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戒掉玩手機的10個方法
1、睡前看書。睡前玩手機的人很多,而且玩到很晚。第二天就沒精神,所以建議,睡前可以看看書,如果平常沒有看書的習慣,那麼這個時候也可以培養這種習慣,就當是豐富自我。
2、分散注意力:對於有手機依賴現象的人,首先應該分散注意力,不要讓孩子一個人長時間待在封閉的房間里,以免促進他玩手機的慾望。可以與孩子經常一起出去旅遊,一起去娛樂休閑場所,一起參加親子活動等。發掘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培養他的興趣愛好,比如彈鋼琴、繪畫、體育活動等。
3、巧妙度過休息時間:孩子在玩手機的現象主要發生在放學後以及周末等休息時間。家長平時在孩子放學後,可以與孩子一起完成家庭作業,然後帶孩子出去散步和娛樂。周末也盡量與孩子一起參與各種戶外活動,以孩子感興趣的活動為主。不要用批評、打罵、沒收手機等方法,只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1)小時候玩手機的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女性經常玩手機的危害有:可能導致頸椎病的發生,長時間玩手機,對身體可能有傷害,因為手機多數有輻射,雖然很少,但長時間接觸,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如果熬夜,還可能對月經有影響,導致月經出現紊亂,對眼睛也會有傷害,因為屏幕對視力會有影響。所以還是適當玩手機,不要長時間玩,看一會兒手機,就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最好是看看遠方,可以看一看綠色植物,會緩解視力疲勞。
❷ 怎麼合理控制孩子玩手機
馬上要放寒假了,很多孩子終於鬆了一口氣,可以好好地在家裡玩手機,但家長卻不樂意了,長期玩手機對孩子的視力及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所以就變成了孩子沉迷手機,家長無可奈何的結局。在這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有些機靈的家長想到通過軟體工具去限制孩子玩手機,那限制孩子玩手機的軟體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來說說。
其實現在限制孩子玩手機的軟體有很多,功能齊全的卻比較少,但也有,比如麥苗守護,它擁有8大核心功能,包括手機使用控制、軟體使用控制、網站屏蔽、實時定位、安全圍欄、手機使用報告、遠程截屏,親情號碼等。可以對孩子的手機進行全方位地限制。
1、合理地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孩子如果每天都玩手機就會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漸漸地就會開始沉迷手機,所以合理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可以通過麥苗守護的使用時間控制功能設置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比如上課期間不允許玩,一天只能玩一小時,吃飯和睡覺時間不允許玩等等。
只有合理地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嚴格地控制孩子玩手機的內容,這樣孩子就不會陷入網路世界無法自拔,孩子的網癮自然就戒除了。
❸ 小學生在家愛玩手機有什麼方法可以合理安排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多開始進入了叛逆期。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
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用父母身份強壓、用親子關系威脅。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說:「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你飯吃!」「再玩我就不要你了!」
其實這種方式弊大於利。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破壞親子關系,還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可以這樣做:
1.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為責罰手段。
2.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游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機游戲」。允許孩子出現頂嘴、哭鬧等不滿情緒。
3.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游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❹ 孩子小時候就手機上癮,怎樣教育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
現在的孩子接觸手機的幾率是很高的,有些孩子才三四歲就能夠熟練的玩手機了,甚至有些孩子已經出現了手機上癮的情況。孩子過早的玩手機對他們的成長和健康都是不利的。長時間玩手機會導致孩子的視力下降、肩頸脊椎變形、大腦發育遲緩、睡眠障礙、性格孤僻等等,百害而無一利。作為家長應該避免孩子過度接觸手機,若是孩子已經出現了手機上癮的情況,也應該積極的陪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以下這些具體的方法,父母們可以學起來。
4.注意以身作則
現在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玩手機,孩子很容易跟著父母有樣學樣。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就離不開手機,常常抱著手機玩,孩子也會對手機非常感興趣。作為家長,在家裡的時候要盡量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抽出時間陪孩子玩,以身作則。
如果你的孩子有手機上癮的跡象,趕緊行動起來吧,讓孩子放下手機,去享受美好的童年,不要讓手機填滿了孩子的年少生活。
❺ 如何控制孩子玩手機
我們要適當干預,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
首先,以身作則,作為家長,不要整天抱著手機不放。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試想孩子怎麼能做到,環境很重要。所以,放下你的手機,多陪陪孩子,是控制孩子玩手機非常重要的一點。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孩子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強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他們對動畫、色彩、游戲具有先天的強烈興趣,因為手機具備了這些特點,所以孩子對手機可以說是愛不釋手。
正確做法:
1.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機,是因為對性的好奇,父母可試探詢問並委婉教育。如通過微信、扣扣或郵件的方式,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識等。
2.有了溝通和信任後,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如是否可以帶去學校玩、什麼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
3.正確看待孩子使用手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正面效應,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
孩子玩手機危害多多,但是這種習慣卻是屢禁不止,歸根到底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養成的。希望家長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同時多多陪伴孩子做些體育活動,免得孩子去手機里尋找被愛的感覺。
❻ 小孩經常玩手機,應該怎麼進行改變呢
引言:
玩手機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有很多的小孩子都特別喜歡玩手機。雖然說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也有著不利的一面。所以說家長也是應該很好的教育孩子,千萬不能夠讓孩子過度地沉迷於手機當中。不然的話也是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發展,這也比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家也都覺得家長的行為比較重要,這也是影響到了孩子。所以說家長也是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樣也才能夠避免孩子玩手機。
大家也都覺得教育孩子一定要採用比較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習慣。因為小孩子喜歡玩手機是很不好的,這也會導致孩子過度地沉迷於游戲當中。久而久之的話也是會讓孩子的眼睛出現近視,這也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❼ 孩子總是沉迷手機,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戒掉手機
讓孩子完全不用手機,在現在信息技術這么發達的時代,是有點困難。真正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是需要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正力量:
沒有作業,孩子現在一到家就只知道玩手機、看電視,很多的家長都是這樣說,這時候真正能幫助孩子的是家長,家長要多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閱讀像吃飯一樣,成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著的一部分,到高中畢業讀幾百萬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
然後就是給孩子足夠的運動,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到體育場跑幾圈,打一會兒羽毛球、乒乓球,讓孩子在手機、電視前睏乏的眼睛放鬆一下。如果你一下班家長就是玩手機看電視 那麼孩子也會照做的,親子關系會更加和諧。
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確實是這樣的,趁著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陪伴,願我們對孩子多些耐心,多些用心,做有趣的父母,培養出幸福的孩子。
❽ 青春期孩子玩手機如何管理
青春期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特殊時期,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緒會出現變化。如何做自己的情緒的主人呢?
一、要培養自己具有樂觀的生活態度。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要以樂觀、積極的青春期心理態度去面對,相信問題總會有辦法解決的,從而勇敢地面對現實,努力進取,永不失望,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持這樣的樂觀態度往往會產生積極情緒。
二、要適當地發泄積存在心中的不良情緒。
比如,可以向知己的人傾訴自己的苦惱和憂傷等等。這樣做,有助於消除心中的煩惱、壓抑,從而達到心平氣和。這種發泄對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三、要保持適當的緊張和熱情。
緊張是一種情緒,它能維持和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如考試時產生的緊張情緒,能使大腦功能達到最高效率狀態;平時上課或做某件事,也需要保持適當的緊張。張弛調節適度,就會使生活更有節奏和情趣。
四、要善於理智控制自已。
青少年的種種要求和願望,都應符合社會道德和規范,否則就要用理智打消這種念頭,不能苛求社會與他人滿足自己的一切願望。
總之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們一定要調節心理狀態,且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任何事都不要沖動。老師和家長這時候一定要對孩子嚴加看管,並且及時的和他們進行友好的溝通,教會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對於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是十分有幫助的。
有家長提出自己的困惑:不知該怎樣教育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管多了,怕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聽之任之,又擔心孩子走錯了路。於是,這個話題引起了家長們的討論。
叛逆期前——做好預防工作
風中的雲:雖然我的孩子現在還沒到叛逆期,但我已開始防患於未然了,首先從培養孩子遵守規矩著手,讓他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同時,跟孩子平等交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為孩子以後順利度過叛逆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楓葉: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長要少管孩子,讓孩子從小學會自主管理,那樣等到了叛逆期後,家長和孩子可能都會覺得過得比較順。
叛逆期——注意教育方法
日月湖:管理叛逆期的孩子,家長不能太強硬。如不要馬上命令他關電腦,可以再給他半個鍾頭的時間,讓孩子把在看的電視看完,然後再做作業。可以用商量、協商的態度和孩子交流。孩子會說,她會在下午幾點鍾前做好事情,那麼就可以順勢說,好的,媽媽相信你。
馬華兒童教育:叛逆期的孩子實質上應該是他的情商有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自尊心和獨立性,他們希望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而不想再受到別人的干擾。這也是孩子處於半成熟狀態。我覺得,家長應該給予叛逆期的孩子更多的理解,而不是少管,其中最好的辦法是尊重。在此基礎上,孩子才會覺得你是最理解他的人,從而你的教導才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冰河:我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寫了自己對他的看法和要求,也提出了自我約束的內容。從我寫信給他到現在,我沒再發過火,他也表現得很好,從未惹事,這是平等談心的結果。靠嚴厲的態度壓制孩子,也許孩子小的時候管用,但大了肯定感情上就遠了,得不償失,還是贏得孩子的心最重要。
專家建議:適時調整教育方法
孩子過於嚴重的逆反心理,可能與家長、學校教育方式的不當有直接的關系。如好奇心、求知慾得不到滿足;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老師不尊重學生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等。當孩子找不到合適的途徑排解壓力時,便產生逆反心理。另外,青少年處於性格形成和自我意識增強的時期,常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求得自我肯定。因此往往表現得固執,有意採取與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作為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順應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長特點,及時調整教育方法。首先,要理解、尊重、信任孩子,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反常行為時不必大呼小叫,更不能打罵訓斥,否則會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加劇親子間隔閡。其次,應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跟孩子以平等商討的方式談話,即使孩子脾氣倔強,也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粗暴和強制只會讓孩子更加逆反。最後,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聽孩子的想法,心平氣和地溝通,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青春期。
青春期孩子如何和抑鬱心理說拜拜
青春期孩子如何和抑鬱心理說拜拜?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最難以理解的,青春期心理復雜,也是最讓人困擾的,一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後,開始出現自我封閉、自卑和防範心理過強的現象,還有一類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罵人打架。青春期心理不是孩子受到刺激後突然出現的,而是長期累積的。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個悶葫蘆,老自我封閉,很多家長都說,是不是得了自閉症啊,其實,他們的行為更符合青春期抑鬱的表現,而不是自閉。很多人很容易將抑鬱和自閉症混淆,這兩個病其實有很大的區別。先來看抑鬱,一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後,開始出現自我封閉、自卑和防範心理過強的現象,;還有一類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罵人打架。而自閉症則是一種先天性發育障礙,與人交流受限、行為刻板,嚴重影響人際交往。
青春期心理的形成是長期累積的效果。很多家長溺愛孩子,出門了怕被小朋友欺負,在家裡怕生病,讓孩子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這是給嚇出來的抑鬱。此外,有些孩子在小時候受到傷害,不敢反駁,委屈和不滿一直積壓,得不到釋放,長大後他也容易抑鬱。
知道了為什麼,就要努力幫忙,家長要幫孩子解決。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每天要專門抽出時間和孩子聊天,「聊天聊地、不聊學習」,在聊天中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宣洩,抑鬱自然會好很多。早期耐挫力訓練也是一門必要的課程,而且越小經歷越好。家長可以讓孩子買菜、和小販討價還價,培養他們敢闖敢做、不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的能力。另外,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在意同伴的評價。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和朋友們打成一片,鍛煉他們的適應能力。
心理頻道小編溫馨提示:青春期的孩子其實最最需要的就是被理解了,青春期心理盡管復雜難懂,但誰不曾有過青春期呢,這種青春期心理是可以被家長理解的,家長多多去了解孩子關心孩子,這樣,青春期的抑鬱問題就不是問題了,關鍵還是理解啊。
❾ 孩子玩手機上癮經常曠課,作業不完成我們怎麼辦才好呢
相信不少家庭里的孩子都是這樣,回到家中沉迷游戲不寫作業,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如果家長好聲好氣地勸孩子去寫作業看書,小孩根本聽不進,依舊玩著手機。如果家長採取強硬措施,打罵孩子或者奪走手機,恐怕會害怕傷害到孩子的內心。孩子沉迷游戲不願寫作業?這2招輕松幫娃戒「網癮」,家長別錯過。
家長要好好思考,為什麼孩子會沉迷於游戲?因為游戲每成功玩過一關,孩子都會感覺到快樂,覺得很有成就感。而每失敗一次,又會激發孩子的鬥志,想要再一次挑戰這一關。但作業帶給了孩子負擔,讓孩子覺得無聊。作業寫得好也不一定能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如果要是做的差勁,一定會有老師的批評。從作業中孩子很難收獲到成就感、收獲到快樂。把游戲和作業這么一對比,我們就很清楚了,家長們需要提高作業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讓孩子做作業能感受到挑戰,收獲到快樂。
家長可以試試這兩招,輕松幫娃戒「網癮」:
第一招: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正在玩手機的時候,和孩子做一個約定,對小孩說:「你作業是不是還沒寫呢。這樣吧,你可以選擇玩半個小時手機再去寫半個小時作業,或者現在就去寫作業,寫好了再來痛痛快快地玩。」這樣一來,選擇的權利全在孩子手中,孩子需要自己做出判斷。無論哪一個判斷,都是正確的。孩子如果選擇先玩手機再寫作業,那麼玩手機的過程中時間正再飛速流逝,孩子玩完了就需要信守承諾好好寫作業。如果選擇先寫作業再玩手機,作業就增加了一絲挑戰的意味,怎麼樣在最快的時間內把作業寫好,讓家長滿意,成為孩子需要解決的難題。孩子在寫好作業的那一刻,勢必會感受到寫完作業的快樂。
第二招:給孩子的作業增加樂趣。孩子不是覺得作業無聊嗎?寫起來沒有成就感,感受不到快樂。家長們不妨給孩子買一些益智書籍,給孩子出一些益智小游戲,讓孩子忘掉手機游戲。這樣一來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會讓孩子愛上這些益智書。孩子就會把興趣轉投向課本,重新回歸到作業當中,感受到寫作業就和發現新大陸一樣有趣。
❿ 孩子長時間的玩手機,有什麼好的辦法不讓他玩兒了呢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會大大損傷孩子大腦發育,影響認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而且,這種傷害日後會很難彌補。
其實,對於小孩來說,上網是弊大於利的。不管是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是心理健康,都會受影響,過早接觸電子屏幕會導致近視,也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成長。
華盛頓大學有項實驗證明:
孩子從10個月起,每增加1小時看電子屏幕的時間,7歲時出現「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風險就增加10%。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
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然而很多家長都說,戒掉手機,對孩子來說真是難上加難。
一個媽媽和我分享了她幫助孩子亮亮戒掉手機的方法:
媽媽從今天起對你的手機進行干涉,手機已經設置了密碼,每天不定時更新;
你每天要完成表格里隨意被挑選的3件家務,完成之後你會得到你的密碼!
這項新規定將會持續3~4周,視情況做調整。
如果你接受,那就開始行動,中午12點前不能完成,你就得不到密碼了,先去拖地吧,加油,我的孩子!
加密的手機對亮亮來說,毫無用處,他只好乖乖地完成任務。終於在完成最後一項「倒垃圾」的任務時,隔壁開小賣部的阿姨遞給了他一張紙,裡面寫著手機密碼。
家長要以身作則
孩子小時候並不知道手機、iPad是何物,因為父母總在一旁玩兒,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吸引父母的東西是什麼。然後,他們便學著父母的樣子這里劃一劃,那裡按一按,漸漸被裡面的新奇所吸引。
每當父母在玩電子產品時,孩子也要玩的意願往往會更加強烈。所以,想要孩子少玩電子產品,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
下班回家後,爸媽們請將手機和iPad等放一邊,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戲和玩耍,這是戒掉孩子這種癮的最理想途徑。
和孩子約法三章
不少家長為了戒掉孩子的手機癮,採取過粗魯的方式:沒收手機,砸手機,甚至打過孩子。
其實,這些方法都不如事先與孩子約定手機使用時間來得有效!家長可以抽出十五分鍾替孩子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守則,比如下面這份守則:
手機使用守則
1.手機不可以帶去學校,孩子要學會和同學面對面交流,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
2.孩子出門玩耍時,可以要求不帶手機出門。
3.小學生:周一至周五19:30,周末21:00,准時將手機收走,並且關機,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開機,囑咐孩子不要出門藉手機。
初中生:平時住校,周末21:00准時收走手機,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開機,囑咐孩子不要出門藉手機。
4.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至於具體玩多久,由家長和孩子商量後決定。
5.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就收走孩子的手機作為懲罰。
6.以上5條請堅持一個月時間,一份堅持一份收獲,做到不心疼、不放縱、不妥協,才能一點一點地從孩子身上拿掉對手機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