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青花瓷製作方法在哪裡

青花瓷製作方法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14 02:32:08

① 青花瓷的製作工藝有哪些

1、元青花的罐瓶類的胎體多數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介面分別在底部、腹部、頸部。用泥漿粘介面,接處可見泥漿擠 壓出的痕跡,擠壓出的泥漿通常呈滾圓狀粗細不勻,個別有癱塌現像。
2、 元青花胎體外部修胎較好。有時需側視才可看出介面。內部一般不用修胎。可見介面擠壓出之泥漿余痕。有的器物將接縫擠出之泥漿抹一下即可。
3、 元青花的器物底部基本是先作平底足,然後挖足,有深矮兩種。
4、 胎底手工修制,先挖後削。手工削刀一般由外向內逆時針切削,形成螺旋痕, 中心收刀,多數留有明顯的收刀痕。不排除偶爾也有左撇子工匠,順時針切削修底的。
中心的收刀是因收刀手法不同有所差異,有的修平,有的留有突起。
5、 元代晚期曾有初步切削底足後又刮平的工藝。
因此,在有的器物底部留有螺旋和跳刀兩種痕跡。
6、 元青花有不挖足的平底器,大器和小器都有。不挖足的原因可能有多種。目前所見的平底器,絕大多數底外圈均斜削一刀。偶爾有不斜削的,估計是該器漏挖足。
7、 元青花的罐類,多數是平底淺圈足,圈足較寬,較矮,足底平整,兩面斜削。後期則足底修得較圓滑,與明初相似。
8、元青花的梅瓶多數是平底淺圈足有旋切痕跡,晚期有加刮底痕跡,
9、 玉壺春瓶及其多種加耳變形瓶圈足較高,多呈喇叭口狀,底平切,有的圈足高深。
10、 盤類圈足矮淺里外斜削,足端較窄,多不施釉。有的小盤為平底,有的大盤平底加支足。
11、碗類圈足稍高,平底兩面倒角,施釉不施釉均有。

② 用盒子製作青花瓷的方法

1.淘煉胎土。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嶺土燒製成的,天然瓷土含雜質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雜質,將來燒成的瓷器才會堅致細膩白潤。
2.制胚。淘洗好的瓷土製成各種器形晾乾的過程。
3.繪畫。等乾燥後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繪制圖案。
4.罩釉。把已經畫好紋飾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層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③ 中國的青花瓷怎麼製作的

中國的青花瓷是燒成的。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3)青花瓷製作方法在哪裡擴展閱讀: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

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④ 青花瓷 的 製作工藝流程 謝謝。

每一件青花瓷從揉泥到燒造完成,經歷幾十道工序數十個技術關鍵點,都出自一系列藝人經年累積的技藝,經歷一筆一劃的精心繪制,即使是相似的內容也每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製作工藝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於排空掉泥料中的氣泡,這樣來使泥料進一步緊致效果。如果少了這一道工序,會容易出現坯體中形有氣泡,如果坯體過於乾燥的話,在燒制的時候容易破裂變形。

⑤ 青花瓷是用什麼做成的

青花瓷做為我國國寶級的陶瓷珍品,採用以下方法製作出爐:
採石。
瓷器的制胎以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瓷石是由石英、絹雲母組含有若卜高嶺石、長石等岩石狀的復合物。瓷石和高嶺上一般為露天礦。瓷原料比較豐富,江西景德鎮、湖南、福建、山東等地都盛產瓷石。
粉碎。
因採得的礦石為不規則塊狀瓷石或高嶺土而需粉碎成末,古代原料的粉碎是利川水fiff的j法將其春細。
淘洗。
將粉碎春細後的瓷石或高嶺土倒入淘洗池中進行淘洗,經若干次雜質清除,最後瓷石或高嶺土就成了極細的白色泥漿沉澱於池底,再劃成磚狀的泥塊後,景德鎮稱這種泥塊為「不子」或「白不子」,然後就可直接上轉輪拉坯。
制坯。
將「不子」即泥塊放在轉輪上,隨著輪子的旋轉和工匠的手勢,做成各種各樣器物。大件琢器如瓶、罐、壺等,分上下兩截拉坯,然後再用胎漿水相接。
繪畫。胎制好晾乾後,用青花著色劑,即青料在瓷胎上繪出各種花紋裝飾。
上釉。
青花瓷的白色透明釉是石灰鹼釉。它是以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鈉為助溶劑的釉料,其特點是高溫私度大,不易流動,釉色光澤柔和、清澈透明。上釉有幾種不同的方法:1.拓釉,也稱塗釉。用毛筆或刷子蘸釉漿塗於畫好的器胎之表面。2.浸釉,即蘸釉。以手持器坯浸人釉漿中,借坯體的吸水性,使釉漿均勻地吸附在器體表面。3.吹釉。以竹筒一節,一端蒙上細紗布,蘸釉漿後,持向器坯的適當處,於另一端用口吹之釉沫即附於器物表面,如此反復多次,坯體就可得到厚度均勻的釉層。4.盪釉。把釉漿注入器物體內,將器物上下左右搖動,使釉漿均勻地塗於器物內表,然後再倒出多餘的釉漿。
入窯燒成。
完成上述工序後,擺放在窯爐內,經1300 °左右高溫一次燒成。

⑥ 瓷器的製作過程

瓷器的製作過程一般需要以下幾個工序煉泥,制胚,上釉,燒窯,彩繪。
瓷器的煉制一般需要以瓷石,石英石或者莫來石等為原材料,而釉則是由長石,石英,滑石,高齡土以及某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研磨而成的漿。再把釉塗在胚體表面,通過高溫加熱使其發生各種化學反應,最後形成瓷器。
練泥
練泥就是使用高領土,瓷石這種具有可塑性,且粘性較好的粘土將其磨洗,除去雜質後揉勻,慢慢的調和成製作瓷器的瓷泥。練出來的泥將在以後作為瓷胎。
制胚
其實就是利用模具或者自己動手把練出來的瓷泥變成我們所需要的外觀,比如你想要一個碗,那麼就把它捏成一個碗的形狀,想要一個花瓶就把它塑造成一個花瓶的外形,將泥胚製作好之後曬到半乾的狀態,然後再將其放到拉胚機上通過刀收取胚胎表面,以此來保證自瓷器外表光潔,最後再根據需求使用不同的材質的雕花刀在模型上刻出所需的花紋。
上釉
釉在瓷器中分為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一般釉下彩我們在家用的瓷器以及青花瓷中都能夠看到,其實就是在上釉之前將一層顏料塗在瓷胎上有了釉的保護和隔絕,能夠讓顏料的色彩長期保存,長時間把玩也不會磨損和掉色。但正是由於顏料是在釉之下,所以顏色看起來並不鮮艷。
釉上彩就是先給瓷胎塗上釉,然後放入窯裡面,燒完後再進行上色,上完色再放入低溫的爐窯中,再次進行燒結。這樣的做法主要是保證釉彩的花紋和顏色鮮艷,但是由於顏料在釉的外面,所以很容易掉色,如果將其長期置放在太陽下暴曬會導致瓷器的表面磨損嚴重,顏色也會脫落。
釉中彩,其實和釉上彩的方法差不多,塗完最後一層顏料後再在外面上一層釉,這樣出來的瓷器不僅顏色鮮亮並且不容易掉色,這才青花瓷裡面才算是上等的。
燒窯
把瓷器瓶裝入匣缽裡面,匣缽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烤麵包食用的烤箱,而這個匣缽就是瓷器制焙燒的容器,主要作用就是耐高溫,隔絕瓷器與火直接接觸,避免瓷器在燒制過程中被污染,尤其是像白瓷在斷燒的時候,極其容易沾灰。一般燒窯需要一晚上的時間,溫度始終保持在1300度左右。
彩繪
彩繪就是在已經燒成瓷的釉面上再進行繪畫,給瓷器再做一些花樣的填充,然後再將瓷器放入紅爐裡面低溫烘培,溫度保持在700度到800度之間。等完成了最後一步彩繪後,整個磁器的製作就算完成了。

⑦ 周傑倫《青花瓷》讓傳統文化再次被大家注意到,青花瓷是怎樣做出來的

中國是瓷器大國,景德鎮就是遠近聞名的“瓷都”,從這個地方出去的瓷器都是很精美的,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瓷在唐宋年間出現雛形,隨著時代的變化,在清朝時是青花瓷的巔峰時期。當年歌手周傑倫的一首《青花瓷》火遍大江南北,那麼就會有人問周傑倫《青花瓷》讓傳統文化再次被大家注意到,青花瓷是怎樣做出來的?青花瓷是燒制而成,是由含氧化鈷的鈷礦作為原料,在瓷身上畫上紋飾而成。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青花瓷凝聚了中國美和藝術,青花又意味著純凈高端,典雅。走出國門受到世界上愛寶人士的喜歡,這樣有魅力的,具有收藏價值的瓷器怎麼能不叫人“為之歡喜”呢。

⑧ 手工青花瓷怎麼做

青花瓷和其他瓷器的工序一樣,只是彩繪的時候用的是青花釉料(蘇麻離青)。


關於陶瓷製作工序:


拉坯——把坯泥置於轆轤(即輪上),借轆轤旋轉之力,用雙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這是我國陶瓷器生產的傳統方法,這一陶瓷工藝過程稱為拉坯。盤、碗等圓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時,置於轆轤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潔,厚薄均勻,這道工序稱為利坯。


挖足——圓器拉坯時器底留下一個3寸長的泥靶(柄),然後挖成器的底足,這道工序稱為挖足。

底款乾隆粉彩重工·高仿九龍公道杯


泥條盤築——陶器成型的一種原始陶瓷工藝方法。製作時先把泥料搓成長條,然後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向上盤築成型,再用手或簡單的工具將里外修飾抹平,使之成器。用這種方法製成的陶器,內壁往往留有泥條盤築的痕跡。


輪制——用輪車製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製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於土內,上有樞紐,便於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施轉,利用輪車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製法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製作的器物器形規整,厚薄一致。


仰燒——瓷器燒成的一種工藝方法。匣缽內放置墊餅或耐高溫的細砂,器物正裝焙燒,稱為仰燒。


疊燒——瓷器裝燒的一種工藝方法。即將多件器坯疊在一起裝燒,器物間隔以墊燒物。

可分為:

(1)支釘疊燒,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疊 燒,如定窯。

(3)重合疊燒或刮釉疊燒,即在器物內心(以盤碗為多)颳去一圈釉,然後將疊燒器物底足(無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層重疊,金代產品盛行此法。它的優點是產量高,成本低;缺點是器物內量一圈無釉。


覆燒——瓷器裝燒的一種工藝方法。即將瓷器覆過來裝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狀支具匣缽內焙燒,始於北宋定窯,景德鎮及東南地區青白瓷窯系也多用此法。優點是產量高,變形小;缺點是器物口沿無釉,使用不方便。


素燒——指需二次燒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窯以低溫(750~950℃左右)將器坯燒一次,稱素燒,然後,施釉再次入窯燒成。此種陶瓷工藝可增加坯體強度,提高正品率。


澀圈——瓷坯疊燒前,將器物內心颳去一圈釉,無釉處即稱「澀圈」,流行於金代和元代。


浸釉——又稱「蘸釉」,是我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時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內,使其表層


掛釉,然後取出,浸釉質量的好壞與器坯浸入時間長短與操作得當與否有直接關系。


吹釉——是我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細紗,蘸釉後用口吹,吹釉的遍數視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則3~4遍。其優點使器物內外著釉均勻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製品等多採用此種陶瓷工藝。明代景德鎮首創。


澆釉——大型器物的一種上釉工藝,是我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時兩手各執一碗或勺,舀取釉漿,向坯體上交相潑澆。


盪釉——我國傳統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時把釉漿倒入器坯內部,然後晃盪,使上下左右均勻上釉,多餘的釉漿倒出即成,這種方法適合於瓶、壺等琢器。


⑨ 古代青花瓷具體製作流程是怎麼樣的,尤其是圖案

1.淘煉胎土。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嶺土燒製成的,天然瓷土含雜質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雜質,將來燒成的瓷器才會堅致細膩白潤。
2.制胚。淘洗好的瓷土製成各種器形晾乾的過程。
3.繪畫。等乾燥後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繪制圖案。
4.罩釉。把已經畫好紋飾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層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燒制。將罩釉後的瓷胚經高溫燒制,釉下的青花料就呈現出美麗的藍色。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燒成後瓷器表明的紋飾呈現棕色而不是藍色。

閱讀全文

與青花瓷製作方法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8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8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2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0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6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7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3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7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5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8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6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