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對於礦井煤炭采出率是如何規定的
厚煤層一般不小於75% ,中厚煤層不小於80% ,薄煤層不小於85%。
為了提高采區采出率,在采區巷道布置中,應力求減少煤柱損失。
1、首先是合理確定煤柱尺寸,或採取措施取消區段煤柱或上下山煤柱;
2、其次是在必須留設煤柱時,盡量提高煤柱的回收;
3、再就是適當加大采區尺寸,相對減小采區隔離煤柱及上下山煤柱損失所佔的比例。
(1)隔離煤柱煤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采區采出率為:(采區工業儲量-開采損失)/采區工業儲量*100%
采區開采過程中的煤炭損失主要有:工作面落煤損失,約佔3%-7%(厚煤層留煤皮時另加計算);采區區段煤柱、上下山煤柱、采區隔離煤柱等各項煤柱損失,根據煤柱尺寸不同及考慮煤柱的回收情況分別加以計算。
⑵ 煤礦斷層防隔水煤柱留計算公式中,需要煤的抗拉強度,哪位大哥知道煤的抗拉強度一般取多少告訴一下
一般0.03--0.1左右
⑶ 煤炭儲量的計算
在礦井可采儲量范圍內已完成設計規定的主井、副井、風井、井底車場、主要石門、集中運輸大巷、集中下山、主要溜煤眼和必要的總回風巷等開拓掘進工程所構成的煤儲量,並減去開拓區內地質及水文地質損失、設計損失量和開拓煤量可采期內不能回採的臨時煤柱及其它開采量,即為開拓煤量。
計算公式:Q開 =(LhMD-Q地損 -Q呆滯 )K
式中:
Q開——開拓煤量,t;
L——煤層兩翼已開拓的走向長度,m;
h——采區平均傾斜長,m;
M——開拓區煤層平均厚度,m;
D——煤的視密度,t/m3
Q地損——地質及水文地質損失,t;
Q呆滯——呆滯煤量,包括永久煤柱的可回採部分和開拓煤量可采期內不能開採的臨時煤柱及其它煤量,t;
K——采區采出率。 在開拓煤量范圍內已完成了設計規定所必須的采區運輸巷、采區回風巷及采區上(下)山等掘進工程所構成的煤儲量,並減去采區內地質及水文地質損失、開采損失及准備煤量可采期內不能開採的煤量後,即為准備煤量。
計算公式:Q准 =(LhMD-Q地損 -Q呆滯 )K
式中Q准——准備煤量,t;
L——采區走向長度,m;
h——采區傾斜長度,m;
M——采區煤層平均厚度,m。
在一個采區內,必須掘進的准備巷道尚未掘成之前,該采區的儲量不應算作準備煤量。 在准備煤量范圍內,按設計完成采區中間巷道(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和回採工作面開切眼等巷道掘進工程後所構成的煤儲量,即只要安裝設備後,便可進行正式回採的煤量。
計算公式為:Q回=LhMDK
式中:Q回——回採煤量,t;
L——工作面走向可采長度,m;
h——工作面傾斜開采長度,m;
M——設計采高或采厚,m;
K——工作面回採率。
上述各煤量的計算公式,僅適用於較穩定煤層。若煤層不穩定,厚度變化較大時,應依具體情況劃分塊段分別計算煤儲量後求和。
為了及時掌握生產准備程度與採掘關系,應對三量的動態變化進行統計和分析。三量的統計與分析是通過繪制和填報相應的圖、表、台帳及文字說明來完成的。其中主要有三量計算圖、月末三個煤量動態報表、礦井(露天)期末三個煤量季(年)報表。
⑷ 如何計算煤礦采區煤炭儲量 可采儲量
1、根據煤層底板等高線算出煤層傾角和煤層水平投影面積;
2、再用三角函數求出煤層傾斜面積;
3、傾斜面積乘以平均煤厚得出體積;
4、再用體積乘以煤的容重就是煤的地質儲量。
5、地質儲量減去保護煤柱再乘以回採率就是可采儲量。
⑸ 煤礦邊界煤住損失量怎麼計算
利用計算機EXCEL2003對煤柱邊界進行自動化計算
李建力
【摘要】:留設保護煤柱是為了有效保護受護范圍不受采動影響,通常採用垂線法留設保護煤柱。文章介紹了使用計算機EXCEL2003軟體將復雜計算公式進行疏理,然後用數學函數編入Excel2003做成表格。技術人員使用該表格,只需有關參數輸入相應單元格中,表格將自動利用公式計算出保護煤柱的邊界坐標;這樣就可縮短計算時間,減少了工作量,提高准確度。
【作者單位】: 晉煤集團寺河礦地測科;
【關鍵詞】: 頂計算機 保護煤柱 自動計算
⑹ 三個煤量計算方式
三量的劃分和計算 (一)開拓煤量在礦井可采儲量范圍內已完成設計規定的主井、副井、風井、井底車場、主要石門、集中運輸大巷、集中下山、主要溜煤眼和必要的總回風巷等開拓掘進工程所構成的煤儲量,並減去開拓區內地質及水文地質損失、設計損失量和開拓煤量可采期內不能回採的臨時煤柱及其它開采量,即為開拓煤量。計算公式:Q開 =(LhMD-Q地損 -Q呆滯 )K式中:Q開——開拓煤量,t;L——煤層兩翼已開拓的走向長度,m;h——采區平均傾斜長,m;M——開拓區煤層平均厚度,m;D——煤的視密度,t/m3Q地損——地質及水文地質損失,t;Q呆滯——呆滯煤量,包括永久煤柱的可回採部分和開拓煤量可采期內不能開採的臨時煤柱及其它煤量,t;K——采區采出率。(二)准備煤量在開拓煤量范圍內已完成了設計規定所必須的采區運輸巷、采區回風巷及采區上(下)山等掘進工程所構成的煤儲量,並減去采區內地質及水文地質損失、開采損失及准備煤量可采期內不能開採的煤量後,即為准備煤量。計算公式:Q准 =(LhMD-Q地損 -Q呆滯 )K式中Q准——准備煤量,t;L——采區走向長度,m;h——采區傾斜長度,m;M——采區煤層平均厚度,m。在一個采區內,必須掘進的准備巷道尚未掘成之前,該采區的儲量不應算作準備煤量。(三)回採煤量在准備煤量范圍內,按設計完成了采區中間巷道(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和回採工作面開切眼等巷道掘進工程後所構成的煤儲量,即只要安裝設備後,便可進行正式回採的煤量。計算公式為:Q回=LhMDK式中:Q回——回採煤量,t;L——工作面走向可采長度,m;h——工作面傾斜開采長度,m;M——設計采高或采厚,m;K——工作面回採率。上述各煤量的計算公式,僅適用於較穩定煤層。若煤層不穩定,厚度變化較大時,應依具體情況劃分塊段分別計算煤儲量後求和。三、三量開采期(一)三量可采期的規定為了使資源准備在時間上可靠,經濟上合理,煤炭工業技術政策對大、中型礦井原則規定的三量合理開采期為:開拓煤量可采期3-5a以上;准備煤量可采期1a以上;回採煤量可采期4-6個月以上。(二)三量可采期的計算三量可采期的計算公式分別為:(三)三量的合理可采期影響三量合理開采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1.礦井地質條件2.井型和采區布局3.開拓方式和開采方法4.機械化程度四.三量的統計與分析為了及時掌握生產准備程度與採掘關系,應對三量的動態變化進行統計和分析。三量的統計與分析是通過繪制和填報相應的圖、表、台帳及文字說明來完成的。其中主要有三量計算圖、月末三個煤量動態報表、礦井(露天)期末三個煤量季(年)報表。
⑺ 煤礦留設煤柱
我認為,准確地說,煤柱是衡量采區回採率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不是一個重要標准。
其實,理解了采區回採率的定義和計算方法,這個問題很好理解。采區回採率,是實際采出量與總儲量之比。實際采出量加上損失量就是總儲量,顯然,損失量越小實際采出量越大。損失量怎麼構成呢,一個是厚度損失,比方說6米厚煤層只採出5米,就會損失1米,另一個就是面積損失,就是包括了留設的各種煤柱、不易開採的不規則塊段。留設煤柱越大,面積損失就越大,實際采出量就超低,采區回採率就會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