紋盤、碗。
安溪窯:宋至清代晉江地區外銷瓷產地。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盤、碗、瓶、壺、軍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飾6條凸線,有的飾劃花間篦劃紋,有的外刻復線、內飾篦劃紋,中心刻團菊紋,還有光素的、飾大小菊瓣紋的或唇口較寬的,形式多樣。軍持腹部比較豐滿,胎較厚,器身飾醬彩。盒子有大小多種形式。多飾陽紋卷枝紋,印紋線條比德化窯的紋飾粗。
泉州窯:宋元時期晉江地區外銷瓷重要產地。其東門外碗窯鄉窯址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出土物有碗、盤、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盤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窯:宋元時期閩南沿海地區古瓷窯。其境內的竹樹山窯、南山窯、羅宛井窯、南門坑窯、仙洞窯等宋元時期燒造青釉與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盤、碟、壺等,裝飾以劃花間篦點紋為主,有的碗外飾蓮瓣紋。
閩清窯:宋元時期閩東地區民間瓷窯。燒瓷品種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紋飾與青釉相似,胎體較厚,有刻劃花裝飾,紋飾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紋。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標本較多。
連江窯:宋元時期閩東沿海地區外銷瓷產地。其浦口鎮所屬井頭里、錦上窯及西山頂幾處窯址以燒青白瓷為主,有精粗兩種產品,精品數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盤、碟等,多光素無紋,胎較厚重,製作較粗糙,碗、盤里心多無釉,有少量飾劃花間篦劃紋,質量較好。
建陽窯: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產地,但宋元時期也燒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窯:宋元時期瓷窯,窯址位於閩江上游南平境內的茶洋。燒瓷品種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綠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壺、盤、碗、缽、多嘴壺、蟠龍蓋瓶、執壺、小罐、高足杯、盞托等;裝飾多為印花,花紋有陽紋與陰紋之分,印花盤、碗的折枝花紋還間有「蔡」「玉」「壽」「福」等字樣。
光澤窯:宋代閩北民間瓷窯。其茅店、寨里等窯址燒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數量較多,胎體潔白,造型多樣,裝飾有印花雙鳳、飛鶴、蝠鹿、蝴蝶、雙魚、水藻及花卉紋。釉色有的純正,有的偏灰、偏黃。燒法有正燒與覆燒兩種。
邵武窯:宋至清代閩北地區民間瓷窯,窯址在邵武四都青雲山,是一處以燒制青白瓷和白瓷為主的瓷窯,同時兼燒黑釉瓷器。其窯上村後門山窯與巴掌山窯燒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盤、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盤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寧窯:宋元時期閩西北民間瓷窯,主要生產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盤、燈、香爐等,爐中有的飾刻花,有的盤、碗里印「壽」「用」等字樣。
建寧窯:宋元時期瓷窯,窯址位於縣城西南的蘭溪。經實地調查,發現宋元時期燒制青白釉劃花碗、杯、盤、壺、器蓋、瓶、谷倉罐等器,有些質量很好,顏色類似景德鎮湖田窯器。
崇安窯:宋至明代閩北民間瓷窯,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內已發現多處宋代窯址,其中燒制青白瓷的有兩處,出土有盤、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窯產品質量最精。因崇安北部與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鎮和南豐窯的影響。
建甌窯:宋代閩北瓷窯,燒瓷品種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盤、碗、高足杯、壺、盞托、罐、花口碟等;裝飾技法有印花與劃花,印花紋飾有蓮花紋、魚紋、嬰戲紋等,劃花紋飾有花卉紋及劃花間篦劃紋。青白瓷釉色有兩種,一種為湖藍色釉,與景德鎮青白瓷造型、花紋、燒法都相似;另一種為灰白釉,質量較粗糙。
羅源窯:宋至清代瓷窯,窯址位於福建羅源八井村碗窯里。宋代時燒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盤、碟、缽及執壺等,裝飾有篦劃牡丹等花卉紋。
寧德窯:宋元時期閩東北民間瓷窯,窯址位於寧德飛鶯鎮及扶搖鄉,燒瓷品種有黑釉和青白釉兩大類。青白釉器質量較粗糙,釉色偏灰,胎體厚重,部分碗足較高,有的碗外劃有細線紋或花瓣紋,少量碗心有細線劃花裝飾。器型除各式碗外,還有小杯,造型特徵為足高且外撇。
寧化窯:閩西地區宋元瓷窯。已發現的泉上窯出土標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綉球菊瓣紋盤、印花蓮池游鴨紋碗、刻花篦劃紋碗、印花洗等。
四、廣東
潮州窯:宋代生產外銷瓷的重點瓷窯之一,窯址在潮安。潮安宋時屬潮州,故名。其中以筆架山窯址規模最大,堆積最為豐富,產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黃釉瓷器。青白釉為其主要產品,器物種類齊全,有碗、盤、碟、杯、執壺、瓶、爐、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細長流壺與浮雕蓮瓣紋爐最為典型,鳳頭壺與魚形壺也是該窯的特色產品。裝飾方法主要有刻花、劃花、篦劃和褐色點彩四種,劃花間篦劃紋經常用於壺、瓶、罐、碗等器物,劃花線條纖細流利,篦劃紋短而直的多,彎曲的少,褐彩裝飾見於造像上。
西村窯:廣東宋代瓷窯,窯址位於廣州西北,主要燒瓷品種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溫綠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產品釉的基調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帶灰或淡黃色。器型有鳳頭壺、折沿盆、碗、杯、爐、瓶、罐、拍鼓、盤、盒、枕等。裝飾有刻花、劃花、刻劃花、印花、彩繪、點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點彩及彩繪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體上刻、劃花,再進行彩繪或點彩。彩繪盤、碗口徑一般在25~35厘米之間,紋飾有折枝花,筆法簡練;點彩也常見於大件碗、盤里部,刻劃紋飾後再點幾個或幾組彩點。
惠州窯:北宋時期瓷窯,窯址位於惠州郊區東平窯頭山,出土瓷器標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醬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為灰白色,其碗、杯、壺是該窯具有代表性的產品。
興寧窯:宋代瓷窯。窯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鎮崇新、廉豐、竹居廬等處,宋代燒制青白釉盤、碗、壺、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開窯:宋代瓷窯,窯址位於縣城東南約20公里處的都苗村。燒製品種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風格與西村窯及潮州筆架山窯相似,唯工藝較為粗造。
惠陽窯:宋至明代廣東沿海地區瓷窯。位於窯頭山的宋代瓷窯以燒青白瓷為主,釉色不穩定,有標準的青白色,也有淺青、淡黃或淺灰等色。裝飾有刻花、印花,紋飾內容豐富,造型多樣。
五、廣西
藤縣窯:晚唐至宋代瓷窯。宋代專燒青白瓷的窯場位於中和圩,器物有碗、盤、碟、盞、盒、壺、缽、燈、爐、枕等,胎體薄,質細膩,釉質瑩潤,釉色偏白。裝飾採用劃花、印花,多飾於碗內。
容縣窯:宋代瓷窯。燒青白瓷的窯址位於縣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還有杯、盞、盤、壺、缽等。裝飾方法採用刻、劃,刻花紋樣有菊瓣紋、蓮瓣紋,常見於碗、杯、爐等器物;劃花多飾於碗、盤內。
北流窯:宋代瓷窯,以燒青白瓷為主。此處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淺。素麵器物有碗、盤、碟、杯、瓶、壺、罐,印花裝飾多飾於碗內。紋飾有纏枝花、折枝花、鳳紋、海水魚紋、魚穿蓮花和嬰戲紋。此外還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窯:宋代瓷窯。目前發現的燒制青白瓷的窯場有位於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鄉青山窯,這里燒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盤為主,裝飾有劃花間篦劃紋、蓮瓣紋,花口碗及起線紋器物也有一定數量,質量好的與景德鎮青白瓷相似。
鄂城窯:唐至宋時期瓷窯,窯址位於鄂城梁子湖一帶,燒瓷品種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為碗類,胎質細密潔白,釉色泛灰,有劃花裝飾。
七、湖南
衡東窯:宋至清代瓷窯,宋元時期製品有彩瓷與青白瓷兩大類。青白瓷窯場主要分布在縣城以北的小初鄉、油麻鄉、大橋鄉一帶,產品有碗、杯、盤、瓶、罐、壺、高足杯、壇、盞等。胎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黃。碗、盤、杯等多採用覆燒或砂粒墊燒,覆燒者口部無釉。裝飾有印花花卉紋,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紋,下印蓮瓣紋,時代為宋代。
耒陽窯:宋元時期瓷窯。其青白瓷受江西瓷窯影響,器型有碗、盤、杯、燈、高足杯、執壺瓶、爐等。碗、盤採用覆燒法,口部無釉。裝飾採用印花、刻花工藝,紋飾題材有纏枝或折枝蓮花、菊花,還有的在器外壁飾蓮瓣、菊瓣紋,並常採用聯珠紋、勾連雲雷文作邊飾。
八、江蘇
境內金壇發現有元代青白瓷窯址,燒制刻粗蓮瓣紋的青白釉平底碗;無錫發現宋代青白瓷窯址,質量較為粗糙。
九、浙江
境內目前只發現有江山窯宋元時期燒制青白瓷。因江山毗鄰江西,受景德鎮、南豐窯影響,青白瓷產品的造型、紋飾都與江西產品近似,器物以劃花碗較多,胎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還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獸足八卦爐、花口瓶、盤、壺等器型。

❾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各朝代特點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4、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5、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

7、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9)珠光青瓷復燒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質量上乘。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

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

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

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

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等品種。

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❿ 日本瓷器發展

日本瓷器發展:
日本的陶瓷歷史或許可以講很久,但是單拿出瓷器來講,無論怎麼算都只是有500多年的歷史。相較中國在東漢時代就出現了真正的青瓷,日本的瓷器歷史可以說非常短。關於日本瓷器的開端,我們可以把故事講的很感性。甚至可以用來解釋當年豐臣秀吉 對高麗的出兵。在豐臣秀吉的時代,或許是因為厭倦了戰亂,武將之間開始流行飲茶。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接受了來自中國的茶道文化並將它完全民族化,利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茶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有所謂的「利休饅頭」、「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頭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緞子」等等無處不在。可見這個人對當時日本國民審美的巨大影響。這個人在茶道中最偏愛的是當時的「高麗茶碗」。豐臣秀吉 早年對茶道相當痴迷,和千利休的關系相當緊密。「高麗茶碗」不只引發了國民的推崇,也引發了豐臣秀吉對出產地朝鮮的極大關心。不久之後他就出兵朝鮮,回國之時帶回了上千名朝鮮陶工。事實證明他的目的卻是達到了,在這些人一個叫做「李參平」的人在1616年,開啟了日本的瓷器歷史。當時的佐賀藩主把他從朝鮮掠走時,他肯定沒有想到自己對日本瓷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李參平最初是在佐賀縣煉胚燒制瓷器,當時當地土質並不適合生產。他開始在全日本的范圍內尋找瓷土,終於在有田的泉山發現了優良的瓷石,這一年是1616年。以此處為中心,周邊窯爐興盛,制瓷業急速的發展起來。到了江戶初期,日本首次燒制出了白瓷。這便是代表著日本瓷器的「有田燒」,李參平因此也被尊稱為白瓷的鼻祖。從此日本的瓷器結束了完全依賴進口的時代。
但是當時的白瓷就真的只是白瓷,沒有彩色裝飾。之後酒井田喜三右衛門經過反復的試驗,終於在正保三年(1646)應用赤繪技術成功燒制出第一件彩繪瓷器。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喜三右衛門付出了三十年的心血,這位初代「柿右衛門」和他開創的「柿右衛門」
彩繪瓷器一起被載入了日本陶瓷的史冊。在大片的余白上,用青藍色或者紅色,描繪上艷麗的圖案,是其特點。色彩之所以會產生一種既明亮鮮艷又典雅脫俗的感覺,關鍵在於表層的獨特白色,那種獨特的溫和的白色。經過大概40小時,1300度的高溫燒制下,才會產生出了那種柔和的白色,燒制後產生的白色稱之為「濁手」所謂的濁,用當地的方言來說就是淘米水,畫出瓷器所獨有的精緻圖案,然後第三次放進窯里,於是,濁手之白上,各色顏料盡顯其魅力。仿如在純白的畫紙上描繪水彩畫一樣,充滿透明感。柿右衛門的特色,便是在濁白的瓷器上,活靈活現的表現出鮮艷的色彩。
日本的瓷器歷史雖然短暫,但是在此之前它也經歷由土器到陶器再到瓷器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日本陶瓷的歷史開始於繩紋土器。一些學者提出:根據放射性碳十四的測定結果,繩紋土器最早可以上溯到12000年以前,存續時間達一萬年以上。繩紋器一般用粘土泥條盤築而成,野燒,即燒成時不用窯室,燒成溫度在800度到900度。從這個觀點出發那麼日本的陶瓷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演變。
日本陶器始於7世紀後半期,這時出現的是以綠釉陶為代表的施釉陶器。這是日本受到的中國和朝鮮半島影響的結果。奈良?平安時代(公元538年至公元794年)的陶器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三彩和綠釉的低溫鉛釉陶,一類是高溫灰釉陶器。前一種是中國唐三彩和朝鮮半島綠釉陶器影響下的產物,主要有以正倉院三彩為代表的奈良三彩和綠釉陶器等彩釉陶。文獻記載它們在當時被稱作「瓷」、「瓷器」或者「青瓷」。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雖然被稱為瓷器,但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
日本陶瓷聞名於世的風格是古樸,禪意。但事實上,在日本500多年的瓷器發展史上大部分的經典風格和作品都是工巧、細致,色彩華麗鮮艷、或者大量使用對比色。時間來到1655年,這一年日本出現了後來聞名於世的「九穀燒」。當時是日本的江戶時代,加賀之藩大聖寺藩的第一代藩主前田利志,以從其藩屬內九穀村金山發現了磁土礦為契機,派遣其原在金山煉金的後藤才次郎前往肥前有田學習制瓷技術。後來引進技術開始在九穀建窯,生產瓷器。從此,九穀窯誕生。
九穀窯的瓷器大都色彩華麗,氣派較大,符合當時貴族的消費心態。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它非常善於採用金、銀等華貴的裝飾材料進行裝飾或繪畫。中國瓷器也用金,但是都非常少量的的裝飾,比如杯口、壺鈕等位置常出現,而且一般都出現在通體素色的器物只上,給予點睛的作用。但是九穀窯就金則是非常大規模的使用,並配以精細的、色彩鮮艷的圖案描繪九穀窯的裝飾技法有紅彩、金彩、綠彩、銀彩等種類。進入明治時代之後,陶藝家九穀庄三的彩色金瀾手瓷器名氣日盛。同時,大量的日本九穀瓷器開始出口到歐洲各國。九穀燒銀彩作品。釉面下發出閃閃的銀箔光彩,是九穀燒銀彩技法的精髓。在整件上將作品先塗抹一層黑色墨底,然後彩繪以淡青、淡櫻等紋樣。在幾何形圖案上柔和的銀彩中顯露出一種厚重的審美情趣。
九穀燒的繪畫作品內容豐富。有花鳥、山水、風景等內容;有魚紋、鶴、神靈等寓意吉祥的題材;也有人物、兒童;還有松、竹、梅、菊等紋樣。也有的陶藝家深受中國古代竹林七賢等中國文化影響,描繪中國風格的圖案。許多繪畫藝人,繪畫技法嫻熟、老道,繪畫作品一絲不苟、精工細描。
而關於古樸我們可以回到日本茶道的鼻祖干利休。干利休發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謂「和漢」境界——完美無缺的「漢」與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結合,達到了純日本的簡素美——「和、敬、清、寂」。他推崇的美學也是帶有禪意的古樸,前面我們提到的高麗茶碗就是其中之一。而這一時間相對應的窯廠則是瀨戶和美濃。
它們是日本中世窯業的中心,是這一歷史時期唯一燒造施釉陶的窯口。從鐮倉時代後期到市町時代,茶湯文化勃興,世人追崇從中國進口的所謂「唐物」。以此為背景,從14世紀開始,瀨戶窯模仿中國陶瓷器大量生產天目茶碗(黑釉茶碗)和茶葉罐等茶具陶器(這一點將在後文更加詳細的介紹)。進入15世紀,瀨戶系施釉陶器的生產中心轉移至岐阜縣的東美濃地區。從室町時代後期開始,美濃窯一度模仿中國陶瓷生產的態勢陡然一變,開始燒造以瀨戶黑和黃瀨戶為代表的自己獨特的產品。前者是半筒形的茶碗,釉色漆黑為其特徵。後者用黃釉,有時也用叫做「膽礬」的綠釉。釉色有獨特的胎土映襯,再配以端正的造型,別具一格。這類器物產生的背景依舊是茶文化的興起與流行,以及人們對唐物的喜愛追崇。那時,在京都等地方,閑寂茶文化盛行於市井階層之間,因此茶具的需要也更多了。也就是這個時候所謂的「高麗茶碗」等從朝鮮半島進口的陶瓷器也十分流行,對日本的和物茶具產生了影響。
續「高麗茶碗」之後的另一個古樸風格的陶器窯是唐津。
唐津陶器誕生於天正年間(公元1573年至1592年),推斷的依據是一件帶有天正20年(公元1592年)銘文的遺物以及各地的考古發掘調查結果。文祿、慶長年間(公元1592年至公元1614年),不少朝鮮的陶工從朝鮮半島遷居到佐賀縣、長崎縣一帶的備前地方,刺激了當地的制陶產業。同時這種日本從未有過的窯爐也開始向美濃等地乃至日本全國傳播開來。擁有這樣的技術背景,唐津的產品開始大量在國內流通,一躍成為著名的陶瓷產地。產品的面貌體現出來自朝鮮半島和美濃的影響。高級品多是茶道用具,有模仿高麗茶碗的產品,還有凈水罐、花瓶、小碟等。到後來這里生產的一般餐具也超過美濃,佔領了國內市場。代表器物有鐵銹花釉下彩繪陶和掛有長石釉的「繪唐津」。從此以後,在西日本,唐津逐漸演變成為陶瓷的代名詞。
日本瓷器的開端並不是本土自我演變的結果,當時中國的瓷器文化已經非常成熟,日本相當於是在這種嫁接中發展起來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日本的青花瓷的發展。1624年後,中國青花瓷輸入日本,伊萬里青花中出現了完全仿製明代青花瓷的作品,日本首次成功燒制出青花瓷器就被稱為「伊萬里青花瓷」。如今戶栗美術館收藏的青花雙耳扁壺造型、裝飾就是完全仿製永樂青花扁壺。同時,受明代天啟青花和所謂「祥瑞」器的影響,伊萬里青花瓷紋樣出現了簡潔、疏朗或通體裝飾兩種傾向。當時青花瓷依舊在日本迅速的發展出了很多的自我特點,比如常見日本青花瓷喜歡把藍色和紅色一起使用,通常器物通體都有花紋裝飾,且比較繁密。這種風格在中國並不典型。
其實在級別較低的古董交易之中我們常見的一種日本瓷器是,看上去與中國某名窯風格有相似之處,但是你又覺得這種相似之中還有一股子別扭勁,那麼你翻過來看底下的題款,很有可能你看到的是幾個寫的歪斜的中國字。歪斜的程度就可以知道這絕不是中國人寫出來的。這很有可能是就日本當年仿造的中國名窯瓷器。當年中國瓷器一經以貿易和禮品形式傳入日本後,立刻引起了日本各階層的追捧。但供不應求,因此帶有商品性質的仿製品開始充斥日本瓷器市場。有觀點認為:「17世紀後期,日本仿製中國瓷器的風氣愈演愈烈。從目前的傳世物來看,其所仿製傳世品的范圍,上自宋代的龍泉、黑釉瓷,下自明代五彩、青花及德化窯瓷器。其中帶有欺騙性的作偽手法著實令人震驚,為了達到目的,誘使購買者的信任,他們往往在日本本土燒制這類器物,然後經商人帶來中國,在中國本土定做適合盒、罐、盤、碗等小件器物的錦盒……」
來華學習瓷藝,當時應該是是日本一代又一代陶工的夢想。他們中間的成功者大抵如加藤四郎和五良太甫這樣。其中的加藤四郎曾在鐮倉時代初期,來到中國浙江天目山學習製做黑釉瓷器的技術,回國以後,仿製了很多黑釉瓷器,日本陶瓷界稱之為「瀨戶天目」。到了14世紀,瀨戶燒已成為得心應手的仿製窯了。五良太甫是於明萬曆時期來到中國學習制瓷技術的,帶有「五良太甫祥瑞造」款識的青花瓷器。
資料來源中奢網:
http://collection.chinaluxus.com/Itm/20111226/107131.html

閱讀全文

與珠光青瓷復燒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製作電視櫃方法 瀏覽:227
上海安裝滑輪處理方法 瀏覽:185
手動卷簾機安裝方法 瀏覽:364
郵政銀行怎麼查開戶行最簡單方法 瀏覽:280
實驗性高鉀血症的實驗方法和步驟 瀏覽:392
vivo手機空號的方法 瀏覽:631
脫毛紙使用方法 瀏覽:583
土豆釀酒方法和步驟 瀏覽:661
月嫂培訓方法與技巧學習 瀏覽:840
沖米粉的正確方法玉米餅的做法 瀏覽:480
口風琴吹管使用方法 瀏覽:748
航空電纜對接插頭包紮的方法步驟 瀏覽:620
積分電路計算方法 瀏覽:350
如何用最簡便的方法做倉鼠窩 瀏覽:395
辦公軟體使用方法 瀏覽:679
如何知道車輛轉向燈的使用方法 瀏覽:241
用什麼方法化解尿酸 瀏覽:321
hiv抗體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51
摩托真空胎安裝方法 瀏覽:591
有什麼方法比較快入眠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