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量傳遞效率怎麼算
能量傳遞效率的計算公式是:下一營養級同化量/這一營養級同化量 ×100%。同化量=攝入量-糞尿量。
生物群落能量來源與去向: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就是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在生態系統內,能量流動與碳循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
能量傳遞效率相關延伸:能量轉化效率中
生態系統與自然系統中的能量轉換:在生態系統中,能量存在於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之間。在不斷地流動和轉化的過程中,某一營養級的生物攝取的能量或同化量,占前一營養級生物換算或能量的生物量百分率。
1942年由林德曼提出,他認為從一個營養級到另一個營養級的能量轉換率為10%,則生產效率順營養級逐級遞減,即每通過一個營養級,能量減少90%。如果這個數值比例失調,就意味著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數量平衡遭到破壞。也就是說能量轉換的效率對於生態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在自然系統中,能量存在的形式主要為:熱能、電能、內能、光能、聲能、化學能、機械能、電磁能、原子能、生物能等集中形式,它們主要是通過一些機器設備來進行從 「此種能」 到 「彼種能」 的轉變。
2. 食物鏈,能量流動計算
依據題意假設人類只通過2條食物鏈獲取能量。
A
植物--》食草動物--》人
B
植物--》人
設人類的能量為1
原來從這2條食物鏈獲取的能量1:1,即2條食物鏈提供的能量各1/2.
由此可以算出植物的能量:A食物鏈中:
1/2
/10%/10%=50
B食物鏈中1/2
/10%=5
植物中的能量一共為50+5=55
調整後從A中得到1/5,B中為4/5.
A食物鏈中需要能量
1/5
/10%/10%=20
B食物鏈中需要能量
4/5
/10%=8
一共需植物的能量為20+8=28
所以可以供應的人口倍數為55/28=?
約等於2
3. 生物中能量流動的具體數值科學家是如何測定出來的
首先用同位素示蹤,就是用同位素標記某種食物然後讓生物食用,接下來根據同位素示蹤得到物質在生物體內的轉化細節,再根據反應熱准確計算釋放的能量。
4. 能量流動的計算技巧
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單向流動:是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後面的各個營養級。一般不能逆向流動。這是由於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確定的。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逐級遞減是指輸入到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人後一個營養級,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減少的。能量在沿食物鏈傳遞的平均效率為10%~20%,即一個營養級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個營養級所利用。 攝食量(I):表示一個生物所攝取的能量;對植物來說,它代表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能;對於動物來說,它代表動物吃進的食物的能量。
同化量(A):對於動物來說,同化量表示消化道後吸收的能量(吃進的食物不一定都能吸收)。對分解者來說是指細胞外的吸收能量;對植物來說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日光能,即總初級生產量(GP)。
呼吸量(R):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陳代謝和各種活動中所消耗的全部能量。
生產量(P):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後凈剩的同化能量值,它以有機物質的形式累積在生物體內或生態系統中。對植物來說,它是凈初級生產量(NP);對動物來說,它是同化量扣除維持呼吸量以後的能量值,即P
= A - R。
利用以上這些參數可以計算生態系統中能流的各種效率。最重要的是下面3個:
1.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動物攝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或 =被動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動物攝食的能量
2. 生產效率(proction efficiency)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產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生產效率=n營養級的凈生產量/n營養級的同化能量
有時人們還分別使用組織生長效率(即前面所指的生長效率)和生態生長效率,則
生態生長效率=n營養級的凈生產量/n營養級的攝入能量
3. 消費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指n+1營養級消費(即攝食)的能量佔n營養級凈生產能量的比例。
消費效率=n+1營養級的消費能量/n營養級的凈生產量
所謂林德曼效率(Lindemans
efficiency)是指n+1營養級所獲得的能量佔n營養級獲得能量之比,相當於同化效率、生長效率與消費效率的乘積。但也有學者把營養級間的同化能量之比值視為林德曼效率。
5. 生物必修三的,那些食物鏈的能量流動的計算題怎麼算的
那些食物鏈的能量流動的計算題怎麼算的
依據題意假設人類只通過2條食物鏈獲取能量.
A 植物--》食草動物--》人
B 植物--》人
設人類的能量為1
原來從這2條食物鏈獲取的能量1:1,即2條食物鏈提供的能量各1/2.
由此可以算出植物的能量:A食物鏈中:1/2 /10%/10%=50
B食物鏈中1/2 /10%=5 植物中的能量一共為50+5=55
調整後從A中得到1/5,B中為4/5.
A食物鏈中需要能量 1/5 /10%/10%=20
B食物鏈中需要能量 4/5 /10%=8 一共需植物的能量為20+8=28
所以可以供應的人口倍數為55/28=?約等於2
6. 生物能量流動能量傳遞效率計算
食物鏈中,能量的傳遞效率是:20%--10%,也就是平常說的十分之一定律。計算的方法就是以後一個營養級的生物增重一定重量消耗前一個營養級生物的重量來計算,比如:草---兔---狼。兔子增重一克需要草10克,能領傳遞效率就是10%。能量傳遞效率=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下一營養級的同化量乘以100%
7.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計算方法。
答: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按10%--20%進行。
解析:單向流動是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向後面的各個營養級,一般不能逆向流動,也能循環流動。
逐級遞減是指輸入到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後一個營養級,能量在沿食物鏈的流動過程中逐級減少的。一般來說,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什麼時候算10%,什麼時候算20%?
1、知低營養級求高營養級:A、獲能量最多:選最短食物鏈,按×20%計算。B、獲能量最少:選最長食物鏈,按×10%計算。
2、知高營養級求低營養級:A、需最多能量:選最長食物鏈按÷10%計算。B、需最少能量:選最短食物鏈,按÷20%計算。注意:以上不等於「吃十長一」。
8. 關於能量流動效率的計算一直沒搞清.麻煩給個圖解.能量流動效率的概念.
能量傳遞效率=下一營養級的同化量/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
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
第一營養級(生產者)同化量就是其固定的太陽能
9. 能量流動的模型建立是用的什麼方法
簡單來說,包括四個部分:建立概念模型,建立定量模型,模型檢驗,模型應用。 建立生態數學模型的方法一般認為至少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分室方法,用以研究生態系統中各分室的物質與能量的流動,並給出定量的表示。 一種是實驗組成成分法,主要用於復雜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如捕食,競爭等)的分析。 以下是生態建模的一般過程示意圖: 可以概括如下: 模型准備 首先要明確地定義所研究的問題,確定建模目的,確定系統邊界,確定模型的組分(輸入和輸出變數,初始和驅動變數,參數,時空尺度),建立流程圖。了解問題的實際背景,明確建模的目的搜集建模必需的各種信息如現象、數據等,盡量弄清對象的特徵,由此初步確定用哪一類模型,總之是做好建模的准備工作.情況明才能方法對,這一步一定不能忽視,碰到問題要虛心向從事實際工作的同志請教,盡量掌握第一手資料. 模型假設 根據對象的特徵和建模的目的,對問題進行必要的、合理的簡化,用精確的語言做出假設,可以說是建模的關鍵一步.一般地說,一個實際問題不經過簡化假設就很難翻譯成數學問題,即使可能,也很難求解.不同的簡化假設會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設作得不合理或過份簡單,會導致模型失敗或部分失敗,於是應該修改和補充假設;假設作得過分詳細,試圖把復雜對象的各方面因素都考慮進去,可能使你很難甚至無法繼續下一步的工作.通常,作假設的依據,一是出於對問題內在規律的認識,二是來自對數據或現象的分析,也可以是二者的綜合.作假設時既要運用與問題相關的物理、化學、生物、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又要充分發揮想像力、洞察力和判斷力,善於辨別問題的主次,果斷地抓住主要因素,舍棄次要因素,盡量將問題線性化、均勻化.經驗在這里也常起重要作用.寫出假設時,語言要精確,就象做習題時寫出已知條件那樣. 模型構成 根據所作的假設分析對象的因果關系,利用對象的內在規律和適當的數學工具,構造各個量(常量和變數)之間的等式(或不等式)關系或其他數學結構.這里除需要一些相關學科的專門知識外,還常常需要較廣闊的應用數學方面的知識,以開拓思路.當然不能要求對數學學科門門精通,而是要知道這些學科能解決哪一類問題以及大體上怎樣解決.相似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