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頭琴是什麼做的
用松木做的,早期用桐木做的!個人認為桐木做的音色好!
『貳』 馬頭琴教程神駿分享馬頭琴,有全套的嗎
傳說,很久以前,在那金色的阿拉騰敖拉山麓,有一個銀色的月亮湖。湖畔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誠實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蘇和。他和媽媽過著清貧的生活。
有一天,小蘇和出來放牧,在山坡上做了個奇異的夢——看見從天上騰雲駕霧飛來一個美麗的姑娘,對他說:「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馬,我告訴你,北邊湖邊有一匹白駿馬,善良的人喲,你快去把它牽回家吧!」說完只見一道白光,姑娘無影無蹤了。蘇和「啊」的一聲驚醒揉揉眼睛一看,陽光當頭。他想起剛才夢里聽到的話,站起來不由地向北一看,果然湖邊站著一匹小白馬,蘇和歡快地向它跑去。
從此,蘇和就有了一個形影不離的夥伴。蘇和精心地喂養、調馴小白馬,教它練走、練跑。很快,小白馬就長成了一匹膘肥體壯、跑起來四蹄生風的駿馬。
有一天,蘇和到湖邊放牧時,不小心踩進沼澤地的一個泉眼越陷越深。白駿馬看見後,長嘶一聲向主人跑去,咬住主人的袖子往外拖,蘇和抱著白駿馬的脖子被救了出來;一天夜裡,一隻野狼沖進了羊圈,蘇和急忙揮棒向惡狼打去,惡狼張牙舞爪撲向蘇和。這時白駿馬一聲長嘶掙脫韁繩,揚起前蹄向狼刨去,只聽得「嗷」的一聲,惡狼腦袋開了花。蘇和心裡一陣感激,跑過去愛扶地擁著白駿馬的頭不知說啥才好。
一日,蘇和在野外放牧時,遠處跑來幾個騎士,氣喘吁吁地來到蘇和跟前說:「小兄弟,你能不能幫我們的忙啊?王爺命令我們活捉一隻梅花鹿,如果捉不到,我們回去要受懲罰!」
聽說他們的處境,蘇和二話沒說,跨上白駿馬向山裡飛馳而去。不大工夫就追上了梅花鹿,用套馬桿將鹿套住了。
蘇和把鹿交給王府兵後說:「兵哥們,按你們的要求,我把梅花鹿幫你們捉來了。可是我有一個要求,你們回去後,可千萬別說這只鹿是我騎白駿馬給追到的呀!」可是「草原上有一匹能追上飛禽走獸的白駿馬」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王爺聽後垂涎三尺,露出了貪婪的笑容。
一開春,草原就傳開一則消息:在王府駐地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各項比賽優勝者都將得到獎賞。另外,還說王爺的女兒要選一個最佳的騎手作女婿。蘇和興高采烈地去參加比賽了。
蘇和和白駿馬果然得了第一。可王爺的姑娘一看領先的是個貧窮的牧羊娃,她垂頭喪氣地走了。奸詐狠毒的王爺兇相畢露,他對來領獎的蘇和說:「賞給你一隻羊吧,把你的白駿馬給府里留下。」蘇和不從,家丁就擒住他拳打腳踢後又五花大綁把他捆了起來,並把蘇和的白駿馬牽回了王府。
王爺得了白駿馬後如獲至寶,選了個好日子擺酒慶賀。當地富豪官吏都來道喜。王爺得意洋洋,命令家丁把白駿馬牽來,他想在眾人面前炫耀一番。可王爺剛一跨上馬背,白駿馬突然向前一跳,向後尥了一蹶子,王爺被嚇得尖叫一聲倒栽蔥跌了下來,摔了個嘴啃泥。白駿馬風馳電掣般地飛奔而去。
王府衛兵傾巢出動,跨上快馬,手持弓箭,奮力追趕。可白駿馬如箭離弦,兵丁無法追上。於是他們拉開弓箭「颼颼」地向白駿馬射去,可是白駿馬依然跑得飛快,不久就沒了蹤影。王府兵丁只好垂頭喪氣地返迴向王爺稟告:「白駿馬中了數枚毒箭跑了,肯定死在路上了……」王爺只好作罷。
一天夜裡,一聲長長的馬嘶劃破了寂靜的夜空。蘇和急忙跑出去一看,?白駿馬跑回來了。蘇和又驚又喜,借著月光仔細一看,白駿馬身中數箭,已經奄奄一息……蘇和心如刀絞。白駿馬因箭傷過重死在了自己主人的面前。蘇和撫摸著白駿馬忍不住淚如泉涌。
失去了白駿馬後,蘇和整天無精打采、傷心欲絕。有一天,他在夢中又見到了白駿馬,它說:「主人喲,你不要傷心落淚了,你用我的皮、骨、鬃、尾做一把琴吧,讓我永遠陪在你身邊 ……」
於是蘇和就按白駿馬說的話做了一把琴,在琴桿上端按照白駿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並起名叫「馬頭琴」,永遠帶在身邊。
每當想起白駿馬蘇和就拉起馬頭琴,琴聲響徹雲霄,好似萬馬奔騰。
『叄』 誰能提供下馬頭琴教程
馬頭琴在呼和浩特仟白一拉老師的最好
『肆』 「馬頭琴」是什麼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樂器,同樣歷史悠久——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產生於東胡的奚部,因此被叫作「奚琴」或「奚胡」。北宋歐陽修有「奚琴本出奚人樂」的詩句,其中的「奚琴」就是馬頭琴。清代稱之為「潮爾」。
馬頭琴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故事:賽馬會上,王爺因嫉恨賽手蘇和的小白馬贏得了冠軍,所以害死了小白馬。蘇和十分想念心愛的小白馬,於是用木頭依照小白馬的樣子雕出了馬頭琴桿,用馬尾作琴弦,製作了馬頭琴。粗獷深沉的琴聲雜糅著他失去小白馬後的哀思之情以及對王爺的憤恨。蘇和的遭遇得到了牧民們的憐憫,一人唱萬人和,馬頭琴很快就在草原上盛行起來。隨著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蒙古族同胞對馬頭琴愈加熱愛。
『伍』 馬頭琴傳統音樂的馬頭琴介紹
琴桿用色木、梨木或紅木等製作,在上部左右各有一個弦軸(又稱把子)。弦軸採用琴桿木料,上面刻有瓣紋,便於擰轉。馬頭的雕飾,有的在琴桿頂端直接雕出,有的則是雕後粘上去的。弓子用藤條作桿,馬尾做弓毛。兩條琴弦分別用幾十根長馬尾合成,兩端用絲弦結住,系於琴上。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特別動聽,這在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從山口到馬子為琴弦的有效使用范圍,琴弦分別用40 根(裡弦)和60 根(外弦)左右馬尾合成,拉奏方法與其他拉弦樂器不同,弓子的馬尾是在兩弦外面擦弦,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宏闊低沉,富有草原風味。
馬頭琴設計看似簡單,發出的聲音卻非常豐富,有著驚人的表現力,由琴弓滑動與兩根琴弦摩擦拉出馬頭琴特有的音響。通常的演奏技法是右手推拉琴弓,左手變換各種復雜指法,如揉弦、彈、撥、滑音等,滑音是借鑒中國民樂技巧而來。馬頭琴的演奏一般都是獨奏,但也能給舞蹈、長調、神話故事、慶典或與馬有關的日常活動伴奏。馬頭琴的曲目至今仍舊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馴獸曲調,古人認為音樂具有神力。由於主調和泛音同時出現,馬頭琴音樂一直很難用正式的記譜法記譜。馬頭琴傳統音樂和演奏技法由師傅向徒弟口傳心授,世代相傳。
馬頭琴的外表裝飾也很有特色,在原來的馬頭琴共鳴箱上,多用油漆彩繪民族形式的圖案,古色古香,雅緻大方;中、大馬頭琴則在琴箱面板的邊緣,用黑白相間的細木條鑲嵌出各種圖案或線條,加之音孔的對稱開列,很富有蒙古族風采。馬頭琴多為是演奏者自製自用,演奏馬頭琴一般採用坐勢,將琴箱夾於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左手虎口稍張開,拇指微扶琴桿。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頂弦、無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頂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許多裝飾音都是由它奏出的;在高把位上,由於音位距離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持弓時,以虎口夾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桿上,無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運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狀態。弓法有長弓、半弓、短弓、跳弓、連弓、連跳弓、頓弓、擊弓、碎弓和抖弓等。指法有顫指、滑音、雙音、撥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
『陸』 馬頭琴資料
內蒙弦樂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1155—1227)已流傳民間。據《馬可波羅游記》載,12世紀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時期用於宮廷樂隊。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它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哲黑木、昭烏達盟則叫做「潮爾」。 還有「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隊內蒙古外,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獨特造型
馬頭琴的共鳴箱是正梯形的,琴桿上端雕刻著馬頭。這是馬頭琴的基本造型也是馬頭琴名稱的來歷。馬頭琴的琴弦很特別,它是用幾十根長馬尾合成的,兩端用絲弦結住,系在琴上。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特別動聽,這在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
早期的馬頭琴,是由馬頭琴樂手自製自用的,由於音量比較小,因此只適合於在蒙古包和室內演奏。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樂器製作者們對傳統馬頭琴進行了改造,這種經過改造的馬頭琴,音域得到擴大,用尼龍弦代替馬尾弦,使音量增大,並將定弦提高了四度。既保持了傳統馬頭琴原油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點。改良後的馬頭琴已經完全適用於舞台上和室外演奏;它不僅能夠拉奏,而且還可以撥弦彈奏,成為蒙古族最主要的獨奏樂器之一。 傳統多用四度定弦,可奏雙音。音色圓潤、深沉。常用於獨奏和民歌、說唱的伴奏。
系列完整
另外,樂器製作者還研製出了中型馬頭琴和大型馬頭琴,這兩種馬頭琴的演奏方法相當於西洋拉弦樂器當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這樣一來,馬頭琴「家族」就形成了一個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樂器組,充實了中國民族樂隊。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改造和創制的新型馬頭琴在外表裝飾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點,在琴身上繪有民族特徵的圖案,風格古色古香,雅緻大方,從外觀上看,不失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馬頭琴的琴桿用梨木、紅木製,大者全長124、小者全長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製,兩面蒙馬皮、牛皮或羊皮,並繪有圖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兩側開有出音孔。琴桿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軸。弓用藤條作桿拴以馬尾。張兩條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改革製成數種馬頭琴。一種全長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張尼龍弦。反四度定弦d1、a,音域a—a3。另一種全長128厘米,音箱膜板結合,面板中央挖橢圓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張三條金屬弦。定弦A、d、a。音域A—c2。
演奏時坐姿,音箱夾於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馬頭琴的按弦方式頗為獨特,除用左手指關節按弦外,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頂弦,無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頂弦,稱為「頂指」技法。有顫指、滑音、雙音、撥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頓弓、擊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問世傳奇
傳說,馬頭琴最早是由察哈爾草原一個叫蘇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蘇和是由奶奶撫養大的,婆孫倆靠著二十多隻羊過日子。蘇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幫助奶奶做飯。十七歲的蘇和已經長得完全像個大人了。他有著非凡的歌唱天才,鄰近的牧民都很願意聽他歌唱。
一天,太陽已經落山了,天越來越黑。可是蘇和還沒有回來。不但奶奶心裡著急,連鄰近的牧民們也都有點著慌了。就在人們十分焦急的時候,蘇和抱著一個毛茸茸的小東西走進蒙古包來。人們一看,原來是匹剛出生的小馬駒。蘇和看著大夥驚異的眼光,對大家說:「在我回來的道上,碰上了這個小傢伙,躺在地上直動彈。我一看沒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來啦。」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小白馬在蘇和的精心照管下長大了。它渾身雪白,又美麗又健壯,人見人愛,蘇和更是愛得不得了。
一天夜裡,蘇和從睡夢中被急促的馬嘶聲驚醒。他想起小白馬,便急忙爬起來出門一看,只見一隻大灰狼被小白馬擋在羊圈外面。蘇和趕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馬渾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來了很久了,多虧了小白馬,替他保護了羊群。他輕輕地撫摸著小白馬汗濕的身子對它說:「小白馬呀!多虧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傳來了消息說,王爺要在喇嘛廟舉行賽馬大會,因為王爺的女兒要選一個最好的騎手做她的丈夫,誰要得了頭名,王爺就把女兒嫁給誰。蘇和也聽到了這個消息,鄰近的朋友便鼓動他,讓他領著小白馬去參加比賽。於是,蘇和牽著心愛的小白馬出發了。
賽馬開始了,許多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揚起了皮鞭,縱馬狂奔。到終點的時候,蘇和的小白馬跑到最前面。王爺下令:「叫騎白馬的上台來!」等蘇和走上看台,王爺一看,跑第一名的原來是個窮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親的事,無理地說:「我給你三個大元寶,把馬給我留下,趕快回去吧!」
「我是來賽馬的,不是來賣馬的呀。」蘇和一聽王爺的話,頓時氣惱起來。我能出賣小白馬嗎?他這樣想著,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那兩句話。
「你一個窮牧民竟敢反抗王爺嗎?來人哪,把這個賤骨頭給我狠狠地打一頓。」不等王爺說完,打手們便動起手來。蘇和被打得昏迷不醒,還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爺奪去了小白馬威風凜凜地回府去了。
蘇和被親友們救回家去,在奶奶細心照護下,休養了幾天,身體漸漸恢復過來。一天晚上,蘇和正要睡下,忽然聽見門響。問了一聲:「誰?」但沒有人回答。門還是碰碰地直響。奶奶推門一看:「啊,原來是小白馬!」這一聲驚叫使蘇和忙著跑了出來。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馬回來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蘇和咬緊牙,忍住內心的痛楚,拔掉了馬身上的箭。血從傷口處像噴泉一樣流出來。馬因傷勢過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來,王爺因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馬,心裡非常高興,便選了吉日良辰,擺了酒席,邀請親友舉行慶賀。他想在人前顯示一下自己的好馬,叫武士們把馬牽過來,想表演一番。
王爺剛跨上馬背,還沒有坐穩,那白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頭摔了下來。白馬用力擺脫了粗繩,沖過人群飛跑而去。王爺爬起來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們的箭像急雨一般飛向白馬。白馬雖然身上中了幾箭,但還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親愛的主人面前了。
白馬的死,給蘇和帶來了更大的悲憤,他幾夜不能入睡。一天夜裡,蘇和在夢里看見白馬活了。他撫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時輕輕地對他說:「主人,你若想讓我永遠不離開你,還能為你解除寂寞的話,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隻琴吧!」蘇和醒來以後,就按照小白馬的話,用它的骨頭、筋、尾做成了一隻琴。每當他拉起琴來,他就會想起對王爺的仇恨;每當他回憶起乘馬疾馳時的興奮心情,琴聲就會變得更加美妙動聽。從此,馬頭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們一聽到這美妙的琴聲,便會忘掉一天的疲勞,久久不願離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大規模移民,將馬頭琴在內的蒙古文化傳到了歐洲,俄羅斯也就有了馬頭琴,並受到人們的歡迎,直到今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柒』 我想練蒙古族樂器《馬頭琴》 能給我提供視頻教程嗎 我是蒙古族小夥子 很想練馬頭琴 求您幫助我
http://video..com/v?word=%C2%ED%CD%B7%C7%D9%BD%CC%B3%CC&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oq=%C2%ED%CD%B7%C7%D9&f=3&rsp=0
青年馬頭琴教師劉玉明的網上教學視頻,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馬頭琴專業,現在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工作,齊寶力高、仟白乙拉也是在那個團的
『捌』 馬頭琴是由什麼材料做的
馬頭琴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共鳴箱呈正梯形,也有極個別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紅木或桑木等硬雜木製成,上下兩框板的中央開有裝入琴桿的通孔,左右側板上分別開有出音孔,琴箱正背兩面蒙以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繪民族圖案為飾,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琴頭、琴桿多用一整塊色木、花梨木、紅木或松木製作。琴頭呈方柱形,頂端向前彎曲,造型為雕刻精細的馬頭,既有奔馬的馬頭,也有立馬的馬頭,有的是在琴桿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後粘上去的。弦槽後開,多有槽蓋,兩側橫置兩個弦軸(左右各一)。弦軸又稱把子,採用黃楊木或琴桿木料製作,軸桿為圓錐體,軸柄呈圓錐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圓錐形 軸柄外表刻有直條瓣紋,便於擰轉,有的軸頂為圓球形。琴桿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山口,下端裝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張兩條馬尾弦,兩弦分別用40根(裡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長馬尾合成,兩端用細絲弦結住,上端纏於弦軸,下端系於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條或木料製作弓桿,兩端拴以馬尾為弓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