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肉桂種植幾年可以收
肉桂造林後15~20年,可採伐剝桂皮,2~3月採收的稱春桂、品質差。因此可在6月下旬,在樹基部先剝去一圈樹皮。既可增加韌皮部油分積累,又利於剝皮。
肉桂樹
桂皮的市場批發價格大約為7~10元一斤。桂皮為常用中葯,又為食品香料或烹飪調料。商品桂皮的原植物比較復雜,約有十餘種,均為樟科樟屬植物,各地常用的有8種,其中主要有桂樹、鈍葉桂、陰香及華南桂等其他種類多為地區用葯,各品種在西方古代被用作香料。中餐里用它給燉肉調味,是五香粉的成分之一,是最早被人類使用的香料之一。
桂皮採收後的加工規格:
全邊桂:剝取10年以上的桂皮,兩端削齊夾在木製的凹凸板內,曬干。
板桂:將桂皮夾在桂夾內,曬至七八成干,取出縱橫堆疊加壓、乾燥即成。
官桂(桂通):剝取5~6年生幼樹的干皮和粗枝皮,晾曬1~2天,捲成筒狀陰干即可。
肉桂,又名桂皮。源於:玉桂,其樹枝(桂枝)、牡桂、玉樹、大桂、辣桂、平安樹、桂樹的皮。中國桂皮,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樹皮。樹皮芳香,可作香料。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廣東、福建、台灣、雲南等濕熱地區,其中尤以廣西最多。一般在山區多霧潮濕的地方比平地生長的好。
② 如何種植肉桂
肉桂的種植和管理方法如下:
1.溫度 它的生長適溫為20℃至30℃。小樹不耐低溫,如遇5天以上的霜凍,露地養護或栽培的植株,易招致樹皮凍裂、枝葉枯萎,甚至全株被凍死。無論是家庭盆栽少量植株,還是大規模的生產經營性栽培,冬季均應維持不低於5℃的棚室溫度,方可使其葉片始終保持碧綠之美態。較大的植株,在棚室內無冷風吹襲的情況下,則可忍耐短時間0℃左右的低溫。長江流域盆栽,宜於霜降到來前搬入棚室中,翌年清明後出房,注意應防止晚霜或倒春寒可能造成的寒害。盛夏時節,當氣溫超過32℃以上後,要給予搭棚遮光和葉面噴水,藉以增濕降溫,使其能維持旺盛的生長勢。
2.光照 蘭嶼肉桂需要較好的光照,但又比較耐陰。它的需光性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幼樹耐陰,3年至5年生植株,在有蔽蔭的條件下,株高生長快,6年至10年生植株,則要求有比較充足的光照。盆栽植株進入夏季後,可將其移放於樹蔭下或遮光40%至50%的遮陽棚下,則生長比較理想。若光線過強,易造成葉片發黃而失神,降低其應有的觀賞價值,特別是在室內陳列了較長時間的盆栽植株,夏季搬放到室外進行恢復性養護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宜先放在遮光40%至50%的環境中進行養護,切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極易造成葉片灼傷。另外,春末夏初遇到久雨初晴後的大太陽天氣,也應及時做好遮陰工作,否則同樣會造成葉片灼傷,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其葉片翠綠蔥蘢的精神氣。
3.水分 蘭嶼肉桂,要求有一個盆土濕潤的環境。為此,盆栽植株應經常保持盆土濕潤,但又不得有積水,環境相對濕度以保持80%以上為好。在夏季高溫季節或秋天空氣比較乾燥的時間段,包括冬季擱放於室內期間,都應經常給葉面和周圍環境噴水,為其創造一個相對濕潤的局部空間小環境,促進其健壯生長。入秋後應控制澆水,冬季則應多噴水,少澆水。如果盆土內有積水,易導致植株黃化,下部葉片發黃後脫落,嚴重者會造成植株爛根死亡,梅雨季節應特別引起重視。
4.土壤 盆栽或袋培蘭嶼肉桂,宜採用疏鬆透氣、排水通暢、富含有機質的肥沃酸性培養土或腐葉土。盆土板結或pH值高於7.5以上,也會造成植株葉片黃化、嚴重生長不良和萌芽力下降,並影響到萌芽更新,甚至縮短其栽培壽命。為此,小株應每年換盆一次,大株可2年換土一次,生長季節每月鬆土一次,特別是大雨過後要及時檢查花盆,發現盆內有積水要盡快倒去,並更換疏鬆的盆土。盆栽植株,每年的翻盆換土時間,最好安排在春季出房後至萌芽前進行比較合適。
5.肥料 蘭嶼肉桂植株豐滿,葉片碩大,生長較旺,因而需肥量也較大。盆栽蘭嶼肉桂除要求培養土肥沃外,自仲春至初秋,可每月追施一次稀薄的餅肥水或肥礬水等。入秋後,應連續追施2次磷鉀肥,種類如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藉以增加植株的抗寒性,促成嫩梢及早木質化,使其能平安過冬。冬季應停止一切形式的追肥,以防肥害傷根,導致葉片黃化或枯焦脫落,否則很難恢復其植株原貌。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MHx4HsGeL12__cFiMIKRcX2Mi3wDokoHUg-
③ 肉桂要怎麼採收
肉桂以樹皮、嫩枝等入葯。
桂皮:當樹齡達10年以上,即可採收。採收期於春分前後或7~8月樹液流動,皮層容易剝脫時為好。採收時,在離地面20~30厘米處環狀剝皮,再往上35~45厘米處環狀割一刀,再在兩切口之間縱割一刀,慢慢掀動,使皮層與木質部分離干凈而成整塊皮層。肉桂樹皮再生力強,可間隔取皮,並裹以塑料薄膜,讓其再生。今後隔年在不同部位輪換取皮,以保護樹木。將取得的桂皮曬干即可。樹齡較長(15年以上)的肉桂樹,皮厚、質量好,產量高,一般16年生的桂樹每株干品樹皮可達3.5~4.5千克。
④ 葯用植物的採收與加工是如何的
採收
(張士良)
葯用植物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入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葯用要求時,人們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從田間將其收集運回的過程,就是葯用植物的採收。採回的入葯部位經過加工乾燥後,便稱為「葯材」。葯用植物採收不僅要求葯材產量高,更要求品質優良,保證醫療效果,才能稱為合格的產品。因此,葯用植物的採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技術性。不合理的採收會給生產者帶來很大的損失,使一年或多年的勞動所得成為劣質的葯材,甚至是廢品。葯用植物採收的時間性主要指採收期和採收年限;技術性主要指採收方法和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絕不可孤立地看待,因為它們對葯材的形態、組織構造、有效成分的含量、性味、色澤,以及產量、療效等都會產生影響。
一、採收的標准
葯用植物的採收標准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葯用部位外部已達到固有的色澤和形態特徵;二是品質已符合葯用要求,即性味、成分已達到應有的標准。葯用部位的成熟與植物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合乎葯用為標准,後者是以能延續植物生命為標准。所以,葯用部位的成熟與植物生理上的成熟常常是不同步的,如酸橙果實以黃熟為生理成熟,而葯用卻以幼果和綠熟果實為成熟,前者不堪入葯,後兩種一個葯名枳實,另一個葯名枳殼;又如辛夷、款冬以花蕾入葯,開放的花生理成熟反而不能入葯。
葯用部位成熟與否,外部的標志較易判斷,內在的因素,特別是有效成分的積累是否達到葯用要求就較難判別。但是人們通過千百年生產實踐與臨床觀察,發現葯用部位內部的成熟,在植株生長發育、形態等方面也呈現一定的特徵。根據這些特徵來判斷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確定適宜的採收期,是保證葯材品質、產量的重要措施。葯用植物的適收標志,因植物種類、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如種子類葯用植物大部分以種子完全成熟為適收標志,山茱萸以果實紅熟為適收標志,枳實以綠色幼小的果實為適收標志。
二、採收期
葯用植物的採收期,是指葯用部位在一年中收獲的具體日期。我國農村習慣以二十四節氣作為採收的具體日期,因為只按春夏秋冬四季來確定採收期,時限太長是無法保證葯材品質的。通常按月、旬來確定採收期。葯用植物栽培分布廣,各地氣候、環境、栽培技術等又有差異,同一葯用植物在不同地區的採收期也很難統一。因此,確定經濟採收期的主要依據是成熟程度與適收標志。特別是將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與植株生長發育期結合起來考慮。也就是品質與產量要綜合考慮,確定最佳的採收期。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與產量在植株生長發育期間都有顯著的高峰期。有的兩個高峰期是一致的,如金銀花花蕾期含氯原酸最多,產量也高。也有的兩個高峰期並不一致,如槐的花蕾(槐米)比已開放的花(槐花)含的蘆丁高10%以上,產量卻比槐花低。又如知母根莖含杧果甙以4月最高,為1.26%,其次10月,為0.89%,但是產量以10月以後為最高。因此,後一種情況確定採收期,必須以有效成分積累的高峰期為主要依據,才能有效地保證葯材的品質,所以知母的採收期應是4月和10月。
(一)根及地下莖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在植株完成年生育周期,進入休眠期時採收。這時根或地下莖生長充實,地上部分生長停滯或者枯萎,根或地下莖中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葯材的產量和加工折干率也高。例如,9月收獲的丹參,根中丹參酮Ⅱ-A的含量僅0.04%;休眠期收獲的含量就上升至0.11%。大多數根及地下莖類葯用植物的具體採收期是從10月開始,如黃連、當歸、人參、玄參等,這時都已進入休眠期。
此外,有些葯用植物在抽薹開花前採收,如當歸、白芷、川芎、川明參等繖形科植物。因為抽薹開花大量消耗營養物質,根或地下莖的組織木質化,質地松泡,品質變劣,甚至不堪入葯。也有些葯用植物在生長發育盛期採收,如附子、麥冬等。
(二)全草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一般在現蕾或花初期採收。現蕾前植株生長正進入旺盛階段,營養物質尚在不斷積累,植物體組織幼嫩,此時採收產量、品質和加工折干率都低。花盛期或果期,體內營養物質已被大量消耗,這時採收產量、品質也隨之下降。例如,益母草花蕾期收獲的總生物鹼含量為0.93%,盛花期為1.26%,果熟期則下降到0.39%。因此,這類葯用植物多數在夏秋季採收。夏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薄荷、廣藿香、遼細辛等。秋季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如紫蘇、荊芥、柴胡(四川用全草)等。
此外,有少數葯用植物如茵陳蒿、白頭翁等,必須在幼苗期採收,顯蕾前採收就已成為次品。因此,多在早春季節採收。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也說明適時採收的重要性。
(三)皮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皮類包括樹皮和根皮,採收期在植株生長期,這時體內水分、養分輸送旺盛,形成層細胞分裂快,皮與木質部易分離,剝皮容易,皮內含液汁多,而且氣溫高,乾燥也快。因為休眠期皮與木質部緊緊粘連無法剝離,勉強剝下也是碎塊。由於皮類多為木本植物,採收時還應考慮它們的樹齡和皮的厚度是否達到葯用要求。一般樹皮的採收期在5—9月,如黃柏、杜仲、厚朴、川楝皮、秦皮等。根皮的採收斯則應推遲到年生育周期的後期,一般在8—10月上旬,如牡丹皮、遠志等,採收過早根皮積累的有效成分少,產量與加工折干率也低。
此外,栽培於熱帶或南亞熱帶的皮類葯用植物,由於年生育周期長,幾乎全年都可以剝皮,如肉桂等。
(四)葉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在花剛開放或開花盛期採收。這時葉色深綠,葉肉肥厚,葉片已不再增大,有效成分含量和產量都高。花期前葉片還在生長,積累的有效成分較少,產量也低。花期後葉生長停滯,質地變蒼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產量也隨之下降。例如,荷葉在花含苞欲放或盛開時採收的,乾燥後色綠,質地厚,清香氣濃烈,品質好;花期前採收的,乾燥後葉薄,色淡綠,品質差。開花盛期採收的薄荷葉,油與腦的含量最高。
葉類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產量等不僅隨生長發育產生變化,有的還受季節、氣候的影響,甚至一天內都有變化。因此,這類葯用植物的採收對時限的要求很嚴。據測定薄荷葉連晴一周在露水干後至下午2時採收的,揮發油含量最高;陰雨後2—3日採收的,揮發油含量降低3/4。顛茄、毛地黃、大楓艾等,都有類似的現象,除了要求選晴天外,每天以10時至16時採收為宜。
此外,也有少數葉類葯用植物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如側柏葉、枇杷葉等。還有經霜後採收的,如霜桑葉。葉是副產品的其採收期則與主產品的採收期相同,如參葉、三七葉、紫蘇葉等。
(五)花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花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因植物種類和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異。無論是以花蕾、花朵、花序、柱頭、花粉或雄蕊等入葯,採收時都應注意花的色澤和發育程度。因為色澤和發育程度是花的質和量發生變化的重要標志。例如,紅花初放時,花呈淡黃色,所含成分為新紅花甙及微量紅花甙;花深黃色時,含紅花甙;花桔紅色時,含紅花甙及紅花醌甙。大多數花的採收期在春夏季,如忍冬、辛夷、玫瑰、槐花、槐米、合歡花、厚朴花等;少數在秋季採收,如菊花;或在冬季採收,如蠟梅花、款冬花等。以花蕾入葯的要掌握好發育程度,及時採收才能保證療效,否則會降低葯材的質量,甚至成為廢品,如款冬花須趁花蕾未出土時採收,金銀花應在花蕾膨大變白色時採收。以花朵入葯的一般在花初放期採收,如月季、玫瑰、芙蓉花、蠟梅花等,花盛開時採收,花易脫落、散瓣、破碎,而且色澤、香氣不佳。以花序、柱頭、花粉入葯的則宜花盛開時採收,如菊花、旋覆花、番紅花、蒲黃等。
(六)果實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果實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隨植物種類和葯用要求而異。一般乾果在果實停止增大、果殼變硬、顏色褪綠、呈固有色澤時(7—10月)採收,如薏苡、連翹、馬兜鈴、巴豆、陽春砂、草果、使君子等。肉果的採收期因葯用要求不同而異:以幼果入葯的,多在5—7月收獲,如枳實、烏梅等;以綠熟果實入葯的,應在果實不再增大,並開始褪綠時採收為宜,一般在7—9月上旬收獲,如枳殼、香櫞、佛手、栝樓、木瓜、青皮等;以完整果實入葯的,多在8月開始收獲,如枸杞、山茱萸、五味子、棗、陳皮、龍眼等。
(七)種子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種子類葯用植物一般在果皮褪綠呈完熟色澤;種子干物質積累已停止,達到一定硬度,並呈現固有色澤時採收。成熟過程中的種子與果實,是各類有機物質綜合作用最旺盛的部位,營養物質不斷從植物的其它組織輸送到種子和果實中去。所以完熟期採收的種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且產量、加工折干率也高。採收過早,種子含水分多,加工折干率低,產量與品質也低,有的種子呈癟粒,乾燥後種皮皺縮。採收過遲,種子易脫落損失。
種子的具體採收期因播種期、氣候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秋播二年收獲的常在5—7月上旬採收,如續隨子、王不留行子、胡蘆巴、白芥、金堂葶藶等。春播和多年收獲的常在8—10月採收,如芡、赤小豆、地膚子、決明、望江南等。
三、收獲年限
葯用植物的收獲年限是指播種(或栽植)到採收所經歷的年數。收獲年限的長短決定於以下因素:一是植物特性,如木本、草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等。木本比草本收獲年限長,草本收獲年限一般與其生命周期一致;二是環境條件,同一植物因南北氣候或海拔高度的差異,採收年限往往不同,如紅花在南方是二年收獲,北方多為一年收獲,三角葉黃連(雅連)海拔2000m以上栽培的,5年以上收獲,海拔1700—1800m栽培的,4年即可採收;三是葯材的品質要求,即收獲年限短於該植物的生命周期,如川芎、附子、麥冬、白芷、浙貝母、姜等是多年生植物,葯用部位的收獲年限卻為1—2年。
根據葯用植物栽培的特點,可分為一年收獲、二年收獲、多年收獲和連年收獲。
(一)一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當年收獲的葯用植物大部分為一年生草本,少數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一般是春季播種,當年秋、冬季收獲,如薏苡、紫蘇、穿心蓮、決明、芡、雞冠花等。少數為夏季播種,當年冬季收獲,如牛膝、鬱金、澤瀉等。此外,一些熱帶或亞熱帶葯用植物向北引種,由多年生、二年生草本或灌木變為一年收獲,如姜、紅花、蓖麻等。
(二)二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次年收獲的葯用植物,一般實際生長期不足兩周年,甚至不足一周年,故又叫越年收獲或跨年收獲。比較普遍的是秋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如浙貝母、白芥、紅花、川芎、延胡索、胡蘆巴等。其次是春、夏、秋播種,次年冬季收獲,如白術、黨參、當歸、山葯(零餘子播種)等。少數為冬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如附子等。
(三)多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3年以上收獲的葯用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與木本。其中3年收獲的有川明參、芍葯、百合、雲木香、三七等。4—7年收獲的有黃連、牡丹、人參等。以樹皮入葯的木本則需10—30年才收獲,如杜仲、黃柏、厚朴、肉桂、苦楝皮等。
(四)連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能連續收獲多年的葯用植物,多為以果實、種子或花入葯的木本,如佛手,香圓棗、山茱萸、使君子、巴豆、辛夷、金銀花等。其次是以果實、種子、花、葉或全草入葯的多年生草本,有的是播種後從當年開始,就連年採收,如薄荷、旋覆花、菊花、馬藍等;有的則是播種後需兩年以上,才連年採收,如砂仁、草果、石斛、栝樓等。
四、採收方法
不同的植物或入葯部位的採收方法是不同的,採收方法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葯材的質量。葯用植物的採收方法主要有挖掘、採摘、收割、擊落、剝離、割傷等。
(一)挖掘
挖掘方法主要用於收獲根或地下莖。挖掘要選擇好時機和土壤含水量適當時,土壤過濕、過干都不利於挖掘根或地下莖,不僅費力,而且易損傷地下部分。降低葯材的產量和品質,加工乾燥不及時還易引起霉爛變質。
(二)收割
常用於採收全草、花、果實和種子,而且成熟較一致的草本。其中全草類一年兩收以上的葯用植物,第一、二次收割時應留茬,以利再萌發新植株,並可提高下次的產量,如薄荷、瞿麥、柴胡(四川)等。花、果實、種子的收割,可根據具體情況齊地割下全株,也可以只割取花序或果穗。
(三)採摘
採摘法適用於成熟不一致的果實、種子和花的收獲。由於它們成熟不一致,只能分批採收,如果一次性收割完,葯用部位成熟不一致,品質就沒有保證,也給加工帶來困難;全部成熟後收獲,早熟的就會脫落、枯萎或質地變衰老,甚至不能入葯,如辛夷花、杭菊花等。採摘果實、種子、花要注意保護植株,不要損傷未成熟的部分,以免影響它們繼續生長發育。一些果實、種子個體大,或者枝條質脆易斷,成熟雖較一致,不易採用擊落法採收的,也採用採摘法收獲,如佛手、枳殼、梔子、龍眼、連翹、香櫞等。
(四)擊落
樹體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收獲果實或種子,用採摘法收獲有困難,常採取擊落法收獲。擊落時最好在樹下墊上布圍、草席等,以減輕損傷,且便於收集,同時要盡量減少對樹體的損傷。
(五)剝離
主要用於收獲樹皮或根皮,也叫剝皮。樹皮與根皮的剝離方法略有差異,樹皮的剝離方法又分為砍樹剝皮、活樹剝皮、砍枝剝皮和活樹環狀剝皮。
1.砍樹剝皮
先按規定長度剝下樹干基部的樹皮,然後伐樹一節節的剝下樹皮。一般每節樹皮的長度為67—100cm。剝皮的方法按規定長度上下環狀切割樹皮,再從上圈切口垂直縱切至下圈切口,用刀從縱切口處左右撥動,使樹皮與木質部分離,即可剝下樹皮。進行林木更新的,伐樹應留茬(樁),以利萌發新苗。不留茬的,還可挖掘根部剝皮入葯,如厚朴、黃柏等。
2.活樹部分剝皮
簡稱部分剝皮。特點是不砍伐樹干,只在樹幹上剝取部分樹皮,但是不環狀剝皮。由於輸導組織仍能上下暢通,剝皮部位癒合快,數年後該處又可以剝皮。作法有上下交錯剝皮與條狀剝皮兩種。一般每處剝皮長度在80cm以下,寬度不超過樹圍的1/3。由於提供的葯材量少,近年來已為活樹環狀剝皮取代。
3.砍枝剝皮
此法每年輪換伐下部分大樹枝剝皮,也不必砍伐樹木。採取砍枝剝皮應修剪成矮主幹的樹型,上部留4—5個主要分枝,每年伐去1—2枝,並讓其萌發新枝來接替,這樣每年都可以砍枝剝皮。
4.活樹剝皮
簡稱環剝。是近年來試驗成功的剝皮方法。特點是在活樹上環狀剝下樹皮1—3m,使之愈後長出新皮,數年後又可再行環剝。環剝後能重新生長樹皮是靠殘存的形成層細胞和恢復了分裂能力的木質部細胞分生新細胞,而產生愈傷組織,形成新的樹皮。因此,環剝要選擇氣溫較高的季節,幾天中無降雨的天氣,並且不要損傷木質部。
5.根皮的剝離
木本的粗壯樹根與樹乾的剝皮方法相似,皮的長度是依實際情況而定,故長短不一。灌木或草本根部較細,剝離根皮方法則與樹皮不同:一種方法用刀順根縱切根皮,將根皮剝離;另一種方法用木棒輕輕錘打根部,使根皮與木質部分離,然後抽去或剔除木質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遠志等。
(六)割傷
樹脂類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樹、白膠香、漆樹等,常採用割傷樹干收集樹脂。一般是在樹幹上鑿「∨」形傷口,讓樹脂從傷口滲出,流入下端安放的容器中,收集起來經過加工即成葯材。從果實中提取樹脂,有的也採用割傷法收集樹脂,如鴉片。
⑤ 關於肉桂
你好!!
一: 什麼是肉桂:
肉桂屬於樟科(Lauraceae)樟屬常綠喬木。又名玉桂、牡桂。
樹皮、嫩枝(桂枝)、花蕾、果實是常用中葯。主產中國廣西、廣東、雲南、福建等地。亞洲熱帶其他地區也有分布。
二: 什麼是桂皮:
桂皮是肉桂樹的樹皮。有名的香料。上好的桂皮皮細肉厚,顏色烏黑或呈茶褐色,斷面呈紫紅色,油性大,味道鮮美。
三:肉桂原料介紹:
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葉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肉桂常綠喬木,生於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我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大葉清化桂,我國從1962年從越南引種,栽培於丘陵或斜坡山地,在廣東、廣西等地有大面積栽培。
多於秋分後,剝取栽培5至6年的樹皮或枝皮,曬1至2天,捲成圓筒狀,陰干,稱油筒桂(廣桂);剝取10餘年的樹皮,將兩端削成斜面,夾在木製的凹凸板中曬干,稱企邊桂;將老樹干離地30厘米處,作環狀剝皮,放木夾內曬至九成干,取出,縱橫堆疊,加壓,約1個月乾燥,稱板桂;桂皮加工過程中餘下的邊條,削去外部栓皮,稱桂心;塊片稱桂碎。
1. 肉桂干以兩側略內卷呈淺槽狀,習稱「企邊桂」;干以和枝皮呈捲筒狀,習稱「油筒桂」,長30至50厘米,寬或筒徑2至10厘米,厚2至8毫米。外表麵灰棕色,略粗糙,有突起的皮孔;內表面棕紅色,平滑,指甲刻劃顯油痕。質堅實而脆,折斷面顆粒性,近外層有一條淺黃色切向線紋(石細胞環帶)。香氣濃烈特異,味甜、辣。以外表細致、皮厚體重、不破碎、油性大,香氣濃,甜味濃而微辛、嚼之渣少者為佳。
2. 南玉桂為植物大葉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葯材性狀與肉桂相似,嚼之特別清香,化渣,一般認為質量較好。
四: 肉桂營養分析:
1. 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症,頭脹胸悶。
2. 抗炎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還具有抗癌作用。含有蛋白質、糖及維生素等營養。
3. 性味甘淡、微寒、有清熱、解毒、祛淤、消腫作用,可治療白喉、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等症。
五: 肉桂適用的人群:
陰虛火旺、里有實熱,血熱妄行及孕婦禁服。
六: 與肉桂相剋的食物:
不要與各種蔥同食。
七: 肉桂的食療作用:
肉桂味辛、甘,性熱;歸腎、心、脾、肝經;香辣氣厚,降而兼升,能走能守;具有溫腎助陽,引火歸原,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的功效;
主治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腰檢酸軟,陽痿遺精,宮冷不孕,小便不利或尿頻、遺尿,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命門火衰,火不歸原,上熱下寒,面赤足冷,頭暈耳鳴,口舌糜爛;虛寒腰痛,寒濕痹痛,寒疝,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陰疽流注,癰瘍膿成不潰,或後潰後不斂。
八: 肉桂的只要烹調方法:
當歸赤豆煲豬肝
烹子魚
十全大補湯
氣血雙補湯
續斷烏蛇酒
羊腎餛飩
丁香鴨
胡蘿卜炒豬腎
桂漿粥
肉桂米酒粥
介紹肉桂的幾種做法:
1. 蘋果肉桂燕麥粥:
主料:A. 燕麥片(我都買純生的燕麥片,不容易煮熔。). B. 肉桂粉. C. 蘋果(去皮切小塊). D. 蜂蜜. E. 葡萄乾(注意要買黑色的那種).
蘋果肉桂燕麥粥的做法:
把分量為燕麥片兩倍的水燒開,然後加入燕麥片和蘋果塊,略加攪拌。大概一分鍾之後調成小火,加入葡萄乾再煮大概五分鍾,待煮到鍋里幾乎看不到多餘水分之後,撒上肉桂粉即可收火。把煮好的燕麥片盛到大碗里,淋上蜂蜜,吃的時候再倒入冰牛奶就可以了。
2. 十全大補湯:
主料:豬肉(瘦)(500克) 豬肚(50克) 墨魚(50克) 豬排骨(大排)(100克)
輔料:黨參(10克) 黃芪(10克) 白術(10克) 白芍葯(10克) 茯苓(10克) 肉桂(3克) 熟地黃(15克) 當歸(15克) 川芎(6克) 甘草(6克)
調料:姜(30克) 大蔥(10克) 黃酒(15克) 花椒(2克) 鹽(8克) 味精(2克)
做法:
1.將黨參、黃芪、炒白術、白芍葯、茯苓、肉桂、熟地黃、當歸、川芎、甘草裝入潔凈紗布袋內,扎口備用。
2.將豬肉、墨魚、豬肚洗凈;豬雜骨洗凈,捶破;生薑、大蔥拍破備用。
3.將豬肉、墨魚、豬肚、豬雜骨、葯袋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放入蔥、生薑、花椒、料酒、食鹽,置武火上燒沸。
4.後用文火煨燉,待豬肉、豬肚熟爛時,撈起切條,再放入湯中。撈出葯袋不用。
謝謝!!
⑥ 肉桂是什麼
肉桂是什麼
肉桂可不是我們單純的認為的桂圓,它是在一種叫肉桂樹的植物上面長出來的,這個肉桂樹屬於中等大喬木,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西、雲南等熱帶及亞熱帶各地區,肉桂樹的樹皮是灰褐色的,一般年齡較大的樹皮厚度可達13毫米。因為肉桂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喜光又耐陰,喜暖熱、無霜雪、多霧高溫之地,不耐乾旱、積水、嚴寒和空氣乾燥,一般很多地方無法真正滿足這種條件,所以現在大多都是人工栽培種植。印度、寮國、越南至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
而肉桂簡單的說就是肉桂樹上的樹皮,經過人工刮取以後,把它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曬干,就可以當葯材和調料使用,肉桂經過曬完以後是捲曲狀的。不過肉桂一般會出現顏色不同的情況,那是因為在人工刮取肉桂時會有厚薄之分,所以一般會有紅褐色和粉淺紅褐色這兩種顏色。
肉桂的宜忌人群
1、肉桂用來當葯材的話是屬於溫熱性的葯物,所以如果有口乾舌燥、咽喉腫痛、鼻子出血等熱性症狀或者經常口渴的人是不可以服用的,會引起症狀的加重。
2、患有各種乾燥性的疾病的人群,是不適合食用肉桂的。
3、另外,患有慢性肝病、出血性疾病、大便乾燥等這些疾病的朋友們,在生活中也要盡量的少服用肉桂的,不然會使得我們出現上火的情況,導致病情加重的。
肉桂的食用禁忌
1、陰虛火旺、體內火大的人不可以食用,會跟肉桂的脾性發生沖突。
2、孕婦和兒童不可以輕易食用。
3、有出血性疾病的人及女性月經期間不可以食用。
4、春天和夏天天氣乾燥,容易上火,不要輕易食用。
⑦ 武夷肉桂的加工工序
武夷肉桂每年四月中旬茶芽萌發,五月上旬開采岩茶,在一般情況下,每年只採一季,以春茶為主。須選擇晴天採茶,俟新梢伸育成駐芽頂葉中開面時,採摘二三葉,俗稱「開面采」。不同地形、不同級別的新葉,應分別付制,採取不同的技術和措施。
採摘:駐芽中開面3~4葉採摘。根據肉桂品種營養生長較強、駐芽新梢形成較慢的特性。在大生產中,為了及時採摘,前期少量采小開面,中期大量采中開面,後期少量采大開面。採摘時間一般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以晴天午後3時採摘當天完成曬青,制茶質量最好。 現今製作,仍沿用傳統的手工做法,鮮葉經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等十幾道工序。鮮葉萎凋適度,是形成香氣滋味的基礎,做青系岩茶品質形成的關鍵。做青時須掌握重萎輕搖,輕萎重搖,多搖少做,先輕後重,先少後多,先短後長、看青做青等十分嚴格的技術程序。近年來做青多以滾洞式綜合做青機進行。
曬青
曬青以均勻薄攤為原則。具體時間及程度「看青曬青」而定,以葉面光澤消失,葉質柔軟,頂二葉下垂(或一葉下垂),青氣消失,減重8%~12%為度。隨即移入青間攤涼0。5~1小時,目的是散發熱氣和使葉肉、葉脈間水分分布均衡。
做青(搖青及涼青)
決定肉桂品質的關鍵性工序。做青間的環境溫度22℃~25℃,相對濕度約70%,保持新鮮空氣。做青既按「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武夷傳統方法,又按肉桂茶青葉的特點,多次搖青(5~8次)。每次搖青次數由少到多,依次遞增;攤葉厚度,依次拼篩加厚,使香氣緩慢而充分地發展。涼青時間(即每二次搖青之間的相隔時間)先短後長。具體時間及程度依靠手、鼻、眼感官綜合觀察,標准為青葉手握如綿的彈性感;鼻聞青氣消失,由清香轉花果香;眼看紅邊程度三紅七綠。整個過程約需8~12小時。
殺青和揉捻
做青結束即投入殺青,要求最後一次搖青後40分鍾內進行殺青,不宜堆放過久,以免堆葉發熱引起發酵過度。鍋底溫度以250℃為適度。殺青程度掌握以香氣顯露、折梗不斷為准。此時乘熱揉捻至葉片成條。
烘乾揀梗
分毛火、揀梗、足火三個步驟。毛火溫度約130℃,時間12~15分鍾。毛火後揀梗。足火溫度約90℃,烘焙至茶葉含水量約6%~7%,即成毛茶。
復火(燉火)
足火後的毛茶是否需要復火,依不同銷區消費習慣而定。如廣東潮汕和山東北京部分地區,要求成品茶火功較足,毛茶須進行一道或二道復火(俗稱燉火),第一次燉火80℃~90℃,6小時;特殊要求情況下,於第一次燉火後半個月進行第二次燉火,火溫70℃~80℃,7~8小時,烘至茶葉含水量約5%。燉火後的成品茶具有焦糖香和耐沖泡的特點,但足火所產生的香味型物質,經燉火後喪失殆盡!
⑧ 什麼是「肉桂」
肉桂(桂皮;桂枝)Cinnamomum cassia Presl
地理分布:栽培於沙土或山地。 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福建。
功效:桂皮: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桂枝: 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陽虛眩暈,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奔豚,經閉,痛經。
分類科目: 樟科
形態特徵: 喬木;樹皮灰褐色,幼枝多有四棱,被褐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矩圓形至近披針形,上面綠色,無毛,中脈及側脈明顯凹下,下面有疏柔毛,具離基三出脈。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果實橢圓形,黑紫色。
種植技術: 1、選地和整地:肉桂是深根性樹種,選土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性良好的黃壤土為最佳,不宜在地下水位高,含沙質大的土壤中繁殖育苗。整地要全部翻耕曬田,待曬白了表土後,起畦寬1.2米,溝寬40厘米,打碎土塊,推耙平整。 2、種子處理:2-3月份,當肉桂種子果皮呈紫黑色時即可分批採收。收回的鮮果應放在水池中洗刷去果皮及果肉,之後撈起晾乾表面水分就可播種。種子不宜於陽光下曝曬和長期久放。如到市場購買則需挑新鮮飽滿果大的,買回馬上洗凈處理,晾乾下地。 3、播種方法:一畝地可播50公斤左右,可點播或撒播,種子間距約6厘米,播種後即用一層薄土覆蓋表面,淋水後直接蓋上蕨草。 4、苗期管理:播種20天後,苗長出6-7厘米高,可以揭去蕨草,搭建約1.2米高的遮蔭棚。30天後當苗芽的小葉如指頭般大時,可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以後每隔15天噴施一次。也可結合殺蟲劑、殺菌劑一起噴施。80天後,苗長出5-6片小葉時,可畝施復合肥50公斤。冬至以後,苗長至30-35 厘米高時,可揭棚架,控水控肥來曬苗,讓葉梢曬至老熟臘黃,以保證次年2-3月份移植時有高的成活率。 5、種植選地:此時是成齡樹苗,種植要選山坡地,因山坡地多為黃壤土,且土質疏鬆、深厚,利於深根性植物的生長。可種植於採收完巴戟、木薯之類作物的山地上,也可種植在退耕還林的梯田上。株距在80-100 厘米之間為宜,種下淋足水份即可。以後每季度鋤草、施肥各一次。頭三年著重施氮、磷肥促生長,第四年加施鉀肥。第五年樹高已達3-4米,直徑約10厘米時,可作第一次採收,採收後根部會長出新芽,留粗壯的2-3株,其餘則剪除。每逢冬季,除了要清除雜草之外,還需修剪下垂的側枝及病蟲枝,讓樹干挺直粗壯,確保來年豐產豐收。 6、病蟲害的防治:肉桂育苗期以防病為主,每一次噴施葉面肥都可以加殺蟲劑、殺菌劑混合噴施。移植後若出現褐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可用噴克600倍或得清3000倍噴殺。如有蛀心蟲、卷葉蟲、桂蠶等可用滅殺2000倍或馬拉硫磷1500倍噴殺。如有天牛鑽入樹干或樹枝為害的,可以用葯棉浸80%的ddvp原液塞入蛀孔,再用泥封口。 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間,要結合冬春季採收桂皮、桂枝和桂葉,把斬除的病蟲枝和脫落枝葉清出桂地,集中燒毀進行清園.
葯用價值: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葯和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葯。
⑨ 桂皮如何采割 剝桂皮怎麼分桂通和板桂
從肉桂樹幹上剝下的樹皮,經曬干後,稱為桂皮。桂皮因形狀和品質不同,又可分桂通、桂芯、板桂和油
桂等,這些都是桂皮產品的名稱。肉桂樹剝皮用的工具,各地有些差異,但大同小異,有些地方,每道工序都有專用的工具,在使用過程中
,經常要改換工具,有些地方,把剝刀根據需要設計成特殊形狀,集一刀多用的功能,在采剝過程中,一
把刀就可解決問題,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刀用鋼製成,刀咀尖,刀口凸出,刀面寬約8.5厘米,長22厘
米,有一木柄,木柄長13厘米,刀連木柄總長為35厘米,正好是「西江桂」生產桂通規定的長度,剝皮時
,先在樹干基部橫向環割一刀,深達木質部,把桂皮橫斷面切斷,用剝刀作尺,向上量35厘米,再橫向環
割一刀,然後在兩刀之間,自上往下縱割一刀,深達木質部,隨即將刀凸口插入縱縫內上下左右掀動,即
可將桂皮剝離,依次按每隔35厘米繞樹干橫向環割一刀,再縱割剝取桂皮,一般「西江桂」平均每株樹可
剝桂皮4-6段。剝下桂皮後放在曬場上曬干,如天氣好,暴曬二天即干,曬干後的桂皮捲成圓筒狀,即為
桂通產品。若選擇規格整齊,質量較好的桂通,剝去外層粗皮,即得桂芯產品。如屬喬林作業,以生產板桂或油桂,則應截取的桂皮長度為43厘米,其剝皮方法同上,剝下的桂皮還需作
不同的加工。加工板桂,從大樹剝下的桂皮中,選厚0.7厘米以上,長43厘米,寬13-15厘米的桂皮,用竹、木棍將桂
皮撐開成塊狀曬至九成干,然後縱橫堆疊,上面加重物壓緊,約一個月後完全乾燥即成。加工油桂,選皮大而厚,含油高於板桂的桂皮加工而成。油桂一般含油在3%以上,其他情況同桂通。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