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氏殺菌的步驟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鍾。這種方法目前在廣東較少使用。採用這一方法,可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效率可達97.3%-99.9%,經消毒後殘留的只是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以及芽孢等,但這些細菌佔多數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對人無害反而有益健康。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殺菌的基本原則是,能將病原菌殺死即可,溫度太高反而會有較多的營養損失。
2. 巴氏消毒的方法及步驟。
什麼是巴氏消毒?
牛奶巴氏消毒法是法國人巴斯德於1865年發明,經後人改進,用於徹底殺滅啤酒、酒、牛奶、血清白蛋白等液體中病原體的方法,也是現世界通用的一種牛奶消毒法。
巴氏消毒的目的是殺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有害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菌)。在巴氏消毒法發明前,歐洲因喝生牛奶或吃乳製品而染結核病的人不計其數。由於當時還未發明抗菌素,因此,因結核病而死的人也是不計其數。但自從巴氏消毒法廣泛應用以後,因喝牛奶而染此病的人已很少見。但現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的人喜歡喝生牛奶,比如我國的內蒙。據科學家調查,在內蒙牧民肺結核病人中,有10.6%的患者有喝生牛奶的習慣。
巴氏消毒法還用於消毒啤酒、白酒等東西,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叫干啤;不經巴氏消毒,只能凍藏保鮮的啤酒就是生啤。
巴氏消毒的原理是什麼?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菌繁殖越慢;溫度越高,繁殖越快。但溫度太高,細菌就會死亡。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和耐熱、耐冷能力。巴氏消毒其實就是利用病原體不是很耐熱的特點,用適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處理,將其全部殺滅。但經巴氏消毒後,仍保存小部分無害或有益、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巴氏消毒的方法有幾種?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鍾。這種方法目前在廣東較少使用。採用這一方法,可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效率可達97.3%-99.9%,經消毒後殘留的只是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以及芽孢等,但這些細菌佔多數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對人無害反而有益健康。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殺菌的基本原則是,能將病原菌殺死即可,溫度太高反而會有較多的營養損失。
3. 巴氏消毒原理
把被消毒的物品把加熱到61.1~65.6攝氏度之間,作用30分鍾。由於巴氏消毒法所達到的溫度低,故達不到滅菌的程度。但是它可使布氏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致病微生物死亡,可以使細菌總數減少90%-95%,故能起到減少疾病傳播,延長物品的使用時間的作用。
由於它消毒時的溫度不高,較少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且方法簡單。在農村家庭中可用於牛奶、嬰幼兒食用的人乳、合成食物及醬油等調味品的消毒。
巴氏消毒最先用於牛奶的殺菌,其目的是殺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有害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菌)。
在巴氏消毒法發明前,由於當時還未發明抗菌素,但現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的人喜歡喝生牛奶,比如我國的內蒙。據科學家調查,在內蒙牧民肺結核病人中,有10.6%的患者有喝生牛奶的習慣。
巴氏消毒法還用於消毒啤酒、白酒等東西,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叫熟啤,為普通啤酒;不經巴氏消毒,只能凍藏保鮮的啤酒就是生啤。
參考鏈接:網路-巴氏消毒
4. 什麼是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即巴氏滅菌法,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常常被廣義地用於定義需要殺死各種病原菌的熱處理方法。
原理:巴氏殺菌是將混合原料加熱至68~70℃,並保持此溫度30min以後急速冷卻到4-5℃。因為一般細菌的致死點均為溫度68℃與時間30min以下,所以將混合原料經此法處理後,可殺滅其中的致病性細菌和絕大多數非致病性細菌;混合原料加熱後突然冷卻,急劇的熱與冷變化也可以促使細菌的死亡。
作用:巴氏殺菌在較低溫度、較短時間內處理食品,最大限度地使食品的色、香、味以及營養成分免受高溫長時間處理的破壞。一般經過巴氏殺菌的食品仍會含有許多能夠生長的微生物,通常每毫升或每克中有幾千個活菌,比商業殺菌的產品的貯藏期有所縮短。
(4)巴氏殺菌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通常情況下,巴氏殺菌奶要求原料奶的細菌總數比UHT乳要低,因為兩者工藝不同。一方面巴氏殺菌奶的滅菌效率低於高溫滅菌奶,所以對細菌總數要求更嚴一些。另一方面由於UHT加工過程中超高溫會使牛乳產生一定的「焦糊味」,會掩蓋奶本來的風味。
當總菌數達到200萬/ml,牛奶吸收的異味和細菌產生的異味,已經大大改變了牛奶的風味,巴氏滅菌並不能去除這些異味,而經過超高溫處理之後,產生的「焦糊味」足以掩蓋奶本身的異味。
參考資料:網路-巴氏滅菌法
5. 求巴氏殺菌工藝流程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菌繁殖越慢;溫度越高,繁殖越快。但溫度太高,細菌就會死亡。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和耐熱、耐冷能力。巴氏消毒其實就是利用病原體不是很耐熱的特點,用適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處理,將其全部殺滅。但經巴氏消毒後,仍保留了小部分無害或有益、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當今使用的巴氏殺菌程序種類繁多。「低溫長時間」(LTLT)處理是一個間歇過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廠用來生產一些乳酪製品。「高溫短時間」(HTST)處理是一個「流動」過程,通常在板式熱交換器中進行,如今被廣泛應用於飲用牛奶的生產。通過該方式獲得的產品不是無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儲存和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冷藏。「快速巴氏殺菌」主要應用於生產酸奶乳製品。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巴氏高溫消毒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鍾。採用這一方法,可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效率可達97.3%~99.9%,經消毒後殘留的只是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以及芽孢等,但這些細菌多數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對人無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殺菌的基本原則是,能將病原菌殺死即可,溫度太高反而會有較多的營養損失。
6. 巴氏殺菌及操作及注意事項,有什麼哦或是哪裡能找到
巴氏滅菌法(pasteurization),亦稱低溫消毒法,冷殺菌法,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現在常常被廣義地用於定義需要殺死各種病原菌的熱處理方法。 巴氏滅菌法的產生來源於巴斯德解決啤酒變酸的問題。當時,法國釀酒業面臨著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啤酒在釀出後會變酸,根本無法飲用。而且這種變酸現象還時常發生。巴斯德受人邀請去研究這個問題。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發現使啤酒變酸的罪魁禍首是乳酸桿菌。營養豐富的啤酒簡直就是乳酸桿菌生長的天堂。採取簡單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殺死乳酸桿菌的,但是,這樣一來啤酒也就被煮壞了。巴斯德嘗試使用不同的溫度來殺死乳酸桿菌,而又不會破壞啤酒本身。最後,巴斯德的研究結果是:以50~60℃的溫度加熱啤酒半小時,就可以殺死啤酒里的乳酸桿菌,而不必煮沸。這一方法挽救了法國的釀酒業。這種滅菌法也就被稱為「巴氏滅菌法」。 主要原理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菌繁殖越慢;溫度越高,繁殖越快。但溫度太高,細菌就會死亡。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和耐熱、耐冷能力。巴氏消毒其實就是利用病原體不是很耐熱的特點,用適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處理,將其全部殺滅。但經巴氏消毒後,仍保留了小部分無害或有益、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編輯本段現行方法 當今使用的巴氏殺菌程序種類繁多。「低溫長時間」(LTLT)處理是一個間歇過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廠用來生產一些乳酪製品。「高溫短時間」(HTST)處理是一個「流動」過程,通常在板式熱交換器中進行,如今被廣泛應用於飲用牛奶的生產。通過該方式獲得的產品不是無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儲存和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冷藏。「快速巴氏殺菌」主要應用於生產酸奶乳製品。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巴氏高溫消毒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鍾。採用這一方法,可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效率可達97.3%~99.9%,經消毒後殘留的只是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以及芽孢等,但這些細菌多數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對人無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殺菌的基本原則是,能將病原菌殺死即可,溫度太高反而會有較多的營養損失。 主要應用 主要為牛奶的一種滅菌法,既可殺死對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又可使乳質盡量少發生變化。也就是根據對耐高溫性極強的結核菌熱致死曲線和乳質中最易受熱影響的奶油分離性熱破壞曲線的差異原理,在低溫下長時間或高溫下短時間進行加熱處理的一種方法。其中,在60℃以下加熱30分鍾的方式,作為低溫滅菌的標准,早為世界廣泛採用。利用高溫處理,雖對乳質多少有些影響,但可增強滅菌效果,這種方法稱為 高溫滅菌 (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熱20分鍾。巴氏滅菌法除牛奶之外,也可應用於發酵產品。 巴氏滅菌機 通常,市場上出售的袋裝牛奶就是採用巴氏滅菌法生產的。工廠采來鮮牛奶,先進行低溫處理,然後用巴氏消毒法進行滅菌。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袋裝牛奶通常可以保存較長時間。當然,具體的處理過程和工藝要復雜的多,不過總體原則就是這樣。 需要指出的是,喝新鮮牛奶(指剛剛擠出的牛奶)反而是不安全的,因為它可能包含對我們身體有害的細菌。另一點是,巴氏消毒法也不是萬能的,經過巴氏消毒法處理的牛奶仍然要儲存在較低的溫度下(一般<4℃),否則還是有變質的可能性。因此市場上很多出售袋裝牛奶的方法是很不規范的。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種, 英國 、 澳大利亞 、 美國 、 加拿大 等國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態奶80%以上,品種有 全脫脂 、 半脫脂 或 全脂 的。在美國市場上,實際幾乎全是巴氏消毒奶,而且是大包裝(1升、2升、1加侖)的,市民上超市一次就買夠一個星期喝的鮮奶。市場很少有滅菌純牛奶賣,有的小城鎮根本買不到。 巴氏消毒純鮮奶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營養與天然風味,在所有牛奶品種中是最好的一種。其實,只要巴氏消毒奶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細菌的繁殖就非常慢,牛奶的營養和風味就可在幾天內保持不變。
7. 什麼是巴氏殺菌
巴氏殺菌,即低溫消毒,就是利用較低的溫度(一般在60~82℃)在一定時間內,對食品進行加熱處理,達到殺死微生物營養體的目的。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
這是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於1862年發明的消毒方法,主要用於牛奶上,殺滅牛奶里含有的病菌。
還可用於消毒啤酒、白酒等,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叫熟啤,為普通啤酒;不經巴氏消毒,只能凍藏保鮮的啤酒就是生啤。
(7)巴氏殺菌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主要原理
巴氏殺菌是將混合原料加熱至68~70℃,並保持此溫度30分鍾以後急速冷卻到4-5℃,因為一般細菌的致死點均為溫度68℃與時間30分鍾以下。
所以,將混合原料經此法處理後,可殺滅其中的致病性細菌和絕大多數非致病性細菌。混合原料加熱後突然冷卻,急劇的熱與冷變化也可以促使細菌的死亡。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菌繁殖越慢;溫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8℃-37℃),但溫度太高,細菌就會死亡。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和耐熱、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實就是利用病原體不是很耐熱的特點,用適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處理,將其全部殺滅。但經巴氏消毒後,仍保留了小部分無害或有益、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8. 如何進行巴氏滅菌
巴氏滅菌法Pasteurization
主要為牛奶的一種滅菌法,既可殺死對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又可使乳質盡量少發生變化。也就是根據對耐高溫性極強的結核菌熱致死曲線和乳質中最易受熱影響的奶油分離性熱破壞曲線的差異原理,在低溫下長時間或高溫下短時間進行加熱處理的一種方法。其中,在60℃以下加熱30分鍾的方式,作為低溫滅菌的標准,早為世界廣泛採用。利用高溫處理,雖對乳質多少有些影響,但可增強滅菌效果,這種方法稱為高溫滅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熱20分鍾。巴氏滅菌法除牛奶之外,也可應用於發酵產品。
通常,我們有兩種做法(說法可能略有出入),一是在61.7℃~62.8℃下加熱30分鍾(低溫長時間處理),二是在71.6℃或更高溫度下加熱15分鍾(高溫短時間處理)。如果加壓,一般效果會更好。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還使用超高溫滅菌法(高於100℃,但是加熱時間很短,對營養成分破壞小)對牛奶進行處理。經過這樣處理的牛奶的保質期更長。我們看到的那種紙盒包裝的牛奶大多是採用這種方法。
http://ke..com/view/470550.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