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獅駝嶺陰陽二氣決
樓主你好。
我個人就是ST。
我到現在,陰陽二氣訣還是0級。因為他下麵包含定心術和魔息術。
但是這2個技能完全無用,技能本身又不加屬性,所以完全沒必要點。
我個人的做法是把回SM點到了130. 畢竟這個還要增加躲避呢
『貳』 神話傳說中的陰陽二氣是什麼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叄』 中醫怎樣解釋陰陽二氣關系的
一談到中醫,很多人就會產生一種想法,這是一群看風水的在給人看病。因為中醫在診病時候總愛參照陰陽五行來推斷治療。這就給人形成了一種偽科學的意識。其實這些是對中醫的誤解,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陰陽是個抽象的概念。《黃帝內經》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陰陽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陰陽,而陰或陽之中又可再分出陰陽,可以一直劃分下去。《黃帝內經》中《素問·陰陽離合論》就說過:「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陰陽互相依存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的最初含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 陰陽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陽其實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無處不在、對立統一的,是一種雙邊關系。 陰陽學說在中醫里的應用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系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人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的協調關系的結果。如果以功能與物質相對而言,則功能屬於陽,物質屬於陰,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就是對立統一關系的體現。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系,也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使機體的物質、功能之間保持著相對的陰陽協調關系,疾病的發生及其病理過程,則是因某種原因使陰陽失去了協調所導致的。 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與功能,包括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和邪氣均可用陰陽區分其屬性;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斗爭,可用陰陽的消長失調(即偏盛偏衰)來概括說明。 人體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如內熱很重的人當然應該屬於陽證,可是熱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手腳發涼(中醫稱為熱厥);而體內陽虛大寒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現發熱、煩躁、臉紅等表現。 4.用於疾病的診斷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於陰陽失調,所以任何疾病,盡管它的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千變萬化,但都可以用陰或陽來加以概括說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是說診斷水平高的醫生,看人的面色、舌苔、號脈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先確定陰陽哪個地方失調了,為何失調了。 在辨證方面,雖然中醫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表、實、熱屬陽;里、虛、寒屬陰。陰陽是可大可小的,大的話可以概括整個病症是屬於陰證還是陽證,小的話則可以分析四診中一個具體的脈證。無論望、聞、問、切四診,都應以分別陰陽為首務,只有掌握陰陽的屬性,才能在辨證中正確地區別陰陽。 5.用於養生與治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就是說醫生看病也好,給人養生調理也好,根本目的都是細心分析陰陽的失衡點,來調理使身體歸於陰陽平衡。陰陽學說用以指導疾病的治療,一是確定治療原則,二是歸納葯物的性能。 用陰陽學說來指導養生和疾病的治療,可以確定其原則。 陰陽偏勝,也就是陰或陽的一方偏盛,為有餘之證。由於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陽熱盛易於損傷陰液。陰勝則陽病,陰勝則寒,陰寒盛易於損傷陽氣。如果陰或陽偏勝而其相應的一方並沒有構成虛損時,就可以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如果其相對一方有偏衰時,則當兼顧其不足,配合以扶陽或益陰的方法。陽勝則熱屬於實熱證,應該用寒涼葯來制約其陽,治熱以寒,也就是「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於寒實證,應該用溫熱葯來制約其陰,治寒以熱,也就是「寒者熱之」。因二者都屬於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餘」,即「實者瀉之」。比如,陽太盛就是熱、火,就要用連翹、菊花、蓮子心甚至黃連、大黃等來清熱瀉火;陰太盛了就變成寒,就要用丁香、乾薑、小茴香、花椒,甚至是附子、肉桂等來溫里去寒。 陰陽就是個代號,是相對的,是用來解釋自然界現象和人體組織時的一種歸類方法,不能絕對化,更不能生拉硬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一元論;陰陽學說是二元論,講的是一對一的雙邊關系。中醫調理、治病、養生其實就是從關系論出發,調理人與自然、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之間的關系。
『肆』 清濁的天地陰陽二氣
5.清氣與濁氣。引申以喻天地陰陽二氣。《文選·左思<魏都賦>》:「夫泰極剖判,造化權輿,體兼晝夜,理包清濁。」 李善 註:「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周五聲調曲·宮調曲之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
『伍』 《莊子》是如何認為「陰陽二氣」的
《莊子》認為宇宙之中,形之最大者為天地,氣之最大者為陰陽。「大明之上」是「至陽之原」,「窈冥之門」是「至陰之原」。「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而有萬物。人亦「受氣於陰陽」,「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正由於此,人體內部作為一個小宇宙,也有陰陽二氣,為人應該「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陸』 為什麼天地之間有陰陽二氣
有陽即有陰.
正所謂有正必有反.
每個事物都是對立的.
『柒』 中醫陰陽二氣指什麼
中醫認為世界是由陰陽二氣所化生的,所以萬事萬物無不具有陰陽二氣的特性。總之萬物皆含陰與陽!《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父母,變化之綱紀,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陰陽學說的具體說明
『捌』 西周的陰陽二氣的含義是什麼
西周的陰陽二氣的含義是什麼?
根據《國語·周語》記載,虢文公勸周宣王舉行籍田之禮後,有“陽痹憚發,土氣震發”“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周幽王二年 地震 時,伯陽父說:“陽伏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
從這些文字記錄中我們能夠看出,在西周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用陰陽來解釋天文地理現象了。
《老子》一書中說:“萬物負陰可抱陽,沖氣以為和”,指的也是陰陽二氣。
陰陽被認為是構成宇宙的基礎,世界萬物均可用陰陽解釋。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正如《列子·天瑞》中所說:“天地之道,非陰則陽”是古人常有的宇宙觀。
『玖』 中醫所言陰陽二氣指什麼如何平衡身體陰陽二氣
陰陽不平衡,即身體免疫力下降,會生病.
人體陰陽是每時每刻發生變化的,不是靜止不變的。以人來看,剛出生的小孩屬於純陽之體,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不容易生病,即使有病好的也快。慢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趨於陰陽平衡,所以中年人的體質是最好的,最後步入晚年,這時陰盛陽衰,所以老年人多是滋陰部腎為主。
以天來看,白天屬於陽,夜晚屬於陰,白天機體功能強盛,而夜晚機體功能容易減弱,需要休息。
一般而言,自身活動是不會造成陰陽平衡的失調。只有在病理情況下,邪氣侵襲人體五臟六腑,造成某一臟器功能失調,才會發生陰陽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