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樑柱正 斜截面承載力
首先柱沒有正截面、斜截面承載力計算的。梁有,你去看看結構力學,上面有計算的。縱向受力鋼筋:就是在構件的長邊方向,通過力學計算在受力部位設置滿足承載力的鋼筋,來達到結構的目的。常見的受彎梁下部或上部就是受力鋼筋,柱子中的受壓鋼筋等就是屬於縱向受力鋼筋。而箍筋也是受力鋼筋,但不是縱向受力鋼筋。
單向板、梁的底筋就是受力鋼筋,麵筋也指負彎矩筋也是受力筋.
底筋===板下部鋼筋
麵筋===板的上部鋼筋
受力鋼筋===承擔受力的鋼筋
分布鋼筋===受力鋼筋的一種「支架組成」鋼筋,設計不考慮其承擔受力
構造筋===在受力鋼筋已經滿足了承擔受力的要求時,因為支架、綁扎、防止裂縫等原因而設置的鋼筋種類
B. 構件截面承載力計算 求詳細步驟 謝謝
步驟是:
對於簡支梁和連續梁近邊支點梁段驗算點位置有:
①距支點中心h/2截面;
②受拉區彎起鋼筋彎起點處截面;
③錨於受拉區的縱向鋼筋開始不受力處的截面;
④箍筋數量或間距改變處的截面;
⑤構件腹板寬度變化處的截面。
對於連續梁和懸臂梁近中間支點梁段驗算點位置有:
①支點橫隔梁邊緣處截面;
②變高度梁高度突變處截面;
③參照簡支梁的要求,需要進行驗算的截面。
更多的可參考:
按照GB50010-20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六章6.3 斜截面承載力計算進行。首選配置箍筋而不用彎曲縱筋方式,確定最危險斜截面。照規范公式計算,確定箍筋直徑、間距。過程詳6.3節各條。
C. 關於混凝土結構中,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的一些疑惑,還望有高手來解惑。謝謝。
首先第一步求支座反力,求FA(支座A支反力),所有荷載和支座反力對支座B點求距,由力矩平衡可以求到FA=120.45kN,也就是支座A處剪力;同理,可以求到支座B支反力FB=196.05kN;
B支座左邊剪力,在支座B左邊截開,取截面左邊的單元體,對支座A點取距,由力矩平衡可以求得此處剪力;
B支座右邊剪力,在支座B右邊截開,取截面右邊的單元體,由力的平衡可以求得此處剪力;
左右剪力之和等於支座B的支反力FB=196.05kN,作為檢驗剪力求解是否正確。
D. 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公式是以什麼為依據的
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公式是以剪跨比、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縱筋配筋率、箍筋的配箍率及箍筋強度、斜裂縫的骨料咬合力和鋼筋的銷栓作用、載入方式等為依據的。
(1)剪跨比的影響,隨著剪跨比的增加,抗剪承載力逐漸降低;
(2)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的影響,當剪跨比一定時,隨著混凝土強度的提高,抗剪承載力增加;
(3)縱筋配筋率的影響,隨著縱筋配筋率的增加,抗剪承載力略有增加;
(4)箍筋的配箍率及箍筋強度的影響,隨著箍筋的配箍率及箍筋強度的增加,抗剪承載力增加;
(5)斜裂縫的骨料咬合力和鋼筋的銷栓作用;
(6)載入方式的影響;
(7)截面尺寸和形狀的影響。
E. 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有什麼限制條件其意義是什麼
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
在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中沒什麼限制條件,但對構造有要求:
1、主筋最小錨固長度不能小於規定要求(表9.1.4);
2、縱向受拉鋼筋不宜在受拉區截斷,如果需要,至少延長一個h0(h0位梁的有效高度);
3、箍筋直徑不能小於8mm,且不能小於主筋的1/4;
4、箍筋間距不應大於15cm,且不大於15倍箍筋直徑;
5、箍筋配筋率:對於HPB鋼筋,不應小於0.18%,對於HRB鋼筋,不應小於0.12%;
6、在支點沿一倍梁高范圍內,箍筋間距不大於10cm;第一根箍筋距離交匯處(梁與梁,梁與柱)不宜大於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