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計算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參數中有Ra、Rz、RyRa-----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z-----微觀不平度十點高度Ry-----輪廓最大高度
Ⅱ 測量表面粗糙度還有哪些方法其應用范圍如何
粗糙度是指工作已加工表面不光滑的程度。在切削加工過程中由進給而造成的切削痕跡是以波峰波谷形式出現,而峰谷高度很小,一般多為零點幾微米,因此表面粗糙度屬於零件表面的微觀形狀誤差.其測量方法:
(1)
直接量法:利用光學、電動儀器對零件表面直接量取有關參數,確定粗糙度等級。
直接測量又分為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2)比較測量法:將被測表面與標准粗糙度樣板作比較,評定粗糙度等級。粗糙度樣板(又稱粗糙度標准塊),是以不同的加工方法(車、刨、平銑、立銑、磨等)製成的一組金屬塊。
(3)印模法:此種方法多用於不能用儀器直接測量的或內表面,可用塑性材料作成塊狀的印模,貼合在被測表面上,待取下後貼合面上即復制出被測表面的輪廓狀況,然後對此印模進行測量,確定其粗糙度等級。
(4)綜合測量法:它是利用被測表面的某種特徵來間接評定表面粗糙度的級別,而不能測峰谷不平高度的具體數值。(陳民)
Ⅲ 表面粗糙度Ra的計算
1.翻了一下書,好像也沒有關於評定長度具體計算的過程,我的理解是5個取樣長度當中,測得最大的Ra就是最終的Ra。就是將5個取樣長度,最粗糙的部分,作為最後的粗糙度。
2.你的問題不是很理解,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只有Ra,Rz和Ry三個高度特徵參數,你所說的R是指標注符號中只有數字的情況嗎?比如3.2max√,沒特殊註明的,就是Ra。
有問題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
關於ANSI的Rmax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抱歉可能回答不了你的問題。
Ⅳ 表面粗糙度Sa2.5相當於多少um如何計算
Sa2.5相當於30~75um。1米是100厘米一厘米是10毫米一毫米是1000微米一微米就等於0.000001米500÷0.0000001=5×10^8微米
在機械學中,粗糙度指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峰谷所組成的微觀幾何形狀特性。它是互換性研究的問題之一。
表面粗糙度一般是由所採用的加工方法和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加工過程中刀具與零件表面間的摩擦、切屑分離時表面層金屬的塑性變形以及工藝系統中的高頻振動等。
由於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的不同,被加工表面留下痕跡的深淺、疏密、形狀和紋理都有差別。表面粗糙度與機械零件的配合性質、耐磨性、疲勞強度、接觸剛度、振動和雜訊等有密切關系,對機械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響。
(4)表面粗糙度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總的原則是在保證滿足技術要求的前提下,選用較大的表面粗糙度數值。具體選擇時,可以參考下述原則:
1、工作表面比非工作表面的粗糙度數值小。
2、摩擦表面比不摩擦表面的粗糙度數值小。摩擦表面的摩擦速度越高,所受的單位壓力越大,則應越高;滾動磨擦表面比滑動磨擦表面要求粗糙度數值小。
3、對間隙配合,配合間隙越小,粗糙度數值應越小;對過盈配合,為保證連接強度的牢固可靠,載荷越大,要求粗糙度數值越小。一般情況間隙配合比過盈配合粗糙度數值要小。
4、配合表面的粗糙度應與其尺寸精度要求相當。配合性質相同時,零件尺寸越小,則應粗糙度數值越小;同一精度等級,小尺寸比大尺寸要粗糙度數值小,軸比孔要粗糙度數值小(特別是IT8~IT5的精度)。
5、受周期性載荷的表面及可能會發生應力集中的內圓角、凹稽處粗糙度數值應較小。
Ⅳ 表面粗糙度都有哪些測量方法
比較測量法:將被測表面與標准粗糙度樣板作比較,評定粗糙度等級。粗糙度樣板(又稱粗糙度標准塊),是以不同的加工方法(車、刨、平銑、立銑、磨等)製成的一組金屬塊。
比較法測量簡便,使用於車間現場測量,常用於中等或較粗糙表面的測量。方法是將被測量表面與標有一定數值的粗糙度樣板比較來確定被測表面粗糙度數值的方法。比較時可以採用的方法:Ra>1.6μm時用目測,Ra1.6~Ra0.4μm時用放大鏡,Ra。
比較法
表面經磨、車、鏜、銑、刨等切削加工,電鑄或其他鑄造工藝等加工而具有不同的表面粗糙度。有時可直接從工件中選出樣品經過測量並評定合格後作為樣塊。利用樣塊根據視覺和觸覺評定表面粗糙度的方法雖然簡便,但會受到主觀因素影響,常不能得出正確的表面粗糙度數值。
表面粗糙度測量是將表面粗糙度比較樣塊(簡稱樣塊)根據視覺和觸覺與被測表面比較,判斷被測表面粗糙度相當於那一數值,或測量其反射光強變化來評定表面粗糙度(見激光測長技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表面粗糙度測量
Ⅵ 數控車床粗糙度計算公式及用法
表面粗糙度現在越來越受到各行業的重視,論壇里也經常問及如何提高表面粗糙度的帖子.今天講一下關於車削的表面粗糙度.圖片上面有車削表面粗糙度的計算方式,只需要將切削參數代入即可計算出可能最高的"表面粗糙度"(以下發言全部以粗糙度低為細,粗糙度高為粗)
車削表面粗糙度=每轉進給的平方 *1000/刀尖R乘8
以上計算方式是理論上的可能達到最壞的的效果,實際上因刀具品質、機床剛性精度、切削液、切削溫度、切削速度、材料硬度等等原因,會將粗糙度提高或者降低的,如果你用上面的計算方式計算出來的粗糙度都不能滿足想達到的效果,請先更改切削參數。但進給一般和切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進給是切深的10%~20%之間,排削的效果是最好的切削深度,因為屑的寬度和厚度最合比例
以上公式的各個參數我下面詳細一項項解釋一下對粗糙度的影響,如有不正請指點:
1:進給——進給越大粗糙度越大,進給越大加工效率越高,刀具磨損越小,所以進給一般最後定,按照需要的粗糙度最後定出進給
2:刀尖R——刀尖R越大,粗糙度越降低,但切削力會不斷增大,對機床的剛性要求更高,對材料自身的剛性也要求越高。建議一般切削鋼件6150以下的車床不要使用R0.8以上的刀尖,而硬鋁合金不要用R0.4以上的刀尖,否則車出的的真圓度、直線度等等形位公差都沒辦法保證了,就算能降低粗糙度也是枉然!
3:切削時要計算設備功率,至於如何計算切削時所需要的功率(以電機KW的80%作為極限),下一帖再說。要注意的時,現在大部分的數控車床都是使用變頻電機的,變頻電機的特點是轉速越高扭力越大,轉速越低扭力越小,所以計算功率是請把變頻電機的KW除2比較保險。而轉速的高低又與切削時的線速度有密切關系,而傳統的普車是用恆定轉速/扭力的電機依靠機械變速來達到改變轉速的效果,所以任何時候都是「100%最大扭力輸出」,這點比變頻電機好。但當然如果你的主軸是由昂貴的恆定扭力伺服電機驅動,那是最完美的選擇
上面說得有點亂了,現在先舉個例計算一下表面粗糙度:車削45號鋼,切削速度150米,切深3mm,進給0.15,R尖R0.4,這是我很常用的中輕切削參數,基本上不是光潔度要求非常之高的工件一刀不分粗精切削直接車出表面,計算表面粗糙度等於0.15*0.15/0.4/8*1000=粗糙度 7.0(單位微米)。
如果有要求光潔度要到0.8的話,切削參數變化如下:刀具不變依舊上面0.4的刀片,切削參數進給0.05,切深要視乎刀具的斷削槽而定,通常如果進給定了,那切深只會在一個很窄的范圍(上面不是說過切深和進給很大關系嘛) ——當切深在一定范圍之內才會有最良好的排屑效果!當然你不介意拿個溝子一邊車一邊溝屑的話又另當別論! :lol我大約會按照進給的10倍起定切深,也就是0.5mm,此時0.05*0.05/0.4/8*1000=0.78微米,也就是粗糙度達到0.8了。
至於粗糙度的表示方法:RY是測量出最大粗糙度,RA是算術計法將整個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平均算,而RZ則是取10點再平均算,一般同一工件用RA計算粗糙度應該是最低的,而RY肯定是最大的,如果用RY的計算公式可以達到比RA要求更低的數字,基本上車出來就可以達到標注的RA要求了。另外理論上帶修光刃的刀具最大可能將粗糙度降低一半,如果上面車出0.8光潔度的工件用帶修光刃的刀片粗糙度就最小可能是0.4
以上是書本摘錄的理論知識綜合個人經驗所書,以下再說說一些我個人感覺的理論,這些書本上我沒見過的:
1:車床可以達到的最小粗糙度,首要原因是主軸精度,按照最大粗糙度計算的方法,如果你的車床主軸跳動精度是0.002mm,也就是2微米跳動,那理論上是不可能加工出粗糙度會低於0.002毫米粗糙度(RY2.0)的工件,但這是最大可能值,一般平均下來算50%好了,粗糙度1.0的工件可以加工出!再結合RA的演算法一般不會得出超過RY值的50%,變成RA0.5,再計算修光刃的作用降低50%,那最終主軸跳動0.002的車床極限是可以加工出RA0.2左右的工件!
Ⅶ 表面粗糙度的測量方法
比較法測量簡便,使用於車間現場測量,常用於中等或較粗糙表面的測量。方法是將被測量表面與標有一定數值的粗糙度樣板比較來確定被測表面粗糙度數值的方法。 比較時可以採用的方法: Ra > 1.6μm 時用目測,Ra1.6~Ra0.4μm 時用放大鏡,Ra < 0.4μm 時用比較顯微鏡。
比較時要求樣板的加工方法,加工紋理,加工方向,材料與被測零件表面相同。 利用光波干涉原理 (見平晶、激光測長技術)將被測表面的形狀誤差以干涉條紋圖形顯示出來,並利用放大倍數高 (可達500倍)的顯微鏡將這些干涉條紋的微觀部分放大後進行測量,以得出被測表面粗糙度。應用此法的表面粗糙度測量工具稱為干涉顯微鏡。這種方法適用於測量Rz和Ry為 0.025~0.8微米的表面粗糙度。
Ⅷ 表面粗糙度怎麼檢測
1.比較法:將被測表面和表面粗糙度樣板直接進行比較,多用於車間,評定表面粗糙度值較大的工件。
2.光切法:是應用光切原理來測量表面粗糙度的一種測量方法。常用儀器——光切顯微鏡,(雙管顯微鏡)。 該儀器適用於車.銑.刨等加工方法獲得的金屬平面。或外圓表面。主要測量Rz值,測量范圍為Rz0.5~60µm。
3、干涉法: 是利用光波干涉原理測量表面粗糙度的一種測量方法。常用儀器是干涉顯微鏡。主要用於測量Rz值。測量范圍為Rz0.05~0.8µm。一般用於測量表面粗糙度要求高的表面。
4、針描法: 是一種接觸式測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最常用的儀器是電動輪廓儀,該儀器可直接顯示Ra值,適宜於測量Ra值0.025~6.3µm。
5、印摸法: 在實際測量中,常會遇到深孔,盲孔。凹槽,內螺紋等既不能使用儀器直接測量,也不能使用樣板比較的表面。這是常用印摸法。印摸法是利用一些無流動性和彈性的塑性材料(如石蠟等)貼合在 被測表面上。將被測表面的輪廓復製成模。然後測量印模,從而來評定被測表面的粗糙度。
一般採用1、4,電動輪廓儀也稱為粗糙度儀,國內很多儀器供應商都有,例如:北京時代
Ⅸ 粗糙度計算公式是ra還是rz
ra。Ra是指中心線平均粗糙度,計算方法是設於表面輪廓曲線上擷取長度L,以該長度內中心現為X軸,擷取長度內所有斜線部分面積之和除以測定長度L所得之值。即為Ra。公式是Ra=|f(x)|dx / l。
Ⅹ 表面粗糙度=表面光潔度其數值為什麼用0.8,1.6,3.2等表示
零件加工後的表面粗糙度,過去稱為表面光潔度。其數值為什麼用0.8,1.6,3.2等表示,是行業里規定的。一般機械製造工業中主要選用Ra,Ra值按下列公式計算: Ra=1/l ∫t0|Y(x)|dx或近似為Ra= 1/n ∑|Yi|。式中,Y為輪廓線上的點到基準線(中線)之間的距離,ι為取樣長度。
無論用何種金屬加工方法加工,在零件表面總會留下微細的凸凹不平的刀痕,出現交錯起伏的峰谷現象,粗加工後的表面用肉眼就能看到,精加工後的表面用放大鏡或顯微鏡仍能觀察到。
這就是零件加工後的表面粗糙度,過去稱為表面光潔度。國家規定表面粗糙度的參數由高度參數、間距參數和綜合參數組成。
(10)表面粗糙度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零件表面經過加工後,看起來很光滑,經放大觀察卻凹凸不平。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後的零件表面上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微小峰谷所組成的微觀幾何形狀特徵,一般是由所採取的加工方法或其他因素形成的。
零件表面的功用不同,所需的表面粗糙度參數值也不一樣。零件圖上要標注表面粗糙度符號,用以說明該表面完工後需達到的表面特性。粗糙度多用於表徵鋼板,因為鋼板塗覆前必須要有一定得粗糙度,否則油漆的咬合力不足,容易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