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身體形態的評價方法
一 概述
人體形態學的評定內容:
⑴ 體格評定: 身高、體重、胸圍、肢體長度和圍度
⑵體型評定: 內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壯型) 、外胚型(瘦小型)
⑶身體成分評定:皮膚、脂肪、肌肉、骨骼及內臟器官
⑷身體姿勢評定
在現在的康復評定中,主要以身體姿勢評定為主,所以下面就主要論述一下身體姿勢的評定的內容及方法。
二 身體姿勢的評定
身體姿勢是指身體各部在空間的相對位置,它反映人體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神經系統等各組織間的力學關系。
正確的身體姿勢應具備如下條件:具有能使機體處於穩定狀態的力學條件;肌肉為維持正常姿勢所承受的負荷不大;不妨礙內臟器官功能;表現出人體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身體姿勢。
評定人體姿勢時,通常採用鉛垂線進行觀察或測量。所謂鉛垂線,是將鉛垂或其他重物懸掛於細線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線被稱為鉛垂線,它與水平面相垂直。姿勢正常時,鉛垂線與一系列或若干個標志點在同一條直線上。
(一) 後面觀
1.正常所見 正常人跟骨底與跟腱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雙側內踝在同一高度,脛骨無彎曲,雙側腘窩在同一水平線上,大粗隆和臀紋同高,雙側骨盆同高,脊柱無側彎,雙側肩峰,肩胛下角平行,頭頸無側傾或旋轉。
2.檢查方法與內容
(1)鉛垂線通過的標志點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雙膝關節內側中心 雙踝關節內側中心
(2)觀察內容 從足部觀察開始,足有無內外翻畸形,扁平足;雙側脛骨是否同高,脛骨是否彎曲:膝關節有無內外翻,雙側腓骨頭高度是否一致;雙側股骨大轉子高度是否同高;觀察骨盆,雙側髂嵴是否在同一高度;脊柱有無側彎;雙側肩胛骨是否與脊柱距離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側呈翼狀;頭頸部有否側偏,旋轉或向前。
(二)正面觀
1.正常所見 雙足內側弓對稱;髕骨位於正前面,雙側腓骨頭,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對稱,肩峰等高,斜方肌發育對稱,肩鎖關節,鎖骨和胸鎖關節等高並對稱。頭頸直力,咬頜正常。
2.檢查方法與內容 從足部開始觀察,有無足內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脛骨有無彎曲,腓骨頭髕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張,膝外翻。手放在雙側髂棘上觀察骨盆是否對稱。如果脊柱側彎,觀察肋弓,旋轉的角度和側方隆起。肩鎖和胸鎖關節是否等高。頭頸部有無向前或傾斜等。
(三) 側面觀
1.正常所見 足縱弓正常,膝關節0度到五度屈曲,髖關節0度,骨盆無旋轉。正常人脊柱從側面觀察有四個彎曲部位,稱為生理性彎曲。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有較明顯的前凸;骶椎則有較大幅度的後凸。頭,耳和肩峰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
2.檢查方法與內容
(1)鉛垂線通過的標志點 外耳孔一肩峰一大轉子,膝關節前面(骸骨後方)一外踩前約
2cm。
(2)觀察內容 足縱弓有否減小,踝關節有無跖屈攣縮;膝關節是否過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後上棘的位置關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後傾或髖骨向後旋轉;若髂後上棘高,則提示骨盆前傾或髖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推彎曲有否增大,軀干是否向前或向後彎曲,背部變圓、變平或駝背;頭是否向前伸。
四記錄結果與分析
記錄上述觀察所見。將垂線與標志點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測量,量化後填人評定表格。
姿勢的對線發生改變繼發於結構畸形、關節退變、關節不穩、重力的改變、不良姿勢習慣或疼痛等。脊柱發育畸形、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變正常的姿勢;胸部結核可致脊椎後凸增加,形成駝背畸形;由於髖關節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側彎過多,可造成側突畸形。不同側面的觀察所見及分析參見表5—5。
三、注意事項
1.檢查項目的選擇要有針對性 人體形態學測量的內容較多,檢查時應根據疾病、障礙
的診斷對相關的內容予以詳盡的記錄,如與小兒發育有關的疾病應對小兒身長、身長中點、小兒坐高、頭圍、胸圍、體重等進行測量。而對肢體水腫的患者則應重點測量肢體的周徑等.
2.測量應按規定的方法操作 測量方法不正確會直接影響測量結果的精確性。為了使
評定難確、客觀,治療師必須熟悉各人體解剖的體表標志,嚴格按照測量的方法進行操作:
3.向被測量者說明測量目的和方法,以獲得充分配合。
4.使用儀器測量時.每次測量前應對儀器進行校正。使用皮尺進行測量時,應選擇無伸
縮性的皮尺。
5.被測量者著裝以寬松、不厚重為原則,被測量部位應充分暴露。
6.在測量肢體周徑或長度時,應作雙側相同部位的對比以保證測量結果可靠。重復測量時,測量點應固定不變。
7.評定表格設計科學,記錄方法嚴格統一 為了防止遺漏,應對不同障礙診斷設計出不
同的評定表格,如對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身體重心線的測量與記錄;對截肢的患者應詳細填寫截肢殘端評定表。並且對評定表的諸項予以認真填寫,以便動態觀察患者指標的變化,為調整康復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Ⅱ 腿圍的測量方法
人體形態指標之一。人體腿部圍度的大小,分大腿圍和小腿圍(腿肚圍)。它反映人體腿部肌肉發育水平及發達程度。測量大腿圍時,被測者兩腿開立同肩寬,檢測者在其側面將軟帶尺置於被測者臀股皺襞下水平環繞大腿一周計量。測量小腿圍(腿肚圍)時,姿勢同上,檢測者將帶尺在小腿最粗壯處以水平位繞其一周計量、測量單位為厘米(cm),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測量誤差不得超過0.5cm。
Ⅲ 按照人體形態分可分為哪四大形態
按照人體形態分分為四大形態如下:
1、體格評定: 身高、體重、胸圍、肢體長度和圍度
2、、體型評定: 內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壯型) 、外胚型(瘦小型)
3、身體成分評定:皮膚、脂肪、肌肉、骨骼及內臟器官
4、身體姿勢評定:在如今的康復評定中,主要以身體姿勢評定為主,所以下面就主要論述一下身體姿勢的評定的內容及方法。
人體形態測量是體育測量內容之一。為應用規范測具和儀器對人體體型、體態和結構進行的測量。正常所見 雙足內側弓對稱;髕骨位於正前面,雙側腓骨頭,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對稱,肩峰等高,斜方肌發育對稱,肩鎖關節,鎖骨和胸鎖關節等高並對稱。頭頸直力,咬頜正常。
檢查方法與內容 從足部開始觀察,有無足內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脛骨有無彎曲,腓骨頭髕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張,膝外翻。手放在雙側髂棘上觀察骨盆是否對稱。如果脊柱側彎,觀察肋弓,旋轉的角度和側方隆起。肩鎖和胸鎖關節是否等高。頭頸部有無向前或傾斜等。
(3)形態測量法測量足形的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檢查項目的選擇要有針對性 人體形態學測量的內容較多,檢查時應根據疾病、障礙的診斷對相關的內容予以詳盡的記錄,如與小兒發育有關的疾病應對小兒身長、身長中點、小兒坐高、頭圍、胸圍、體重等進行測量。而對肢體水腫的患者則應重點測量肢體的周徑等.
2、測量應按規定的方法操作 測量方法不正確會直接影響測量結果的精確性。為了使評定難確、客觀,治療師必須熟悉各人體解剖的體表標志,嚴格按照測量的方法進行操作。
3、向被測量者說明測量目的和方法,以獲得充分配合。
4、使用儀器測量時.每次測量前應對儀器進行校正。使用皮尺進行測量時,應選擇無伸縮性的皮尺。
Ⅳ 測量宇宙幾何形態方法的解釋
宇宙不能用平直和彎曲形容。也不能簡單的用大小,多少,長短來形容。因為宇宙是由空間和時間組成的,還可能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說宇宙是平直的其實是只看到了宇宙空間的部分,是片面的。最基本的連時間都沒考慮進去。
(2003年,美國宇航局為此專門發射了一顆衛星 WMAP 。結果發回的數據完全符合理論計算結果。這就直接證明了我們的宇宙是平直的。)
他只考慮了距離,也就是空間,沒有考慮時間,不管試驗結果是什麼都是不正確的。我們要考慮宇宙,首先要跳出時間,就好像我們要了解地球是圓的,只有離開地球,在太空中才能看到它真面目一樣。以前在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之前,人們都以為地球是方的,他們不相信地球是圓的,他們的理由是,如果地球是圓的,地球另一面的人豈不是腳向上?他們不理解,他們覺得可笑,其實他們才是值得可笑的。
現在很多人一直在考慮宇宙,但是一直在時間之內,所以非常可笑,還在這發表大論,也很氣人!!
Ⅳ γ測量方法
γ測量是利用儀器測量地表岩石或覆蓋層中放射性核素放出的γ射線,並根據射線強度或能量的變化,發現γ異常或γ射線強度(或能量)增高地段,以尋找鈾礦床或解決其他地質問題的一種天然核輻射測量方法。
γ測量可在地面、空中和井中進行,按測量的物理量的不同,可分為γ總量測量和γ能譜測量兩類。γ總量測量簡稱γ測量,是一種積分γ測量,記錄的是鈾、釷、鉀放出的γ射線的總照射量率,但無法區分它們。γ能譜測量是一種微分γ測量,記錄的是特徵能譜段的γ射線照射量率,並進而確定岩石中鈾、釷、鉀的含量,故解決的地質問題更廣泛。
12.1.1 地面γ測量
12.1.1.1 γ射線照射量率的計算
γ輻射儀在地表測得的γ射線照射量率與地質體的形態、規模、放射性核素含量、γ射線譜成分、蓋層特點及測量條件等因素有關。下面僅對一些簡單模型進行討論,以便了解地質體周圍γ射線照射量率分布的基本特徵。
(1)點源的γ射線照射量率
設點狀γ源處於均勻介質中,則介質內部距離點源R(cm)處的γ射線照射量率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m為點源中放射性物質的質量(g);μ為介質對γ射線的吸收系數(cm-1);K為伽馬常數,數值上它等於對γ射線無吸收的情況下,距質量為1 g的點源1 cm處的γ射線的照射量率。鈾、鐳、釷、鉀的K值分別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用不同類型儀器測量時,K值稍有變化。
當點源產生的γ射線通過幾種不同介質時,距點源R處的γ射線照射量率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μi為第i種介質對γ射線的吸收系數(cm-1),Ri為γ射線通過第i種介質的距離(cm)。
(2)圓台狀岩體上的γ射線照射量率
如圖12-1所示,有一高為 l、上底半徑為 R 的圓台狀岩體出露地表,其密度為ρ,放射性核素質量分數為 w,岩石對γ射線的自吸收系數為μ,空氣對γ射線的吸收系數為μ0,則圓台體內放射性物質質量為 dm 的體積元 dV 在高度為H 的P 點處產生的γ射線照射量率為
圖12-1 圓台狀岩體上γ射線照射量率的計算參數
勘查技術工程學
取P為球坐標的原點,將dm=wρdV,dV=r2sinφdrdφdθ代入上式,並對整個體積積分,則
勘查技術工程學
由於r1-r0=lsecφ,r0=Hsecφ,故上式變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對(12.1-4)式中的積分,可引入金格函數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t=xsecφ。金格函數是比指數函數e-x衰減得更快的列表函數(見表12-1)。當x→0時,Φ(x)→1;x→∞時,Φ(x)→0。可以證明
表12-1 金格函數表
勘查技術工程學
將(12.1-5)式代入(12.1-4)式(x=μ0H或x=μl+μ0H),則圓台體在空中任一點P產生的γ射線照射量率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φ0為P點對圓台上底半徑的張角,且有
勘查技術工程學
如果圓台厚度為無限大(l→∞),則(12.1-6)式變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地面測量中,儀器探頭緊貼地面移動,可認為H→0,則上式簡化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容易證明,觀測點P對圓台所張的立體角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於是,(12.1-8)式可寫成
勘查技術工程學
(12.1-9)式表明,對於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勻的同一放射岩層,觀測點對岩體所張的立體角不同,會對地面γ測量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如圖12-2所示,在狹縫中測得的γ射線照射量率高於平坦表面的照射量率,而在微地形凸出部分的頂部測到的γ射線照射量率就更低。所以,地面γ測量中應注意微地形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一般應記錄平坦表面上的測量數據。
圖12-2 不同立體角對γ測量的影響
(3)半無限岩層上的γ射線照射量率
對於體積半無限大的岩層,l→∞,R→∞,φ0→π/2。因此(12.1-6)式中cosφ0→0,Φ(μl+μ0H)→0,此時離地面H高度上P點的γ射線照射量率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可見P點的γ射線照射量率將隨高度的增加按金格函數規律衰減。
地面測量中,在岩層表面任一點,H→0,Φ(μ0H)→1,此時γ射線照射量率達到極大值
勘查技術工程學
(4)半無限大岩層上有覆蓋層時的γ射線照射量率
設非放射性覆蓋層厚度為h,覆蓋層對γ射線的吸收系數為μ1,則用與推導(12.1-10)式類似的方法,可求得覆蓋層表面上任一點的γ射線照射量率
勘查技術工程學
上式表明,無限大岩體覆蓋層上的γ射線照射量率隨覆蓋層厚度增加而按金格函數規律衰減。蓋層物質的密度不同,γ射線照射量率的衰減程度也不相同。蓋層密度越大,吸收的γ射線越多,照射量率衰減得越快。
12.1.1.2 地面γ輻射儀
地面γ測量使用的輻射儀由γ探測器和記錄裝置組成。最常用的γ探測器是閃爍計數器,它由閃爍體(熒光體)和光電倍增管組成,其功能是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圖12-3)。當射線射入閃爍體時,使它的原子受到激發,被激發的原子回到基態時,將放出光子,出現閃爍現象。這些光子打擊在光電倍增管的光陰極上,產生光電效應而使光陰極放出光電子,再經光電倍增管中各倍增電極的作用,使光電子不斷加速和增殖,最後形成電子束,在陽極上輸出一個將初始光訊號放大了105~108倍的電壓脈沖。輻射射線強,單位時間產生的脈沖數目多;輻射粒子的能量大,脈沖的幅度也大。因此,閃爍計數器既可測量射線的強度,又可測量射線的能譜。
圖12-3 閃爍計數器工作原理圖
閃爍體可分為無機閃爍體(NaI、CsI、ZnS等)和有機閃爍體(蒽、聯三苯等)兩大類。常用的NaI(Tl)晶體是在碘化鈉晶體中滲入鉈作激活劑,使晶體發出可見光,並防止光被晶體自身吸收。由於晶體發光時間僅為10-7s,因而最大計數率可達105 cps。測量γ射線要使用大體積晶體,而測量X射線則使用薄晶體(厚度1~2 mm)。
輻射儀的記錄裝置由一套電子線路組成,閃爍計數器輸出的電壓脈沖經放大、甄別(選擇一定幅度的脈沖)、整形(將不規則脈沖變成矩形脈沖)和計數後,由線路的讀數部分顯示出來。
12.1.1.3 地面γ測量工作方法
地面γ測量一般應布置在地質條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條件對成礦有利的地段。在地形切割、水系發育、露頭良好、覆蓋層較薄,並有機械暈和鹽暈發育的地區進行γ測量最為有利。
地面γ測量可分為概查、普查和詳查三個階段,各階段的工作比例尺和點線距如表12-2所示。概查在從未做過γ測量或勘查程度較低的地區進行,概查的工作比例尺為1∶1萬~1∶5萬,目的是為下一步工作圈出遠景區;普查一般在概查階段所選的遠景區內進行,其工作比例尺為1∶2.5萬~1∶1萬,其任務是研究工作地區的地質構造特徵,尋找異常點、異常帶,研究它們的分布規律,解釋異常的成因,為詳查圈定遠景地段;詳查在選定的遠景地段或礦區外圍進行,採用1∶5000~1∶1000的工作比例尺,其任務是查清已發現異常的形態、規模、強度、賦存的地質條件、礦化特徵等,以便對異常進行評價,為深部揭露提供依據。
表12-2 γ測量精度及點線距要求
概查和普查都採用路線測量方法,γ測量路線應與地質測量路線一致。觀測採用連續測量方式,以穿越地層和構造走向為主,發現岩性變化、構造帶及破碎帶等地質現象時,可沿走向適當追索。為保證測線兩側范圍不漏掉異常,實測路線可以是曲折的。詳查採用面積測量方法,按選定比例尺預先布置測網,測線應盡量垂直穿過欲探測的地質體。
工作時,γ探測器應放在較平坦的地方測量,以避免微地形影響。測點附近的地質情況應予記錄,遇到有利層位,或岩性、構造和底數有明顯變化時,應適當加密測點。
用γ輻射儀測量時,所記錄的γ射線照射量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可表示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其中:是測點附近岩石或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產生的γ射線照射量率;是宇宙射線產生的γ射線照射量率;是儀器底數;,為儀器的自然底數。
由於宇宙射線的照射量率隨地區緯度、海拔高度和晝夜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儀器底數也受探測器內放射性核素含量、儀器受污染程度、儀器雜訊強度和假脈沖數,以及儀器使用時間長短的影響。因此,輻射儀的自然底數不是一個常數。但是這種變化一般不大,在岩石底數中所佔份額較小,所以可將它視為常數。不同的儀器,其自然底數也可能不等,當多台儀器進行γ測量,尤其是在環境γ本底調查、放射性核素定量測量以及為確定低於背景的γ偏低場而進行的測量中,必須測定各台儀器的自然底數,以便使測量結果能進行統一對比。
測定自然底數的方法有鉛屏法、水中法、水面法等多種,其中水中法最為簡便。選擇水深大於1.5 m,水面直徑大於2 m,無放射性污染的水域,將γ輻射儀用塑料布密封好,置於水下50 cm處,此時取得的讀數即為自然底數。
岩石中正常含量的放射性核素產生的儀器讀數叫做岩石底數或背景值。各種岩石有不同的底數,可按統計法求取,作為正常場值。野外工作中,凡γ射線照射量率高於圍岩底數三倍以上,受一定岩性或構造控制,性質為鈾或鈾釷混合者,該處稱為異常點。若γ射線照射量率偏高(高於圍岩底數加三倍均方差),但未達到異常照射量率標准,而地質控礦因素明顯,且有一定規模者,亦稱為異常點。應當指出,上述標准不宜用來解決非鈾地質問題。例如,找尋蓄水構造時,異常只比底數高 10%~80%。因此,解決非鈾地質問題時,高於底數者即是異常點。異常分布受同一岩層或構造控制,其長度連續在20 m以上者,稱為異常帶。對有意義的異常點應進行輕型山地工程揭露。在做好地質、物探編錄和取樣分析的基礎上,可提出進一步工作的意見。
在測區內鐳、鈾平衡遭到破壞,平衡顯著偏鈾時,由於鈾的γ射線照射量率很小,宜採用β+γ測量,即用記錄β射線的儀器測量β射線和γ射線的總照射量率。當需要查明浮土覆蓋地區鈾礦遠景時,可採用孔中γ測量。
為了評價地面γ測量的質量,應布置檢查路線。檢查路線應布置在地質有利地段或工作質量有疑問的地段。檢查工作量應不少於測區工作量的10%。工作質量高的標準是:未遺漏有意義的異常,檢查測量曲線與原測量曲線形態無明顯差異。
影響測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核衰變的統計漲落。由(11.2-16)式可知,提高精度的途徑是要有足夠的脈沖計數。實際工作中可採用延長測量時間,增加測量次數等方法解決。
為了保證工作質量,每天出工前後都必須用工作標准源對儀器的性能進行檢查。當在某一固定點帶標准源和不帶標准源的讀數差在統計漲落允許范圍時,可認為儀器工作正常;否則應對儀器重新標定。同時,工作期間還應定期檢查儀器的穩定性、准確性及多台儀器對比的一致性。
12.1.1.4 地面γ測量數據的整理及圖示
(1)地面γ測量數據的整理
地面γ測量數據的整理包括將讀數(計數率)換算成γ射線照射量率、確定岩石底數、計算岩石γ射線照射量率統計漲落的均方差等。
為了求得岩石底數,首先要根據實測γ射線照射量率繪制頻數直方圖(或概率分布曲線)。如果岩石γ射線照射量率服從算術正態分布,則岩石照射量率(算術)平均值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均方差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 n 為統計分組的組數;為第i 組的頻數;為第i 組的組中值。
如果岩石γ照射量率服從對數正態分布,則岩石照射量率幾何平均值和均方差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取作為岩石底數,+3σ作為異常的下限(非鈾地質工作除外)。
岩石底數和異常下限也可在累積頻率展直圖或累積頻率分布曲線上直接讀取。
(2)地面 測量成果的圖示
地面γ測量的成果圖件主要有:γ照射量率剖面圖、γ照射量率剖面平面圖、γ照射量率等值線平面圖和相對γ照射量率等值線平面圖等。
γ照射量率等值線圖按±3σ、±2σ、±σ勾繪。不同岩石有不同的底數,且不同岩石γ射線照射量率的變化幅度(即均方差)也是不同的,這些都會影響γ照射量率等值線圖的精度。為此,可以在每種岩性范圍內按各自的+σ、+2σ、+3σ將γ場劃分為偏高場、高場和異常場三級,然後分別把各種岩性γ射線照射量率等級相同的點連接起來(不論它們的岩性是否相同),這樣便構成了一幅相對γ照射量率等值線平面圖(圖 12-4)。這種圖避免了岩石背景值不同造成的干擾,較全面地反應了各種不同岩性的γ場特點,能清楚地反映γ暈圈與礦化、構造的關系,有利於研究礦化規律及推測成礦有利地段。
圖12-4 某地區相對γ照射量率等值線平面圖
12.1.1.5 地面γ測量的資料解釋及實例
地面γ測量的資料解釋是定性的,因為γ測量的探測深度淺,1~2 m。一般只能圈出地表放射性核素增高的地段,難以發現埋藏較深的礦體。此外,γ射線照射量率的大小並非總是反映鈾的富集程度。因為鈾系中主要γ輻射體都是屬於鐳組的核素,所以產生γ異常的源主要是鐳而不是鈾。
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γ測量中發現異常並不難,但評價異常就不容易了。當礦床出露地表或處於氧化帶中,而附近又有斷裂跡象時,鈾容易受風化淋濾作用而被酸溶解帶走。其結果是鐳的數量增大,平衡偏向鐳,從而出現γ射線照射量率很高而鈾並不富的現象。若被運走的鈾在適當的環境下被還原而沉積下來,或在還原環境下鐳被帶走而鈾又被溶解得很少,就會發生平衡偏向鈾的情況。這時γ射線照射量率不高,但鈾卻很富。因此,必須特別注意用鈾鐳平衡系數確定測區內鈾、鐳是否處於長期平衡狀態,而不能僅僅依靠γ射線照射量率的大小來評價異常。同時,還應綜合應用異常點(帶)的地質、地球化學和其他地球物理(包括射氣測量、β+γ測量等)資料進行分析,才能對異常做出正確的判斷。
圖12-5 某地區地質、相對γ照射量率綜合平面圖
地面γ測量具有儀器輕便、方法簡單、工作靈活、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除用於直接尋找鈾、釷礦床和確定成礦遠景區外,還用於地質填圖,尋找與放射性核素共生的其他礦產,探測地下水以及解決其他地質問題。
圖12-5是地面γ測量尋找鈾礦床的實例。該地區曾發現燕山運動早期花崗岩體,其主要岩性為中細粒花崗岩。區內浮土覆蓋面積較大,岩漿活動頻繁,構造復雜,呈東西向分布。γ測量圈定了兩個異常和兩個偏高場,都有一定的規模,經地表揭露後它們依然存在。對偏高地帶又做了射氣測量、鈾量測量和伴生元素找礦等工作,結果均有顯示。經勘查揭露,在1、2號異常及3號偏高地帶發現鈾礦,4號偏高地帶見到了鈾礦化。
12.1.2 地面γ能譜測量
如前所述,鈾系和釷系都有幾個主要的γ輻射體。因此,在鈾、釷混合地區,用地面γ測量方法不易判定異常的性質,這時採用地面γ能譜測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地質效果。
12.1.2.1 地面γ能譜儀和儀器譜
地面γ能譜儀的閃爍計數器可將γ射線的能量轉換成電脈沖輸出,輸出脈沖的幅度與γ射線的能量成正比,因此能譜測量實際上是對脈沖幅度進行分析。完成這個功能的電路稱為脈沖幅度分析器。其原理見圖12-6(b),它由上、下甄別器和反符合電路組成。甄別器是一種只允許幅度高於某一數值(稱之甄別閾值)的脈沖通過的裝置。上甄別器的閾電壓較高,只有較大幅度的脈沖(如9號脈沖)才能通過。下甄別器的閾電壓較低,除了所有能通過上甄別器的脈沖(如9號脈沖)可以通過外,幅度介於上、下甄別器之間的脈沖(如3、5、8號脈沖)也能通過。兩甄別器輸出的信號均送到反符合電路。反符合電路的特點是,當上、下甄別器有相同的信號同時輸出時,使這些信號在反符合電路相互抵消。因此,反符合電路輸出的只是介於上、下甄別閾電壓之間的脈沖(3、5、8號脈沖),然後進行計數和記錄。
上、下甄別閾電壓的差值稱為道寬。道寬固定以後,通過調節下甄別閾電壓(上甄別閾電壓相應地變化),可把幅度不等的脈沖逐段分選出來,這種脈沖幅度分析方法稱為微分測量。所測得的譜線稱為微分譜。
如果脈沖幅度分析器只用一個下甄別器,則所有幅度超過下甄別器閾電壓的脈沖(圖12-6(a)中3、5、8、9號脈沖)都被記錄,這種脈沖幅度分析方法稱為積分測量。所測得的譜線稱為積分譜。
實際工作中,γ能譜儀測得的γ能譜不是線譜,而是因各種因素復雜化了的儀器譜(圖12-7),它是γ射線通過物質(岩石、土壤、能譜儀探測元件等)產生光電效應、康普頓散射和電子對效應等,使能譜發生了很大變化後形成的,是一種連續譜。與線譜相比,U、Th、K的上述特徵峰峰位不夠突出,但仍能分辨。
圖12-6 脈沖幅度分析器原理
圖12-7 NaI(Tl)測得的微分儀器譜和U、Th、K道的選擇
12.1.2.2 U、Th、K含量的計算
γ能譜儀用一個積分道(>50 keV)記錄某一能量閾以上的總γ射線計數率,還用三個微分道分別測量γ射線三個能譜段產生的計數率。其中鉀道道寬0.2 MeV,所鑒別的γ譜段中心可選在40K特徵峰1.46 MeV處;鈾道道寬0.2 MeV,譜段中心可選在鈾系214Bi特徵峰1.76 MeV處;釷道道寬0.4 MeV,譜段中心可選在釷系208Tl特徵峰2.62 MeV處。三個譜段都選在高能區,可以減少散射γ射線的影響。三個譜段又相互獨立,且每一譜段中,目標核素譜線佔主要成分,有利於提高計算方程解的穩定性(圖12-7)。
設鉀、鈾、釷道的計數率(已減去底數)分別為I1、I2、I3(單位為cpm),則它們與U、Th、K的質量分數w(U)、w(Th)、w(K)(單位分別為10-6、10-6、%)的關系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系數ai、bi、ci(i=1,2,3)稱為換算系數,分別表示單位含量的鈾、釷、鉀在不同測量道的計數率(單位分別為cpm/10-6、cpm/10-6和cpm/%),需在鈾、釷、鉀標准模型上實測確定。
解上述方程組,可求得鈾、釷、鉀的質量分數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
勘查技術工程學
12.1.2.3 地面γ能譜測量的工作方法及成果圖件
地面γ能譜測量與地面γ測量的工作方法類似,但地面γ能譜測量需要按照預先布置的測網定點、定時讀數,讀數的時間一般為1min。微機化γ能譜儀實現了現場自動數據採集、數據初步整理及現場繪制剖面平面圖。
在室內,可將野外採集的數據直接輸入計算機,在屏幕上快速形成各種圖件,並進行人機交互解釋。
地面γ能譜測量的成果圖件有:鈾、釷、鉀含量剖面圖、剖面平面圖和等值線平面圖,有時還要繪制釷鈾比[w(Th)/w(U)、釷鉀比w(Th)/w(K)、鈾鉀比w(U)/w(K)]剖面圖或等值線平面圖。
12.1.2.4 地面γ能譜測量的應用
地面γ能譜測量可以直接尋找鈾、釷礦床,也可尋找與放射性核素共生的金屬及非金屬礦床,利用鈾、釷、鉀含量及其比值的分布資料,還可推測岩漿岩和沉積岩的生成條件及演化過程,探測成礦特點和礦床成因等。
圖12-8是應用γ能譜測量尋找含金構造帶的實例。在含金礦脈附近,γ總量曲線和K含量曲線出現低值,U、Th含量曲線出現高值,而w(U)/w(Th)、w(U)/w(K)、w(Th)/w(K)值形成明顯的異常。綜合這幾條曲線,可確定含金礦脈的位置。根據礦脈兩側K含量曲線兩處出現高值的位置,可大致估計鉀化帶的寬度。
圖12-8 山東某地地面γ能譜測量曲線
Ⅵ 人體形態測量的姿勢評定
身體姿勢是指身體各部在空間的相對位置,它反映人體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神經系統等各組織間的力學關系。
正確的身體姿勢應具備如下條件:具有能使機體處於穩定狀態的力學條件;肌肉為維持正常姿勢所承受的負荷不大;不妨礙內臟器官功能;表現出人體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身體姿勢。
評定人體姿勢時,通常採用鉛垂線進行觀察或測量。所謂鉛垂線,是將鉛垂或其他重物懸掛於細線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線被稱為鉛垂線,它與水平面相垂直。姿勢正常時,鉛垂線與一系列或若干個標志點在同一條直線上。 1.正常所見 正常人跟骨底與跟腱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雙側內踝在同一高度,脛骨無彎曲,雙側腘窩在同一水平線上,大粗隆和臀紋同高,雙側骨盆同高,脊柱無側彎,雙側肩峰,肩胛下角平行,頭頸無側傾或旋轉。
2.檢查方法與內容
(1)鉛垂線通過的標志點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雙膝關節內側中心 雙踝關節內側中心
(2)觀察內容 從足部觀察開始,足有無內外翻畸形,扁平足;雙側脛骨是否同高,脛骨是否彎曲:膝關節有無內外翻,雙側腓骨頭高度是否一致;雙側股骨大轉子高度是否同高;觀察骨盆,雙側髂嵴是否在同一高度;脊柱有無側彎;雙側肩胛骨是否與脊柱距離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側呈翼狀;頭頸部有否側偏,旋轉或向前。 1.正常所見 雙足內側弓對稱;髕骨位於正前面,雙側腓骨頭,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對稱,肩峰等高,斜方肌發育對稱,肩鎖關節,鎖骨和胸鎖關節等高並對稱。頭頸直力,咬頜正常。
2.檢查方法與內容 從足部開始觀察,有無足內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脛骨有無彎曲,腓骨頭髕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張,膝外翻。手放在雙側髂棘上觀察骨盆是否對稱。如果脊柱側彎,觀察肋弓,旋轉的角度和側方隆起。肩鎖和胸鎖關節是否等高。頭頸部有無向前或傾斜等。 1.正常所見 足縱弓正常,膝關節0度到五度屈曲,髖關節0度,骨盆無旋轉。正常人脊柱從側面觀察有四個彎曲部位,稱為生理性彎曲。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有較明顯的前凸;骶椎則有較大幅度的後凸。頭,耳和肩峰在同一條與地面垂直的線上。
2.檢查方法與內容
(1)鉛垂線通過的標志點 外耳孔一肩峰一大轉子,膝關節前面(骸骨後方)一外踩前約
2cm。
(2)觀察內容 足縱弓有否減小,踝關節有無跖屈攣縮;膝關節是否過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後上棘的位置關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後傾或髖骨向後旋轉;若髂後上棘高,則提示骨盆前傾或髖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推彎曲有否增大,軀干是否向前或向後彎曲,背部變圓、變平或駝背;頭是否向前伸。 記錄上述觀察所見。將垂線與標志點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測量,量化後填人評定表格。
姿勢的對線發生改變繼發於結構畸形、關節退變、關節不穩、重力的改變、不良姿勢習慣或疼痛等。脊柱發育畸形、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變正常的姿勢;胸部結核可致脊椎後凸增加,形成駝背畸形;由於髖關節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側彎過多,可造成側突畸形。
Ⅶ 身體形態測量的方法
一、身高
身高是指人體站力時顱頂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它是生長發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
1. 使用器材
一般使用金屬身高坐高計。使用應致意身高計的底版是否放置平穩,立柱是否與底版垂直,連接處是否晃動,滑測板與立柱之間是否成直角,零件有無松脫等情況並及時加以糾正。使用前還一校對0點,一標准鋼捲尺不得有可見誤差,1米誤差不得超過0.2厘米。
2. 測試方法
受試者赤足,以立正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版上。上肢自然下垂,足尖分開成600.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區與立柱相接觸,軀干自然挺直,頭部正直,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呈水平位。。測試人員站在受試者右側,將水平壓板輕輕沿立柱下滑,輕壓與受試者頭頂。測試人員讀取測量值,雙眼應與壓板平面等高。記錄員復誦後記錄之。以厘米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測試誤差不得超過0.5厘米。
3. 注意事項
(1) 身高坐高計應選擇平坦靠牆的地方放置,立柱的刻度尺應面向光源。
(2) 嚴格掌握「三點靠立柱」、兩點呈水平「的測量人員讀數時,雙眼一定要與壓板等高。兩眼高於壓板時要下蹲,低於壓板時應墊高。
(3) 水平壓板與頭部接觸時,松緊要適度,頭發蓬鬆者要壓實,頭頂的發辮、發結要放棄,飾物要取下。
(4) 讀數完畢,立即將水平壓板輕輕推向安全高度,以防碰壞。
(5) 測量身高前,受試者不應進行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
(6) 測試記錄取一位小數,第二位小數按「四捨五入」原則取捨。
二、 體重
體重是指人體的總重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的營養狀況和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內臟質量的綜合情況。
1. 使用儀器
杠桿式體重計。使用前需檢驗其准確和靈敏度。准確度要求每100千克誤差不超過0.1千克。檢驗方法是首先調整零點,分別以備用的10、20、30千克標准碼(或用等重的標定重物代替)分別進行稱量,檢查指示讀數與標准砝碼誤差是否在允許范圍內。靈敏度的檢查方法是置100克重的砝碼,觀察刻度尺變化。如果刻度尺抬高了3毫米,或游標向遠移動0.1千克而刻度尺仍維持水平位時,說明達到要求。
2. 測試方法
測試時,杠桿秤應放在平坦地面上,調整0點至刻度尺呈水平位。男生只穿短褲,女生穿短褲、短袖衫,站力在秤台中央。測試人員放置適當砝碼並移動游碼至刻度尺平衡。讀數以千克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記錄遠復誦後記錄。測試誤差不得超過0.1千克。
3. 注意事項
(1) 測量體重前,應讓所有受試者排空大小便。不要大量喝水,也不要進行劇烈的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
(2) 受試者應站在秤台中央,上、下杠桿秤時動作要輕。
(3) 每天使用杠桿秤前,均需進行校正。測試人員每次讀數前都應核對砝碼重量,避免差錯。
(4) 不得使用彈簧秤,以免影響測試精度產生系統誤差。
(5) 測試記錄取一位小數,第二位小數按「四捨五入」 原則取捨
Ⅷ 生長發育測量的方法有哪些
觀察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比周圍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長得慢、個頭矮,就應盡早找醫生咨詢,通過孩子的生長量表,了解孩子是平均身高還是偏矮身高。
記錄孩子的生長速率如果孩子第一年長不到25cm,第二年長不到10cm,2歲以後到青春發育前,每年生長的高度不到5cm,應該就醫咨詢。對於生長發育中的孩子,家長應該記錄孩子每年長多少。如果沒有測量,孩子的褲子幾年都穿不短,肯定也有問題。
注意孩子的性發育性早熟或青春早發育的孩子會伴有骨齡提前,可能導致「高小孩」、「矮大人」現象。現實中不少孩子在小學時身高比同齡孩子高,家長從沒想過孩子會有身高問題。
但到了初中或高中孩子生長速率逐漸下降,在班裡排隊越來越靠前,如果那時再來就醫,孩子的骨骺可能就已經閉合或接近閉合了。也就是說,孩子就醫時不理想的身高,可能就是他的終身高度了。因此,過早的躥長可能是骨齡提前的徵象。
Ⅸ 人體觀察和測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頭型的測量 (一)實驗原理 人的形態體形主要決定於遺傳因素,但是環境因素也影響著形態體形的多樣化。根據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短頭化現象,頭型有逐步園頭化的趨勢。研究表明,頭型具有同血緣家族和同民族的類似性,但是同民族不同居住環境其頭型也有所不同,而營養水平的高低對頭型的園頭化也有一定影響。根據人體測量的標准測量點表,收集我國大學生頭型數據,並比較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對頭型形成的影響。 (二)測量工具 彎角測徑規,數碼相機。 (三)測量方法和指標 1、頭長的測量 測量部位:眉間點到枕後點之間的距離 測量方法:受測者取坐姿,身體挺直,頭部正直,兩眼平視。測量者站在受測者的側面進行測量。 2、頭寬的測量 測量器具:彎角測徑規 測量部位:左右頭側點之間的距離 測量方法:受測者姿勢同山。測量者站在受測者前面進行測量。 3、頭長寬指數 頭長寬指數=頭寬/頭長×100 4、馬丁四分法 長頭型 X ——75.4 中頭型 75.5——80.9 園頭型 81.0——85.4 超園頭型 85.5——X 2、頭型測量:採用馬丁四分法,詳見測量辦法。 3、數據分析:將數據根據性別、民族、居住地分為不同的組,採用t檢驗對比男女之間、不同民族之間、南北不同溫度條件下頭型是否有區別。(t檢驗屬統計學方法,將在衛生統計學中詳細講授,目前統計方法學部分由教師統一來做) 二、的性別差異觀察與測量 (一)實驗原理 骨骼性別的鑒定,無論在人體測量學上或是法醫學上,都是重要的事情。現代人的兩性差別在骨骼上表現得不如化石人那樣明顯。對於性別特徵顯著得骨骼進行鑒定,並不是難事。但是對於一些特徵不顯得骨骼,情況就不是這樣了。在大量得骨骼材料中,總有一部分骨骼的特徵處於男女兩性變異范圍得重迭部分而難於辨認。單就顱骨(缺下頜骨)決定性別,一般有80%的標本可以確定,有下頜骨時可達90%,如再有其他的骨骼,特別是骨盆來幫助鑒定,則可以確定的標本可達95%以上。未成年骨骼的性別鑒定比成年骨骼為困難。所有的性別差異幾乎都是相對的,很難用絕對值來表示。一般來說,男性顱骨比女性顱骨較為粗壯。男女主要骨的性別差異見表1、2、3。通過對顱骨、骨盆等標本的觀察,判斷標本的性別,加深對骨學標本的認識,並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表1、男女性顱骨的性別差異 男性 女性 較大而重,骨壁較厚 小而輕,骨壁較薄 顱腔較大 較小 肌嵴及肌線強烈發育 發育較弱 腦顱欠膨隆 較膨隆 顱骨較向後傾斜,凸度較均勻 額鱗下部較陡直,上部突然向後上彎曲 額結節、頂結節均欠明顯 顯著 顱面寬指數大 指數小 面骨較大 較小 面高寬指數大,即面部較狹長 面部較低矮 眉間和眉弓強烈發育 較弱 眶上緣較厚 較薄 犁狀孔較高、較狹 較低、較寬 上齒槽突較高 較低矮 牙齒較大 較小 顴骨較高、較粗壯 較低,較薄弱 顴弓較粗 較細 顳骨鼓部較大 較小 顳骨乳突較大,乳突上嵴顯著 顳骨乳突較小,乳突上嵴發育較弱 莖突、蝶骨嵴、翼突、枕髁均較粗壯 都較細弱 枕外隆凸、項上線等均粗大 都不明顯 枕大孔較大 較小 鼻後孔相對較小 較大 表2、男女下頜骨的性別差異 男性 女性 較大、較厚、較重 較小、較薄、較輕 下頜體較高、尤以聯合區為明顯 較低 下頜支較寬 較狹 下頜角區較粗糙,往往外翻 較細致 下頜角角度較小 較大 關節突較壯實 較細弱 頦突較重,往往近於方形 較小而欠凸出 表3、男女骨盆的性別差異 性狀 男性 女性 恥骨弓 夾角較小 較大 坐骨恥骨支 稍向外翻 顯著外翻 聯合部 高 較矮 閉孔 大,較近卵圓形 較小,較近三角形,相對較寬 髖臼 大,較朝外側方 較小,較朝前方 坐骨大切跡 窄而深 寬而淺 髂骨 高,較為陡直 較低,上部較向外張開 骶髂關節 大 較小和較斜 耳前溝 不常有 較常見和發達 骶骨 較高而窄,可有五節以上 較短而寬,上部曲度較小,骶岬較顯,一般為五節 整體骨盆 粗壯,肌嵴明顯 較細致 骨盆緣 心形 約呈圓形或橢圓形 真骨盆 較小 較斜、較淺和較大 (二)測量工具 游標卡尺,彎角測徑規,數碼相機。 (三)觀察測量方法與指標 1、顱骨及下頜骨的觀察:將顱骨置於法蘭克福平面(簡稱FH平面,又稱為眼耳平面,由三點組成,即兩側外耳門上緣點和左側眶下緣點構成的平面。如果左側眶下緣點損壞,可用右側眶下緣點),然後進行觀察及測量,對各項指標進行記錄。 2、骨盆的觀察測量:將骨盆置於解剖學標准姿勢,然後進行觀察及測量,對各項指標進行記錄 3、對於各項指標,應盡量採用定量數據進行描述,對於描述性數據應採用基本統一的標准。
Ⅹ 人體形態測量的注意事項
1.檢查項目的選擇要有針對性 人體形態學測量的內容較多,檢查時應根據疾病、障礙
的診斷對相關的內容予以詳盡的記錄,如與小兒發育有關的疾病應對小兒身長、身長中點、小兒坐高、頭圍、胸圍、體重等進行測量。而對肢體水腫的患者則應重點測量肢體的周徑等.
2.測量應按規定的方法操作 測量方法不正確會直接影響測量結果的精確性。為了使
評定難確、客觀,治療師必須熟悉各人體解剖的體表標志,嚴格按照測量的方法進行操作:
3.向被測量者說明測量目的和方法,以獲得充分配合。
4.使用儀器測量時.每次測量前應對儀器進行校正。使用皮尺進行測量時,應選擇無伸
縮性的皮尺。
5.被測量者著裝以寬松、不厚重為原則,被測量部位應充分暴露。
6.在測量肢體周徑或長度時,應作雙側相同部位的對比以保證測量結果可靠。重復測量時,測量點應固定不變。
7.評定表格設計科學,記錄方法嚴格統一 為了防止遺漏,應對不同障礙診斷設計出不
同的評定表格,如對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身體重心線的測量與記錄;對截肢的患者應詳細填寫截肢殘端評定表。並且對評定表的諸項予以認真填寫,以便動態觀察患者指標的變化,為調整康復治療方案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