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抗震烈度計算方法

抗震烈度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9 21:09:44

Ⅰ 抗震設防烈度怎麼劃分

法律分析:抗震設防烈度是按照國家規定的許可權批准作為一個地區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目前抗震規范中一共考慮了6、7、8、9度抗震設防和不設防。

法律依據:根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第六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級的確定,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設置少量抗震牆的框架結構,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層框架部分所承擔的地震傾覆力矩大於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時,其框架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確定,抗震牆的抗震等級可與其框架的抗震等級相同。註:底層指計算嵌固端所在的層。2、裙房與主樓相連,除應按裙房本身確定抗震等級外,相關范圍不應低於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板對應的相鄰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裙房與主樓分離時,應按裙房本身確定抗震等級。3、當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與上部結構相同,地下一層以下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可逐層降低一級,但不應低於四級。地下室中無上部結構的部分,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三級或四級。4、當甲乙類建築按規定提高一度確定其抗震等級而房屋的高度超過本規范表6.1.2相應規定的上界時,應採取比一級更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註:本章「一、二、三、四級」即「抗震等級為一、二、三、四級」的簡稱。

Ⅱ 抗震等級是怎麼確定的

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建築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准」,根據設防類別、結構類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個因素確定,而採用不同抗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

等級確定

建築結構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為甲、乙、丙、丁類四個抗震設防類別。建築的抗震設防類別劃分見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防分類標准》GB 50223的規定,也可見《建築抗震設計手冊》(1994年版)高層建築沒有丁類抗震設防。

各抗震設防類別的高層建築結構,其抗震措施應符合下列要求:

1)甲類、乙類建築:當該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該地區的設防烈度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當建築場地為Ⅰ類時,應允許仍按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採取抗震構造措施;

2)抗震設計時,B級高度丙類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12確定。

3)建築場地為Ⅲ、Ⅳ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 15G和O.30G的地區,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時各類建築的要求採取抗震構造措施。

4)抗震設計時、與主樓連為整體的裙樓的抗震等級不應低於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部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

5)房屋高度大、柱距較大而柱中軸力較大時,宜採用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或採用高強度混凝土柱。

6)高層建築結構中,抗震等級為特一級的鋼筋混凝土構件,除應符合一級抗震等級的基本要求外,尚應符台下列規定:

⑴框架柱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採用型鋼混凝土柱或鋼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彎矩增大系數`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數`Η_VC`.應增大20%;

③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最小配箍特徵值`∧_V`,應按表5-13的數值增大O.02採用;全部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百分率,中、邊柱取1.4%,角柱取1.6%。

⑵框架梁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數≈「應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區箍筋構造最小配箍率應增大10%。

⑶框支柱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採用型鋼混凝士柱或鋼管混凝土柱;

②底層柱下端及與轉換層相連的柱上端的彎矩增大系數取L.8,其餘層柱端彎矩增大系數`Η_R`應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數`Η_VR`應增大2U%;地震作用產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數取1.8,但計算柱軸壓比時可不計該項增大;

③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最小配箍特徵值`∧_R`應按表5-13的數值增大0.03採用,且箍筋體積配箍率不應小於1.6%;全部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百分率取1.6%。

⑷筒體、剪力牆應符合下列要求: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應取為0.35%,底部加強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應取為0.4%;

③約束邊緣構件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率應取為1.4%.配箍特徵值宜增大20%;構造邊緣構件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於1.2%;框支剪力牆結構的落地剪力牆底部加強部位邊緣構件宜配置型鋼,型鋼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層。

⑸剪力牆和簡體的連梁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當跨高比不大於2時,應配置交叉暗撐;

②當跨高比不大於1時,宜配置交叉暗撐;

③交叉暗撐的計算和構造宜符合本書第10章10.7條的規定。

(2)抗震烈度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地震震級 M ,用地震面波質點運動最大值 (A/T)max 測定,(度)。

計算公式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 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動位移,取兩水平分向地動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應周期, S ;

Δ----震中距, ( 度 ) 。

測量最大地動位移的兩水平分量時,要取同一時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內的震動。若兩分量周期不一致時,則取加權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動位移,μ m;

A E ------ 東西分量地動位移,μ m;

T N ------ A N 的相應周期, S ;

T E ------ A E 的相應周期, S ;

量規函數σ ( Δ ) 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與表一中給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來測定地震震級 M 。

地震震級 M 應根據多台的平均值確定。

中國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由於其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多用矩震級來表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震震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震等級

Ⅲ 四級抗震,抗震設防烈度是多少呢

抗震設防烈度是一個地區50年內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只與地點有關,與其它因素無關。
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建築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准」,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而採用不同抗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在我國建築業中,已經開始嚴格執行這個等級標准。
對於框架結構,(丙類建築直接按本地區的設防烈度)
當設防烈度為6度時,高度≤30m時抗震等級採用四級,高度>30m時抗震等級採用三級;
當設防烈度為7度時,高度≤30m時抗震等級採用三級,高度>30m時抗震等級採用二級;
當設防烈度為8度時,高度≤30m時抗震等級採用二級,高度>30m時抗震等級採用一級;
當設防烈度為9度時,抗震等級採用一級。
(其他類別的建築,應按現行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的規定調整設防烈度後,再按本表確定抗震等級)
建築抗震設防分類標准中的基本規定: 3 基本規定
3.0.1 建築抗震設防類別劃分,應根據下列因素綜合確定。
3.0.1.1 社會影響和直接、間接經濟損失的大小。
3.0.1.2 城市的大小和地位、行業的特點、工礦企業的規模。
3.0.1.3 使用功能失效後對全局的影響范圍大小。
3.0.1.4 結構本身的抗震潛力大小、使用功能恢復的難易程度。
3.0.1.5 建築物各單元的重要性有顯著不同時,可根據局部的單元劃分類別。
3.0.1.6 在不同行業之間的相同建築,由於所處地位及受地震破壞後產生後果及影響不同,其抗震設防類別可不相同。
3.0.2 建築抗震設防類別,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為甲類、乙類、丙類、丁類四個類別,其劃分應符合下列要求。
3.0.2.1 甲類建築,地震破壞後對社會有嚴重影響,對國民經濟有巨大損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築。
3.0.2.2 乙類建築,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且地震破壞會造成社會重大影響和國民經濟重大損失的建築。
3.0.2.3 丙類建築,地震破壞後有一般影響及其他不屬於甲、乙、丁類的建築。
3.0.2.4 丁類建築,地震破壞或倒塌不會影響甲、乙、丙類建築,且社會影響、經濟損失輕微的建築。一般為儲存物品價值低、人員活動少的單層倉庫等建築。
3.0.3 各類建築的抗震設防標准,應符合下列要求。
3.0.3.1 甲類建築,應按提高設防烈度一度設計(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 乙類建築,地震作用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計算。抗震措施,當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提高一度設計,當為9度時,應加強抗震措施。對較小的乙類建築,可採用抗震性能好、經濟合理的結構體系,並按本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採取抗震措施。乙類建築的地基基礎可不提高抗震措施。
3.0.3.3 丙類建築,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應按本地區設防烈度設計。
3.0.3.4 丁類建築,一般情況下,地震作用可不降低;當設防烈度為7—9度時,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區設防烈度降低一度設計,當為6度時可不降低。
3 .0.3.5 本標准僅列出部分行業的甲、乙類建築和少數丙類建築;丁類建築按本標准第3.0.2.4款的規定確定;除甲、乙、丁類以外,本標准末列出的宜劃為丙類建築。

Ⅳ 抗震設防烈度和抗震等級之間的換算

勘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場地土屬岩石,建築場地類別屬Ⅰ類,特徵周期值為0.30s。
地基土為:1層雜填土(層底埋深0.50~12.300m);2層中風化石灰岩(層底埋深1.50~12.00m);3層微風化石灰岩。
28層,26層,24層,18層,16層,11層的住宅(都有一層地下室);4層別墅,3層托幼樓,這些建築物的基礎形式如何確定啊,前提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節約成本,我感覺11層以上的住宅可以採用筏形基礎,四層的和三層的採用獨立基礎,這樣可以嗎?另外18層,16層,11層的可以採用條形基礎(造價要比筏形基礎低很多吧?)嗎?

Ⅳ 地震等級與建築物抗震設防烈度怎麼計算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2010

.2 地震影響

3.2.1 建築所在地區遭受的地震影響,應採用相應於抗震設防烈度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徵周期表徵。

3.2.2
抗震設防烈度和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對應關系,應符合表3.2.2的規定。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地區內的建築,除本規范另有規定外,應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進行抗震設計。

3.2.3
地震影響的特徵周期應根據建築所在地的設計地震分組和場地類別確定。本規范的設計地震共分為三組,其特徵周期應按本規范第5章的有關規定採用。

3.2.4
我國主要城鎮(縣級及縣級以上城鎮)中心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屬的設計地震分組,可按本規范附錄A採用。

Ⅵ 建築物的抗震等級是怎麼計算的

看抗震規范吧,上面有明確的規定,有很多總結的地震計算參數,抗震等級是根據建築物的重要性和所在地區的抗震基本烈度來確定的。

Ⅶ 抗震等級與設防烈度

建築抗震設防分類標准中的基本規定:

3 基本規定

3.0.1 建築抗震設防類別劃分,應根據下列因素綜合確定。

3.0.1.1 社會影響和直接、間接經濟損失的大小。

3.0.1.2 城市的大小和地位、行業的特點、工礦企業的規模。

3.0.1.3 使用功能失效後對全局的影響范圍大小。

3.0.1.4 結構本身的抗震潛力大小、使用功能恢復的難易程度。

3.0.1.5 建築物各單元的重要性有顯著不同時,可根據局部的單元劃分類別。

3.0.1.6 在不同行業之間的相同建築,由於所處地位及受地震破壞後產生後果及影響不同,其抗震設防類別可不相同。

3.0.2 建築抗震設防類別,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為甲類、乙類、丙類、丁類四個類別,其劃分應符合下列要求。

3.0.2.1 甲類建築,地震破壞後對社會有嚴重影響,對國民經濟有巨大損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築。

3.0.2.2 乙類建築,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且地震破壞會造成社會重大影響和國民經濟重大損失的建築。

3.0.2.3 丙類建築,地震破壞後有一般影響及其他不屬於甲、乙、丁類的建築。

3.0.2.4 丁類建築,地震破壞或倒塌不會影響甲、乙、丙類建築,且社會影響、經濟損失輕微的建築。一般為儲存物品價值低、人員活動少的單層倉庫等建築。

3.0.3 各類建築的抗震設防標准,應符合下列要求。

3.0.3.1 甲類建築,應按提高設防烈度一度設計(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 乙類建築,地震作用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計算。抗震措施,當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提高一度設計,當為9度時,應加強抗震措施。對較小的乙類建築,可採用抗震性能好、經濟合理的結構體系,並按本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採取抗震措施。乙類建築的地基基礎可不提高抗震措施。

3.0.3.3 丙類建築,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應按本地區設防烈度設計。

3.0.3.4 丁類建築,一般情況下,地震作用可不降低;當設防烈度為7—9度時,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區設防烈度降低一度設計,當為6度時可不降低。

3.0.3.5 本標准僅列出部分行業的甲、乙類建築和少數丙類建築;丁類建築按本標准第3.0.2.4款的規定確定;除甲、乙、丁類以外,本標准末列出的宜劃為丙類建築。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中的有關規定:

3 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

3.1 建築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准
3.1.1 建築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為甲類、乙類、丙類、丁類四個抗震設防類別。甲類建築應屬於重大建築工程和地震時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築,乙類建築應屬於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建築,丙類建築應屬於除甲、乙、丁類以外的一般建築,丁類建築應屬於抗震次要建築。

3.1.2 建築抗震設防類別的劃分,應符合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防分類標准》GB50223的規定。

3.1.3 各抗震設防類別建築的抗震設防標准,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甲類建築,地震作用應高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其值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措施,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 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 度時,應符合比9 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

2 乙類建築,地震作用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況下,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 度時,應符合比9 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礎的抗震措施,應符合有關規定。

對較小的乙類建築,當其結構改用抗震性能較好的結構類型時,應允許仍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採取抗震措施。

3 丙類建築,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

4 丁類建築,一般情況下,地震作用仍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應允許比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適當降低,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不應降低。

3.1.4 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除本規范有具體規定外,對乙、丙、丁類建築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

Ⅷ 怎麼算抗震等級

不是計算的,是按抗震設防標准進行確定的。以下參考一下;1 抗震等級建築物的抗震設防類別有關,建築抗震設防類別的劃分,應符合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防分類標准》GB50223的規定。
2 抗震等級建築物的場地類別有關,按建築抗震設防類別及場地類別確定用於確定抗震等級的烈度.
3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
6.1.2 鋼筋混凝土房屋應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採用不同的抗震等級,並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築的抗震等級應按表6.1.2確定。
註:1建築場地為Ⅰ類時,除6度外可按表內降低一度所對應的抗震等級採取抗震構造措施,但相應的計算要求不應降低;
2 接近或等於高度分界時,應允許結合房屋不規則程度及場地、地基條件確定抗震等級;
3 部分框支抗震牆結構中,抗震牆加強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應允許按抗震牆結構確定其抗震等級。
6.1.3 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級的確定,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抗震牆結構,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於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確定,最大適用高度可比框架結構適當增加。
2 裙房與主樓相連,除應按裙房本身確定外,不應低於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層及相鄰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裙房與主樓分離時,應按裙房本身確定抗震等級。
3 當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與上部結構相同地下一層以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三級或更低等級。地下室中無上部結構的部分,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三級或更低等級。
4 抗震設防類別為甲、乙、丁類的建築,應按本規范第3.1.3條規定和表6.1.2確定抗震等級;其中8度乙類建築高度超過表6.1.2規定的范圍時,應經專門研究採取比一級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4 砌體結構、排架無抗震等級;
5 應注意規范中對抗震等級的調整(特別是高規

什麼是地震震級什麼是地震烈度什麼是抗震設防烈度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地震發生時,在波及范圍內一定地點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稱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一般來說震中區烈度最大。震中區烈度的大小跟震級大小、震源深淺、地質構造和建築物牢固程度有關系。震級一定時,震源越淺震中區烈度越大。

抗震設防烈度就是根據這個地區歷史上發生地震的情況考慮一個設計建築物時參考的數據。

抗震設防烈度一般要比根據歷史地震資料計算出的平均烈度要大一些。

Ⅹ 地震等級與建築物抗震設防烈度怎麼計算具體公式

地震等級是地震時一次性爆發的能量大小的劃分;
設防烈度是國家對某地區規定其抗震預防,防災建設的檔次規格,是考慮該地區歷來地震大小、頻繁度、當地人文、社會經濟等制定的標准。通俗的比方,類似政協代表會議的伙食規格標准,國家級與縣市級的伙食規格標准有檔次之別一樣。
抗震設防烈度與地震烈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用公式來劃等號。抗震設防烈度與地震等級也是不能用公式來劃等號的。

閱讀全文

與抗震烈度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加熱試管的方法圖片 瀏覽:704
3點減1點計算方法 瀏覽:610
兒童吊頂蚊帳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768
平果手機用什麼方法變得音量大 瀏覽:697
少虧錢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431
男生蝴蝶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328
坐便器的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591
你到底用什麼方法掠走我的芳心 瀏覽:43
確定剪切連接件的方法 瀏覽:52
邦列安使用方法 瀏覽:792
如何給自己洗頭發的正確方法 瀏覽:364
1723減23x7用簡便方法怎麼計算 瀏覽:524
高階段如何制定有效的學習方法 瀏覽:86
如何將數據轉換成數字方法 瀏覽:595
描寫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瀏覽:426
間接測量方法包括 瀏覽:990
燧石雜質解決方法 瀏覽:1004
如何毛孔變小最快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32
彎管計算方法 瀏覽:103
蕁麻疹快速治療方法是什麼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