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善導大師念佛方法視頻

善導大師念佛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6-20 13:21:45

⑴ 善導大師開示如何得念佛三昧

用「朝暮十念法」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宣化上人慈悲開示於佛根地:這個念佛的法門,老年人也可以念佛;青年人也可以念佛;壯年人也可以念佛:無論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有病的人可以念佛;健康的人更應該念佛。為什麼呢?有病的人,你病苦這么重,因為有業障,應該要念佛來消業障;沒有病的人,趁著你身體健康,正好用念佛來迴向身體永遠的健康。那麼老年人呢?這個路快要走完了,你應該走一條好路,應該念佛。青年人,正年輕,前途有無量的光明,你應該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的前途也有無量的光明。所以這個念佛法門無論任何人,都應該念佛的。這個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你行也可以念佛;住也可以念佛;坐也可以念佛;卧也可以念佛。但是,卧著念佛,不要出聲念,要在心裡頭念;你要出聲念就不恭敬了。因為你躺著念佛這是不恭敬的。這一點各位要知道。最忙的人可以念佛,最閑的人也可以念佛。最忙的人你怎麼樣念呢?你要修「朝暮十念法」。怎麼修「朝暮十念法」呢?就是早晨和晚間用十念。怎麼叫十念法呢?每一念是一口氣;念十口氣這叫十念法。一早起來,把臉洗干凈,把牙也都洗干凈了,然後你面對著西方,要是有阿彌陀佛像更好。你們無論哪一位,如果希望請阿彌陀佛像,我有紙印的阿彌陀佛像,你們可以到金山寺來,我可以送給你一張。那麼你對著佛像合起掌來恭恭敬敬地先拜三拜,然後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十口氣。這個朝暮,早晨與晚間都這么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么一口氣,也不要故意叫這個氣長,也不要故意叫這個氣短,就是很自然的。這一口氣就為一念,念十口氣。早晨念十口氣,晚間念十口氣,叫朝暮十念法。你要能以天天不間斷,只用五分鍾,或十分鍾的時間就夠了。那麼平日是不是也可以念呢?當然可以念了。你念得越多越好。這是朝暮十念法;你要是用這朝暮十念法的功夫,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這個念佛的法門是最方便的法門……http://www.xuanhuafb.com/reading/dharma_talks/BRF/BRF_CH1.htm宣化上人法寶網

⑵ 念佛的全過程

建議你 看《地藏菩薩本願經》消業障最好
如按《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做的話
對你本人也會有極大益處 應說業不能牽

念:那摩(南無)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睡夢中悉皆安樂。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地藏菩薩本願經》: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持齋10天 去寺廟燒香拜佛 在佛像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7遍 每讀完一遍 讀如下迴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親 冤親債主即可解脫!

迴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願以此所誦《地藏經》一部之功德,迴向給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祁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XXX真心求懺悔。

讀經是消業障的第一步,以後堅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無)地藏王菩薩 名號,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轉變不好的命運。

在讀佛經的問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明確說明可用來讀 可消業障 可用來超度亡人的。佛經不打誑語,有此經典明確說明,不必疑惑。對於佛經,一信解百惑。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本書 讀完一遍需要90多分鍾吧。

1.看大成佛經 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 《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看修行的書 明理不求實證 則無意義 目前時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 能即生開悟 大圓滿法 天賜眾生福澤 能修習 當累世修的機緣 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 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 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 且證量足 能夠灌頂加持 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 能即生開悟

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那摩(南無)阿(音:a) 彌陀佛
那摩(南無)觀世音菩薩
那摩(南無)地藏王菩薩

⑶ 善導大師如何說持戒念佛

凈空法師---「又念佛即是持戒」,我們要不要再去學戒律?念佛人不需要了。戒律有三大類,第一個是律儀戒,一定一條一條的遵守,特別是對初學的也很重要。



真念佛的人,一天到晚十萬聲佛號,那個念佛就是持戒,這叫什麼?道共戒。



「又念佛即是持戒」,我們要不要再去學戒律?念佛人不需要了。戒律有三大類,第一個是律儀戒,一定一條一條的遵守,特別是對初學的也很重要。真念佛的人,一天到晚十萬聲佛號,那個念佛就是持戒,這叫什麼?道共戒。念佛是修道,修西方道,彌陀的道,步步向極樂世界靠近,這就屬於道共戒。佛號就是戒律,心裡是佛,口裡是佛,身即是佛,哪裡會做壞事!這就叫持戒。第二類叫什麼?定共戒,他入定了,入定不會做壞事情,沒有惡念,也沒有惡行,所以定共戒,定里頭有戒,道里頭有戒。如果沒有修道,沒有修定,那就要持戒;沒有戒,佛法就沒有了,這個諸位同修不能不知道,戒律沒有了,佛法就滅掉。所以我們今天念佛還要強調持戒,為什麼?念佛我們自己成就,這地球上許許多多眾生他們要受苦,持戒就能夠離苦得樂。戒是善法,斷惡修善,善有善果,果報,惡有惡報,佛給我們講的十個標准,十善業道,你修十善你的果報在三善道,真的善。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七集)

⑷ 如何念佛

大安法師開示念佛方法
念佛以往生凈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盪滌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為六賊,賊眾則難一網就擒。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攝住意根作觀想,緊緊制服,其他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脫。古往今來諸多凈宗祖師大德在精修凈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范,略作介紹。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凈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忙碌事務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昆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涌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
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追頂念
念佛要一心不亂,只以一句佛號,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努力直前,無少憩息。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松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立、行各半技小香,周而復始,均勻不斷。此法或在健時一日間一做,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不斷,物我同消,一法不立。此個光景,名為一心不亂。或於每坐念佛末後一用,或妄想洶涌時用,此法須善用,否則,容易受病。
4.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別具一番境界。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滌盪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凈土。又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5.金剛念
著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歷歷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為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6.隨息念佛
或於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7.系緣念
行往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繫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於佛及憶凈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卧,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於潔凈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凈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於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8.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Namo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凈念易成。
9.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於行住坐卧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凈土庄嚴。經行疲乏則跌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必定成就往生凈業。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採用,跌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跌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凈光明,瑩凈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庄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凈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10.臨睡觀念法
修凈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凈海眾竟,發願雲: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凈庄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凈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凈土,功不唐捐。」冀凈業學人於每日功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眾生契機實用的標准作采擷。眾生根機各異,方法亦眾多,如於上十種仍感不足,亦可於凈宗諸典中搜尋,續藏中,有《念佛百法》一篇,詳明指陳,茲不繁引。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43253.html)

⑸ 怎樣念佛怎樣念佛才得真實受用

第十八願釋

善導大師用二十四個字解釋第十八願,抓住核心,點中要害,一聽就明白,很簡短,但是意義無窮無盡: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原文是這樣的,我們對比一下: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解釋特別的地方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善導和尚沒有解釋說這樣的信、那樣的信,就直接解釋為「稱我名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能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至心信樂」了,你再這樣的信、那樣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實在行動當中,你說你信,怎麼叫信啊?你稱我名號,專念彌陀,這叫「至心信樂」。「我很相信凈土法門……」但是,你雜行雜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導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動,不看你講那麼好聽的話,不用聽那些,你拿出行動來,你至心信樂,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實心,「信樂」是信心,真實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導和尚在這里直接就寫「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是解釋「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釋為「十聲」,把「乃至」解釋為「下至」,這都是有特別的含義。凈土法門,最開始講「持名念佛」的,是道綽大師、善導和尚,因為當時有人解釋「乃至十念」解釋得很復雜,這樣的念、那樣的念,意念、觀念、想念……而善導大師一錘定音,解釋說:所謂「念」就是口稱名號,發出聲音來,這就叫念佛。當然說「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聲相,也能自己聽得到,一聲一聲的。所以叫「稱我名號,下至十聲」。這個解釋是根據《觀經》下下品「具足十念,令聲不絕,稱南無阿彌陀佛」而來的,即根據下下品這樣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來解釋阿彌陀佛的本願「乃至十念」的。

本來《觀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里邊講的念佛,肯定是從彌陀本願來的。你念阿彌陀佛,卻不順阿彌陀佛本願,你是念哪一尊佛呢?這三部經的宗旨是一樣的,以《觀經》下下品更加顯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稱名號——這里有沒有說到要如何的清凈心呢?有沒有說到要如何斷煩惱呢?通通沒有說到。因為凈土法門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聖道戒定慧的人,阿彌陀佛發超世的悲願,「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會念佛,願念佛,願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釋為「下至十聲」。有人問:「打坐念啊?還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說到「不問行住坐卧」,口稱名號就好了。怎麼叫「下至」呢?「下至」是對著「上至」,這就包括了多到一輩子的念佛、少到臨終十聲一聲的念佛。那我們都不是「下至十聲」這樣的根機,我們是平生一輩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誤解說「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對,那我們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萬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終,這叫一向專念,不改變題目。「十聲」也有人解釋說「少一聲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為《無量壽經》說「乃至十念」,又說「乃至一念」,善導和尚解釋為「下至十聲」,也說到「下至一聲」,並不是說臨終之時一定要念十聲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聲,念三聲、一聲也往生,所以說「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為我們保證說:「你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往生,我則不成佛。」

稱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願成就以後的狀況,善導大師說: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說「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現在已經在極樂世界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我們應知道,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的時候,本來所發的誓願,叫「本誓」;「重願不虛」,「重」是殷重,很懇切,不虛假,佛不會欺騙我們,「念我的名號,你不往生,我則不成佛」,那自然推導出一個結論:「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我們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這樣?那麼,是什麼樣的「眾生」呢?前面講「十方眾生」,沒有說「出家眾生」,也沒有說「在家眾生」,是所有十方眾生念佛都往生,所以,自古以來,有鸚鵡念佛往生的,它有什麼修行?還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麼修行?這都是佛的願力不可思議,鸚鵡念佛是照葫蘆畫瓢,「你念,我也念」,主人念阿彌陀佛,它也念阿彌陀佛,那麼,「主人你往生,我也往生。」這樣就能往生啊,這叫不可思議啊。長期念佛就行了,這是名號自然的功能。

任何一個東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這個念佛機,它的效果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才有資格稱為念佛機,是不是?不然就不叫念佛機了。如果這個念佛機壞了,那就要丟棄了。一個手錶,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時間的,如果手錶沒有這個功能,也扔掉了。每一個事物都叫一個法,每一個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這個作用和功能是客觀的,本來就如此。

那好了,我們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個法是阿彌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議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諸佛皆悉贊嘆之法,這個法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功能呢?六字名號的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這就是六字名號的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萬德洪名了。像手錶,它就能看時間,不然怎麼叫手錶呢?手錶就是表示時間的。「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我的名號,必然往生」。我們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裏面還說:「能不能往生?會往生不會往生?」就好像一邊吃飯一邊問能不能飽。所以,有這么一個比喻說:「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爾自然的道理,像火,燒著之後,自然火焰往上升;那麼,水,自然往下流淌。這個是自然而然就這樣一回事情。阿彌陀佛之本願者,是以名號引導罪惡凡夫往生極樂凈土之誓願,所以,稱念彌陀名號之人,往生極樂世界是自然法爾之事,不可懷疑。這名號就是引導你來往生極樂世界的,你念名號,就來往生,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吃飯就能飽,紙拿火一點就燃燒,我們念名號就往生,這就是名號的作用。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六字名號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這么簡單。

如果有人給我們一個蘋果,吃了會不會有營養?如果這個蘋果沒有營養,它能叫蘋果嗎?那就不叫蘋果了。六字名號我們念了會不會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號有什麼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號了。所以,稱念必往生。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有沒有說怎樣稱念才能往生?只說到「下至十聲」,這樣念佛就必然往生。比如說,吃蘋果就有營養,並沒要求怎樣吃,嘴張多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認真地吃、一心不亂地吃才有營養,不然就沒有營養……很自然的,你就這樣吃蘋果,蘋果本身就有營養。如果蘋果本身沒有營養,你再怎麼一心不亂地吃,還是沒有營養。六字名號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這樣念、那樣念才有功德。

我們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願不虛」,佛不會講假話騙我們。各位啊,信佛是信佛的什麼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彌陀佛(當然也信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凈土三部經);信阿彌陀佛信什麼呢?信阿彌陀佛為我們這樣的眾生發了這樣的誓願,而他的誓願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念佛必然往生。如果這一點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親自為我們保證了,說念佛一定往生,「不往生,我則不成佛」,然後我們在這里說:「念佛一定往生,不過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做什麼樣的修行才能夠往生……」這個都是我們腦子里想出來的,不是阿彌陀佛本願里所有的。

所以,肯切地勸導大家:一定要以阿彌陀佛誓願作為軌范,作為標准,作為一面明鏡來核對。你在自己心中想,怎麼想都對,但是一拿佛的經典來對照,就不對了,比如說「念佛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往生」,這是佛的誓願裡面有的嗎?沒有啊!沒有的話,你怎麼這樣想呢?可是我們這樣想:「我認為,要念到這樣才能往生,不然的話,那麼容易能往生嗎?」是我們心中不敢相信這樣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個標准,要必須那樣才能往生。這個叫曲解佛義,把佛的意思做彎曲的理解,以吻合自己的心。這是不應該的,學佛法是把我們的心敞開,以佛的知見規范我們的心,不是以我們的心打個彎來理解。

阿彌陀佛的誓願叫做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叫不可思議光如來,他的光明是不可思議的。你「這樣能往生,那樣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議。而阿彌陀佛的誓願:任何眾生念佛必然往生!超過你的思議。所謂出家、在家,有修、無修,昨天講的那個五逆謗法的罪人,一直到臨命終時才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他當時的心是惶亂不堪、恐怖無比,絲毫不能心神安定,這么多的罪過,這么短的時間,這么少的念佛,這樣亂的心,他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難道可以思議嗎?我們各位,罪過再深,跟他比,差太遠了;念佛再少,他跟我們比,差太遠了;心再亂,我們和他比,差太遠了;時間再短,他跟我們比,又差太遠了。他都能往生,我們在座各位念佛無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無事,經常翻翻《觀經》下下品看一看。

⑹ 怎樣念佛

如何念佛?

常用的念佛方式有---默持,高聲持,有金剛持(金剛誦念法)三種。
倘覺高聲過於費力,默念又易昏沈,便只綿綿密密,牙齒不開,以舌彈動聲音,聲在唇齒之間,叫做金剛持。
念佛若覺費力,就不妨默持。或覺昏沈,就不妨高聲、如心難歸一,當至誠懇切,攝心而念。無論聲默、都要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如果妄念還是洶涌,當用印光法師提倡的十念記數法。其法從一句念到十句,要念得分明並且要記得分明。十句念了,再從一句念到十句。隨記隨念,不可掐珠。如十念直記為難,可分為兩氣,即從一至五,從六至十。這樣的把全心力量,用在一聲佛號上,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自然無從著腳。

當做事時,或難記數。暫且懇切直念,事完仍舊攝心記數。那掐珠念佛,只宜於行動時用。
倘在靜坐養神時也掐珠,因手動著,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卧時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說到作觀,必須熟讀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法,次第漸入。當細參經文,如法修持。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要知道心凈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果能做到這般境地,境愈深妙,則心愈專一,那觀想的利益實非小小。

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現,這就全體是妄,與佛與心都不相應,其結果是不堪問的。所以善導大師說:「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蓮池大師說「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功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妄念一起就念佛,這是念佛最要緊的一句話

律航法師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謂不假方便者,因念佛就是方便,不必於念佛之外,更求方便也。但眾生根器不同,故所用的方法亦異。

念佛宗旨,本為攝心專注一境,令散亂心,漸成片段,乃至一心不亂。若欲達此目的,必須將阿彌陀佛四字宏名,字字都念的清清楚楚,聽的明明白白,但耳根對聲塵,須由聽力強銳,方能格外清晰。並耳者,即合並兩個耳根的聽力,用在一個耳根上,試看古人射箭,今人放槍,當他瞄準時,皆閉一眼,用一眼,視力格外分明,而聽力亦復如是。律航初學此法時,先將右耳聽力作意並在左耳,聽一百聲,再將左耳聽力並在右耳聽一百聲,然後兩耳平均一百聲,如是循環練習,不過一月,大見功效,一往妄念紛馳,現因聽力特別增強,漸受約束,偶起妄念,隨即覺知,日久自成習慣,不必作意並耳,而自然並耳矣,經雲:「此方興教體,清凈在音聞。」則持名念佛者,誠不可不加強聽力。

律航嘗勸人念佛。得到的回答,多說:「念佛很好,可惜沒有工夫。」唉!這沒有工夫四個字,不知耽誤多少人不得往生,因此,建立「隨工念佛」一個名詞。隨工念佛者,即隨著工作而念佛,像所謂打鐵念佛、織布念佛。隨著工作,可以念佛,並可成佛,只要對於念佛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則無論什麼工作,皆可隨著念佛,決不妨礙。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與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此後學佛者,焉得藉口「沒有工夫」而自甘暴棄呢?

古德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又雲:「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當痛念生死。」由是知吾人為了脫生死而念佛,決非悠悠泛泛所能濟事,故律航於晨昏兩課時,增設痛切念佛一門,共分五段,每段先作觀想,隨即念佛,其法如下:

1、先面佛長跪,口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心中觀想「我自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不知念佛法門」,即以頭著地,兩手輪番屈指自數,出聲念南無阿彌陀佛二十聲,再抬頭長跪。

2、接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心中觀想「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抬頭長跪。

3、接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觀想「此生如不能生西,即仍在六道中輪回,刀山劍樹,驢肚馬腹,勢必難免,可悲可怕」,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抬頭長跪。

4、接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觀想「今生父母眷屬現在(將來)墮在何趣,若不自度度他,問心難安」,遂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抬頭長跪。
5、接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聲,同時心中觀想「無量劫來,父母眷屬,皆在六道中受苦,若不能普度一切,則念佛何為?」於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油然而生,與佛心冥合矣,隨則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仍抬頭長跪。高聲自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行人彷佛親聆阿彌陀佛空中開示雲雲,隨即至心虔誦往生咒十遍,或七遍(至少三遍)起立禮佛三拜,同時默祝四生六道,一切含靈,咸憑法力,離苦得樂。

上來痛切念佛,律航自實行後,覺得步步緊拶身心,念念切近精實,不覺不知,由念而痛,由痛而悲,由悲而哀,以致哭不成聲,及至誦咒之後,又覺得身輕心愉,如釋重負,共計五段,每段需二分鍾,總共不過十分鍾,其功德無量無邊,實不可思議,謹作供養,聊備參考。

念佛要打成一片,一定要靜中念佛與動中念佛融成一片,靜中是在坐、停止時,動中念佛是在走路、工作之動態中念佛,動中念佛為了避免氣不順,要以默念為主,最好先由經行中念佛開始,佛號隨者腳步在念,一步一字佛號,還是一步一句佛號皆可。開始時,二者比較難配合,久了自然熟鍊。
當佛號句句聽的清楚時,除了身根在走外,其它諸根皆攝受。如此念久了,念佛的妙樂自然會生起,什麼妙樂呢?平時散亂的心會因念佛而改善,當念念相續時,自然就開始相應念佛三昧,一分相應就有一分法喜,二分相應就有二分法喜----。而後就能擴及於爬山運動、掃地、拔草---種種不必用很多心思的工作,並樂此不疲,養成動靜中融成一片,此時,行者即使走進吵雜的菜市場,佛號依然句句聽的清楚,耳不邪聽,目不邪視,猶如入無人之地,法樂在凈念相續中。

我們平時在動中,意根都會往外跑,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慣性攀緣心,也正是所謂的無明習氣,養成在動中念佛攝受諸根,正是扭轉、瓦解無明習性的善巧方便。一句佛念到底,雖不談止觀,止觀就在其中,一句佛號念到底,不說三昧,三昧在其中。

印光法師說,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發切願,專持佛號,亦即信願行。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續。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廉,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則攝矣。鼻也不會亂嗅,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

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粉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續,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又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去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雲,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

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昜得,不可妄會。

觀想一法雖好,必須了知所見佛像,乃屬唯心所現,若認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發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現者,雖其像歷歷明明,實爾塊然一物,若認做外境,作塊然實有,便成魔境矣。

另一篇

應如何念佛?

念佛可以高聲念、默念和金剛齒念。

經雲:高聲念佛獲十種功德。一者能排睡眠,二者天魔恐怖,三者聲遍十方,四者三途息苦,五者外聲不入,六者令心不散,七者勇猛精進,八者諸佛歡喜,九者三昧現前,十者往生凈土。(蓮宗六祖,彌陀化身的永明延壽大師,也常常以此教人。)

但高聲念佛易於疲勞,默念易於昏沉,所以最為普遍,最易掌握的方法,當屬金剛齒念。所謂金剛齒念,就是聲音在於唇齒之間,以自己聽清為宜。這三種方法可以靈活掌握,高聲念佛疲勞了,可以默念;默念昏沉了,可以高聲念,大可不必拘泥。

念佛時最重要的是,無論出聲與否,自己一定要聽清楚,務必使每一句佛號都過於耳根,入於識田,這樣才事半功倍。
初習念佛時,所有人都會感到雜念紛飛,心念四處攀緣。這並不要緊。要知道,這是進步而不是退步。蓮池大師說:「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號耳。

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又說:「萬念紛飛之際,正是作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又雲:「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必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菩薩曰:「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寂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念佛切忌雜修,因為雜修會造成分心,導致修行不能成功。藕益大師說:「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

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古德也說:「專修者,一人修一人得度,百人修百人得度。雜修而得度者,未曾有也!」

倘昨日持咒,今日念佛,明日參話頭,最後必落得一無所獲。最宜萬緣放下,依於念佛,一門深入。若無所成就者,諸佛妄語!
初學者按照上面的方法精進,是一定可以往生的。

若要更深入了解
請留言

⑺ 慧凈法師:念佛怎麼念

慧凈法師:念佛方法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善導大師

稱名乃是彌陀的本願,所以祖師一談到彌陀的本願都說「稱名念佛」,因為有這些教理、經證、祖傳,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不做其他的念佛,只做「稱名念佛」。
「稱名念佛」當然是有相念佛,有聲音、符號、文字;一般感覺好像其他的三種念佛境界比較高,稱名念佛境界比較低,其實不是比較低,而是「極平常又最高深,極高深又最平常」,這一句名號使得上、中、下三根能普被、利鈍能全收。
如何成為一個念佛生活化的人呢?要以念佛為生命的重心,也就是念佛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念佛;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那要怎麼養成這樣的習慣呢?一句話十個字──「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一個真正一心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他的心是很懇切的,他歸命的心是怎樣的呢?是全身心投靠在阿彌陀佛之上,他把他的身心、性命都歸投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的人就是個念佛人,他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他是一體的,是機法一體不離的,這樣才是個念佛人。
以我們來講,我們「念念不舍」;以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攝取不舍」。就像一個即將沉沒大海的人,忽然被救上了船,這時候他一定不可能離開這一條船,船也不會離開他一樣。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一個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惡觀深的話,自然會依靠阿彌陀佛,對這句佛號會不念而自念。
寂靜的法喜是從教理上而來,也是從念佛上而來。
「念念不舍」有「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兩種意義。
從「法德不斷」來講,我們既然歸順彌陀的本願,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救度我們,我們都修不起、行不來,只有地獄這一條路;能夠讓我們離開地獄之火的燃燒,現生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成佛的法門,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自己,就會常常去念佛,因為後退無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藝,在這里也無用武之地,前面僅有的一條路,就是念佛法門,所以不必猶豫、不必顧慮,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來好像有很多錢,一檢查起來這張是假鈔,那張也是假鈔,通通是假鈔,就只有這一張才是真鈔,那自自然然就會使用這張真鈔──只有阿彌陀佛能夠救我們,所以你自自然然就會去稱念這句名號。生死心越懇切,念佛就會轉趨殷重,這是「法德不斷」。
因為我們眾生都是好逸惡勞,常會懈怠,有時間不大想要念佛,都會想來看看報紙雜志、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或者是打打電話跟親友閑聊,或者到哪裡逛逛。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策勵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說:「倦念佛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開無邊悟。」這樣想就會很慚愧地來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個鍾頭,那麼四個鍾頭能夠念多少佛號?百分之八十就好,就來規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號;如果不規定自己,這四個鍾頭就會不知不覺地就晃過去了,這就是「機相策勵」。
「機相策勵」是指自己對自己的鞭策,既然如此,那麼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還是他力呢?仍然完全是他力。因為曉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來迴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來迴向的,是曉得念佛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是「正定之業」,是以那種心情去念,所以「機相策勵」本身不是自力。
念佛當中如果能夠一句一句沒有粗的雜念,就會體得安詳、寂靜的心境,這樣,逐漸氣質就會改變;如果念佛時妄想雜念還很多,可以依照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來念佛,三三四也好,五五也好,一口氣念下去也好,這樣當然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妄想雜念,可是比較細。尤其早晨剛睡醒時,心比較平和、穩定、寂靜,可利用早晨的時間采十念記數靜坐念佛,久而久之,就能體會到詳和寂靜之境。
要怎麼樣讓念佛而妄想雜念少呢?
第一、「虔誠恭敬」。這句彌陀名號是活靈活現的,它不是白紙黑字,不是一般的聲音,它是所謂的名體一如,它跟阿彌陀佛的本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們的身體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頭腦會思考、有手腳會行動,那阿彌陀佛他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他具足大慈悲、大智慧,這一些的功能在哪裡?在這句名號裡面。所以在這句名號中有阿彌陀佛的眼睛,有阿彌陀佛的耳朵,有阿彌陀佛的心肝,有阿彌陀佛的頭腦,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願力,所以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我們就用一種誠懇、恭敬、感恩的心來念。
只要誠懇的話心就會比較專,像我們的孩子如果生重病,或者突然發生嚴重的車禍,我們去求神或者是求菩薩都會很虔誠,在那很虔誠當中根本不會想東想西,同理,我們今天也應是以這樣的心情來念佛。
阿彌陀佛他本身是佛,所以應該虔誠恭敬,阿彌陀佛他救了我們的生死輪回,我們本來在這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頭出頭沒,沒有出離之緣,常常被地獄之火所燃燒,可說苦不堪言,今天被阿彌陀佛救度起來,所以我們念佛就會很虔誠恭敬,感恩戴德,所以虔誠就比較不會有妄想雜念。
第二、「攝心諦聽」。就是心專注,心專注的話,也比較不會有妄想雜念,就會比較集中。再來就是用耳朵聽,不管你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也都用耳朵聽,也就是所謂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樣一個循環。因為專注在自己念佛的聲音,自然旁邊的聲音,誰來誰去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為自己的心有一個對象,而且是專注這個對象,這個叫做「攝心諦聽」。
第三、「十念記數」。十念記數就是不管我們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都是十念記數,十句為一個單位,就是我們念第一句,曉得第一句,念第二句,曉得第二句,念第三句,曉得第三句,一直到第十句,這樣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念到了第十句又回過頭來從第一句記起,這叫十念記數。那一下子要十念清楚不容易,那也可以三、三、四,三句,三句,再四句,加起來就十句了,這個就是十念記數。十念記數聽也在裡面,攝心也在裡面,無形中就虔誠恭敬。十念記數如果清清楚楚就比較少雜念,雜念還是有,比較沒那麼多、那麼粗,因為如果雜念多、雜念粗,十念就記不清楚,就不曉得已經念到第幾句了,所以不管我們是固定多少數目的念佛,或是固定多少時間的念佛,我們都用十念記數來念佛。
稱名到底是怎麼稱?要稱到什麼標准?其實就是「念念不舍」,時刻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掛在心中、掛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行住坐卧念念不舍就包括「時處諸緣」。
念佛是不管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念的。有空的時候,來念佛會念佛,是屬於專念,專心念佛不做其他事情。而雖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是動腦筋的,也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這是散心念佛。所以,不是專念就是散念,不是散念就是專念。
念佛有專的念,有散的念,專的念就是這個時候有個空擋,沒有做其他事情,可以專心一意,可以念半個鍾頭,一個鍾頭,三個鍾頭,或者是念個五千、一萬,這個是專的念佛;那散的念佛,是因為有在工作,眼耳有在面對聲色,所以不是專,雖然不是專,可是不妨礙我們念佛,我們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動嘴巴也可以念佛。這樣的話,行住坐卧,時處諸緣,二六時中沒有不可以念佛的。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恆常都結合在一起,因為彌陀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彌陀,彌陀跟眾生,眾生跟彌陀,一體不相離開。
平常念佛,以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走路的時候,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睡覺的時候,就只要念阿彌陀佛四字即可,或是病痛纏身,無法念六字佛號時,也只念阿彌陀佛四字,或是只念二字,一字皆可;如果到了臨終之時,都沒辦法念出佛號時,只要知道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度,這樣也可以。因為念六字是阿彌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彌陀佛本身。所以念六字也好,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也好,全都是阿彌陀佛本身,只不過六字是比較完整的。
六字有特別的涵義,表示我們眾生與阿彌陀佛是一體不二,佛凡一體,機法一體,而且也表示阿彌陀佛將功德迴向給我們,我們則隨順阿彌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動,相互呼應,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沒有這樣的涵義。所以,平時就以念六字為主;但是,並不是非念六字不可,若在某個因緣下無法完整地稱念六字名號時,就改念四字、二字、一字,這樣全都可以。因為我們現在還健康,可以稱念六字名號時,當然就以稱念六字名號為主。
雖然念四字比較簡略,但有些人因為不明了以上說的道理,往往流於自力而不自知。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時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為了攝心,希望能剋期取證,這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沒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他只不過是藉這樣來降伏自心,這樣也是可以的。
所以,怎麼樣的稱念都可以,端看他是否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彌陀佛?是否有依循第十八願?這個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了解這個道理,有這個信心的時候,再怎麼樣的念佛都是正確的,而且平常就會以念六字名號為主。
平常以稱名念佛為主,睡覺時只要在心中默念佛號就可以;或者生病、體力較虛弱的時候,若無法張開嘴巴念,那就在心中思惟憶念;甚至臨終的時候,嘴巴都僵硬了,只剩下意識,那就用意識去思惟憶念;或者是這個人從來都沒有學佛念佛,到了臨終善知識才去關懷,告訴他「只要念佛就能往生」,這個時候他嘴巴幾乎都已經硬了,口業的功能沒有了,只剩下意業,而且快斷氣了,他連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時間也沒有,就只這么一剎那的繫念,他就斷氣了,也照樣往生。這就是經文所講的「聞已思惟,繫念不亂」。
所以,稱名念佛跟短暫的憶念,以及意業的默念,是有長短的關系。也就是說,包含平生、臨終,這其實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的「乃至」。

⑻ 善導大師如何念佛

老實念佛!一聲佛號不要間斷,究竟往生!
"念佛一聲,口出一道光明,聲聲如是。
較量念佛,如意杖一指,滿堂佛像放光為之證明。
手指西方,即時顯現極樂世界,惡人一見,立即放下屠刀,念佛往生。"
這是其弟子記錄的善導大師往生前後的記錄,可見大師往生之前已經成就。

⑼ 唐懷感大師(善導大師最知名弟子)開示如何念佛

凈空法師---(自念自聽)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口裡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再從耳朵聽進去,聽誰呢?聽自己念佛的聲音

特別是凈宗同學,要認真念佛,二六時中不要把佛號忘掉。念佛有的時候會忘記,沒有關系,想起趕緊接著念。念佛不拘處所,什麼地方都可以念,也不拘時間,日夜都可以念,躺在床上念不要出聲,出聲傷身體,傷氣,默念。如果想攝心,可以用印光大師三個清楚的方法。印光大師自己念佛,他一生用的,我們想到這是佛菩薩再來的,為我們做示範,這個方法最適合於現代眾生。第一個,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口裡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再從耳朵聽進去,聽誰呢?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所以念佛的速度不要快。印光大師念佛,一個字一個字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字一個字很清楚,字字聽清楚。第三個,每一句佛 號知道是在十句裡面的第幾句,一點都不會錯亂。只記十,用心記,不要有痕跡,從第一到第十,念到第十然後再從一念到十,我這一句佛號是這十聲佛號里頭的第 幾聲,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不可以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這就錯了,不可以這樣念法。連心裡記都不要,練習到連心裡也不要有這個痕跡,阿彌陀 佛,好像心裡有個一、有個二,都不要,心裡頭都沒有,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四個字。

這個記得清楚是叫你攝心,你的妄念生不起來。如果說是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不用去記,還會有妄念滲透進來,妄念夾雜進來。要用記得清楚,妄念就不會生起。開始比較難,念到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就習慣了。這個方法好!不但自己可以把煩惱念掉,雜念念掉,這是我們得生凈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閱讀全文

與善導大師念佛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考試怎麼調後視鏡正確方法 瀏覽:552
幼兒肺結核治療方法 瀏覽:952
有沒有好方法或者建議來解決濕疹 瀏覽:258
科技統計方法有哪些 瀏覽:623
中考最好教學方法 瀏覽:431
奧美拉唑的使用方法 瀏覽:727
儀器分析方法在農葯殘留中的應用 瀏覽:636
錯題本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695
越南瘦身減肥方法圖片 瀏覽:242
qq瀏覽器桌面小窗口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3
花盆收拾方法視頻 瀏覽:515
如何克服陳列困難的方法 瀏覽:295
天然氣著火後用什麼方法滅火 瀏覽:387
贊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194
吉利汽車近光燈安裝方法 瀏覽:369
湖南建築工程鋼筋除銹方法有哪些 瀏覽:762
選文描寫方法有哪些 瀏覽:654
天麻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923
fs308剃須刀電池連接方法 瀏覽:741
青少年如何補腎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