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存儲器地址的段地址、偏移地址和物理地址
1、(1)段地址:2314H,偏移地址:0035H,物理地址:23175H
(2)
段地址:1FD0H,偏移地址:00A0H,物理地址:1FDA0H2、依次為85H~8CH,計算公式:有效地址=物理地址-DS*16。由於是16位機,一次處理數據16位,即2位元組,這里有8個位元組,所以,要訪問4次。
⑵ 操作系統的物理地址怎麼計算
其實第一條回答是正確的,我在這里為網友們追加一個解釋:
按照書上定義,在頁式存儲系統中,
絕對地址 = 塊號 x塊長 +業內偏移地址。
相對地址 由一段內存的高bit位作為頁號,低bit位作為頁內偏移地址
那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找出這三個變數。且看該題:
每頁1KB,說明了,業內偏移地址的范圍是0~1023byte 換句話說,頁內偏移地址佔16bit中的 0-9bit, 那按照相對地址的概念,那10-15 bit就該為頁號地址了。
那麼, 0x0A5C <=> 0000 1010 0101 1100
則前面 0000 10 這6個bit 表示頁號,換算成十進制為 2,也即是頁號為2,再按照頁表推算,即物理塊號就為4, 而4再換算成16進制,即是0001 00;而後面 10 0101 1100 這10個bit位,理所當然的為頁內偏移地址了。 則物理地址就該為0001 00 (占據10-15bit)+ 10 0101 1100 (占據0-9bit) = 0001 0010 0101 1100
他的所謂憑接,其實就是讓0001 00 佔用bit 10-15.
⑶ 邏輯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的計算題
頁表可以實現從頁號到物理塊號的地址映射。通過邏輯地址的頁號來尋找頁表,從而獲得物理塊號;在將頁內地址直接送入物理地址寄存器的塊內地址欄位中。將塊號和塊內地址拼接成實際訪問地址,即可得到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的計算公式為:物理地址=塊的大小(即頁的大小L)* 塊號f+頁內地址d
代入本題解答:
頁號=int(2500/1024)=2;頁內位移=2500mod1024=452;假設頁號2對應塊號1,則物理地址為:
物理地址=1024*1+452=1476
(3)物理存儲地址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邏輯地址(LogicalAddress)即通過電腦程序產生的與段相關的偏移地址部分,也叫做相對地址;
物理地址,即計算機中每一個位元組單元的唯一存儲地址,也叫做實際地址或絕對地址。
利用所給的邏輯地址首先找到在頁表中的那一頁,即頁號,再者利用所給的邏輯地址計算出在頁表的頁偏移量,從而利用頁表所對應的物理塊計算出塊號,再利用塊號的基礎上計算出所給的偏移量。(一般只針對於動態重定位的變化使用)
⑷ 什麼是邏輯地址什麼是物理地址
邏輯地址: 是指由程序產生的與段相關的偏移地址部分。又稱絕對地址。
物理地址:在存儲器里以位元組為單位存儲信息,為正確地存放或取得信息,每一個位元組單元給以一個唯一的存儲器地址,稱為物理地址,又叫實際地址或絕對地址。
一、關系: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相對的。物理地址是唯一的,邏輯地址的相對的。
二、表達方式:
1、邏輯地址:其表達形式為「段地址:段內偏移地址」。
2、物理地址:CPU與存儲器進行數據交換時在地址匯流排上 。
(4)物理存儲地址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一、邏輯地址的產生背景
追根求源,Intel的8位機8080CPU,數據匯流排(DB)為8位,地址匯流排(AB)為16位。那麼這個16位地址信息也是要通過8位數據匯流排來傳送,也是要在數據通道中的暫存器,以及在CPU中的寄存器和內存中存放的,但由於AB正好是DB的整數倍,故不會產生矛盾!
但當上升到16位機後,Intel8086/8088CPU的設計由於當年IC集成技術和外封裝及引腳技術的限制,不能超過40個引腳。但又感覺到8位機原來的地址定址能力2^16=64KB太少了,但直接增加到16的整數倍即令AB=32位又是達不到的。
故而只能把AB暫時增加4條成為20條。則2^20=1MB的定址能力已經增加了16倍。但此舉卻造成了AB的20位和DB的16位之間的矛盾,20位地址信息既無法在DB上傳送,又無法在16位的CPU寄存器和內存單元中存放。於是應運而生就產生了CPU段結構的原理。
二、物理地址的計算方法
在實地址方式下,物理地址是通過段地址乘以16加上偏移地址得到的。而16位的段地址乘以16等同於左移4位二進制位,這樣變成20位的段基地址,最後段基地址加上段內偏移地址即可得到物理地址。
20位物理地址計算方法如下:
物理地址=段地址*16d+偏移地址。
⑸ 關於求內存單元物理地址的問題
物理地址=數據寄存器地址*16+偏移地址。得出的是20位的地址。對於二進制來說,乘以16等於在後面加上4個0,那麼將會變成20位的地址。因為8086的地址線是20根,所以需要20位地址
⑹ 計算機的物理地址是用多少位表示的
計算機的物理地址是用20位表示的。
物理地址指的是在存儲器里以位元組為單位存儲信息,為正確地存放或取得信息,每一個位元組單元給以一個唯一的存儲器地址,稱為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又叫實際地址或絕對地址。
地址從0開始編號,順序地每次加1,因此存儲器的物理地址空間是呈線性增長的。它是用二進制數來表示的,是無符號整數,書寫格式為十六進制數。
它是出現在CPU外部地址匯流排上的定址物理內存的地址信號,是地址變換的最終結果。用於內存晶元級的單元定址,與處理器和CPU連接的地址匯流排相對應。
在實地址方式下,物理地址是通過段地址乘以16加上偏移地址得到的。而16位的段地址乘以16等同於左移4位二進制位,這樣變成20位的段基地址,最後段基地址加上段內偏移地址即可得到物理地址。
20位物理地址計算方法如下:
物理地址=段地址*16d+偏移地址
⑺ 操作系統-物理地址計算
答:邏輯地址0A5C(H)所對應的二進製表示形式是:0000 1010 0101 1100 ,由於1K=2^10,下劃線部分前的編碼為000010,表示該邏輯地址對應的頁號為2。查頁表,得到物理塊號是4(十進制),即物理塊地址為:0001 0010 0000 0000 ,拼接塊內地址0000 0000 0101 1100,得0001 0010 0101 1100,即125C(H)。
⑻ 存儲單元的物理地址的計算方法是什麼
16d x 段地址+偏移地址
⑼ 偏移地址的物理地址計算方法
8086/8088有20條地址線,它的直接定址能力為1MB。也就是在一個系統中可以有多達1MB的存儲器,地址從00000H—FFFFFH。給定任意一個20位物理地址,就可以從中取出需要的指令和操作數。但是8086/8088CPU只能進行16位運算。與地址有關的寄存器SP、IP、BP、SI、DI也都是16位的,所以對地址的運算也只能是16位的。對於8086/8088來說,無論採用哪種定址方式,尋找操作數的范圍最大是2^16,也就是64K。如何才能形成20位的物理地址呢。系統先將1MB存儲器以64KB為范圍分成若干段。在定址一個具體物理地址時,由一個基本地址再加上由SP或IP等可由CPU處理的16位偏移量來形成20位物理地址。
當系統需要產生一個20位地址的時候,一個段寄存器會自動被選擇。且自動左移4位再與一個16位地址偏移量相加產生所需的20位地址 。
例如:數據段DS寄存器的值=0088H
偏移地址=22H
那麼生成的20位物理地址等於 00880H+22H=008A2H
⑽ 8086如何計算的物理地址
8086中含有存儲器。存儲器中每一個單元的地址可以用兩種方法表示:
1.邏輯地址:其表達形式為「段地址:段內偏移地址」。
2.物理地址:CPU與存儲器進行數據交換時在地址匯流排上提供的20位地址信息稱為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段地址×10H+段內偏移量
註:H為16進制,CS :代碼段寄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