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無錫地區想小額投資種植平菇 請介紹最基本的種植方法 沒有特別要求 只要顯淺易懂一學就會就行
發酵料栽培平菇基本技術
一、配料; 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TEL:0516-:88939450
主料:玉米芯、玉米秸、棉籽殼、花生殼、大豆秸、稻麥草(糠)鋸末等農產品的下腳料均可作為栽培原料。任選一種或幾種混用。用量:85-90%.
輔料:麥麩:10-15%(或米糠);生石灰:1-3%(氣溫高多用,氣溫低少用);石膏粉:1%;多菌靈:0.1%;過磷酸鈣2%;水:140-180%。【禁加尿素、復合肥】
二、發酵:將主料與麩皮、石膏、石灰充分拌勻;多菌靈加水溶化後加入。邊加水邊翻拌,最好人在料上踩踏,以使料盡快吸收水分;加足水後再過2小時左右,用手握料,指縫有水滴滴下為適宜;春季、早秋溫度高、氣候乾燥加水多些(指縫有5-6滴水滴下);晚秋、冬季加水少些(指縫滴水2-3滴。)
然後將料堆成寬、高各1.2-1.5米,長不限的長形料堆。注意:堆料時要輕放,嚴禁拍砸料面、以免影響料堆通氣。可用直徑10-15厘米木棒在料堆插洞增加透氣。堆好後料面苫蓋草苫子,然後再蓋塑料薄膜。一般在堆料後30-40小時,料堆溫度即可升到60度左右,讓其繼續發酵,24小時後第一次翻堆。翻堆宜在中午進行,動作要快、輕,原堆上翻下、外翻內,盡量使料受熱均勻;按第一次堆形復堆,依次蓋好草苫、塑膜。約8-10小時,料溫又會升到60度,次日中午第二次翻堆;每天一次,共翻3-4次。
發酵好的培養料應呈棕褐色、有清香味、不能有酸、臭等異味;有時料表面有白點、但絕不能有長毛或黃綠色霉點。發酵好的培養料攤開晾涼至30度以下裝袋。
三、裝袋播種
用扁寬22-26cm的塑料筒截長45-52cm,一頭扎緊,先放一層菌種、裝10cm左右料,再放一層菌種、再裝料,共裝三層料,四層菌種。兩端菌種多些,中間二層菌種少些、沿袋壁放;裝料時隨裝隨壓緊:要做到兩頭緊、四周緊 中間松。扎口後用小釘在每層菌種處扎8-10個小孔通氣,然後進培養室發菌。
四、發菌
培養室及周圍環境要保持清潔,菌袋進場前,用5%石灰水刷洗牆壁、地面,乾燥後用氣霧消毒劑(2克/㎡)或甲醛(5-10毫升/㎡)加敵敵畏熏蒸滅菌、殺蟲。
氣溫28度以上,菌袋單擺;低於28度可以橫卧疊放,根據氣溫高低疊放2-5個高,發菌三天後要注意檢查菌袋溫度,每天檢查3-5次,袋錶溫度最好保持在28度以下;一旦超過,就要及時翻堆、打開門窗通風、減少堆放層數。袋內料溫高是發菌失敗的主要原因!一般20-35天,菌絲即可發滿全袋,然後轉入出菇管理。
五、出菇
菌絲滿袋3-5天,人為加大菇房內的晝夜溫差,增加菇房濕度,再過5-10天,部分袋的料表面出現密集的黑色小點,這就是平菇原基。此時要加大菇房的通風換氣,保持相對濕度85%左右,促使原基盡快發齊;及時用刀片在袋頭劃2-3道割口,以利於平菇從割口處長出。隨著平菇的不斷長大,逐步加大菇房通氣,加大濕度,噴水要少、細、勤;盡量不要把水噴到幼小菇面上。
對光照要求不高,室內或大棚內能看清報紙的光線即可滿足要求。
當菌蓋充分展開要及時採收。採收過晚,質量下降,產量減少。
一茬菇採收結束,徹底清除殘根,噴一遍營養素,復塑膜養菌5-7天,現原基後揭開塑膜,正常管理。一般可收4-6茬菇。為了充分利用原料,出二茬菇後脫膜覆土碼成菌牆或陽畦出菇,能很好地解決培養料失水與出菇的矛盾,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2. 平菇的種植方法有哪些
平菇又名糙皮側耳、側耳、黑牡丹菇,蚝菇。平菇的菌蓋一般直徑在3到10厘米之間,多呈扇形貝殼形或。平菇在生長初期一般為青灰色,隨著菌體的長大,顏色會逐漸變為淺灰色或淡黃色。
在營養上,平菇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並且脂肪含量較低,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於人體的身體健康十分有益,可以增強人的體質,具有降血壓、減肥及抗癌等功效。在市場上倍受人們青睞,是平常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物。
在種植成本上,種植平菇一般成本較低,根據目前的物價水平,包括購買平菇品種,以及各種配料和消毒的葯劑,一般投資在兩萬元以內就可以進行平菇的種植。當然不同的地區,物價水平可能有差異,同時越大,投資也會越大。如果沒有平菇的種植經驗,可以小規模的種植,便種植邊摸索,慢慢的打開市場,發家致富。
3. 平菇主要的栽培方式有哪些各有什麼
優、缺點?
(1)熟料袋栽。熟料袋栽是培養平菇的基本方法,也是栽培其他木腐性食用菌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優點是菌種用量少、栽培料中養分易於吸收,發菌不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在較高溫度下也可發菌,產量高,病蟲害較易控制。其缺點是接種、滅菌工作量大,生產成本大,消耗燃料多,受滅菌量的限制,短時間內較難大規模生產。
(2)生料栽培。生料栽培是用沒有經過任何熱力殺菌的培養料,採用拌葯消毒栽培食用菌的方法,是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低溫季節大規模栽培平菇的主要方法。其主要優點是:培養料不需要高溫滅菌;接種為開放式,不需要專門的設施;方法簡便易行,易於推廣;省工、省時、省能源,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生產而不受滅菌量的限制;管理粗放,對環境要求不嚴格,投資少,見效快;發菌可室內外進行等。其缺點是:不適合在高溫地區和高溫季節栽培;菌絲體容易受到培養料中蟲卵孵化成的幼蟲啃食為害;對培養料的新鮮程度和種類要求較嚴格;拌料時對料中水分要求一定要適宜;要求接種量大;料中必須拌有消毒劑如多菌靈或克霉靈等。
(3)發酵料袋栽。發酵料袋栽也叫半熟料栽培,是指培養料不經高溫滅菌,而靠堆積發酵,用巴士消毒法殺死其中大部分不耐高溫的雜菌和害蟲後,再進行栽培的方法。發酵料栽培平菇具有栽培工藝簡單、投資少、雜菌污染率低的特點。
4. 在蘇州哪裡有學平菇種植技術
蘇州種植平菇的不多。可能不好找到相關的培訓機構。可以找一個平菇種植戶。跟他們學習。
5. 種植平菇的技術和經驗謝謝了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1、菇房建造:可把現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為菇房。有條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應坐北朝南,設在地勢高、 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內栽培面積20平方米為宜。屋頂、牆壁要厚,門窗安排要合理,有利於 保溫、保濕、通風和透光。內牆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簡易菇房,即從地面 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間,還可在菇房內設置床架,進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四 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間留60厘米寬的走道 。上下層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層離地20厘米,取上層不要超過窗戶,以免 影響光照。床面寬不超過1米,便於管理。床面鋪木板,竹桿或秸稈簾等。
2、培養料的配製:栽培平菇的培養料有玉米芯、木屑、豆秸、稻草、樹葉等。無論哪一種培養料均要求新鮮、無蟲、 無毒和無雜質。否則,易感染雜菌,造成減產。 培養料配方
(1)玉米芯(粉碎)78%,玉米面(或麥麩)20%、石灰2%和適量水。
(2)玉米芯(粉碎)40%、豆秸(粉碎)40%、玉米面18%、石灰2%和適量水。
(3)木屑78%、米糠(或玉米面)20%、石灰2%和適量水。
(4)稻草,將稻草切成5—10厘米長,放入2%石灰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濾去多餘的水分,即可鋪料播種。
3、菇房消毒:菇房在使用前要消毒,特別是舊菇房,更要徹底消毒 。以減少雜菌污染和蟲害發生。消毒方法如下:
(1)每100立方米菇房用硫磺0.5公斤、敵敵畏0.1公斤、甲醛0.2公斤,與木屑混合加熱,密閉熏蒸24小時。
(2)100立方米菇房用甲醛1公斤、高錳酸鉀0.5公斤,加熱密閉熏蒸24小時。
(3)噴灑5%的石碳酸溶液。 (4)噴灑敵敵畏800倍液。
4、播種:平菇的播種方法很多,有混播,穴播,層播和覆蓋式播種等。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層播。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 膜,在塑料薄膜上鋪一層營養料,約5厘米厚,然後撒一層菌種,再鋪一層營養料,再在上面撒一層菌種,最後整平 壓實。床面要求平整、呈龜背形。一般每平方米床面用料20公斤左右,厚度10—15厘米。在播種前,應先將菌種從 瓶內或塑料袋內取出,放入干凈的盆內,用洗凈的手把菌種掰成棗子大小的菌塊,再播入料內。播 種後,料面上再 蓋上一層塑料薄膜,這樣即利於保濕,也可防止雜菌污染。 播種時間,一般從8月末到第二年4月末,均可播種。不過春播要早,秋播要晚,氣溫在15℃以下是平菇栽培的適宜時期。 既適於平菇生長發育,又不利雜菌生長。一般播種量為料重的10%—15%。上層播種量占菌種量的60%,用菌種封閉料表面,以 防止雜菌污染。
5、管理:
(1)發菌期的管理:菌絲體生長發育階段的管理,主要是調溫、保濕和防止雜菌污染。為了防止雜菌污染,播種後 10天之內,室溫要控制在15℃以下。播後兩天,菌種開始萌發並逐漸向四周生長,此時每天都要多次檢查培養料內的 溫度變化,注意將料溫控制在30℃以下。若料溫過高,應掀開薄膜,通風降溫,待溫度下降後,再蓋上薄膜。料溫穩 定後,就不必掀動薄膜。10天後菌絲長滿料面,並向料層內生長,此時可將室溫提高到20—25 ℃。發現雜菌污染,可 將石灰粉撒在雜菌生長處,或用0.3%多菌靈揩擦。此期間將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正常情況下,播種後, 20—30天菌絲就長滿整個培養料。
(2)出菇期的管理:菌絲長滿培養料後,每天在氣溫最低時打開菇房門窗和塑料膜1小時,然後蓋好,這樣可加大料面 溫差,促使子實體形成。還要根據濕度進行噴水,使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調至80%以上。達到生理成熟的菌絲體,遇到 適宜的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線,就扭結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狀的菌蕾堆。這時可向空間噴霧,將室內空氣相對濕度 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噴水,以免影響菌蕾發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時要支起塑料薄膜,這樣既通風又保濕, 室內溫度可保持在15—18℃。 菌蕾堆形成後生長迅速,2—3天菌柄延伸,頂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圓形的原始菌蓋形成時,把覆蓋的薄膜掀掉,可向料面 噴少量水,保持室內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一般每天噴2—3次,溫度保持在15℃左右。
6.採收: 當平菇菌蓋基本展開,顏色由深灰色變為淡灰色或灰白色,孢子即將彈射時,是平菇的最適收獲期。這時採收的平菇, 菇體肥厚,產量高且味道美。採收方法,要用左手按住培養料,右手握住菌柄,輕輕旋扭下。也可用刀子在菌柄基部 緊貼料面處割下。采大朵留小朵,一般情況下,播種一次可採收3—4批菇。每批採收後,都要將床面殘留的死菇,菌 柄清理干凈,以防止下批生產爛菇。蓋上薄膜,停止噴水4—5天,然後再少噴水,保持料面潮濕。大約經10天左右, 料面再度長出菌蕾。仍按第一批菇的管理方法管理。
二、玉米或大豆與平菇間作
1. 栽培時間:在6月末三遍地鏟趟完畢,在玉米或大豆地壟溝種菇。因玉米或大豆在7—8月份枝葉生長茂盛,封壟較好, 壟溝濕度大,正好適合平菇子實體生長。
2. 培養料:選用整軸玉米芯或整捆豆稈,用2%石灰水浸泡24小時撈出,控出多餘水分,備用。
3. 栽培方法:栽二壟,空一壟為作業道。首先將壟溝清理一下,然後鋪一層整軸玉米芯或豆稈,撒一層菌種,再鋪一層 料,再撒一層菌種。最後用腳踩實,上面覆蓋2厘米厚土或覆蓋地膜。
4. 管理:接種20天後,菌絲長滿培養料。如果天氣無雨,較乾旱的地區,可澆一次重水,一周左右就能出菇。管理方法 及採收同前。
三、塑料大棚栽培 塑料大棚栽培,其生產方式多樣。可按東西走向作畦栽培,也可與高桿蔬菜(黃瓜、豆角架中間的壟溝內)間種, 也可作菌磚栽培,還可以用塑料袋栽培。培養料的調制、播種、管理同前。因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棚內溫度變化較大,需 要根據氣候變化,注意調節溫度。當氣溫偏高時,白天蓋上草簾,以免太陽照射而增溫;傍晚揭去草簾,並打開通風窗上的 薄膜,以降低棚內溫度。當氣溫降低時,白天揭開草簾,利用日照增溫,晚上蓋好草簾,關嚴通風窗,以利保溫。
6. 平菇的種植
。
六、平菇發酵栽培菌袋製作
棉籽殼和玉米芯均可採用發酵料栽培,播期必須掌握秋季8—11月進行,最佳黃金播種期為秋季9—10月,其餘時間我們不提倡播種,否則,播種成功率會大大降低。
生產配方:
①棉籽殼100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粉2公斤,多菌靈0.2%
②棉籽殼1000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公斤,石灰粉20公斤,多菌靈0.2%
③玉米芯85公斤、麩皮10公斤,玉米面5公斤,尿素0.2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靈0.2%
④玉米芯850公斤,麩皮100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壯5—6袋,尿素2公斤,復合肥10公斤,石灰30公斤,多菌靈0.2%
⑴發酵處理 先將輔料混勻加入棉籽殼或玉米芯中,再用清水調濕,不易吸濕的原料,如復合肥,應事先單獨浸泡或壓成粉狀加入,培養料經調濕拌勻後,便可建堆。
料堆一般建成1.2—1.5米、高0.8—1.2米、長度不限的長堆,每個料堆的容量不低於250公斤乾料,最好能達到5000公斤左右或更多一些,建堆時,料堆四周要輕輕拍實,堆邊呈牆式垂直狀,或略有傾斜,以不蹋料為准,堆頂拱起呈龜背形,料堆建好後,用直徑5cm的木棒先在料堆頂部垂直向下打1—2行透氣孔,再在料堆兩側的中部和下部各橫向斜打1行透氣孔,間距30cm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別到達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隨後在料堆中插入長柄溫度計,再用草簾、麻包、蛇皮帶等能透氣的覆蓋物將料堆覆蓋好。
料堆覆蓋後,根據氣溫高低,約2—3天,在表層25cm左右深處,料溫升到55——60℃時,開始計時,維持8——12小時後,進行第一次翻推,翻推要領是,把料堆外層(乾燥冷卻層)培養料與內層(好氣層發酵層)和底層(厭氣發酵層)的培養料互換位置,翻堆後,重新建堆,打氣孔和覆蓋的要求,與初建堆時基本相同,當料堆溫度再次升到55——60℃時,仍保持8——12小時後,進行第二次翻堆,並重新建好料堆。平菇培養料堆積發酵,一般需要翻堆3次,堆期依氣溫不同約5——7天,當培養料色澤均勻轉深,質地變得柔軟,料內出現較多白色防線菌、聞不到氨、臭、酸味時,便可拆堆終止發酵。拆堆後,等料溫降到30℃左右時,就可裝袋播種。
⑵發酵過程注意事項:①氣溫對發酵過程的影響很大,當氣溫在20℃以上時最有利於發酵,若氣溫低,發酵時間要延長,應特別注意保溫。②培養料的含水量對發酵過程和質量有很大影響,當水分高於70%以上,培養料會發粘發臭或腐敗變酸,料溫上升緩慢;當水分低於50%時,會出現燒堆的「冒煙現象」。出現以上情況時,要馬上散退調節水分後再重新建堆。③培養料發酵期間,不要讓太陽直射和雨淋。④堆的形狀大小也影響發酵過程,一般堆積發酵一堆不能少於250千克培養料。堆的形狀以梯形長堆為好。料多時增加堆的長度,這樣建堆可以保持堆內外差別小,發酵比較均勻。
⑶調整發酵料的水份 將發酵前的水份掌握在培養料有水滲出且有3—4滴為宜,因發酵過程中水份自然減少,發酵後裝袋的水份應掌握在用手緊握培養料手指間有水印、但無水滲出為宜。注意,在裝袋前調整水份含水量時,要以「寧干勿濕」為原則。
⑷裝袋接種 裝袋接種方法同半生料栽培完全一樣,不需任何滅菌消毒,採取就地露天開放接種。
三層菌種播種法:如果老場地雜菌基數較多或遲於10月底播種,可採用微孔通氣三層軍種播種法,用這種方法袋栽發菌速度快,比兩層菌種方法快10—12天,減少了雜菌污染機會。但有兩個缺點:一是出菇期洞眼內會出小菇,給管理造成麻煩,二是不利於補水,因補水後滯留在袋底的水會從洞眼流出,對整個產菇期的產量將有影響。具體微孔通氣方法為:裝料時,在袋中間多放一層菌種,除兩頭放菌種、打洞眼均按常規外,還要在中間菌種層上用細針沿一圈菌種部位均勻刺10—12個小孔,另外在料袋堆發菌時,要成井字形放,即使是低溫,也不能採用「袋靠袋」碼堆發菌。否則,袋與袋之間會堵住針眼,影響中間層菌種透氣或造成菌種缺氧死亡,嚴重的還會造成菌袋生綠霉。
3、品種的合理選擇
以華東地區為例,夏季出菇品種應選擇高溫型品種,早秋及春季出菇品種應選擇廣溫偏高型菌株,秋冬出菇應選擇廣溫偏低型菌株。
4、菌種的准備
平菇的菌種分為母種、原種和栽培種,母種菌齡為7—8天,棉籽殼原種菌齡為25—30天,棉籽殼栽培種菌齡為20—25天,料袋播種後從播種至出菇為30—35天,出菇周期(即從頭潮—尾潮)約為3—6個月。因此,在栽培之前,菇農應推算時間掌握時機,適時制種。
5、菌袋規格的選擇
熟料菌袋製作工序較為復雜,搬動次數多,袋膜被損壞的可能性極大,此外,培養料經高溫熟化後極易染菌,所以,袋膜要有一定的厚度,通常低壓聚乙烯袋膜厚度一選擇3絲左右為宜,筒膜過厚,既不經濟,也無必要;如果過薄,容易造成破損,致使污染率上升。筒袋寬度和長度的選擇取決於季節,一般夏季、早秋應選用寬20—22cm×長40cm×厚3絲為宜,以防止料袋大、積溫高、難出菇。中秋及晚秋選用22—25cm×45cm×3絲為適宜,料袋大,營養足,出菇期長。
6、熟料栽培配方:
①棉籽殼100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靈0.2%
②棉籽殼95公斤、麩皮或玉米面任一種5公斤、復合肥10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靈0.2%
③棉籽殼1000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公斤、石灰30公斤、多菌靈0.2%
④玉米芯85公斤、麩皮10公斤、玉米面5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靈0.2%
⑤玉米芯85公斤、木屑400公斤、麩皮150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公斤、石灰20公斤、多菌靈0.2%
⑥棉籽殼45公斤、木屑45公斤、麩皮12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2公斤、多菌靈0.2%
⑦玉米芯400公斤、木屑400公斤、麩皮150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公斤、石灰20公斤、多菌靈0.2%
以上配方中,多菌靈用量為0.2%,是指1000公斤乾料加入2公斤多菌靈,如場地污染嚴重的也可用0.1%的克霉靈或克霉增產靈替代多菌靈,防霉效果更好。
有人要問,既然熟料栽培,為什麼還要加入多菌靈或克霉增產靈?因為多菌靈遇高溫不會分解,菌絲發菌過程中,會抑制雜菌的滋生,加入多菌靈對提高料袋發菌成品率大有好處。
在熟料栽培中,可能會產生各種雜菌的污染料袋(利用半生料和發酵料袋培時也會產生),我們認為只要沒有出菇,即使是綠霉污染袋,也可進行再利用。最關鍵一條,是要把污染袋料及時倒出曬干,貯藏起來備用。經試驗,用壞料再進行熟料栽培,生產出來的平菇質量及產量均比用好料下降20—30%。壞料利用配方為:
④半生料或發酵料產生的壞料(玉米芯或棉籽殼)97公斤、麩皮或玉米面3公斤、石灰1公斤
⑤熟料產生的壞料(玉米芯或棉籽殼)93公斤、麩皮或玉米面7公斤
7、拌料
按照選定的培養基配方比例,稱取原料和清水,因為玉米芯或棉籽殼較難吸水,開始拌料時,水分適當大一些,混合攪拌,先把堆成「山」形的乾料從尖端中間挖向四周,使其形成凹陷形,再把清水導入凹陷處,用鋤頭或杴把凹陷處逐步向四周擴大,使水分逐漸滲透,當水份被干物質吸收後,把鋪平的料用杴重新整成「山」形料堆,並再次將料堆挖開,按此法反復攪拌3—4次,然後把拌勻的料打成堆,仿照半生料栽培培養料的處理進行堆悶12—18小時。堆悶二個好處,一是利用發酵熱使培養料熟化並得到軟化,二是使料中水份吸均勻,並將多餘水份自然流入地面,有條件的可用拌料機進行拌料,可大大提高工效和拌料質量。
考慮到高溫滅菌要消耗培養料中的一部分水份,裝袋前的水份控制要比半生料或發酵料栽培料的水份偏多一點,即手握培養料有水滲出但不下滴為宜。
8、裝袋
先打開一端袋口,向筒內裝料,裝料松緊度要達到手按料袋有彈性,當料袋至距袋口7—9cm時,將料表面壓平,把袋口薄膜稍微收攏後,用線繩扎緊,有條件者可用裝袋機操作,不僅效益高,而且裝料松緊一致、均勻。裝好後,可直接進行常壓鍋滅菌。為防止培養料變酸和變質,裝好的料袋應及時進行高溫滅菌,常壓蒸汽滅菌時,溫度上升速度宜快,最好在4—5小時內使灶內溫度達到100℃,並保持此溫度13—15小時,然後停止加熱,再利用余熱悶閉8小時再出鍋,當出鍋後的料袋溫度降到28—30℃時,應及時接入菌種。
9、平菇熟料袋栽開放式接種
平菇熟料袋栽接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菌種接入袋口,繫上套環,另一種是將菌種接入袋口,然後用線繩直接扎口。用線繩直接扎口以往做法是不扎緊袋口,留一些空隙透氣,但最大弊病是菌絲發菌過程中易遭蟲害。現在我們要求如用線繩扎口法,應該每個袋口都要扎緊,扎口後,還要在袋兩頭菌種塊部位用細針各刺4—6個眼。注意:①選用家用針或縫紉機針刺孔,刺孔位置不要偏離菌種部位,以免引起雜菌污染。②凡接種的袋口都要刺眼,不能漏掉,萬一漏掉在後天觀察中要及時補刺。袋一頭刺眼的菌絲長速快、旺盛、而另一頭因沒有刺眼,袋頭種塊只萌發而不吃料生長。
因熟料栽培勞動強度大,如果每個菌袋都用接種箱接種,其花工量太大,菇農不願接受,但敞開接種又怕污染,有個別用戶在老場地連續種植,敞開接種其污染率已超過20%,即接種100袋,就有20袋雜菌污染。本所通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一下五種方法對接種成品的影響。
⑴完全開放式操作
不需任何消毒滅菌,在大棚內直接完全開放式接種,經試驗,在新場地接種料袋成功率93%,在老場地接種料袋成功率只有82%,如在三年以上老場地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方開放接種,即使加大播種量,接種成功率也只有75%。
⑵半開放式操作
接種前先准備干凈的室內,如菇農在外租地種菇,條件有限,可在大棚內用塑料薄膜隔一小間,待菌袋冷卻到25℃時,連同待接菌種及各種接種工具一起放進接種室,用氣霧消毒劑熏蒸一次,用量為每立方米2克,消毒1小時等煙霧散去後,操作者即進去敞開接種,如果接種室內再沒有一個緩沖間,在緩沖間內事先對操作者所穿的衣服一起進行熏蒸消毒,人進入接種室前換下衣服去接種接種成功率會大大提高。接
種時,先把菌種掰開蠶豆粒大小,然後,把菌袋口解開,用手抓半把菌種,放入袋口,再將袋口薄膜收攏,套上出菇套環,並將袋口薄膜多出部分翻卷套環內,用車胎皮圈固定套環,再用一層報紙封口,紮上皮圈。按此方法,在將另一端接上菌種,並封好袋口。接種時注意:盡量將菌種填滿套環口,因套環內透氣好,種塊3—4天既可萌發封面,雜菌污染機會極少。也可用線繩直接扎口法(前面已講過),經試驗象這樣用葯物熏蒸消毒後接種方法,即使在高溫高濕氣候條件下,設緩沖間的料袋成功率可達到97%,而不設緩沖間的料袋成功率只有94%。
⑶環保操作之一
還在以上環境,接種前不用葯劑消毒,直接在離子風接種(開機半小時後操作),三人在離子風前配合操作,成功率可達97%
⑷環保操作之二
還在以上環境,不用葯劑消毒、不使用離子風接種機,先用臭氧發生器對室內(包括緩沖間和接種室)消毒半小時,關機1小時後,操作者進入緩沖間換衣服後再進入接種室,經試驗,料袋成功率高達98%(如不設緩沖間,料袋成功率只有95%)。
⑸精細環保操作
對以上環境不要葯劑消毒,先打開臭氧發生器工作半小時,對緩沖間及接種室進行全方位殺菌,關機1小時後再在緩沖間換衣服後進入接種室,按常規接種,並在離子風接種前接種,三人配合操作,成功率100%。
八、平菇發菌期管理技術
半生料或發酵料或熟料菌袋接種後,應移入發菌場地排放,進行菌絲培養階段管理。
一熟料菌袋的菌絲培養
熟料菌袋發菌管理的技術關鍵是:合理排放堆碼菌袋,適時進行倒袋翻堆和通氣增氧,控制好發菌溫度和環境溫度等,熟料菌袋的料溫變幅較小,菌袋溫度的變化主要受環境溫度影響,為了能合理控制發菌溫度,菌袋的排放形式一定要受環境溫度影響,當氣溫在20—26℃時,菌袋可採用、井字型堆碼,堆高5—8層菌袋;當氣溫上升到28℃以上時,堆高要降到2—4層,同時要加強培養環境的通風換氣。盛夏季節,當氣溫超過30℃時,菌袋必須貼地單層平鋪散放,發菌場地要加強遮蔭,加大通風散熱的力度,必要時可潑灑涼水促使降溫,將料袋內部溫度嚴格控制在33℃以下。
正常情況下,採用堆積集中式發菌的菌袋,每7—10天要倒袋翻堆一次,若袋堆內溫度上升過快,則應及時提早倒袋翻堆,翻堆時,應調換上下內外菌袋的位置,以調節袋內溫度與袋料濕度,改善袋內水份分布狀況和袋間受壓透氣狀況,促進菌絲均衡生長。同時,可根據氣溫和料溫的變化趨勢,調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碼高度。熟料菌袋隨著菌絲不斷生長,菌袋溫度會隨之上升。因而,要特別加強對袋堆內層溫度的檢查。栽培者必須牢記,只要菌袋尚未培養成功、進入出菇管理,都要防止燒菌現象發生。
二半生料或發酵料菌袋的菌絲培養
菌袋培養的通風主要是通過打開大棚兩頭和支開大棚兩旁薄膜實現的,在發菌階段要確保空氣大通流,嚴禁關閉通風口,否則會造成大批菌袋燒菌而報廢,具體管理措施為:
⑴合理排放菌袋,嚴格控制料溫生料栽培料量多,接種量大,料內各種微生物繁殖活動聚積的發酵熱和平菇菌絲生長產生的生物熱,會促使料溫上升、菌袋發熱,這種特性,在菌袋處於低溫季節堆積發菌不加溫培養時,有很好的自身供熱式增溫效應,對平菇菌絲生長也有利,是生料袋栽優勢所在。但8—10月半生料栽培安全期內,特別是氣溫較高的8月份,這種增溫效應則很容易形成燒菌,所以合理排放菌袋,嚴格控制料溫,防止菌袋燒菌,是生料菌袋發菌管理的重點工作。與熟料菌袋相比,半生料菌袋比熟料菌袋產溫要高5℃左右,通常,在氣溫20℃左右時,菌袋可採用井字型排列,每墩可放4—5層,墩與墩間距20cm,當氣溫在25℃時,菌袋只能貼地單層散放或每墩不超過三層排放;當氣溫在30℃時,菌袋內溫度即達到35℃,除全部敞開大棚兩頭及大棚兩邊薄膜外,還要往棚頂薄膜內外及菌袋上升到38℃,菌絲全部停止生長,如果連續三天38℃高溫,大量鬼傘菌就相繼出現;當溫度上升到40℃時,灰白或淺白色平菇品種連續12小時,就會使菌絲燒死而報廢,而灰色或黑色平菇品種菌絲連續6小時就會死亡。由此看出,淺白色平菇菌絲耐高溫能力大於灰黑色品種,建議灰黑色或黑色品種如採用半生料或發酵料栽培投料時間不要過早。
⑵加強倒袋翻堆和儉雜工作 翻堆工作一方面可以控制料溫過高或袋料內過於悶濕而引起的污染率上升,另一方面能及早發現並檢出被浸染的菌袋,防止受害程度加重,半生料或發酵料菌袋的檢雜工作應貫穿整個發菌期,特別是發菌前期和中期尤為重要,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採取補救措施。主意要點:①接種後2—3天,經檢查,菌種未萌發,多屬於未打透氣孔,應立即補打洞眼。②接種後2—5天,菌種塊萌發,但不吃料,多屬於袋內溫度的問題,特別是菌種層周圍溫度太高,超過34℃,應立即降低培養溫度,採用單層散放,貼地發菌。③發菌中期,如發現袋中間有少許毛霉、黃麴黴,只要不是綠霉,都不要驚慌,這類菌袋經正常管理和培養後,平菇菌絲都能最終壓住或蓋沒污染區域,並能正常出菇。如發現個別菌袋水份偏大,多餘積水沉澱在袋底部,可將菌袋立放在地面上,讓水通過透氣透氣孔流出。④凡污染綠霉,已無法挽救的菌袋,則應及時清理出場地,倒出曬干貯藏,供以後熟料栽培二次再利用,以免污染生產環境或傳染給健康菌袋。
三發菌後期管理工作
無論是半生料菌袋或發酵料菌袋,還是熟料菌袋,發菌後期管理方法則基本相同,當菌絲長至料袋3/4時,即可進行摧蕾管理,菌袋排放仍按原來發菌階段方式,不要急於牆式碼堆,在氣溫較高季節,過早碼堆,料溫升高,不能滿足出菇條件,菌絲繁殖時間拉長,形成菌皮。菌皮過厚,不但造成培養料養份無效損耗,還會阻、礙菌絲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使出菇時間向後推遲20—30天。
氣溫較高季節摧蕾方法是:白天和晚上全部敞開大棚兩頭及中間旁薄膜,讓冷濕空氣直接襲擊菌袋,每天中午用井水向頂棚薄膜內外、棚內空間、地面噴一次,以減低袋溫,人工拉大溫差,促使菌蕾形成。通常,當菌絲長滿發透,手按菌袋硬挺結實,富有彈性,菌絲表面有淡黃色水珠分泌或出現團粒狀的原基時,即菌袋培養已達到生理成熟,等菌袋原基有70%出現(即100袋料筒有70袋現蕾時),即可就地牆式碼堆出菇。
如因品種選擇不對路或天氣反常氣溫高等原因,菌袋形成了很厚的菌皮,甚至菌皮上長了很多刺,生產者也不要著慌,這類料袋壞不了,但會推遲一個月等溫度較低時才出菇。總之,產生菌皮的料袋總產量和產菇效益都要下降,此時的管理方法是:應立即散放料袋,降低袋溫,用線繩扎口的栽培袋要用刀片按「| | |」形在袋兩頭菌皮上劃三道刀痕,刀縫長6cm左右、深1cm左右;套圈的栽培袋要揭開報紙,並將套環內老菌塊扒去。管理要點為,每天中午噴水一次,按照常規保濕、通風管理,等待現蕾。
九、平菇出菇期管理技術
一出菇前袋口處理
凡袋口採用套環報紙封面的熟料菌袋,應該封口紙完全除去;凡採用線繩扎口、微孔刺眼的熟料菌袋要在菌絲發滿後現蕾前,依品種不同而分別管理,是淺白色或灰白色白色菇種的要用筷子粗的鐵釘分別在兩頭打4個眼(因以前的刺眼太小,不利於發菇),以利洞眼內形成菇體,是灰色或黑色品種的,要解開扎口線,拉開袋頭,再繫上出菇套環;凡袋口採用打洞透氣發菌的半生料和發酵料菌袋,要依品種情況分別對待:①灰白或淺白色品種,可保持原狀態,讓其在透氣孔內自然形成原基。不打開袋口,既可保住料內水份,又因出菇集中、菇根干凈、商品價值高。②灰色或黑色品種,因好氣性強、菇腳粗,在透氣孔內菇蕾冒不出來,所以,袋料菌絲一經發好,在現原基前就將袋兩頭繫上出菇套環,不必蓋報紙。
二碼堆
在出菇場所堆前,地面上鋪一層塑料薄膜,防止菇體帶泥或有利於潔凈管理。以半地下大棚內碼堆為例,排袋時要按單行排放菌袋,一層一層的堆碼菌袋,每層7—9個菌袋,高放6—7個菌袋,袋與袋之間不要緊靠在一起,要相隔1cm,以透氣、散熱之用,夏季及早秋出菇還要在每層菌袋之間用二根竹竿隔開,以防袋層之間升溫燒袋,造成下潮菇遲遲不轉或細菌性病毒污染,這一點請菇農特別引起注意。為防止菌袋滑脫、菌牆倒塌,要充分利用牆體作依託,在底層靠走道的菌袋旁打安全樁。為了有利於出菇管理,出菇菌袋排放時還應該注意,生理成熟接近的菌袋要相對集中堆碼,防止菌牆出菇不齊。
三原基期管理
出菇菌袋排放完畢,首先使菇棚內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此時,菇場內不宜過暗,不能郁悶,要給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氣新鮮,日常管理除了對菇場的地面、牆壁、棚頂和空間每天噴霧一次以加強環境濕度外,不必進行通風管理,菌袋兩頭繫上套環的因不蓋報紙菌絲會裸露在空氣中,所以管理上應保持較大的空氣濕度,除剛繫上套環時2天內不噴水外,以後每天都要將地面噴濕,還要對套環內菌絲以霧狀水噴霧保濕。
當袋口或套環內形成大量原基後,仍以保濕為主,原基體小嫩弱,對水份和風吹比較敏感,這時,管理的重點是:①切勿對原基噴水,否則造成大批菇蕾死亡。②不需通風換氣,具有適當CO2濃度的封閉管理能促進原基的發生,也可依此調節原基的發生密度,即通風過早,原基會大批死亡,通風過遲或濕度大,原基成活數目增多。原基成活率過高也不是好事,會給疏蕾管理帶來麻煩,一旦原基滿足了要求,就必須進入開放式管理,以保證氧氣的供應,否則會產生畸形菇。
四珊瑚期管理
進入珊瑚期後,應及時揭開棚兩邊通風口,讓空氣在日夜24小時內都要形成對流,注意:空氣對流量要隨珊瑚期到成菇期逐漸加大。如果進入珊瑚期後,讓不通風,或空氣不能形成對流,菇體將只長菌柄,不長蓋,形成金針菇類形。珊瑚期通風應緩慢進行,通風大小主要靠每個通風口的敞開度來調節的。珊瑚期因需氧量還較少,敞開通風口1/4即可,若風力太強,氣流過快,會造成小菇乾枯,濕度管理還是依照每天噴霧一次,如遇乾燥天氣,出菇部位也可噴霧,一掠而過,這對防止小菇乾枯和促進菌蓋、菌柄分化非常必要。
除抓好通風和濕度管理外,疏蕾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環,頸圈出菇,因出菇集中不需要疏蕾,半生料或發酵料袋栽兩頭因有透氣孔,每個洞眼都有可能形成菌蕾,這時,應在每袋兩頭各選1—2茁肥嫩的菇蕾,去除其它洞眼菇蕾(小菇蕾仍可在集市上出售),讓選留下的菇蕾集中生長,形成大菇、優質菇,如果不進行疏蕾,特別是頭潮菇,出菇太多,因互相爭奪營養,從而使菇形變小,畸形菇增多,商品價值也大大降價,菌蕾疏選工作一直持續到三潮菇結束。
套環出菇可不進行疏蕾管理,因出菇集中,可自然形成大菇,但有的菇農將套環直徑做得過大或管理時濕度過大,將套環內原基成活個數明顯增多,甚至成堆出現,這時也要進行疏蕾處理,即用刀割去套環下一半菇蕾,讓其上一半集中生長,否則,會造成大量長柄菇或喇叭菇。
五成形期管理
當幼菇菌蓋直徑長到1cm以上時,菇棚內的噴水次數要響應增加,並可直接向菇蓋上噴水,噴水量以濕潤菌蓋但不積水為標准,灰白或淺白色品種對積水還較適應,無異常反應,但灰黑色品種對積水就敏感,極易產生黃斑。菌蓋積水是菇體發病的主要原應,應盡量避免。噴水時間為上午10點和下午4時各1次,隨著菇體的發育長大,對氧氣和水份的要求也俱增,噴水量要由小到大,通風口敞開度也應由1/4到全部揭開,且要日夜通風。通風和噴水管理要機動靈活,雨天、霧天應加大通風量,少噴水,以促進菇體迅速發育;若遇到刮風天氣,要多噴水,保持濕度,並適當關閉或減小迎風的通風口,防止菇體失水過快、乾枯。另外,噴水後千萬不能關閉通風口,防止菇體吸水後缺氧,以至營養輸送受到阻礙,造成小菇發黃或成批死亡。特別注意:噴水後立即關閉通風口是造成黃菇、死菇禍手之一,應引起菇農重視。總之,整個長菇階段,棚內應有良好的濕度環境,要保持空氣新鮮,以防子實體發生病害。氣溫較高季節,由於袋層之間用竹竿隔開,出菇也快,大,還可有利於下潮菇快速發生。
當頭潮菇長至7—8分成熟時,便可採收,一般頭潮菇生長迅速,菇體幼嫩肥大,產量高,品質好。灰白或淺白菇頭潮菇轉化率可達50%左右,灰黑菇可達80%左右。
六採收
平菇成熟的標準是菌蓋邊緣由內卷轉向平展,此時,菇單叢重量達到最大值,生理成熟也最高,雖其蛋白質含量略低於初熟期,但菌蓋邊緣韌性較好,菌蓋損率不高,菌肉厚、大、肥嫩,商品外觀較理想,售價也高。平菇成熟後,要及時採收,採收過遲,菇體老熟,會大量散發孢子散落散落到其他小菇上,也會造成其它小菇未老先衰。採收時,袋栽洞眼出菇的,用手按住菇叢基部,輕輕旋鈕就可,採下來的菇柄短或無柄,大小適中,市場暢銷。若是袋栽套環出菇的,採下的菇因帶有基料還喲啊用利刀削去菇根。套環出的菇比洞眼出的菇菌柄要稍長,屬正常。採收後,應將袋口殘留菇根、死根等清除干凈,接著進入轉潮期管理。
7. 在江蘇地區哪裡有平菇種植基地 可以供學習觀觀的`
江蘇豐縣好像有這樣的平菇生產基地。是否供學習參觀就不知道了。
8. 江蘇蘇北種植哪些平菇品種
菌草可以作為55種食葯用菌的原料,像平菇、猴頭菇、靈芝等。
40年前,福建推廣段木養菇,為人們打開致富大門。時為三明真菌研究所技術員的林占熺卻憂心忡忡:食用菌生產若靠大砍樹木,勢必產生「菌林矛盾」,付出巨大生態代價。
林占熺靈機一動,能否用草代替木頭栽培食用菌?回到母校福建農學院,林占熺利用業余時間探求答案,在1986年初成功地以芒萁等野草為原料種出食、葯用菌,後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大獎。
1996年,在首屆菌草技術國際研討會上,林占熺正式為菌草確定英文名「Juncao」。有人擔心外國人不明此為何物,「看不懂沒關系,那他就來學吧。」林占熺說,「我就是想讓世界知道,這是中國人的一個發明。」
菌草,是「菌」與「草」融合產物,顛覆了已有認知。比如那像甘蔗但更高的巨菌草,有人一見就說它費水費肥,斷難在乾旱地區推廣,但林占熺實測發現,生產一噸鮮草耗水約19噸,只相當於一噸青貯玉米用水三分之一,而菌草更省水。
林占熺的菌草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已選育45種菌草,菌草技術從「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肥料、菌草發電、菌草材料等眾多領域。
現在江蘇蘇北也是很多種植戶通過種植菌草作為培養菌料的培養基。
9. 江蘇那家平菇菌種最高產
平菇種植技術:平菇很適合於代料栽培,可以袋栽、柱式栽培、床架栽培和陽畦栽培。以袋栽和柱式栽培為優,其產量高、品質好、效益高。袋栽平菇的優點:①有利於控制雜菌和害蟲的危害,成功率高;②充分利用空間,佔地面積小(15~18平方米的培養室可培養1500~2000袋);③生產周期縮短,採用堆積發菌,增高料溫,加快發菌,縮短菌絲生長期;④便於移動管理,可充分利用場地;⑤有利於控制溫度,保持濕度,出菇整齊,菇形好,產量穩定。袋栽平菇的技術要求:1、原料的選擇原料應新鮮、無霉變、無蟲蛀、不含農葯或其他有害化學成分。栽培前放在太陽下暴曬2~3天,以殺死料中的雜菌和害蟲。對包穀芯、豆桿、稻草、麥桿、雜木等原材料,應預先切短或粉碎。2、培養料配方①棉籽殼99%石灰1%多菌靈0.1%②包穀芯76%棉籽殼20%麥麩皮或包穀粉3%石灰1%③包穀桿87.5%麥麩皮5%包穀面3%石灰3%尿素0.5%食鹽1%④稻草74%包穀粉25%石膏粉1%多菌靈0.1%⑤麥桿84%麥麩皮8%石膏2%尿素0.5%過磷酸鈣1.5%石灰4%⑥鋸木面60%棉籽殼30%麥麩皮9%石灰1%⑦雜草94%麥麩皮5%石膏1%可用作平菇栽培的原材料很多,以新鮮、乾燥、易處理、便於收集和保存為原則,配置時注意調節培養料的營養和酸鹼度,原料調制前,包穀芯應粉碎成花生米大小的顆粒,包穀桿、麥桿和稻草等均應碾碎並切成3~5厘米長的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