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刻度尺直接測量物體的長度;
2.累積法:把多個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進行測量,再將測量結果除以被測量的個數,得出被測量值;
3.替代法:測量某個與被測量相等的量,用以代替對被測量的直接測量;
4.平移法:當物體的長度不能直接測量時(如球的直徑,圓錐體的高等),就要想辦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體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測量;
5.滾動法:先測出某個輪子的周長,讓此輪子在被測曲線上滾動,記錄滾動的圈數。然後用輪子周長乘以圈數就可得到曲線路徑的長度。
2. 測量特殊物體如一粒黃豆的質量時如果不能直接測量出結果可以通過什麼的方法來
可以通過測量多數量的質量來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測量,比喻數出十粒黃豆來測量一個數值再除以十得出十粒黃豆的質量平均值,再數出二十粒又得到一個平均值,再數個另外的十粒二十粒,或者另數三十粒四十粒等,最後將這些平均值再平均,就會得到一粒黃豆的質量
3. 初中物理測量物體密度的方法有那8種
測量物體密度的方法多種多樣,可開發學生思維,本人歸納總結出以下幾種測量方法:
一、 測固體密度
基本原理:ρ=m/V:
1、 稱量法: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屬塊、細繩
步驟:1)、用天平稱出金屬塊的質量;
2)、往量筒中注入適量水,讀出體積為V1,
3)、用細繩系住金屬塊放入量筒中,浸沒,讀出體積為V2。
計算表達式:ρ=m/(V2-V1)
2、 比重杯法:
器材:燒杯、水、金屬塊、天平、
步驟:1)、往燒杯裝滿水,放在天平上稱出質量為 m1;
2)、將屬塊輕輕放入水中,溢出部分水,再將燒杯放在天平上稱出質量為m2;
3)、將金屬塊取出,把燒杯放在天平上稱出燒杯和剩下水的質量m3。
計算表達式:ρ=ρ水(m2-m3)/(m1-m3)
3、 阿基米德定律法:
器材:彈簧秤、金屬塊、水、細繩
步驟:1)、用細繩系住金屬塊,用彈簧秤稱出金屬塊的重力G;
2)、將金屬塊完全浸入水中,用彈簧秤稱出金屬塊在水中的視重G/;
計算表達式:ρ=Gρ水/(G-G/)
4、 浮力法(一):
器材:木塊、水、細針、量筒
步驟:1)、往量筒中注入適量水,讀出體積為V1;
2)、將木塊放入水中,漂浮,靜止後讀出體積 V2;
3)、用細針插入木塊,將木塊完全浸入水中,讀出體積為V3。
計算表達式:ρ=ρ水(V2-V1)/(V3-V1)
5、 浮力法(二):
器材:刻度尺、圓筒杯、水、小塑料杯、小石塊
步驟:1)、在圓筒杯內放入適量水,再將塑料杯杯口朝上輕輕放入,讓其漂浮,用刻度尺
測出杯中水的高度h1;
2)、將小石塊輕輕放入杯中,漂浮,用刻度尺測出水的高度h2;
3)、將小石塊從杯中取出,放入水中,下沉,用刻度尺測出水的高度h3.
計算表達式:ρ=ρ水(h2-h1)/(h3-h1)
6、 密度計法:
器材:雞蛋、密度計、水、鹽、玻璃杯
步驟:1)、在玻璃杯中倒入適量水,將雞蛋輕輕放入,雞蛋下沉;
2)、往水中逐漸加鹽,邊加邊用密度計攪拌,直至雞蛋漂浮,用密度計測出鹽水的
密度即等到於雞蛋的密度;
二、 液體的密度:
1、 稱量法:
器材:燒杯、量筒 、天平、待測液體
步驟:1)、用天平稱出燒杯的質量M1;
2)、將待測液體倒入 燒杯中,測出總質量M2;
3)、將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測出體積V。
計算表達:ρ=(M2-M1)/V
2、 比重杯法
器材:燒杯、水、待液體、天平
步驟:1)、用天平稱出燒的質量M1;
2)、往燒杯內倒滿水,稱出總質量M2;
3)、倒去燒杯中的水,往燒杯中倒滿待測液體,稱出總質量M3。
計算表達:ρ=ρ水(M3-M1)/(M2-M1)
3、 阿基米德定律法:
器材:彈簧秤、水、待測液體、小石塊、細繩子
步驟:1)、用細繩系住小石塊,用彈簧秤稱出小石塊的重力G;
2)、將小塊浸沒入水中,用彈簧秤稱出小石的視重G/;
3)、將小塊浸沒入待測液體中,用彈簧秤稱出小石塊的視重G//。
計算表達:ρ=ρ水(G-G//)/(G-G/)
4、 U形管法:
器材:U形管、水、待測液體、刻度尺
步驟:1)、將適量水倒入U形管中;
2)、將待測液體從U形管的一個管口沿壁緩慢注入。
3)、用刻度尺測出管中水的高度h1,待測液體的高度h2.(如圖)
計算表達:ρ=ρ水h1/h2
(注意:用此種方法的條件是:待測液體不溶於水,待測液體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
5、 密度計法:
器材:密度計、待測液體
方法:將密度計放入待測液體中,直接讀出密度。
4. 物理測量物體質量有哪些方法(請舉出)
用天平直接測、用彈簧秤先測重力再算質量、還有很多比較復雜的方法,比如排水法,加速度法等
5.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麼
量物體的長度:
(1)認,就是認識刻度尺.首先,觀察它的零刻線是否磨損.其次,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若零 刻線磨損時,不可再把它的零刻線作為測量的起點,這時可在刻度尺上任選一刻度線作為測量的起點 線. 分度值越小,准確程度越高.測量所能達到的准確程度就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決定的.
(2)放,即尺的位置應放正.一是使刻度尺的零刻線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二是刻度尺應與被測 物體的邊平行,即沿著被測長度;三是對於較厚的刻度尺,應使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
(3)看,即視線不能斜歪,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4)讀,即讀數,除讀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確值外,還要估讀出 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估計值) .
(5) 記, 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准確值, 估計值和單位. 友情提示:在事先沒有給定 刻度尺時,還要根據測量的 要求選擇恰當的刻度尺. 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注意:
(1)「看「: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線是否完整,量程和分度值
(2)「放「:測量時尺要沿著被測物體,盡量靠近被測物體,不用磨損的零刻線
(3)「讀「: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6. 物體的測量方法
這個問題要講起來很長,一般的物理輔導書上都有。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天平測量的是物體的質量,也就是說,即使在其他的星球,用天平測出的物體質量還是和在地球上測得的相同。而用彈簧測力計測得的,就是物體的重力,在不同的星球上是不一樣的哦。
7. 物理學中常見的測量方法
1. 控制變數法
當某一物理量受到幾個不同物理量的影響,為了確定各個不同物理量的影響,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變,改變某一個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與該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如:研究液體的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的關系。
2. 理想模型法
在用物理規律研究問題時,常需要對它們進行必要的簡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這種理想化的方法將實際中的事物進行簡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如:電路圖是實物電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是實際物體和作用力的模型。
3. 轉換法
物理學中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如:奧斯特實驗可證明電流周圍有磁場;擴散現象可證明分子做無規則運動。
4. 等效替代法
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對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案或設想,而使它們的效果完全相同,將問題化難為易,求得解決。例如:在曹沖稱象中用石塊等效替換大象,效果相同。
5. 類比法
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如: 用抽水機類比電源。
6. 比較法
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如:比較發電機和電動機工作原理的異同。
7. 實驗推理法
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忽略次要因素,進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結論,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如:研究物體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實驗;研究聲音的傳播實驗等。
8. 比值定義法
就是用兩個基本的物理量的「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其特點是被定義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質的最本質的屬性,它不隨定義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捨而改變。如:速度、密度、壓強、功率、比熱容、熱值等概念公式採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9. 歸納法
從一般性較小的前提出發,推出一般性較大的結論的推理方法叫歸納法。如;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反復做了三次實驗來驗證F1 L1= F2 L2
10.估測法
根據題目給定的條件或數量關系,可以不精確計算,而經分析、推理或進行簡單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種解題方法。它的最大優點是不需要精確計算,只要對數據進行粗略估計或模糊計算,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1)解答時應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數據:家庭照明電壓值220V、每層樓高3m左右、一個雞蛋的質量約50g、成人身高約1.60~1.80m、人體的密度約為1.0×103kg/m3、人的心跳約1秒70~80次、人體電阻約為幾千~幾百千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車一般行駛速度約5m/s、一本物理課本的質量約230g、一張報紙平鋪在桌面產生的壓強約0.5Pa等。(2)記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數: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熱容等。
8. 測量物體高度的方法
實際上這是一種軍事上的測距的方法,叫臂長尺測量距離
用臂長尺測
人都有一雙胳臂,如果問他:你的臂有多長?他可能搖頭說沒量過。若要再問「臂長尺」是怎麼回事?恐怕就更無法回答了。這是因為他還不知道自己的胳臂還能測距離。其實,說開了,臂長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劃的鉛筆(或木條)。可是和手臂一結合起來,就變成一具非常靈活方便的測距「儀器」了。
鉛筆上的分劃,是按每個人臂長(手臂向前平伸,從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離)的百分之一為一個分劃刻畫的,所以叫臂長尺。比如,某人的臂長是60厘米,那麼臂長尺上的一個分劃就是6毫米。有了臂長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標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長尺測出距離。
那麼距離是怎樣計算的呢?前面已經說過,臂長尺上的每個分劃是臂長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標的高度(或寬度)佔一個分劃時,也正好是距離的百分之一,占兩個分劃,就是百分之二。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離:目標高度(間隔)=100(臂長)∶分劃數(臂長尺),就可以得出求距離的公式:
距離=高度(間隔)×100分劃數
例如:測得前方電話線桿的一個間隔,約5個分劃,我們知道一般電話線桿間隔是50米,那麼到電線桿的距離是:
50米×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體的寬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長尺來測量距離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創造一個已知距離條件,才能計算出所求距離。
當你用臂長尺觀測各種物體的分劃時,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觀測某物體的間隔(或高度0時,離物體越近,測的分劃數越多;反之,離物體越遠,測的分劃數越少。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就可以在前後兩個位置上對同一個目標測出大小兩個分劃數,並測出前後兩個觀測位置間的距離,有了這三個已知數,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計算出距離了。
距離=前進(或後退)距離×小分劃
大分劃-小分劃。
9. 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什麼
(1)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測量工具,使用前要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零刻度線磨損的刻度尺,要從其它整數刻度開始測量;
(2)讀數時視線與刻度線垂直,測量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圖示刻度尺1cm又分為10個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為1mm;物體起始端對應的刻度值為5.00cm,物體末端對應的刻度值為6.46cm,物體長度為6.46cm-5.00cm=1.46cm.
故答案為:
(1)使用時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零刻度線磨損的刻度尺,要從其它整數刻度開始測量;
(2)視線與刻度線垂直,測量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