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接生孕婦有哪些方法
科學接生法是按照分娩的規律採取科學的、針對性強的措施,使分娩順利進行,遇到異常情況能予以糾正,或改變分娩方式;嚴格無菌操作,達到安全分娩的目的。實施方法如下。
第一產程:利用產程圖觀察產程。此外,臨產後應剃陰毛,進行外陰部清洗,有並發症者應給予相應的處理。
第二產程:重點注意母、兒情況,指導產婦用力,做好接生准備。
第三產程:胎盤娩出,一般需5~10分鍾。等胎盤剝離後再牽引臍帶,協助胎盤娩出。必須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以免造成產後出血。測量出血量,一般為100~200毫升。產婦留在產房內觀察1小時後再回病房。
❷ 產後出血是每一位孕婦都害怕擔心的問題,如何預防
如何預防產後出血是很多准媽媽關心的話題。產後出血對生命有危險,全面的產前檢查是最好的預防措施。此外,邊肖將介紹如何預防產後出血。許多准媽媽通常在分娩前都會焦慮,害怕分娩時發生意外,也害怕嬰兒不能順利出生。產後出血是孕婦最擔心的問題。一般產婦自然分娩24小時內陰道出血500 ml以上,剖宮產後陰道出血1000 ml以上,稱為「產後出血」。產後出血的概率很低,如果母親失血過多,會導致抗體減少,容易引起感染,更嚴重的是會危及母親的生命。
❸ 胎盤娩出後2小時,是發生什麼的高危期
胎兒娩出後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者稱為產後出血,80%發生在產後2小時內。晚期產後出血是指分娩24小時以後,在產褥期內發生的子宮大量出血,多見於產後1~2周。產後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並發症,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國產後出血近年來一直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別是在邊遠落後地區這一情況更加突出。產後出血的發病率佔分娩總數的2%~3%,由於測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觀因素較大,實際發病率更高。
❹ 常用的產後出血量測量方法是什麼
常用的產後出血量測量方法如下:
1、面積法
以10ml血液所浸染敷料的面積作為標准,再根據產後清點敷料的數量與浸染血跡面積計算產後出血量,此方法臨床操作較為簡便,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面積法在臨床實踐中通常與目測法結合應用。
2、稱重法
在分娩過程中及胎兒娩出後出現陰道流血,立即採用敷料、紗布等材料壓迫止血,將整個分娩過程中所使用過的紗布和敷料進行稱重,然後減去其原本重量,差值即為出血量其優點在於不依賴於實驗室檢測指標,可操作性強,適合在各級醫院推廣。
3、休克指數法
出血導致的血容量降低,初期可表現為心率代償性加快。此時,收縮壓可基本維持穩定,直到心率失代償之後收縮壓開始出現下降。利用休克指數早期反映妊娠期心血管系統病理生理變化的優勢在於及時評估產後出血量,可能有助於改善預後。
4、容積法
容積法適用於陰道分娩的患者,當胎兒娩出、羊水流盡後,將聚血盆置於產婦臀下,收集產婦陰道流出的血液,聚血盆的容積為500ml。若使用無刻度的聚血容器,則將其收集的血液及血凝塊倒入量杯中進行容積測量並計算失血量。
(4)產後出血的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產後出血的治療措施:
助產者迅速用一手置於宮底部,拇指在前壁,其餘4指在後壁,作均勻有按摩宮底,經按摩後子宮開始收縮,亦可一手握拳置於陰道前穹窿,頂住子宮前壁,另一手自腹壁按壓子宮後壁,使子宮體前屈,兩手相對緊壓子宮並作按摩。
必要時可用另手置於恥骨聯合上緣,按壓下腹正中部位,將子宮上推,按摩子宮必須強調用手握宮體,使之高出盆腔,有節律輕柔按摩。按壓時間以子宮恢復正常收縮,並能保持收縮狀態炎止,使之高出盆腔,有節律輕柔按摩。
按壓時間以子宮恢復正常收縮,並能保護收縮狀態為止。在按摩的同時,可肌注或靜脈緩慢推注催產素10U(加入20ml10%~25%葡萄糖液內),繼以肌注或靜脈推注麥角新鹼0.2mg(有心臟病者慎用)。然後將催產素10~30U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內靜脈滴注,以維持子宮處於良好的收縮狀態。
❺ 常用的產後出血量測量方法是什麼
產後出血時常用的出血量測量方法包括稱重法、容積法、面積法等。測量過程中對於產後2h內的產婦以及高危產婦要重點監測對於少量持續的出血和腹部切口的滲血亦要提高警惕以便及時有效的制訂搶救措施。
❻ 產後出血的診斷及處理方法是什麼
1. 定義
胎兒娩出後24 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 者稱為產後出血,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2. 病因及診斷要點
(1)宮縮乏力:不能有效關閉胎盤附著部位的子宮血竇、血栓形成障礙而出血。①臨床表現
●胎盤娩出後陰道出血陣發性增多,子宮輪廓不清、軟,按壓宮底有大量血塊排出。●有時陰道出血不多,但血塊大量積存於宮腔內,當產婦出現休克時已為時過晚。②影響子宮收縮的因素
●雙胎、羊水過多、巨大兒。●產程延長、滯產致孕婦衰竭。●產程中過多使用鎮靜劑、麻醉劑。●全身急慢性疾病。●嚴重貧血、妊高征、子宮胎盤卒中。●子宮發育不良、感染、畸形、肌瘤。●膀胱過度充盈。(2)胎盤因素
①胎盤滯留:胎兒娩出後30 分鍾,已剝離的胎盤尚未娩出者(宮縮乏力、膀胱過度充盈)。②胎盤嵌頓:宮腔操作或宮縮劑使用不當,子宮局部形成狹窄環或宮頸口收縮,剝離的胎盤不能娩出。③胎盤剝離不全:由於宮縮乏力,或胎兒娩出後過早過度擠壓子宮、粗暴牽拉臍帶。④胎盤部分粘連:胎盤部分已剝離,部分粘連子宮壁上不能自行剝離出血。常見於多次人流刮宮後、多產婦。⑤胎盤部分植入:胎盤部分植入,另一部分已與宮壁分離引起大出血。⑥胎盤殘留:胎盤娩出後多量流血,持續不止,檢查胎盤有殘缺,或副胎盤殘留宮腔而致出血。(3)軟產道損傷
胎兒娩出後持續性陰道流鮮紅血,子宮收縮好,胎盤、胎膜完整。會陰、陰道或宮頸處有裂傷,並有活動性出血。①產程進展過快,胎兒過大,有的在胎兒未娩出前已有裂傷出血。②宮口未開全,過早使用腹壓致裂傷。③保護會陰不當或助產手術操作不當。④會陰切開過早致切口流血過多,會陰切口過小裂傷而出血。⑤子宮破裂未及時發現而逐漸休克。(4)凝血功能障礙
產後出血,血不凝固。應結合病史、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加以確診。(5)剖宮產的出血問題
①除胎盤剝離出血外,尚有手術切口出血,麻醉等,產後出血危險性大。②前置胎盤種植在子宮下段前壁,在此處切開子宮時易損傷胎盤。③胎兒娩出後立即剝離胎盤。④胎兒、胎盤娩出後,由於子宮下段菲薄,胎盤種植部位血管豐富,子宮缺乏有力的收縮。⑤若羊水通過創面進入子宮血竇,發生急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大出血。⑥子宮切口損傷。●切口位置過低或過高,切口弧度欠。●胎頭深嵌入盆腔或高浮。●手法不正確,暴力娩出胎頭。●胎位不正。●胎兒巨大。引起切口向兩側撕裂(左側多見)。可延伸至闊韌帶,向下至宮頸、陰道穹隆或陰道上l/3,累及宮旁或陰道壁的血管叢,發生難以控制的出血。3. 產後出血量測量方法
(1)常用的產後出血量測量方法
①目測法:即肉眼估計法,憑經驗、估計血量常是實際出血量的一半。②面積法:浸濕兩層敷料的面積來估算,如5×5cm2 計血量2ml;10×10cm2 計血量5ml;15×15cm2 計血量10ml 等。受敷料吸水量不同的影響,常常只做大概估計。③容積法:使用彎盤、有刻度的積血器測量,較准確。④稱重法:出血量(ml)=(物品用後重量-物品用前重量)÷ 1.05⑤容積法+ 稱重法:出血量(ml)= 容積法測量出血量 + [(物品用後重量-物品用前重量)÷ 1.05 ] (2)測量出血量的注意事項
①產後2 小時是觀察和及時處理產後出血的重要時期。②產後出血標準定為≥ 500ml,然而待出血已達500ml 時再進行處理已為時過晚,出血量達200ml 時,即應查找原因並積極處理。③注意陰道出血的同時,注意會陰切開、剖宮產腹部切口、子宮切口出血量,紗布和敷料上吸附的血量。④在陰道出血中,來勢兇猛的出血固然危險,但小量持續不止的流血,即「細水長流」式出血的潛在危險更大。⑤產後24 小時內要密切觀察是否存在宮腔積血。4. 預防措施
①嚴密觀察產程,應用產程圖監測產程進展,及時發現引起產程延長的因素,及時轉診。②嚴格掌握剖宮產及會陰切開的適應證及時機,並注意止血。③正確應用宮縮劑預防產後出血。胎肩娩出後,子宮肌注射縮宮素20U,5% 葡萄糖液500ml 加入縮宮素20U 靜脈滴注。米索前列醇400μg 嚼碎口服。④胎兒娩出後及時檢查軟產道有無裂傷,縫合止血。⑤掌握胎盤剝離徵象,胎盤未完全剝離前嚴禁暴力推壓子宮和牽拉臍帶。⑥胎兒娩出後10 ~ 15 分鍾胎盤尚未娩出者,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⑦陰道助產常規檢查軟產道有無裂傷。⑧胎盤、胎膜娩出後仔細檢查其完整性,可疑胎盤胎膜殘留者,應及時清除。⑨產後留產房觀察產婦2 小時、觀察血壓、脈搏、一般狀況、陰道出血量和宮縮情況。鼓勵產婦飲水,進食和排尿。新生兒早開奶早吸吮促進子宮收縮。⑩准確收集並測量產後出血量,出血量達200ml 以上時,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高度重視產後2 小時內出血量。特別警惕識別失血性休克的徵象:如心慌,脈搏快而細;頭暈,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等,早期發現早期處理。5. 處理
(1)子宮收縮乏力要促進子宮收縮
①宮縮劑:縮宮素10 ~ 20U 肌注或加入滴管內,麥角0.2mg 肌注。米索前列醇400μg 嚼粹口服。②不能自解小便者,消毒導尿。③按摩子宮:a 經腹按摩子宮法; b 腹部- 陰道雙手壓迫按摩子宮法。④胎盤剝離面出血,可「8」字縫合。⑤ B-lynch 縫合。⑥子宮動脈結扎、髂內動脈栓塞。⑦宮腔填塞紗條;或通過宮頸在宮腔內放置30ml 氣囊的30 號French Foley 導尿管,起到填塞止血的作用。⑧出血仍不止,應行子宮次全切除(前置胎盤注意)。(2)胎盤因素:原則是助娩胎盤
①明確胎盤是否剝離,如已剝離,可協助胎盤娩出。②經臍靜脈推注生理鹽水10 ~ 20ml+ 縮宮素20U。③行手取胎盤術(人工剝離胎盤術)。④若為胎盤部分殘留,可用手取出,必要時行刮宮術,防止子宮穿孔。⑤若為植入性胎盤,切除植入部分。或行次全子宮切除術,切忌用手強行挖取。(3)軟產道裂傷:縫合止血。(4)凝血功能障礙:原則是及時轉診,輸新鮮全血、血小板及凝血因子。6. 產科出血性休克的監測
(1)一般臨床表現
①休克早期;煩躁不安、口渴、血壓下降、脈細快,面色蒼白或輕度發紺,四肢濕冷。②休克加重: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血壓繼續下降,脈搏減慢,瞳孔散大,面部白腫,無尿。(2)監測指標
①休克指數(shock index)估計出血量:休克指數 = 心率 ÷ 收縮壓正常值為0 .5
【例】心率120 次/ 分, 收縮壓80mmHg, 休克指數=120÷80=1.5,出血量估計約為1500ml。②血壓:收縮壓
一般情況下,收縮壓< 80mmHg ,估計出血已>1000ml。③平均動脈壓測定:MAP= 舒張壓- 1/3(脈壓差)。正常MAP=90±5mmHg;< 65mmHg 為異常。④脈搏或心率:>100 次/ 分。⑤尿量:少尿。
⑥中心靜脈壓。 7. 產科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治療
(1)綜合措施
①立即止血。② 關心、安慰、精神支持。③體位:自體輸血位(平卧位,下肢抬高20°。呼吸困難者,頭肩亦抬高20°)。④呼吸支持:給氧,保證血液有足夠攜氧能力。⑤建立2 ~ 3 條靜脈通道,安置尿管。(2)補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環,補充細胞外液
①原則:先多後少、先快後慢、先鹽後糖。②快速補充足夠血容量(總量超過失血量2 倍)。●首選平衡液:糖鹽水、乳酸林格氏液(與細胞外液接近)。●血漿增容劑:右旋糖苷、706 羧甲澱粉。可改善微循環。●輸血:補充失血量的1/3 ~ 2/3。●輸全血量:液體量=1 ∶ 3
●全血 (新鮮最好 ):含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紅細胞有攜氧能力。●血漿(FFP):擴充血容量的膠體溶液,含全部凝血因子。●濃縮紅細胞:只含紅細胞,補充血液攜氧能力輸血速度(HCT ≤ 25% ~ 30%)。●血小板:多用於凝血障礙。(3)糾正酸中毒:輕度酸中毒不需處理
(4)應用利尿劑:如血容量基本糾正,尿量少
(5)應用心、血管活性葯
嚴重休克,心肌缺氧,心功能不全,可用毛花苷C 0.2~ 0.4mg(P >120 次/ 分)。短時間應用血管收縮葯物升壓,爭取時間補充血容量。多巴胺:增加心排出量,減少外周阻力,微弱升壓作用,擴張腎血管。麻黃鹼:在估計擴容滿意後使用,可以升高血壓,用量半支,在血壓恢復後立即停葯。(6)納洛酮的應用
阿片肽強心,擴張冠脈,穩定細胞膜,維持血壓。用法:10μg ~ 4mg/kg 靜脈滴注。效果好,安全而副作用少,休克早期應用更好。(7)抗感染(
8)出血性休克糾正的指標
①收縮壓>90mmHg。②中心靜脈壓回升到正常。③脈壓差>30mmHg。④尿量>30ml/h。
⑤血氣分析正常。⑥一般情況:皮膚溫暖、紅潤,靜脈充盈,脈搏有力。8.. 轉診
(1)轉診指征
①對具有產後出血危險的孕婦,應於近預產期或臨產初期上轉至有輸血條件的醫院分娩。②對產後出血產婦,積極進行緊急處理的同時盡速上轉。
③產道裂傷,縫合有困難時,應用消毒紗布壓迫後上轉。④如出現凝血障礙應立即上轉。⑤如手取胎盤困難,疑胎盤部分植入時,應填塞宮腔紗條後上轉。(2)轉診過程的處理
①產婦取平卧位,注意保暖,避免劇烈振動,嚴密觀察生命體征。②保持輸液通暢,給予宮縮劑及抗生素治療。③轉診途中隨時注意宮縮及陰道流血量,隨時按摩子宮,及給予宮縮劑。④轉診要一次到位,避免反復轉診延誤搶救時機。⑤醫生、護士全程陪同。
❼ 益母草注射液
【植物名】益母草。
【別名】益母蒿、紅花益母蒿。
【形態特徵】越年生草本植物。莖方形,每邊凹下成槽,莖上有白毛。葉對生,形狀不一;莖生葉,葉柄長,近卵圓形,邊緣淺裂,先端鈍圓。基部心臟形;頂生葉線形,無柄或近似無柄,密集於葉腋,排成輪傘花序,花冠唇形。小堅果為黃褐色,三棱形(圖18)。
圖18益母草
【生長分布】生於荒野、河邊、路旁和田埂。全國各地均有本品生長。
【葯用部分】全草。
【採收季節】夏、秋兩季。
【加工貯存】采割全草,陰涼處吹乾存用。
【作用】①防控黃鱔雌雄比例失調、產卵出血、卵滯不化,每立方米水體取干存品100~150克,兌水小火濃煎,開後約5分鍾,撈起殘渣,攤涼後全池潑灑;②化卵催肥,與土牛膝、墨旱蓮等葯合用;③治療黃鱔細菌性瞎眼病與馬鞭草合用;④治療黃鱔寄生蟲性瞎眼病,與菖蒲草、辣蓼同用;⑤與土牛膝、野芹菜合用,能使黃鱔雄化。
❽ 產後大出血是怎麼引起的
產後出血一般有四大原因。一:宮縮乏力。子宮收縮不好,創面關不住;二:胎盤。前置胎盤或凶險型前置胎盤,胎盤長到子宮里;三:產道裂傷。分娩時發生宮頸裂傷等,裂得厲害傷及到血管;四:凝血功能障礙。羊水跑到母親的血液循環里,就會發生凝血功能障礙。
❾ 在有關孕婦方面的討論.產婦大出血在世界占的百分率是多少
在我國1990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為99.7/10萬,1990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為99.7/10萬處理好產後2 h內的出血,可減少並發症降低死亡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