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跪求由Leung編制的有17個項目的《手機依賴指數量表》以及4維度分別對應的項目
手機成癮指數量表MPAI(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由香港中文大學梁永熾編制,主要用於診斷青少年和大學生手機成癮。該量表採用5點評分,1表示從不,5表示總是,包括17題,4個維度,分別為戒斷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斷性包括項目8、9、10、11,失控性包括了項目1、2、3、4、5、6、7,低效性包括項目15、16、17,逃避性包括項目12、13、14。戒斷性是指個體無法適應不能正常使用手機時出現的不良的情緒等反應;失控性指個體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在手機上花費的大量時間;低效性指過度使用手機導致較低的學習或者工作效率;逃避性指利用手機逃避現實世界,使用者沉浸在手機網路世界中。如果被試17道題中有8題是肯定回答,就被界定手機成癮。
2. 如何設計一個關於中學生手機依賴性的團體輔導。
方法:通過海報形式在武漢某高校招募10名有手機依賴傾向的大學生為被試。對他們進行為期近2個月共6期的團體輔導。使用手機依賴指數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及正性負性情緒量表對10名被試在團體輔導前後進行測量。結果: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大學生的自我控制水平在團體輔導前後存在顯著差異(t=-6.816,P<0.001);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水平在團體輔導前後也存在顯著差異(t=3.723,P<0.01);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的正負性情緒調節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顯著(t正=-1.511,P>0.05;t負=2.024,P>0.05)。結論:自我控制團體輔導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我控制水平,降低了大學生的手機依賴行為,是對手機依賴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3. 求!!熊婕老師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具體的評分標准!!!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手機具有通訊、娛樂、攝像、計算、閱讀和文檔編輯等一系列的功能,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威脅。不少大學生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嚴重的甚至產生了手機成癮的症狀。熊婕等人在2012年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適合測查國內大學生的手機成癮狀況,信效度良好。但此量表的測量學評價指標是基於經典測量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CTT),而CTT無法識別影響測量目標的各種誤差的來源和大小,以至於不能精確地估計信度,也不能提出減少誤差的方案。而概化理論(GeneralizabilityTheory,GT)彌補了CTT的不足,引入實驗設計和方差分析,可分解測量過程中產生的各類誤差來源,對測量信度的評價更加准確。本研究分別運用一元概化理論和多元概化理論考察《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測量學性能。以雙側面混合p×(i:h)隨機測量模式和多元p˙×i)o隨機測量模式的概化設計,對西南地區1253名大學生進行手機成癮狀況的調查。結果如下:(1)雙側面混合設計分析顯示與被試有關的變異占量表變異的大部分,量表的概化系數為0.88,可靠性系數為0.85。(2)多元概化分析中戒斷症狀、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和心境改變的概化系數在0.64~0.80之間,可靠性系數在0.63~0.77之間,全域總分的概化系數為0.91,可靠性系數為0.90。四個維度對全域總分方差的貢獻比與量表編制的賦值意圖存在差異,後續修訂工作中可進行相應的修正和完善。結論: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既可作常模參照測驗,又可作標准參照測驗。
4. EPQ是怎麼算分的
EPQ算分標准:
EPQ算分是根據受測者在各量表上獲得的總分,據常模換算出標准分T分(T=50+10*(X-M)/SD),便可分析受測者的個性特點。
各量表T分在43.3~56.7分之間為中間型,T分在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間為傾向型,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為典型。
(4)手機依賴量表分值計算方法和判定標准擴展閱讀:
艾森克繼承先前實驗心理學家的工作,通過對由實驗、問卷與觀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質資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維度。
他認為研究人格特質有時可能會含混,只有研究人格維度才能清楚。他指出,維度乃是代表一個連續的尺度。
每一個人都可以被測定在這個連續尺度上所佔有的特定的位置,即測定每一個人具有該維度所代表的某一特質的多少。19世紀已有心理學家提出人格圖解的雛形。
他們認為人格可以從兩個直角維度來進行描寫。按德國心理學家W.馮特的假設,一個維度是從情緒性強過渡到情緒性弱,另一個維度是從可變性過渡到不變性。
艾森克則提出外-內傾、神經質、精神質、智力和守舊性-激進主義五個維度,但認為外-內傾、神經質和精神質是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
5. 手機依賴有成熟的心理學量表嗎
有。我看這個可以,請自行下載。
題名:
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
其他題名: Development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nven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
作者: 徐華 ; 吳玄娜 ; 蘭彥婷 ; 陳英和
通訊作者: 陳英和
學科分類: 心理測量
關鍵詞: 手機依賴 ; 量表編制 ; 大學生
刊名: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ISSN號: 1005-3611
出版日期: 2008
卷號: 16, 期號:1, 頁碼:26-27
收錄類別: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
6. SPSS的這個操作什麼做
8個篩選題的答案如果是定為1,否為0,利用excel將答案求和。大於5的就是手機依賴,其餘為不依賴。依賴不依賴你也用數字替換。然後放進spss里就可以了
7. 高中生手機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自尊和安全感的中介
高中生手機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自尊和安全感的中介效應
賈麗娟
【摘要】:由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高中生對手機的使用也越來越多,出現了手機依賴的現象,手機依賴問題已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國內外關於影響手機依賴的因素主要關注於性別、孤獨感、內外向、安全感、情緒、自尊等方面,通過閱讀和研究相關文獻發現,孤獨感、自尊和安全感水平與手機依賴程度有一定關系,且對手機依賴有一定程度的預測,本研究旨在了解孤獨感、自尊、安全感對高中生手機依賴影響的具體路徑,從而解釋高中生手機依賴的內在機制,為高中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借鑒。本研究的測試對象全部來自研究者任教的中學,運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式從高一至高三年級進行抽樣,每個年級隨機抽取出四個班,發放調查問卷615份。研究工具選用了手機成癮指數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孤獨感量表(Loneliness Scale,UCLA)、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探究了自尊和安全感在孤獨感與手機依賴之間的中介效應,解釋了孤獨感對手機依賴的內在機制。得出如下結果:(1)在手機成癮指數量表中,手機依賴的失控性維度在性別上差異極其顯著,其中,女生在這一維度上的差異高於男生(F_((2,417))=0.448,P0.001)。低效性維度在性別上的差異顯著,女生平均數高於男生(F_((2,417))=1.696,0.01P0.05)。手機依賴在性別上的差異出現邊緣顯著,女生手機依賴高於男生(F_((2,417))=1.434,P=0.053)。在文理科人口學變數上,手機依賴及其戒斷性維度同時表現出文科學生顯著高於理科學生(F_((2,417))=0.038,0.01P0.05;F_((2,417))=1.983,0.01P0.05)。在是否獨生子女和戶口上,手機依賴及其四個維度的差異均不顯著。(2)高中生的自尊在其性別、選擇文理科存在著差異。研究顯示,高中生的自尊在性別上差異極其顯著,男生的自尊水平極其顯著高於女生。在所研究對象的文理科上也存在著差異,理科生的自尊水平高於文科生。(F_((2,417))=0.073,P0.001;F_((2,417))=0.059,0.01P0.05)。(3)本研究顯示,安全感及其人際安全感維度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平均數高於女生平均數(F_((2,417))=0.930,0.01P0.05),而在其它人口學變數上,安全感及其二個維度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4)在所研究的性別、文理科、是否戀愛、是否獨生子女、戶口等人口變數上,孤獨感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5)高中生孤獨感、手機依賴、自尊水平以及安全感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孤獨感越強的人,手機依賴程度越深;孤獨感越強,自尊水平越低;自尊水平越高,手機依賴程度越低;孤獨感越高,安全感越低;安全感越高,手機依賴越低;自尊水平越高,安全感越高。(6)安全感在孤獨感對手機依賴的影響中起著中介的作用。(7)自尊在孤獨感對手機依賴的影響中沒有起到直接的中介作用,但它通過影響安全感在孤獨感和手機依賴之間形成了孤獨感-自尊-安全感-手機依賴的鏈式中介的效應。
8. 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美國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用戶預計到2015年年底接近25億,其使用率將達34.7%。[2]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由於使用者過度依賴手機導致其行為失控,生理及心理受損的現代心理疾病——手機依賴綜合征,也悄然現身於社會。[3]大學生是智能手機的主要購買人群,智能手機在給他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危害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學者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心理因素進行探討,發現孤獨感是引起手機依賴的原因之一,孤獨感強烈的大學生常常更傾向使用手機轉移注意力;[4]杜立操和熊少青(2007)則從四個維度對手機依賴進行了研究,分別為去斷性、突顯性、強迫性、神經性;[5]周喜華(2010)則將大學生手機成癮進一步劃分為客觀因素和自身因素,客觀來看,手機自身的特點及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環境是導致手機成癮的重要因素,而大學生自身性格特點及普遍的從眾心理等也不容忽視;[6]董海軍則從社會網路環境的視角,提出用戶需求是導致手機依賴的重要因素。[7]
綜上所述,以往的大多數研究多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而忽視了導致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客觀網路環境、手機自身的特點。隨著手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擁有老式功能機無法比擬的操作系統及用戶體驗,因此有必要探究大學生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成因,並與以往研究做比較。鑒於此,此次研究選取部分山西高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探究影響其手機依賴的因素。文中引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梁永熾教授首創的「智能手機依賴測量量表」(以下簡稱SPAI量表)來測度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1],並以該指標為因變數建立回歸模型,討論大學生生活習慣、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狀況及用戶需求對手機依賴度的影響,以期為預防和改善大學生手機依賴症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和努力方向。
9. 手機成癮和學習壓力方面的量表 需要有詳細的評分標准及分析 謝謝拜託各位
我沒有表 。。。但我可以給你分析 。。
對於不同的學生是不一樣的。
有上進心的:面對壓力,不會採取消極方法,只會坦然待之,積極進取。
無上進心的:面對壓力,就採取注意力轉移法,而現如今,手機又是最方便的,所以才會上癮。最終成為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