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功能的評估是怎樣的
(一)初步評估
1.基本資料和病史病人的個人資料受傷資料
2.直接溝通治療師通過與病人直接的對話,了解病人目前在功能上的障礙及病徵,包括受傷部位的感受疼痛程度活動度受限或僵硬腫脹功能喪失等
3.觀察治療師對病人的整體觀察是重要的,包括病人的心理狀況情緒對患處的反應等局部觀察包括傷口癒合情況發炎或感染的情況骨骼或關節變形等
4.檢查包括患處的溫度出汗情況腫脹程度疤痕的緊綳度軟組織的粘連或攣縮關節僵硬的位置及角度關節的主動和被動活動等
(二)關節活動度的測量
全主動活動度和全被動活動度測量:Kleinert於1973年提供了一個以指尖至手掌距離及遠指近指及掌指關節的被動伸展差活動度總和來評定手指功能的方法,即Kleinert評定方法,見表10-2-1其功能比較如下:
表10-2-1Kleinert評定法
(三)肌腱的功能評定
有數種肌腱功能評定方法,但沒有一種統一的精確可靠的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A.測量關節活動度方法
B.測量指腹至掌橫紋距離的方法
C.測量關節總主動活動度的方法(totalactivemovement,簡稱TAM)
該種方法能較全面地反映手指屈伸功能,實用價值大,缺點是測量及計算方法稍繁瑣
手指總主動活動度評價法:
測量掌指關節,近遠側指間關節主動屈曲度,減去上述關節伸直受限角度之和總主動屈曲度-總主動伸直受限度=總主動活動度(MP+PIP+DIP)-(MP+PIP+DIP)=TAM
(四)肌力測定肌力可反映運動神經的功能,一般將肌力評定分為6級本文主要用Highet單塊肌肉方法見表10-2-2
表10-2-2Highet單塊肌肉分級評價
握力及捏力測定:治療師可利用物品,如鉛筆紙張等來測試患者的握力及捏力握力器及捏力器更可量化患者的能力測量握力時肘關節應屈曲並緊貼軀干,手腕後伸捏力檢查應分別測掌側捏側腹捏及三指捏(見圖10-2-1圖10-2-2)
圖10-2-1握力檢查
圖10-2-2捏力檢查
(五)腫脹或肌肉萎縮程度評估測量腫脹或肌肉萎縮程度,可使用軟尺測量手指和手背圓周或採用排水法
1.排水法儀器測量儀器包括一個帶排水口的大容器和一個量杯容器中有水平停止桿
2.方法在容器中倒入500ml的水至出口平面,手朝前慢慢放入容器中,中環指間隙擱置在水平停止桿上,手一直保持到沒有水流進量杯,取出手,將量杯水平放置,讀出刻度,記錄下數字分別測量雙上肢,進行對比,要求一天不同時間測量手容積,判定手休息位和活動後對腫脹的影響(見圖10-2-3)
圖10-2-3排水法
(六)手功能的評價手的綜合功能有賴於感覺和運動的健全,也與視覺等其他感覺靈敏度有關常用有Jebsen的手功能試驗Carroll上肢功能定量檢查簡易上肢功能檢查
1.Jebsen的手功能試驗由7個分試驗組成,具體內容如表10-2-3
測出結果後,可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利手和非利手參考值等,判斷是否正常
表10-2-3Jebsen的手功能試驗
評分標准:
0分:全部不能完成,包括將物體推出原來的位置推到桌外,或能拿起筆,但寫不出可以辨別的字
1分:只能完成一部分,能拿起物品,但不能放到指定位置
2分:能完成,但動作緩慢或笨拙
3分:能正常完成
以上各項評定分數相加算出總分,按以下標准評定功能:
2.Carroll的上肢功能定量檢查是衡量整隻手臂和手在日常活動中的能力它基於一個假設,在ADL中的由上肢完成的復雜活動,可以化簡為抓握前臂的旋前旋後肘的屈曲伸展和上肢的上舉檢查包括六部分:①抓握或舉起四塊不同體積的方塊來評價抓握②抓握或舉起兩根大小不同的管狀物檢查柱狀抓握③抓握和放下球檢查球形抓握
④抓握四個大小不同的彈球檢查指間捏⑤在釘子上放置小墊片或在架子上放置熨斗檢查放置能力⑥從大水罐里向水杯里倒水或從杯子向另一個杯子里倒水另外為了評價旋前旋後和上肢的上舉能力,治療師指示患者將手置於頭頂頭後和靠近嘴以及寫名字的項目測試使用簡單便宜和容易獲得的物品
3.簡易上肢功能檢查是日本金子翼先生為了對上肢和手的能力,特別是運動速度手的抓握等能力進行客觀檢查而設計的一種檢查方法在臨床中常常通過得分結果對患者的治療訓練用葯前後及自助具或輔助具佩戴的不同時期進行比較對照,觀察和判斷療效此項檢查共包括10種規定動作,讓患者用盡快的速度准確完成並記錄在相應的所需時間欄內
(七)感覺評估感覺神經的功能評估,一般可以測定該神經皮膚支配區的痛覺觸覺溫覺兩點辨別覺實體覺等
1.痛覺評估視覺模擬痛覺評定利用一條長10cm而無刻度的線,告訴患者線的一端代表沒有疼痛,另一端則代表極度疼痛,患者將其當時之疼痛與兩端的比較,然後點在線上此評估雖然主觀,但作為自己比較,仍有其作用服葯指征痛覺評定:依據患者服葯及疼痛情況來評定疼痛見表10-2-4
表10-2-4服葯指征痛覺評定
Sunderland針刺感覺功能分級評價見表10-2-5表10-2-5Sunderland針刺感覺功能分級評價
2.觸覺評定單線壓力測試()可測量皮膚對靜止壓力的反應和敏感程度
檢查時採用5種型號的Semmes-Weinstein尼龍單絲,簡稱SW單絲法
方法:單絲一端游離,另一端裝在手持塑料圓棒的一端上,單絲與棒成直角,指示患者閉眼,從最小的單絲開始檢查,使單絲垂直作用在患者的手指掌面的皮膚上,事先告訴患者有感覺時告知,每號單絲進行3次,施加皮膚上1-1.5秒,提起1-1.5秒,為1次
當單絲已彎而患者無感覺時,換大一號的單絲再試,直到連續2次單絲剛彎患者有感覺時為止(見圖10-2-4),記下單絲的型號對照下表查結果(見表10-2-6)
表10-2-6單絲壓力測試結果
圖10-2-4單絲壓力測試
3.「兩點分辨」(Two-pointDiscrimination)感覺評定兩點分辨可測試皮膚分辨接觸點之間距離的敏感程度正常的手指尖可分辨二至六毫米的兩點距離常用工具為專用兩點分辨器,也可用回形針和圓規(圖10-2-5)2PD正常值與手功能的關系如表10-2-7所示:
表10-2-7 2PD正常值與手功能的關系表
4.溫度覺評定Sunderland溫度覺功能評價見表10-2-8
表10-2-8 Sunderland溫度覺評價
常用的人體測量方法有哪些
(一)人體測量類型
靜態測量:測量人體各部分的固定尺寸。
動態測量:測量人體或某一部分的空間運動尺寸,即活動范圍,同時還要測量最適宜的范圍。
(二)人體尺寸測量方法:最常用的人體測量方法為馬丁法。
『叄』 肌張力檢查方法
肌張力:指肌肉的緊張度。 肌張力檢查方法:觸摸肌肉測試其硬度,並測試完全放鬆的肢體被動活動時的阻力大小。兩側對比。 (1) 肌張力減低:見於①「牽張反射弧」中斷時,如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和後根、後索病變等。②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休剋期。③小腦病變。④某些錐體外系病變,如舞蹈症等。 (2) 肌張力增高:①痙攣性肌張力增高:見於錐體束病變,系牽張反射被釋放而增強所致。上肢屈肌張力增高,呈「折刀狀」,下肢伸肌張力增高。②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錐體外系病變,如震顫麻痹等。伸、屈肌張力均增高,呈「鉛管樣」或「齒輪狀
『肆』 怎樣衡量身體活動強度
身體活動強度可以根據身體活動者的生理反應或活動的絕對物理負荷來衡量,常用衡量指標包括最大心率百分比、最大耗氧量百分比、自我感知運動強度和代謝當量(表9)。
表9身體活動強度分級
(1)最大心率百分比
健康成年人安靜狀態下的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心率與活動強度在一定范圍內呈線性關系,人體最大心率可以用公式估計:最大心率=220-年齡(歲)。
身體活動中應達到的適宜心率即靶心率與最大心率的百分比值,即最大心率百分比。對於大多數成年人,由於中等和高強度身體活動相結合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健康效益,因此目前推薦最大心率百分比為60%和85%為運動強度的有效界值和安全界值。
由於運動後心率下降較快,一般採取終止運動後立即測10秒脈搏數,然後乘以6表示1分鍾脈率,這和運動中的心率非常接近。
(2)最大耗氧百分比
最大耗氧量是機體在進行有大肌肉群參與的肌肉動力性收縮活動(如跑步或騎自行車運動)中,達到本人極限水平的耗氧量。最大耗氧量也稱為最大有氧功率和心肺耐力,是力竭運動中所觀察到的最高耗氧量。身體實際耗氧量與最大耗氧量之比即為最大耗氧量百分比。
(3)自我感知運動強度
以受試者自我感覺來評價運動負荷的心理學指標,它以個體主觀用力和疲勞感的程度來判斷身體活動的強度。
自我感知運動強度可分為10級,其中0級表示休息狀態;1~2級為很弱或弱;3~4級為溫和;5~6級為中等;7~8級為有疲憊感;9~10級為非常疲憊。其中5~6級表示自我感知達到中等強度,此時心跳和呼吸加快,用力但不吃力,可以隨著呼吸的節奏連續說話,但不能放聲歌唱,如同盡力快走時的感覺。
(4)代謝當量
指身體活動時的能量消耗與安靜坐姿時能量消耗之比,即相當於安靜休息時身體活動的能量代謝水平。用梅脫(MET)表示。
『伍』 小兒骨科常用的體格檢查的方法有哪些
小兒骨科是骨科的一個分支,小兒骨科的查體,應按順序進行。小兒需脫去衣褲,對極小的細節也應仔細檢查,其基本的檢查方法包括: 眼看 、手摸、活動、測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站立的姿態和姿勢:小兒站立後應從背後、前面和側面觀察其站立姿勢和身體外貌,觀察脊柱和四肢有無明顯畸形。 步態:步態異常的原因有肌肉無力、骨與關節畸形、神經病變、心肺疾病等。常見典型異常步態有:剪刀步態、共濟失調步態、搖擺步態、跨閾步態、跛行步態(如升降式跛行、避痛性跛行、臀中肌跛行)、間歇性跛行等。 畸形:首先確定畸形的類型及具體位置,然後進行肢體長度與成角畸形的測量。 關節活動范圍:包括主動活動與被動活動的范圍。 肌肉力量與肌肉張力的檢查。 【專家建議】 小兒骨科的體格檢查主要是脊柱及四肢的檢查,包括:眼看 、手摸、活動、測量。 小兒骨科的檢查,如果進行左右肢體對比,或者與同年齡的正常兒童進行對比,就會很容易發現異常。這個對比原則對家長初步檢查小兒很重要。 小兒脊柱及四肢骨與關節的紅、腫、熱、痛,形態異常,畸形,關節活動受限,步態異常等均屬於小兒骨科的問題,家長應及早發現,及時到小兒骨科門診檢查。
『陸』 體力活動的測量方法
試圖精確的測量體力活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理想的測量方法應該具有這些特點,准確、客觀、簡便易行、低成本、無干擾、易於被接受、可以記錄體力活動的細節、可以在人群中大規模的應用。但還沒有一種理想的方法可以進行精確的測量。
常用的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
行為觀察法,雙標水法(DLW),間接熱量測定法,心率測試法,運動感測器法和問卷法。
『柒』 運動能力評估方法
運動能力評估方法:
1、主觀感覺:如果運動負荷安排適宜,則鍛煉者的主觀感覺應該是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倍感舒服,渴望運動。
2、排汗量:當運動負荷適宜時,人體可有微汗或中等程度的出汗。如果負荷過大,機體過於疲勞,則鍛煉者會滿頭大汗,渾身濕透。當然,排汗的多少還要視氣溫、氣壓、風速以及飲水而定。
3、情緒:情緒是人身體健康的「晴雨表」,同時也是衡量人體承擔負荷情況的一種主觀指標。一般來說,人體具有運動的需要,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估計方法:
一般的運動估計方法如下: 設 t 時刻的幀圖像為當前幀 f (x, y) , t』時刻的幀圖像為參考幀f』(x,y),參考幀在時間上可以超前或者滯後於當前幀,如圖1所示,當 t』<t 時,稱之為後向運動估計,當 t』>t 時,稱之為前向運動估計。
當在參考幀t』中搜索到當前幀 t 中的塊的最佳匹配時,可以得到相應的運動場 d(x; t, t + t △ ) ,即可得到當前幀的運動矢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運動估計
『捌』 關節活動度檢查方法有幾種
關節痛應當進行全面細致的體格檢查。首先應當是望診,觀察關節部位有無紅腫隆起,靜脈怒張、竇道癲痕、肌肉萎縮、畸形等情況結合觸診了較兩側是否對稱,等長,是否有關節積液如膝關節的浮骸試驗,是檢查關節積液的常用方法。步態往往也是表明關節疾患的重要表現如破行,鴨行步態,跳躍步態呆步及麻痹性步態,痙攣性步態等;某些關節病變可有關節活動時彈響;關節的觸診即對關節周圍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度情況的檢查,兩側要進行對比肢體測量也是診斷中一項內容。針對不同關節有不同的特殊檢查法,而不同的檢查法對疾病的診斷具有特殊意義
『玖』 肌力測試方式主要有哪幾種方式
肌力測試方式主要有徒手肌力檢查和器械檢查。
一、徒手肌力檢查
徒手肌力檢查是檢查者用自己的雙手,憑借自己的技能和判斷力,按照一定標准,通過觀察肢體主動運動的范圍以及感覺肌肉收縮的力量,來判斷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級的一種檢查方法。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代表肌肉收縮的耐力。
臨床常用的手法檢查及肌力分級法系K.W.Lovett於1916年提出,以後具體操作續有修改,但其原則未變。此法使受試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標準的測試動作,觀察其完成動作的能力。由測試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二、器械檢查
在肌力超過3級時,為了進一步做較細致的定量評定,須用專門器械作肌力測試。根據肌肉的不同的收縮方式有不同的測試方式,包括等長肌力檢查、等張肌力檢查及等速肌力檢查。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長肌力檢查
在標准姿位下用測力器測定一個肌肉或肌群的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
2、等張肌力檢查。
即測定肌肉進行等張收縮使關節作全幅度運動時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運動的最大阻力稱1次最大阻力,完成10次連續運動時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測定時對適宜負荷及每次測試負荷的增加量應有所估計。
避免多次反復測試引起肌肉疲勞,影響測試結果。運動負荷可用啞鈴、砂袋、砝碼可定量的負重練習器進行。此法在康復醫學中應用較少。
3、等速肌力檢查
用帶電腦的Cybex型等速測力器進行。測試時肢體帶動儀器的杠桿作大幅度往復運動。運動速度用儀器預先設定,肌肉用力不能使運動加速,只能使肌力張力增高,力矩輸出增加。
此力矩的變化由儀器記錄,並同步記錄關節角度的改變,繪成雙導曲線,並自動作數據記錄。這種等速測試法精確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數據,已成為肌肉功能檢查及其力學特性研究的良好手段。
(9)測量肢體活動的方法擴展閱讀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產牛張力,導致靜態或動態收縮的能力,也可將其視為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肌力測定是康復評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肌肉功能評定的重要方法。
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
評定的目的及意義 :
1、肌力評定可以幫助判斷有無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圍與程度。
2、發現導致肌力低下的原因。
3、為制定治療、訓練計劃提供依據。
4、檢驗治療、訓練的效果。
『拾』 有什麼方法測試身體協調性
可以通過機測和自測的方式進行。
1、機測。使用體能測試儀。體能測試儀可以測定人體的平衡能力,評價位置感覺、視覺和人體感覺間的協調性。目前,部分健身房、醫院和學校均有引進;
2、自測。具體測試方法是:兩手扶在腰部,閉上雙眼,一腿站立,另一腿抬起,抬高或放低皆可。當站立的腳發生移動或者抬起的那隻落地時,測試結束。測試兩次,以堅持時間較長的那次為准。
如果50歲以上的男性保持在17秒以上,女性保持在14秒以上,說明平衡力還不錯。如果男女分別低於8秒和6秒,則應經常鍛煉自己的平衡性。
(10)測量肢體活動的方法擴展閱讀:
身體平衡性變差一部分是老齡化進程中的正常現象,還有一部分則是由一些隱匿性疾病造成的,需要老年人特別關注。
1、內耳出了問題。內耳中有一些「感測器」管理著人體的平衡性,其中一部分負責監測旋轉功能,另一部分負責跟蹤上下運動。如果這些感測器得到了錯誤的信號或無法將信號發送給大腦,就會影響到平衡功能。
內耳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耳石症。當耳內的微小晶體脫落、漂浮或撞擊到感測器時,會導致大腦無法正常接收到運動信號,因此產生頭暈眼花的感覺。
就診信號:不時出現頭暈目眩超過一個星期就要警惕。
專家支招:一兩次耳石復位就能解決問題。醫生會讓你做一系列小幅度和緩慢的頭部運動,將鬆散的晶體移送到不會對耳朵造成損害的區域;
2、肌肉力量虛弱。老年人平衡性變差除年齡的原因外,原來的肌肉開始「流失」,被脂肪替代,「虛弱」的肌肉難以支撐體重,導致體態不良,也容易失去平衡並跌倒。
就診信號:如果身體的不穩定性讓你跌倒或影響到日常生活,那麼你就需要去看醫生了。
專家支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力量訓練)和做一些平衡性練習,如每天做20分鍾的單腿站立有助增強平衡性;
3、葯物副作用問題。一些會影響到身體平衡性的常用處方葯包括:抗抑鬱葯、抗焦慮葯、過敏葯、降壓葯、止痛葯和安眠葯等。同時服用多種葯物時,這一風險更大。
就診信號:服用一種新葯後如果出現了頭暈問題,就需要找醫生,檢查是哪種葯物引起的,在醫生的建議下調整用葯;
4、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改變時(坐下或躺下後再站起來時),流向大腦的血液流量驟減引起頭暈和身體不平衡。有研究發現,4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21%的人出現過這種情況。
就診信號:如果站起身或轉身時經常感到頭暈眼花,那麼說明你的大腦血液流量不夠充足。體位性低血壓還會造成視力模糊、身體虛弱、意識模糊、惡心和身體有旋轉感。
專家支招:確保飲水充足,有些體位性低血壓可能是脫水造成的。變換體位時先輕微活動一下四肢,然後緩慢地站起身來。如果經常有這種感覺,應及時就醫;
5、神經損傷。周圍神經病變常見於糖尿病患者,同時也有可能是因為感染、缺乏維生素、遺傳性疾病、酗酒和其他創傷所造成的。如果控制肌肉運動的神經受到了影響,就會導致身體缺乏協調性,甚至是經常跌倒。
就診信號:除了平衡問題,身體還有手腳麻木、刺痛或燒灼感、老愛出汗、頭暈和肌肉無力時要及時就醫。
專家支招:雖然神經損傷無法逆轉,但可以做到早期發現並控制症狀,防止問題進一步惡化。醫生會給病人開出止痛葯、抗抑鬱葯和抗癲癇葯來緩解神經疼痛,也會建議做理療來改善運動功能。
6、腦腫瘤。如果持續出現平衡問題,也有可能是腦部出現了腫瘤。如聽神經瘤生長在從耳部到大腦的主要神經上,並在內耳中發出失衡信號。
就診信號:除了平衡問題,聽神經瘤通常會造成一側聽力喪失、耳鳴和壓痛。大腦中其他部位的腫瘤會造成慢性頭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和意識混亂。
專家支招:出現以上症狀要去神經內科就診,做大腦成像掃描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