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時如何計算
把小時數作為最終小時數的整數部分,把分鍾數除以60作為最終小時數的小數部分。
(比如:3小時45分鍾 = 3.75 小時;其中 3 為整數部分,45÷60 = 0.75 為小數部分)
「小時」的由來
中國古代用「銅壺滴漏」的方法來計時,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與西方鍾表的兩個鍾點。當鍾表由西方傳入中國後,人們把中國的一個時辰叫「大時」,而把西方的新時間一個鍾點叫「小時」。
事實上,中國古代也有類似於今天「小時」的概念。如,《明史-志第七-歷一》記載:「蓋太陽依赤道左行,每十五度為一小時。」360÷15=24,可見,此處的「小時」基本等價於我們今天的這個時間概念。後來,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逐漸消失,而「小時」一直沿用至今。
㈡ 小學數學教學怎樣計算時間段
先用整點相減,再用分相減,如分鍾數不夠就在小時中拿出一小時作60分加上原來的再減。對應分鍾後者小於前者的應向後者的小時借1小時,即60分鍾。
1、這樣後者的時間表示就為:
(A-1):(B+60)。
如:09:20到13:10
計算過程:
13-1=12
10+60=70
12-9=3
70-20=50
所以時間段為:
3小時50分。
2、再如:7:50到15:10分, 15-7=8時,10-50不夠,變為60+10-50=20分,8-1=7時,經過的時間為7:20分。
學習數學時鍾主要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既然是對數的一種感悟,它就不會像知識、技能的學習那樣立竿見影,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積累經驗,經歷一個逐步建立、發展的過程。具體做法是如下。
第一,重視低學段學生對數的感覺的建立,並在數感培養上處理好階段性和發展性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數感,第一學段教學是重點。《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明確指出:「在運用數及適當的度量單位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以及對運算結果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數感。
」教學要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方式,提供實物,聯系身邊具體事物,觀察操作、游戲等都是較好的方式,如剛入學的兒童在認識10以內數的時候,應該通過實物、圖片等,將數與物對應起來。然後,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逐步提升和發展學生的數感。在第二學段應結合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如時鍾在生活中作用。
第二,緊密結合現實生活情境和實例,培養學生的數感。由於現實生活情境和實例,如時鍾與生活密切相關。
㈢ 小學數學關於時間的計算
第一步,把22:02換成21:62
第二步,22-21=1(小時)
62-10=52(分鍾)
總共就是一小時五十二分鍾。
㈣ 學時怎麼計算
學時這個詞一般用於課程的安排計劃上,其計算方法和相關知識如下:
1.根據國家教育部對教育的根本要求:一節課通常等價於一學時。但一節課的時間長短是需要根據教育的等級進行劃分的,如小學階段每節課只有40分鍾,中學階段是45min,而則是大學50min。
2.學時通常也用於一些教育培訓班中的學習計劃。舉個例子:如果某培訓課程中,需要48個學時來完成,平均每天學習6小時,則要8天。那麼這里的學時其實與時間上的小時是一樣的。
3.所以平時計算學時時,需要知道完成學習計劃需要多少小時的時間,那麼這個小時數就是所需要完成的學時數。然後即可按照每天完成固定的學時量來有步驟進行學習。
(4)小學小時數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與「學時」相關的教育培訓時間計量單位是【課時】。課時則是指學習時間以上課節數為單位計算的。通常認為,非成年人教育及全日制大學教育普遍都是一個課時的時間在40分鍾。因此若需要30課時的培訓任務,則換算成有效的培訓時間為:30×40=1200分鍾,1200/60=20小時。另外,在兩個課時之間通常會安排10分鍾以內的休息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學時
㈤ 如何計算小時數
如果是計算兩個日歷日期直接的小時數的話,那麼先計算出天數,然後再成以24,然後再加上當時的小時數。
如果是用分鍾或者秒鍾換算成小時的話,那麼根據60分鍾=1小時,60秒=1分鍾的方式進行換算。
㈥ 關於時間用算式的方法如何列式和計算。三年級。
用結束的時間減去開始的時間。
例如:小明早上7:30從家出發,8:20到達學校,小明從家到學校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如題所述,結束時間為8:20,開始時間為7:30,因此,可列式如下:
因此,可得結果為,小明從家到學校一共花了50分鍾。
(6)小學小時數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時間的計算分為:
1、 計算時刻:統一計時法 採用尾+頭的方式計算,表示方法:幾時幾分
2、計算時段:統一計時法 採用尾-頭的方式計算,表示方法:幾小時幾分鍾
表示方法不一樣代表的結果不一樣。
例如:
1、早上8:00經過20分鍾後的時間,計算時刻時刻:8時20分
2、早上9:00到10:00經過多長時間:1小時0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