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醫葯工業總產值計算方法

醫葯工業總產值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8 13:35:44

❶ 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增加值怎麼計算

  1. 生產法:工業企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現價)-工業中間投入+增值稅要搞好增加值的統計,關鍵在於搞准中間投入及增值稅兩個指標的統計。

  2. 計算工業總產值、中間投入所使用的價格:計算工業總產值使用「生產者價格」,即工業品出廠價格;計算中間投入使用「購買者價格」。「生產者價格」和「購買者價格」分別為當期的平均生產者、購買者價格。

❷ 總產出的計算方法

總產出主要有三種計算方法:

一是產品產量法,即總產出=產品產量X單位價格。這種方法需要掌握各種產品產量及單價才能使用,目前主要是農業和工業採用這種方法計算。

二是銷售收入法,即總產出=銷售收入+存貨增加。這種方法需要會計資料,目前大多數服務企業採用這種方法計算。

三是特定計演算法,包括「毛利額」計演算法、「間接」計演算法、「經常性支出」計演算法。這種方法是針對特定的生產活動,在特定的產業部門採用。其中「毛利額」計演算法適用於批發零售業;「間接」計演算法適用於金融保險業; 「經常性支出」計演算法適用於實行全額撥款、差額撥款以及自收自支的行政事業單位。

拓展資料:

總產出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

農林牧漁業總產出採用產品法計算,即凡有產品產量的農產品均按單位產品價格乘產量的方法計算。

工業總產出採用"工廠法"計算。所謂"工廠法"就是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計算總產出,同一企業內部產品價值不允許重復計算。

建築業總產出包括建築工程產值、設備安裝工程產值、建築物大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產值和裝飾裝修產值,可以按兩種方法計算:一種是從施工企業和自營建設單位的建築生產活動角度入手直接計算;另一種是從建築產品所有方的建築工程造價角度入手計算。

❸ 工業總產值計算方法

一、工業總產值的兩種計算方法:

1、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2、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二、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根據計算工業總產值的價格不同,工業總產值又分為現價工業總產值和不變價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工業總產值是指在計算不同時期工業總產值時,對同一產品採用同一時期或同一時點的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作為不變價,又稱w定價格。採用不變價計算工業總產值,主要是用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

❹ 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核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生 產 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貨物和服務價值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價值的一種方法。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增加值計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總產出一中間投入
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
(1)總產出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它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不同行業的總產出計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按產品法計算,表現形式為產值。如農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建築業總產值。其中由於按工廠法計算的工業總產值不含增值稅,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稅,所以計算工業總產出還需進行相應的調整,即工業總產出=工業總產值+銷項稅;第二類按提供的服務計算,表現形式為毛利(即商業進銷差價),如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商業附加費;第三類以營業收入來計算,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社會服務業中的營利性企業;第四類以虛擬服務收入+實際服務費收入來計算,如金融業(主要包括銀行業、保險業)和房地產業;第五類以經常性業務支出+虛擬折舊來計算,如非營利的行政事業單位。
(2)中間投入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的價值。中間投入也稱中間消耗,反映用於生產過程中的轉移價值。計入中間投入的貨物和服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范圍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差額,反映一定時期內各產業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

收 入 法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
(1)勞動者報酬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有貨幣形式的,也有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為職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等。對於個體經濟來說,其所有者所獲得的勞動報酬和經營利潤不易區分,這兩部分統一作為勞動者報酬處理。
(2)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差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費。包括銷售稅金及附加、增值稅、管理費中開支的各種稅、應交納的養路費、排污費和水電費附加、煙酒專賣上繳政府的專項收入等。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轉移支付,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性虧損補貼、價格補貼等。
(3)固定資產折舊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規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或按國民經濟核算統一規定的折舊率虛擬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各類企業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實際計提的折舊費;不計提折舊的政府機關、非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資產折舊是按照統一規定的折舊率和固定資產原值計算的虛擬折舊。
(4)營業盈餘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支 出 法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出口-進口)
按三種方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的是同一總體在同一時期的生產活動成果,因此從理論上講,三種計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在實際計算中由於受資料來源的口徑范圍和計算方法的影響,會有一定的統計誤差。目前通常是以生產法或收入法為准,三種方法互相驗證,並將統計誤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❺ 幾個企業的GDP如何計算

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5)醫葯工業總產值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第一項為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第二項為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余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生產、銷售和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劃費。

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的收入轉移,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第三項為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第四項為營業盈餘,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❻ 醫葯行業的基本情況

2000年醫葯工業(英文表述:Medical Instry)完成總產值2332億元,年均增長17.5%,高於九五計劃15%的目標。實現工業增加值578億元,年均增長15.5%。醫葯商業銷售總額完成1509億元,比1995年增加705億元,年均增長13.4%。醫葯商品進出口總額達64億美元,其中:出口3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8億美元,年均增長4.8%,醫葯外向型經濟逐步形成。醫葯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70億元,比1995年增加155億元,年均增長18.6%,實現利潤143.8億元,比1995年增加了94.3億元,年均增長24.5%,均超額完成九五計劃確定的18%的目標。醫葯商業實現利潤7.6億元,比1995年增長4億元,年均增長16.1%。醫葯行業實現了效益增長快於總量增長的局面,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轉變。
2009年第三終端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014億元,同比增長26.7%。
2010年8月醫葯行業收入及利潤總額的同比增速為25.69%、34.71%。 2.醫葯經濟結構有所改善。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醫葯行業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兼並與重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醫葯企業規模過小、布局過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產集中度。醫葯行業已有25家企業進入國家520家大型企業的行列。醫葯工業銷售額前60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35.7%,比八五末的19.7%提高了16個百分點,一批優勢名牌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發展壯大。青黴素、維生素C、合成維生素E、阿斯匹林、撲熱息痛等大噸位產品的生產企業數量已大幅度減少。片劑、粉針劑、水針劑、輸液、膠囊5大類制劑前50家的生產集中度分別達到44.3%、97.6%、66.5%、58.9%和56.2%。
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按產值計算,股份制經濟在全行業的比重已從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33.2%,三資經濟從15%上升到18.8%,國有經濟從55%下降到36.1%。
醫葯流通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醫葯商業打破了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國有商業一統天下的格局,產權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組建了一批較規范的股份制企業和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經營方式開始轉變,總代理、總經銷,集中配貨,連鎖經營等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涌現,尤其是連鎖經營在九五期間有較大的發展,全國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近200家醫葯連鎖企業,連鎖經營的葯店超過5000個。一批企業積極進行了醫葯電子商務的探索與試點。
西部地區的醫葯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四川己成為我國中葯生產大省,雲南、貴州、青海、甘肅、內蒙、廣西等省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已成為我國民族葯生產基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優化了地區經濟結構。 3.科教興葯取得一定成績。
醫葯行業貫徹科教興葯方針,加大了新產品研究開發的力度,1999年新產品產值率達15.8%。九五期間,我國醫葯企業與科研單位共獲得各類新葯證書5043個,涉及2112個品種,其中國家一類新葯證書108個。
臨床上療效確切、毒副作用低的β內醯胺類系列產品在抗生素類化學原料葯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15.3%提高到1999年末的20.3%;一些緊缺的醫葯專用關鍵中間體如6-氨基青黴烷酸(6-APA)、7-氨基頭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醯氧基頭孢烷酸(7-ADCA)、異植物醇、三甲基氫醌等基本實現了替代進口。天然維生素E,羅紅黴素、阿齊黴素等重要產品實現了產業化,控釋、緩釋、透皮等新劑型有較大發展。
高效分離與純化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技術、微囊化及靶向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在醫葯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青黴素產率已由八五末的0.7-0.8噸/年?立方米發酵容積提高到的1.0-1.1噸,維生素C的總收率由八五末的48%提高到60%左右;地塞米松生產採用生物脫氫新工藝,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國際競爭力,不僅替代了進口,而且有批量出口。
中葯新產品開發加快,尤其是在治療與預防心腦血管、消化系統、肝炎等疾病方面的新品種有所突破。中葯杏靈顆粒、丹參滴丸已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的預審,並進入臨床試驗,為中葯進入國際市場又邁出了一步。藏葯等民族葯物也從少數民族地區走向了全國。
制葯裝備水平和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提高。九五期間,有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設備如雙環流氣升式發酵反應器、動態提取設備、微孔濾膜過濾器等實現了產業化,並廣泛應用到制葯工業生產中。一批企業通過了ISO9000認證。到2000年底,有780多個制葯企業(車間、劑型)通過了GMP(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葯品質量有所提高。
醫療器械中的一些高、精、尖產品如磁共振、CT(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裝置)、彩色B超等實現了產業化,中低能直線加速器等基本實現國產化,旋轉式伽瑪刀、數字減影成像系統、激光手術器、纖維光纖內窺鏡等能批量生產,符合國際技術標準的全中文直接數字化X線醫學影像系統在我國研製成功並投入了臨床應用,大功率二氧化碳心臟激光治療儀研製成功並獲得了國家專利。醫療器械產品標准逐漸與國際標准接軌,零部件的配套采購已開始實現國際化,有近100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認證。 4.對外開放取得明顯成績。
醫葯行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也是利用外資比較成功的行業。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葯公司都已在中國投資建廠。醫葯商業的中外合資試點工作正在順利進行。這些三資企業的建立,不僅引進了資金,還帶來了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和新的經營方式與管理理念,對國內企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❼ GDP為什麼是按三大產業的增加值計算

GDP不是三大產業的總值,而是一定時期內的新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其本身是個增量,等於三大產業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是價值增量的概念,也就是最終成果要減去中間消耗的成本。生產法是用總產值減去全部物耗,公式為: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收入法包括本期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公式:工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折舊+稅金+利潤。

拓展資料:

一、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實質GDP和名義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計算實質GDP的固定價格的基數年相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實質GDP=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指以基期為100該期間的指數),

名義GDP=實質GDPx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至於名義GDP增長率與實質GDP增長率的關系,則是

名義GDP增長率=[(1+實質GDP增長率)x(1+本地平減物價指數升幅)x100%]-1

三、在中國的統計實踐中,收入法計算GDP分為四項: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1、第一項為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2、第二項為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余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生產、銷售和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劃費。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的收入轉移,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3、第三項為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4、第四項為營業盈餘,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❽ GDP是怎麼算出來的

生產法計算GDP分為四項: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第一項為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第二項為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余額。

第三項為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

第四項為營業盈餘,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8)醫葯工業總產值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從兩個名稱的意義上來看,人均GDP是一定時期內,某國某地區產生的總物質財富的人均分攤量,而人均收入指人們能夠實實在在拿在手中使用的數量。如果這個比例較大,那麼說明實際得到的量大大小於社會財富的人均分攤量,這個可以說明這么些問題:

其一、政府及其公共部門收入太高,而人們收入較低;

其二、此時期社會用於再生產的財富過多,這個現象更多出現在發展中國家;

其三、此國此地區的財富外流較多,且這些人一般都是擁有巨額財富的人;

其四、這個經濟體消耗的固定資本較大,即折舊較大,用於重置投資(等於折舊)的部分較高。

閱讀全文

與醫葯工業總產值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差測量有幾種測量方法 瀏覽:472
績效考核的內容和方法有哪些 瀏覽:17
最簡單的技術升壓方法 瀏覽:523
民航商業方法類知識產權有哪些 瀏覽:882
bbs的使用方法 瀏覽:980
mac版優酷下載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蘋果7揚聲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7
河北美術計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816
新風管風量計算方法 瀏覽:427
電燈遙控器電池安裝方法 瀏覽:600
金珠的檢測方法 瀏覽:328
水波的計算方法 瀏覽:591
木耳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650
論文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瀏覽:73
拔自己的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129
電腦裁線機操作方法 瀏覽:522
水泵葉輪外圓磨損的修理方法如何 瀏覽:97
文竹的養殖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9
hiv快速檢測方法及應用 瀏覽:397
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美術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