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打窩
釣魚(打窩技巧) 第一,須區分季節、風向和地點,要將此三者結合起來考慮。餌窩所以能夠聚魚,是因為誘餌在水中散發某種魚類所喜歡的氣味。 靜水裡,在無風浪的條件下,這種氣味的傳播並無一定方向,是緩緩地向四周擴散;而在有風浪的情況下,這種傳播卻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即向著順風方向迅速傳播。如果下風處魚多,集魚就多,魚群會循味頂浪而上,聚到窩點;反之,下風處無魚或魚少,餌窩就不能直到較好的聚魚作用。(椰子註:如果你坐的位置風吹臉,那麼這個地方就是下風處;如果風吹後腦勺,這個地方就是上風處)每個釣點兩側的水域寬窄往往不同,一般說來,水域寬闊一側魚大且多,水域窄的一側魚小且少。因此,打窩必須對季節、風向和地點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考慮後再打。春季,下風一側為寬闊水域的側風一岸打窩效果較好。白天魚群大多聚於深水邊沿的淺灘處,在側風一岸打窩,誘餌的氣味就能隨著風浪,順著邊沿的淺灘傳得很遠,會引來大量魚群進入窩點。另外,在春季打窩,窩點打在水草、木樁等依傍物體的下風一側效果好,原因是物體阻擋風浪,使其下風一側的水體相對穩定,造成魚群久留的條件。夏、秋兩季,魚多在深水中,因此餌窩打在下風處為寬闊深水的一岸效果好,側風一岸效果差。第二,應該在調試好水線,選好了釣點,並將鉤投入釣點之後進行,這樣才能把窩打得准。第三,掌握好誘餌在水面上的落點。打窩不能完全根據水面上魚漂所在的位置來進行,否則造成窩點偏差。另外,餌團或拋過了釣點、或正落於餌鉤上,也都對垂釣不利。為什麼正好落在餌鉤上反而不利呢?這和魚的攝食習慣有關。餌團入水後,很快被水泡開,散攤於水底,沒多久,就會擴散到較大的范圍。如果是一次投幾個餌團,其范圍就會更大。這時,魚小心翼翼地從邊緣開始往裡吃食,等吃到中心有釣餌的地方,也就吃飽了。因此,餌團正好落在釣點不好。那麼,餌窩應該打在何處呢?最好是打在釣點的內側(即近岸一側),距離餌鉤半尺到一尺遠處。這樣,當餌團在水底擴散後,能使餌鉤正好處於餌窩的外側邊緣,容易被魚發現。另外,讓餌鉤處於餌窩的外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一般當魚群聚到窩點時,往往是大魚在外側(大魚比較狡猾,總是同人和竿離得遠些),小魚在內側和左右側,而且,外側魚的密度大。因此,投鉤點選在窩的外側上魚多,內側上魚少且小。第四,窩不宜過大,更不要在一個地方同時打幾個窩。窩打得面積很大,或在一個地方同時打幾個窩,可能引來魚多一些,但不能使它們集中在一個較小的范圍,釣點上魚的密度會相對減少。一處窩引來的魚的數量總是有限的,不能讓有限的魚分散在較大的范圍。第五,打窩後不能急於垂釣。這是因為魚進窩有一定的過程。一般說,春秋兩季,魚大量進窩約需半小時左右,夏天約需一二十分仲,冬天則需一兩小時。如果不等魚大量進窩就釣,容易驚嚇魚不敢進窩,尤其是驚動了頭魚不敢進窩,那就更糟糕。羊群里有頭羊,魚群中也有頭魚。如果頭魚不進窩,多數也不會進窩,就是已經進窩的魚也會很快離窩的。因此,必須等頭魚進了窩,放心地大量攝食時再垂釣。怎樣判斷頭魚和魚群進窩呢?魚群中頭魚發出的聲頻是很高的,當頭魚進窩後,魚群便紛紛進窩,在頭魚的指揮下搶食食物。如果沒有出現這種現象,通過觀察水面波紋和魚星,也能夠判斷魚群是否進窩。魚群進窩後,水中出現魚星和許多細小的氣泡,水面波紋也發生異常變化。總之,只要留心觀察,一定能夠判斷出魚群是否進了窩。第六,打窩方法務必得當。以香精小米窩為例,小米為通常喂子,但很多人在用法上卻頗多失當處:為投擲方便,有人以麵粉和之成團,這樣誘餌集中,易致魚兒不見釣餌只見窩兒;同樣,為打窩方便,不少人發明使用了各類投餌器,都是盛具,投窩仍有集中之嫌。其實,打窩兒之要在「散」,讓魚兒「可即不可食」。饞得要命,又吃不盡興,三撿兩撿便撿到釣餌上去。不過也有人就干小米抓起來一揚了事,「散」雖則散了,誘效卻差。而且「散」也得有個度,通常應以一二尺見方為宜,香精以菠蘿香型、香蕉香型為好,當然,若有椰蓉香精最好,台灣釣鯽專用餌多為椰蓉香型。浸泡時用溫水浸泡,只滴入幾滴食用香精即可。香精是化學香料,入水擴散後穿透力極強。!再以豆餅窩為例,豆餅窩分塊狀和碎屑兩種。塊狀堅硬抗泡、誘力長久,魚誘至卻只可啄食表層泡軟的屑渣,也奏「可即而不可食」之效。可直接投擲,較大塊也可中間打眼以魚線控之,投不準可拉回重投,收竿或轉移釣位也可取出帶走。塊狀豆餅宜在時間較長的垂釣中使用。遼寧有釣客到碧流河水庫做連日釣,使手竿者往往先用速效碎豆餅屑投窩兒,試釣一兩小時,一俟有魚上鉤,定下釣位,便拎出口袋,將豆餅塊子投將起來,常常一投就是半口袋,這樣兩三天中盡可坐食其窩兒,效果極佳。「發窩兒」後一根手竿常忙不過來,一趟獲魚六七十斤往往不在話下。碎豆餅具見效快之特點,加曲酒預先泡發好,宜在較短時間的垂多中使用,缺陷是易「喧賓奪主」,故使用中應想法揚其長,抑其短,如與泥土攙和使用,用紗布或防蚊紗包成一包投擲,或將發好的豆餅裝入塑料袋紮好袋口,用鐵釘在上遍戳密眼,與紗布紗網同效,且鉤落其上不致掛住。在養殖塘撒顆粒飼料做窩也要掌握前面所述宗旨原則。一次不要撒得太多,抓十幾粒、幾十粒撒向浮漂周圍即可。量少勤投,效果遠勝於一次性大量投擲。一次,我與一釣友去一養魚塘夜釣,那釣友見塘主屋中有成編織袋的顆粒飼料,便用盆端了滿滿一盆出來,雙手捧著左一捧右一捧嘩嘩地向水裡扔開了,好像這么扔還覺得不夠勁,最後端起盆乾脆成盆倒進去。估計他那釣窩里頭,顆粒已經堆成堆了。而我僅用塑料袋裝了一小袋來,一次只扔十幾個粒。一夜下來,我釣了40多斤,那釣友只魚未獲。另外,有釣友擔心向水裡投窩餌會把魚掠走,其實,養殖塘魚聽慣了這種飼喂的聲音,反會循聲而來。此外,再說說海竿釣怎樣打窩。海竿用餌一般是麵食和糟食兩種,使這兩種餌都可在垂釣中做出窩子。先說面餌窩兒。常釣魚者都會發現一個現象:誰那兒越上魚還就越上魚,誰那兒越不愛咬還就越是一口不咬。除了釣餌與釣位因素,不能不說「窩兒」乃是那「怪圈」之首要症結所在。海竿餌砣大,咬鉤時猛一提竿,余餌盡留窩中。尤其若使用多根海竿輪番起鉤,那麼釣窩中便會形成可觀餌窩,魚焉有不聚之理?反之,不咬鉤則守株待兔,縱然守到時候該換食了,也多是穩穩起竿搖上來,餌砣常會帶回岸來或是拖至半路才掉落,這樣釣窩中仍是空空如也。琢磨出道理便應琢磨對策:其一,面餌要軟,提竿時盡量使其原地掉落。)其二,非只咬鉤時提竿要猛,換食時同樣亦應加力一挑,使餌掉落。其三,開釣時應先輪番打幾遍食,以使成「窩兒」。其四,不咬鉤亦應勤換食。以上方法到位,效果自會改觀。再說糟食窩兒。赴水庫釣連日魚,釣友們總結出一個規律:第二天往往比頭天效果好,而第三天上魚又勝於第二天……此現象尤以糟食為顯。較之面餌,糟食更易形成窩子,一提竿百分之百會盡留窩兒中,且面餌軟為好,而軟了則縱留窩中也會被魚三口兩口叼光。糟食化開後則為粉渣狀,魚兒吸食游動又會將其攪散。數通打竿拋餌後,釣窩中零散渣末已留成片,魚兒久聚不散,直到一一上鉤……這便是越釣越上魚的道理。(2)打窩的最佳時間。根據魚的活動規律(特別是夏秋季節),打窩的最佳時間應選在天亮前為好。如有條件能在頭天晚上選點打窩(餌量可適當多些)就更好了。如果打窩晚,大魚已返回到水域中心深處,即使窩子再好,也只能招引些散兵游勇了。難怪有經驗的垂釣者往往半夜時分就出發上路,那是他們在搶打窩的最佳時機呢。(3)做「餌路」。先把一定數量的窩食集中打在釣區,此窩點稱之為主窩,然後再抓起兩把窩餌,一把投在主窩的前方,連接主窩向前延伸三五米均可;一把分撒在主窩的左右兩側,延伸兩三米即可。揚手漫撒的窩餌呈散碎狀星星點點地連接主窩,向前和向左右兩側延伸,我們稱為「餌路」,也有人把這種窩兒稱為「導向窩兒」。魚兒只要接觸到一點零星的散碎餌食,就會順著「餌路」游到主窩區吸吞主窩餌,及早發現窩餌的可能性大多了。(4)做「魚道」。選准釣點,多次大量投喂,一次投二三十個餌團,連續投一星期,喂而不釣,形成一大片「人工魚道」。魚兒在一處覓到食物,飽食之後,第二天再來,仍有食覓,養成了每天定時到「人工魚道」覓食的習慣。前來覓食的多數是大鯉。一星期後,用與投人工魚道相同的窩子食做釣餌,掛炸彈鉤垂釣,每天早晨定時去釣一次,連去一星期,都會獲豐收。這種先喂後釣的方法,更適合住處距釣場較近的垂釣者施用。當然,每次投喂最好選天亮前或天黑後無人時,勿讓其他釣者發現你的「魚道」。
Ⅱ 怎麼打窩最有效的方法
在野釣時,為了提高上魚的速度,因此在打窩時需將窩點做的漂亮些。打窩雖然覺得很簡單,但卻需要注意很多的細節。因此,為了確保打窩時不出失誤,所以釣友們在打窩時需要注意這幾點,分別是:
1、在打窩時,既要顧及到目標魚的吃食習慣及口味,還要顧及到季節、環境等因素。我們需清楚,誘餌之所以能將魚兒吸引到窩點內,多數的原因還是由於誘餌本身的味道。
在無風浪的情況下,在靜水水域中進行垂釣時,誘餌在進水後味型會朝四周擴散而去。但是在有風浪的水域中進行垂釣時,誘餌進水後味道會由風力及水流的影響向某個方向擴散而去。
其實,在這樣的現象下,釣餌的味型是隨著風向而擴散的。例如:下風處,聚集著較多的魚類時,輕而易舉就可誘惑大量的魚類。因此,只有將季節因素、風力因素及釣場環境結合到一起,確認不會發生失誤時,在進行打窩的操作。
2、在打窩時,盡量窩點選擇水草區或者大小不一的木樁區等地方。這是由於這些地方具有天然的優勢,可以起到很好的誘魚的效果。誘魚能力越高,那自然而然會提高魚獲。
3、假如想要打窩更准確一些時,那麼就需要我們在打窩時做以下幾點准備工作:
(1)將水線的狀態調整至合適;
(2)在打窩時,需先投鉤在打窩。注意:順序一定不可顛倒,不然將不利於接下來的垂釣。
(3)需要掌握好誘餌在水面上的落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一點,打窩時絕對不能根據水面上浮漂的位置進行打窩,不然會導致窩點的位置發生或大或小的失誤。
其次,當誘餌落在釣鉤的上方或釣點的外側,都會不利於垂釣。可能看到這多數的釣友會不懂了。為何誘餌露在餌鉤的上方會不利於垂釣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為大家講解一下吧!請各位往下看:
當誘餌進入水中以後,會快速的開始霧化,這樣誘餌就會散落至水底,隨著垂釣時間的加長,誘餌的霧化區就會加大,誘餌味型的擴散范圍也會加大。這時,魚兒就會從霧化區的邊緣開始吃餌,等吃到中心地區時,魚兒已經吃飽了,自然不會咬鉤了。因此,將誘餌投在釣點靠近岸邊的一側是最適合的。
野釣打窩,這個手法簡直妙極了!
Ⅲ 釣魚打窩技巧
首先你到水庫要確定你的釣點,一般考慮的就是人多的地方、鏵尖、水灣、水邊斜坡陡不陡(是否利於你扎釣位)、陽面或者陽面(看季節)、水下是平坦或斜坡還是有台階、是否有水草、是否有石堆等,地點一般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用海竿的話一般還要控制你選擇的下鉤的地方水深等。
打窩最簡單的就是誘釣同餌,這個很方便,用什麼釣就用什麼打窩,這個方法就是簡單,主要還是用在釣鰱魚(釣浮),其實其他的魚種有時候也能用,效果一般沒專門的打窩料好,就是省事。
按魚種,打窩的選料是要根據對象魚來選,包括主料和配料以及誘食劑等,比如你要釣鯉魚就不能選釣鯽魚的窩料來打窩,不是說一條也釣不上,只是可能你要釣上的不一定是你想釣的罷了。窩料一般要耐溶散,也就是溶散的慢一點。除了商品餌料等打窩,一般鯽魚還可選擇小米、大米(而且是葯酒泡過的更好)等添加物,鯉魚草魚等加的一般就偏重玉米粒等了,因為魚胃口大,小米下去窩的持續性不好,玉米等也可以用酒泡。這條的關鍵點在於,用的窩料一定不能比你的釣餌的料更適合魚的口味,否則,魚就可能只吃窩料了。
打窩的緊湊度,一般釣鯽魚窩料就要緊湊點,窩散度大了釣鯽魚影響魚獲,打窩的時候盡量不要手拋,可以用打窩器,或者你用大的可樂瓶子自製簡易打窩器也行,或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選定釣點之後用衛生紙(多包幾層)把你的料包起來,皮筋紮上,掛到鉤子上,放到預定地點,衛生紙一沾水就爛,窩料就准確投放了。相對鯽魚打窩,鯉魚、草魚等打窩的時候就可以散一點了,一般手拋就行,以雙手十字交合形成的窩料團的大小為准,投上3-5團就行,另外因為鯉魚草魚等胃口大,上魚後注意及時補窩。另外比較特別的,鰱鱅一般是釣浮的,也就是水深2-3米,打窩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鉤上掛餌,快速拋竿,邊釣邊打窩;另一種就是釣的時候再往水裡隔三差五拋小的餌料團,需要注意的是釣鰱鱅拋竿頻率必須快,不能久等,另外鰱鱅的打窩餌料就像上面所說的,打窩、釣餌一般是一樣的,但是關鍵在於一定要控制好餌的溶散度,否則在你浮釣的深度餌料溶散後維持的時間不長,那你就餵了底層魚了。
按季節來說,比較特別的就是冬天了,一個是打重窩,一個是多大窩,原因是,冬天聚一個魚窩很難,一般聚住了就要維持相對長的時間,否則是浪費;多打窩是因為冬天釣魚一般是人找魚,不是魚找人,一個窩里較長時間沒動靜就要快速換窩,乾等是沒效果的。
按地點來說就是魚塘窩小,水庫窩大,比如你在水庫釣鯉魚,沒3-5團餌料打窩是不夠的,但是在魚塘,2-3團就差不多了。
Ⅳ 打窩勺打小米窩使用方法視頻
1、簡單地窩子,可以使用玉米渣、小米、高粱米,就使用單一的品種。
Ⅳ 釣魚打窩怎麼打
1
用水瓶打窩,把水瓶劃開一個口子,周圍打一些洞,把窩料放在里邊,再放一些小石子,有助於沉底。
2
窩料的擴散效果也挺好,適合各種窩料,還非常適合有水流的環境,用魚竿釣著順著水面輕輕的甩到釣點即可。
3
紗布包裹法,用紗布把雞腸雞肝包裹起來,能起到神奇的誘魚效果,魚能聞味趕來,能有效的把魚留在窩中,這種打窩方法還可以用來釣鯽魚。
4
紙巾包裹法,用紙巾包裹不會散開,但入水後就會慢慢散開,而且窩料也會在一塊慢慢霧化,能把魚有效的聚集在一塊,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打窩的准確度,同時還能增強誘魚的效果。
Ⅵ 新手釣魚技巧 台釣怎麼打窩釣魚視頻
精養魚塘
因為定時投喂,魚兒始終處於飽食狀態,還有對魚飼料已經習慣,其他的餌料不會產生很大的興趣,故此我們前去這樣的魚塘垂釣時必須用投喂的魚飼料打窩,針對的目標魚是大型的底層魚類,最好是一次性打足窩餌,如果垂釣的目標魚是鯽魚,那麼我們必須改變一下打窩的方式。「天女散花式」,用投喂魚兒的飼料抓上一把,在窩點撒上一把,間隔時間15分鍾左右不必一次打足,否則會受到大魚的侵擾,因為精養塘的鯽魚習慣了拋餌機投喂的方式,聽到餌料的落水聲會起到很好的誘魚效果,這樣的聲音遠遠比過美味的餌料。
普通魚塘:
普通魚塘基本上魚的種類繁多,但數量會不均衡,基本上以鰱庸養殖為主,鯽魚是基本上野生的,投喂也很少,故此此類魚塘基本上接近野生環境,想要在這樣的魚塘釣到鯽魚,首先要考慮的是怎麼樣避讓半水的養殖魚,魚塘生態破壞較少,魚的密度也可以,故此基本上不必打窩,但可以在鉤餌上做文章,商品麝香小米是首選,在鉤餌中加入適量的小米能很好的起到打窩的效果,不打窩不證明可以直接垂釣,開釣時掛大餌拉頻率也是一種打窩的方式,這也是競技釣里常用的一種正規台釣打窩法。這種方式可以使窩中不聲不響的瞬間形成一個小區域的霧化區,不至於招引大型魚類前來覓食。
Ⅶ 怎樣打魚窩
一、底窩加丟投餌打窩方法
在一般清水和養殖水體中釣魚,打底窩就可以了,而在渾水和較差的養殖水裡釣魚。水的透明度較差的情況下,僅僅打下底窩是不夠的。為了提高鉺料的可見度,此時就可以採用底窩加丟投餌方法打窩,將糠餅、豆餅之類塊餌打人水底作底窩,然後再在白酒米之中拌入油糠、豆粉、灰面等粉餌、用水和成半干半濕的豆渣狀,以投在水面能沉入水底為准。丟投餌的距離不宜太遠。一般離岸邊兩米左右為宜,水深一米左右即可。—般是左手丟餌,右手持竿,釣大魚時,也可以將釣竿擱在竿架上,用右手丟餌,每次丟五粒十粒不等,每隔一到兩分鍾丟一次,上魚時可以停丟。上魚之後再接著丟。由於不斷有餌料從水面沉入水底,餌料落在水面會發出輕微聲響,在這些因素作用之下。容易誘魚聚集成窩,而且可以形成大窩,能久釣不棄。值得注意的是:丟投餌沉底打窩誘魚,容易將鯽魚、鯿魚等魚誘引離底,此時就應放慢丟餌速度,讓魚沉底覓食。如使用粉餌懸墜釣法,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離底照樣釣魚。
二、不同魚餌組合打窩方法
打窩釣魚,可以用單一餌打窩,也可以用組合餌打窩,實釣證明,組合餌打窩比單餌打窩的優勢較明顯。窩餌要實現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供魚吸食,二是保窩養窩,為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們常常會選擇塊餌與粉餌組合、酒米與豆粉組合、粉餌與種子餌組合、粉餌與草餌組合等等。這種硬軟餌相結合的做法,就是用粉餌等軟餌供魚吸食塊餌、種子餌等硬餌養窩這樣的組合餌明顯可以延長釣魚時間,提高魚獲數量。
三、塊餌並聯及堆壘打窩方法
塊餌並聯打窩主要用於流水釣魚,塊餌堆壘打窩主要用於靜水釣魚。塊餌並聯打窩的作法是將糠餅、豆餅等餅餌,按一定的比例鋸成大小不等正方形或其他形狀塊餌。按大塊餌在底層、小塊餌在上層次序重疊(一般疊三至四塊),在塊餌中心部位鑽一8毫米塵孔,另找一直徑150毫米厚50毫米的鐵板置於塊餌之下(同樣在中心位鑽孔)。用螺栓將鐵板和塊餌並聯起來,用粗尼龍繩吊穩沉入江底,(也可將鐵板與單個大餅餌並聯沉入江底),這兩種塊餌並聯打窩方法,主要適用於車竿釣在流水中釣魚,特別用在夏天晚上釣鯉魚,、效果明顯。塊餌堆壘打窩的作法是:將餅餌鋸成約為80×80毫米大小的塊餌,也可鋸成三角形,用打窩器分批將塊餌打在窩點上,可以連續打十塊二十塊,甚至更多,盡量讓沉入水底的塊餌堆壘在一起,還可以往上加顆粒餌,酒米之類。這樣的堆疊窩主要用於大水面釣魚。
四、水面丟投餌打窩方法
水面丟投餌打窩有三種做法:丟投蛆餌、丟投粉餌、丟投草餌。水面丟投活蛆餌打窩叫蛆食釣。是傳統釣法里一個重要分支,無論活水死水都能釣魚,主釣游魚(白鰷)、鯰魚、鯿魚等上層魚。水面丟投粉餌的操作與丟投蛆餌沒有大的區別,只是丟投的粉餌由油糠和麥麩組成將1比1的油糠和麥麩用水和成半干濕狀態,保證餌料既可丟投又能浮在水面為准。水面丟投草餌主要用於夏秋在流水之中釣草魚:將割來的大把的青草切成50毫米長左右一節,置於布袋中反復揉搓。揉出草汁。氣味越沖越好,打窩時,每次抓三至五根丟在江面流水區(不要丟在回水灣內),草魚吃食,會沿途而上,進入窩點的下游區,有沒有草魚吃食,可以根據水面水花來判斷,草魚吃食草餌,上唇會露出水面。流水釣草魚打浮面草窩,必須選擇陰天開窩,陽光過於強烈,草魚是不會輕易浮出水面的。
五、青草樹葉竹葉捆綁打窩方法
用青草樹枝葉竹枝葉捆綁打窩,可以打流水窩,也可以打靜水窩,主要用於沉底釣草魚鯿魚。
Ⅷ 新手野釣,應該如何打窩
以常用的手竿為例。打窩子的目的是盡快把魚吸引到魚鉤附近,留住魚卻不能使其吃飽後溜之大吉。快速吸引魚靠攏過來,就需要窩料中有一定比例的水溶性較好的粉狀餌料。由於粉狀物在水中易於溶解和飄散,持續性不強,留住魚就難了。
因此,餌料裡面還要含有一定比例的顆粒物,比如碎米,粉狀餌料把魚吸引過來,顆粒物質把魚留住,一個窩子基本就成了。前文提到,打窩子的目的是把魚吸引到魚鉤附近,也就是說窩子的面積不能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