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鎮江危廢污泥處理方法步驟

鎮江危廢污泥處理方法步驟

發布時間:2022-03-31 18:33:00

① 污泥處理的處理步驟

首先,原污泥通過污泥泵由二沉池打到另一個池子中從而和上清液分離。因為原污泥的含水率通常能達到99.5%,所以污泥必須濃縮,有多種可行的方法用於減少污泥的體積。例如真空過濾和離心等機械處理的方法通常用於將污泥以半固體形式處置之前。通常這些方法是污泥焚燒處理的准備工作。如果計劃採用生物處理,則多數才用重力沉降或者是氣浮的方法進行濃縮。這兩種情況所對應的污泥仍然是流態的。
重力濃縮池的設計和運行類似於污水處理中的二沉池。濃縮功能是主要的設計參數,為了滿足更大的濃縮能力,濃縮池基本上比二沉池要深。一個設計正確,運行良好的重力濃縮池至少能提高兩倍的污泥含泥量。也就是說,污泥的含水率可以有99.5%減少到98%,或者更少。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重力濃縮池的的設計要盡量基於中式結果的分析,因為合適的污泥負荷率與污泥的屬性的有很大關系的。
如果採用溶氣氣浮濃縮,需要有一小部分的水,通常是二沉池出水,在400kPa的壓力下充氣。這種過飽和的液體通入罐底,而污泥在大氣壓下通過。氣體以小氣泡的形式和污泥中的固體顆粒黏附,或則是被包圍,從而帶動固體顆粒上浮到表面。濃縮了的污泥的上部被除去,而液體由底部流回溶氣罐充氣。
體積減少後,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成分,在處置之前需要將之轉化為惰性成分。最常用的方法是生物降解穩定。因為這個過程目的在於將物質轉化為最終無菌產物,所以常應用消化的方法。污泥消化既能進一步的減少污泥體積也能使所含固體轉化為惰性物質並且大體的上沒有病菌。通過厭氧消化或好養消化都能達到污泥消化目的。
污泥含有多種有機物,因此需要多種微生物來分解。有關資料將厭氧消化中的微生物分為兩類:產酸菌和甲烷菌。所以,我們也能把厭氧消化分為兩步。第一步,由兼性厭氧菌和厭氧菌組成的產酸菌通過水解作用溶解有機固體。接著溶解質由發酵作用轉化為酒精和低分子量分子。第二步,有嚴格厭氧菌組成的甲烷菌將乙酸、酒精、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因為兩種菌群只能在無氧的環境下存活,所以厭氧消化的反應器必須是密閉的。設計容器的時候同時也要考慮另外的一些因素,例如:溫度、pH值和混合物攪拌。
污泥也可以通過好氧消化穩定。這種消化基本上只能用於可生化污泥而不能用於初沉池污泥,伴隨著二沉池和污泥濃縮池中污泥體積的減少,這個工藝需要不斷的鼓氣。好氧消化多應用於深度曝氣系統。再者,好氧消化對環境條件不敏感,也不局限有流行變化。
污泥消化以後,污泥中的有機物能被去除並且能進一步的減少污泥體積。接下來,污泥需要處置。多種方法可以用來有效的處置污泥。其中包括焚燒、衛生填埋和用作化肥以及土壤改良劑。原污泥可以用來焚燒,可以有效地減少含水率。添加燃料可以用來引起和維持燃燒,城市垃圾也可能用來達到這個目標。原污泥和消化污泥也可以用衛生填埋來處置。污泥的土地應用實踐了好幾年,而如今只限於處理消化污泥。污泥的營養成分有利於植物成長,而其顆粒特性可用於土地改良。這些應用局限有飼料作物和非人類消費,而運用於支持可食用植物的可能性正在研究中。污泥土地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為植物富集金屬毒性和水體富營養污染。污泥的應用可通過在流態時由噴淋器噴淋、溝渠導流或直接注入土壤。去水污泥可以由傳統農用機械鋪設在土地之上在和培養土壤。
上述文字指的是一般污泥的處理。因為污泥能造成環境的污染,所以我們需要盡最大的努力使之無害化。如今,很多導致類型污染的具有不同特性污泥正在研究中。在本文中,我將敘述一種來自於人類產油和石油工業的污泥,這個代表性污泥稱之為含油污泥。
大量的污泥產生,而這種污泥中含有相當大量的油,必須在最終處置之前將之去除。煉油廠產生的污泥不能被安全的處置,除非將其含油量去除到一定程度。此外,在煉油廠的油水分離系統和儲油罐中因為含油原料的累積而產生的污泥的處理費用很高,並且對環境造成很嚴重的污染。石油是一種疏水混合物例如:烷烴,芳香烴,樹脂和瀝青。許多化合物是有毒性的,致突變的和致癌的。它們的排放的受到嚴格控制的,因為它們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它們被美國環保部門分類並列為環境污染物優先。
有很多種方法可以用來處理含油污泥。化學和物理的方法例如:焚燒、氯氧化、臭氧氧化和燃燒,生物的處理方法例如:生物修復、傳統堆肥法等等。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含油污泥的低溫冷處理和生物修復成為了兩條有效的處理途徑。
低溫冷處理技術作為一種物理的處理方法能有效地增加污泥的脫水性質,改變絮凝劑的結構形式並減少污泥周圍的水含量。比較那種「初沉降」,冷處理能夠除掉溶液中的雜質,因此達到更好濃縮目的,這里就是在討論冷處理的這種好處。據我們所知,如今的資料中沒有討論冷處理技術來分離油泥中的油的可行性。但是,如果在自然條件允許的許多國家裡,冷處理技術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處理含油污泥的處理和處置的方法。
通過比較常規方法處理和冷處理之後污泥,我們可以發現,冷處理之後的樣品上面浮了一層油。最後我們可以發現試管中分三層:最上面的一層是清的浮油,底層是一層深色的沉降物,中間一層是清水。原始的污泥經過24小時的沉降,可以看見上浮液和底部沉降物,但是沒有可見的油相。通過上面的敘述的現象揭示了簡單的冷處理能有效分離油泥中的油。
物理化學的方法可以用來處理油泥,但是費用卻是很高的。堆肥和通過接種降解油類菌種或激活原有生物進行生物修復被看為兩種經濟的方法來對付油污染。堆肥有些看得見的優點例如:基建和維護費用低、設計和運行簡單並能去處部分的油。然而,堆肥處理基本上不能達到如今環境的標准了。
油泥中含有的大部分油是難於生物降解的。很多研究證明了生物修復對含油土壤的高效處理,但是只是針對含油量高的污染物。大部分實驗在實驗室中進行,而行業應用的很少。生物修復才剛剛開始,這個意味著先進的處理技術。

② 危險廢物處置方法

(a)通過在產品中固定有害成分的解毒處置形式
產品中固定的處置形式容易與廢物利用混淆,關鍵是為了廢物行為的目的,如果目的是解毒、消除危害、不生產產品,則屬於處置;如果目的是將廢物用作產品的直接或替代原料,則缺乏此類原料不能形成產品,而是使用。例如,將含有六價鉻的廢渣作為玻璃著色劑添加到玻璃原料中,在高溫下固定玻璃中的鉻以解毒,將少量工業危險廢物混合到水泥窯原料中去解毒,並固定陶瓷製品中的石棉粉塵或纖維廢料;利用釩渣生產釩鐵合金,廢渣中的釩是釩鐵合金中釩的必要來源。或者唯一的來源是利用率。
(B)廢物的化學轉化和處置
許多廢物由於含有有毒和有害的化學成分而成為危險廢物,但化學成分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變化,從而減少或消除廢物對環境或健康的危害。例如,有機廢物的焚燒本質上是在高溫下將有毒和有害的化學組分排放到無毒和無害的氣體中,因此是一種消除末端傷害的處理方法。通過焚燒的化學組成轉化的這種處置形式有時很容易與利用混淆,並且關鍵也是要看目的。雖然有機廢物的焚燒可產生可用的能量,但主要目的也是解毒和消除傷害,而不是回收熱能,因此通常被認為是有害廢物處置。例如,廢酸鹼中和後的排放實際上是通過化學轉化消除危害的一種處置方式。但是,必須指出,在危險廢物的化學轉化和處置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二次污染。
(c) 廢物的生物處置形式
廢物的生物處理是常見的。例如,土壤中的液體或污泥廢物的處理是利用土壤中的多種微生物對廢物進行生物分解,從而消除了危害;土壤處置方式受土壤容量的限制,廢物的濃度高,數量大,施用時間容易導致土壤污染;該形式與將廢物作為農業肥料施用到土壤的形式不同,前者屬於廢棄處理,後者屬於利用。比如高濃度有機廢水加入活性污泥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其實也是一種生物處理方式。
(D)廢物的最後堆填區處置(安全堆填區處置)
安全填埋是一種將危險廢物放置或儲存在土壤中的處置設施。其目的是掩埋或改變危險廢物的特性,或控制和隔離危險廢物,以盡量減少其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直接和長期威脅。適用於不能回收其有用組分和不能回收其能量的危險廢物的填埋處置。是的。由於廢物一般不會退化或分解,危險廢物堆填區對環境的威脅將是長期的,沒有穩定和穩定的概念。危險廢物填埋場的選址和設計必須符合《危險廢物填埋場污染控制標准》(gb18598)的污染控制要求。

③ 污泥的處理方法

污泥處理 污泥濃縮後含水率可降為95%~97%,近似糊狀。濃縮可以達到污泥的減量化。重力濃縮法用於污泥處理是廣泛採用的一種方法,已有50多年歷史。機械濃縮方法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此方法佔地面積小,造價低,但運行費用與機械維修費用較高。氣浮濃縮於1957年出現在美國。此法固液分離效果較好,應用已越來越廣泛。
污泥濃縮的方法主要有重力濃縮法、氣浮濃縮法、帶式重力濃縮法和離心濃縮法,還有微孔濃縮法、隔膜濃縮法和生物浮選濃縮法等。 利用重力作用的自然沉降分離方式,不需要外加能量,是一種最節能的污泥濃縮方法。重力濃縮只是一種沉降分離工藝,它是通過在沉澱中形成高濃度污泥層達到濃縮污泥的目的,是污泥濃縮方法的主體。單獨的重力濃縮是在獨立的重力濃縮池中完成,工藝簡單有效,但停留時間較長時可能產生臭味,而且並非適用於所有的污泥;如果應用於生物除磷剩餘污泥濃縮時,會出現磷的大量釋放,其上清液需要採用化學法進行除磷處理。重力濃縮法適用於初沉污泥、化學污泥和生物膜污泥。
污泥處理 :離心濃縮法的原理是利用污泥中固、液比重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離心力進行濃縮。離心濃縮法的特點是自成系統,效果好,操作簡便;但投資較高,動力費用較高,維護復雜;適用於大中型污水處理廠的生物和化學污泥。
2) 污泥處理
穩定處理的目的就是降解污泥中的有機物質,進一步減少污泥含水量,殺滅污泥中的細菌、病原體等,消除臭味,這是污泥能否資源化有效利用的關鍵步驟。污泥穩定化的方法主要有堆肥化、乾燥、厭氧消化等。厭氧消化:在污泥處理工藝中,厭氧消化是較普遍採用的穩定化技術。污泥厭氧消化也稱為污泥厭氧生物穩定,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原污泥中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形式存在的高能量物質,也就是通過降解將高分子物質轉變為低分子物質氧化物。厭氧消化是在無氧條件下依靠各種兼性菌和厭氧菌的共同作用,使污泥中有機物分解的厭氧生化反應,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好氧消化污泥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與活性污泥法極為相似。當外來養料被消耗完以後,微生物靠消耗自己的機體來產生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這就是微生物的內源代謝階段。細胞組織在好氧條件下的內源代謝產物為CO2、NH3、H2O,而NH3會在有氧條件下進一步氧化為硝酸鹽。污泥好氧消化的反應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表達:
C6H7NO2+7O2→5CO2+NO3-+3H2O+H+
上式中C6H7NO2為細胞組織的元素組成。
此法降解程度高,無臭穩定,易脫水,肥份高,運行管理簡單,基建費用低。但運行費用高,消化污泥量少,降解程度隨溫度波動大。 :堆肥技術探討始於1920年,堆肥系統可分為三類:條形堆肥系統、靜態好氧堆肥系統和裝置式堆肥系統。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中含有大量促進植物和農作物生長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肥效較好,經過堆肥處理可以達到穩定化、無害化及資源化的目的。堆肥是一個由嗜溫菌、嗜熱菌對有機物進行好氧分解的穩定過程,其特點是自身可以產生一定的熱量,並且高溫持續時間長,不需外加熱源,即可達到無害化。堆肥的一般工藝流程主要分為前處理,一次發酵,二次發酵和後處理四個過程。經過堆肥化處理後,污泥的性狀改善,含水率降低(小於40%),成為疏鬆、分散、細粒狀,可殺滅病原菌和寄生蟲(卵),便於貯藏、運輸和使用。
石灰穩定技術石灰穩定技術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投加石灰的條件下,保持一定pH值及一定時間,可以殺滅傳染病菌,並防腐與抑制臭氣的產生。該技術操作簡單、成本較低,處理後較容易脫水。污泥最終處置可採用農用或者衛生填埋。
將污泥發酵成有機肥,如再加入部分牛糞等,就會發酵成優質的有機肥,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加菌。1公斤金寶貝肥料發酵劑可發酵4噸左右污泥+牛糞。需按重量比加30-50%左右的牛糞,或秸稈粉、蘑菇渣、花生殼粉、或稻殼、鋸末等有機物料以便調節通氣性。其中如果加入的是稻殼、鋸末,因其纖維素木質素較高,應延長發酵時間。菌種稀釋:每公斤發酵劑加5-10公斤米糠(或麩皮、玉米粉等替代物)拌勻稀釋後再均勻撒入物料堆,使用效果會更佳。2、建堆:備料後邊撒菌邊建堆,堆高與體積不能太矮太小,要求:堆高1.5-2米,寬2米,長度2-4米2、拌勻通氣。金寶貝肥料發酵劑是需要好(耗)氧發酵,故應加大供氧措施,做到拌勻、勤翻、通氣為宜。否則會導致厭氧發酵而產生臭味,影響效果。4、水分。發酵物料的水分應控制在60~65%。水分判斷: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印但不滴水,落地即散為宜。水少發酵慢,水多通氣差,還會導致「腐敗菌」工作而產生臭味。5、溫度。啟動溫度應在15℃以上較好(四季可作業,不受季節影響,冬天盡量在室內或大棚內發酵),發酵升溫控制在70-75℃以下為宜。6、完成。第2-3天溫度達65℃以上時應翻倒,一般一周內可發酵完成,物料呈黑褐色,溫度開始降至常溫,表明發酵完成。如鋸末、木屑、稻殼類輔料過多時,應延長發酵時間,待充分腐熟。發酵好的有機肥,肥效好,使用安全方便,抗病促長,還可培肥地力等。 污泥脫水是整個污泥處理工藝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其目的是使固體富集,減少污泥體積,為污泥的最終處置創造條件。為使污泥液相和固相分離,必須克服它們之間的結合力,所以污泥脫水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能量問題。針對結合力的不同形式,有目的採用不同的外界措施可以取得不同的脫水效果。污泥脫水與干化包括自然脫水、機械脫水和熱處理干化。
污泥經濃縮、消化後,尚有95%~97%含水率,且易腐敗發臭,需對污泥作干化與脫水處理。常用脫水方法有自然乾燥和機械脫水兩種。利用蘆葦等沼生植物也可以進行較好的脫水。 該技術創新採用污泥洗滌工藝,首先洗出污泥中有機物質,分離無機物質污泥土,再將有機污泥濃縮進行高溫厭氧消化處理。沉澱污泥經過洗滌洗出污泥中一半固體無機污泥土,減少了一半生物處理量,節省工程投資和處理費用;單獨處理有機污泥,去除了無機污泥土在反應器中的沉澱,減少了設備磨損和反應器的維護;沉澱污泥經過洗滌洗出污泥中大部分容易沉澱的重金屬和無機污泥土,提高了有機肥的品質;洗滌出的污泥土還可生產路面彩磚、透水磚。其他創新工藝:超高溫厭氧消化、多級厭氧消化、沼渣漂浮等,污泥生物處理速度提高了幾倍和沼氣產量提高20%以上。
沉澱污泥生物處理系統,工程設計創新採用地埋式、緊密型、多級消化反應器設計,幾個獨立的厭氧消化反應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節省建築材料,採用混凝土結構造價低廉。國內外現有的厭氧消化反應器普遍採用地上式結構,地上式結構能使配備設備便於維護和有利沼渣排放預防沼渣沉澱。該生物處理系統工程設計很好地解決了配套設備的維護和沼渣沉澱,系統配備設備少,只需要幾台水泵,就是水泵壞了更換一台用不完20分鍾,保證設備檢修不停產;沉澱污泥經過洗滌去除了容易沉澱的無機污泥土,有機污泥經吹浮系統作用全部漂浮不會沉澱。地埋式厭氧消化反應器不僅投資少、不佔用土地,而且還能防地震、防雷擊和使用壽命長、減少消化系統的熱量損失。
以設計一個日處理600噸含水量80%的沉澱污泥洗滌、生物處理廠 為例,處理能力、污泥含水量與大連夏家河污泥處理廠(2010年全國示範工程第一名)完全相同,與其相比僅需要20%投資。處理廠日常運營費用較低,處理污泥產生的副產品沼氣發電創收,沼渣製成有機肥料創收,污泥土生產路面彩磚、透水磚創收,生物處理沉澱污泥不要政府補貼資金和污水處理廠支出污泥濃縮費、運輸費,還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處理廠日常營運費用與大連夏家河污泥處理廠相比,處理一噸含水量80%的沉澱污泥節省政府補貼資金135元(全國最低價)和污水處理廠支出的污泥濃縮費、運輸費總計在200元以上。沉澱污泥洗滌、生物處理廠佔用土地面積少,籌建在污水處理廠中,適合各種規模的污水處理廠,較小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可添加當地餐廚垃圾、化糞池垃圾、市政下水道污泥及周邊企業、村鎮小型污水廠污泥一起處理,增大處理規模實現盈利。國內外現有污泥處理技術還沒有能夠達到免費處理、處置污泥的水平。 (wetairoxidation簡稱WAO)
污泥處理技術
濕式氧化法是在高溫(125℃~320℃)和高壓(0.5~20MPa)條件下,以空氣中的氧作為氧化劑,在液相中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水等無機物或小分子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由於剩餘污泥在物質結構上與高濃度有機廢水十分相似,因此這種方法也可用於處理剩餘污泥。剩餘污泥的濕式氧化法處理是濕式氧化法最成功的應用領域,有50%以上的濕式氧化裝置應用於剩餘污泥的處理。 這一工藝是由日本的H·Yasui等學者提出的。此工藝中,剩餘污泥的消化與污水處理在同一個曝氣池中同時進行。工藝分成兩個過程,一個是臭氧氧化過程,另一個是生物降解過程。
從二沉池中沉下來的污泥,一部分直接迴流到曝氣池中,另一部分則是先進行臭氧處理然後再迴流到曝氣池。污泥經過臭氧處理後,能夠提高其生物降解性,在曝氣池中與污水同時進行生物處理。而且在經臭氧處理後,將有一部分污泥(1/3)被無機化。因此,只要操作適當,可以使污水處理過程中凈增污泥量與無機化污泥量相等,從而可以達到無剩餘污泥的目的。 高速生物反應器技術是在利用土壤處理污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處理污泥,由於系統是開放的,因而會受到氣溫和土壤濕度的影響,使土壤利用的時間和區域受到一定的限制。
美國SWEC公司在80年代開始研製開發高速生物反應器,該技術將污泥的脫水、消化和干化相結合,將土壤處理的整個過程放置在室內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中進行。Texaco經過近20年的研究開發,使高速生物反應器技術成熟並得以推廣。整個操作系統的核心部分是生物反應器,它由二個區域組成:上半部分是污泥與土壤相混合的區域,使污泥負荷達到均一化,污泥的有機部分在這一區域中被生物降解;下半部分是氣、液分離區,使液體不滯留於土壤中,以增加氧的傳遞率。高負荷率的污泥通過該系統的處理,污泥中的有機組分將降解70%~80%,懸浮固體濃度去除率達到45%~60%。從沉澱池排出濃度為5000~30000mg/L的污泥都可以直接進入該系統中,而不需要任何的預處理。相比於其它生物處理技術,該系統所需能量較少,可以連續運行,並能保持最佳溫度以利於微生物的降解,特別適合於受自然條件限制或土壤濕度大的污泥處理過程中。

④ 危險廢物處置方法和原則

:危廢物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危廢物在過去都是直接排放,哪裡有河流往哪裡排放,但是最近國家非常重視環保的問題,哪家企業再亂排放就會重重懲罰,所以企業不進行危廢處理是不能隨意排放了。那麼進行危廢處理都有哪些方法呢,方法如下:

(1)油水、烴水混合物或乳化液將廢液加熱後經沉降槽沉降,上層油層分出到油罐,直接做燒火油,下層水層用氯化鋁絮凝,經澄清桶澄清後清液進污水處理池排放,下層污泥經壓濾機壓濾後送至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

(2)廢酸、廢鹼廢酸、廢鹼液採用廢硫酸液中和,生成硫酸鹽,經濃縮結晶得到產品,剩餘廢液經污水處理站處理後達標排放。

(3)廢有機溶劑廢物廢有機溶劑主要是有機溶劑在合成、裂解、分離、脫色、催化、沉澱、精餾等過程中產生的反應殘余物,廢有機溶劑經原料罐打入蒸餾釜進行蒸餾,升溫迴流,塔頂蒸餾出相應的有機溶劑。

(4)含鋅廢物將含鋅廢料加入酸化釜,然後再加入鹽酸,控制pH在3.5左右,反應後過濾,濾液加入氯酸鉀去除其中的鐵離子及錳離子,然後過濾得濾渣(含氧化鐵及少量的氧化錳),再加入氯化鋇,去除其中的硫酸根、過濾後得硫酸鋇。濾液濃縮、結晶乾燥得產品氯化鋅。

(5)(精、蒸)餾殘渣(精、蒸)餾殘渣從原料罐區由泵送到精餾塔精餾處理。塔頂出的物料氣體經冷卻器冷卻後得產品,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塔底產生的廢渣送有資質的單位焚燒處置,產生的少量污水送公司內污水處理站處理合格後排放。

⑤ 污水處理廠的脫泥步驟謝謝

污泥的處理主要目的是減少污泥量使其穩定,便於污泥的運輸和最終處理。
一般流程為:儲存——濃縮——穩定——調理——脫水——干化——最終處置
以無機物為主的工業污泥處理典型流程:儲存——濃縮——調理——脫水——最終處置
帶有生物除磷的典型流程:儲存——調理——濃縮脫水——最終處置
濃縮有自然濃縮和機械濃縮,自然濃縮分為重力濃縮和氣浮濃縮。還有離心濃縮。污泥穩定方法有厭氧消化,好氧消化,和化學穩定。調理主要是提高污泥的脫水性能(減小污泥的比阻),有化學和物理調理方法。脫水有自然脫水和機械脫水。最終處置有衛生填埋,用作綠化用肥或農家肥料及建築材料等。焚燒是罪有效和徹底的方法。

⑥ 污泥怎麼處理啊

目前大多數城市污水處理廠都採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泥。

生物處理的原理是通過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完成有機物的分解和生物體的合成,將有機污染物轉變成無害的氣體產物(CO2)、液體產物(水)以及富含有機物的固體產物(微生物群體或稱生物污泥);多餘的生物污泥在沉澱池中經沉澱池固液分離,從凈化後的污水中除去。

(6)鎮江危廢污泥處理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污水處理工藝分三級:

一級處理:物理處理,通過機械處理,如格柵、沉澱或氣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油脂等。

二級處理:生物化學處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轉化為污泥。

三級處理:污水的深度處理,它包括營養物的去除和通過加氯、紫外輻射或臭氧技術對污水進行消毒。可能根據處理的目標和水質的不同,有的污水處理過程並不是包含上述所有過程。

⑦ 處理危險廢物都有那些方法

1、物理處理:物理處理是通過濃縮或相變化改變固體廢物的結構使之成為便於運輸、貯存、利用或處置的形態,包括壓實、破碎、分選、增稠、吸附、萃取等方法。

2、化學處理:化學處理是採用化學方法破壞固體廢物中的有害成分,從而達到無害化,或將其轉變成為適於進一步處理、處置的形態。其目的在於改變處理物質的化學性質,從而減少它的危害性。這是危險廢物最終處置前常用的預處理措施,其處理設備為常規的化工設備。

3、生物處理:生物處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體廢物中可降解的有機物,從而達到無害化或綜合利用。生物處理方法包括好氧處理、厭氧處理和兼性厭氧處理。與化學處理方法相比,生物處理在經濟上一般比較便宜應用普遍但處理過程所需時間長,處理效率不夠穩定。

4、熱處理:熱處理是通過高溫破壞和改變固體廢物組成和結構,同時達到減容、無害化或綜合利用的目的。其方法包括焚化、熱解、濕式氧化以及焙燒、燒結等。

5、固化處理:固化處理是採用固化基材將廢物固定或包覆,以降低其對環境的危害,是一種較安全地運輸和處置廢物的處理過程,主要用於有害廢物和放射性廢物,固化體的容積遠比原廢物的容積大。

(7)鎮江危廢污泥處理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處理危險廢物的注意事項

1、分類要求:收集、貯存危險廢物,須按照危險廢物特性分類進行,禁止混合收集、貯存性質不相容而未經安全性處置的危險廢物,禁止將危險廢物混入非危險廢物中貯存。具體危險廢物分類要求及性質不相容的危險廢物的確定可參見《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准》(GB18597-2001)附錄B。

2、貯存場所:對暫時不利用或者不能利用的危險廢物,需按照規定建設貯存設施、場所。具體如何設置危險廢物貯存設施、場所,建議參見《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准》(GB18597-2001)及《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技術規范》(HJ 2025-2012)中的具體要求。

3、設置標志:對危險廢物的容器和包裝物以及收集、貯存危險廢物的設施、場所,需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實踐中,常見的未按規定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的情況有未設置危險廢物標志、設置的危險廢物標志形狀不符合標准、標志已經不清晰或者破損但未及時更換等。

4、防範措施:收集、貯存危險廢物,必須採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具體實踐中如何採取三防措施防止污染,建議可咨詢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制定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固廢法》第六十八條及第七十五條規定,如危險廢物產生企業未按照上述要求收集、貯存危險廢物的,每類行為都將面臨被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處以一萬以上十萬以下罰款的風險。

⑧ 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流程

活性污泥法系統啟動主要分3個階段:
悶曝培養→連續進水馴化→穩定進水試運行
將曝氣池注滿有機廢水(或用清水混合廢水至cod>300mg/l),按曝氣池蓄水量的0.5%~0.8%向曝氣池中投加其它污水處理廠脫水活性污泥,盡量在2天內投加完畢。
陪菌步驟:
(1)悶曝:所有曝氣機的攪拌都開啟,各轉角的曝氣機風機開啟,剩餘風機暫不開。根據自控儀表顯示的溶解氧變化調整曝氣機風機的開停數量使溶解氧保持在1.5~2.5mg/l之間。在污泥量少,供氧有富餘時悶曝3~5小時後進入靜沉步驟。
(2)靜沉:將所有曝氣機停止0.5~1小時。需要注意的是開始靜沉前,應將溶解氧提高到2.5~3mg/l之間。
(3)間歇補充廢水:按(1)→(2)→(1)的順序不斷反復上述步驟,當監測到的cod值較最初降低了50%時,向曝氣池補充設計處理量50%的有機廢水。以前2次進水時間間隔為基準安排進水時間,並且每天將此間隔縮短1半。
(4)完成培菌:經過5-7天的培養,曝氣池污泥濃度(mlss)達到1500mg/l左右時,可以進入馴化步驟。
馴化:
按設計處理量的30%左右連續進水,溶解氧控制在1.5—3mg/l之間,在系統正常運行前提下每天按現有處理量的10%遞增進水,直到達到設計處理量。

⑨ 固體廢棄物的處置工藝過程是什麼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方法與工藝過程,看以下圖片

2.1傳統處理方法

2.1.1土地填埋

土地填埋法是在地面上建造經過特殊防滲透工藝處理的相對封閉的設施內貯存固體廢棄物,防止其污染土壤或水體。土地填埋法的優點是處理量大、便於管理、成本低廉及適應性強,常用於經濟不夠發達而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但在填埋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重金屬或其他環境污染物,填埋後產生的滲濾液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污染源,其中含有高濃度的有機污染物及重金屬。

2.1.2焚燒法

焚燒法是使固體廢物與空氣發生化學反應,最終生成水、二氧化碳與灰燼,經過凈化後排入大氣。焚燒法處理後,殘余灰燼僅占原體積的5%,可以有效減小佔地面積。而且焚燒可產生大量熱,可用於發電和供暖等,多用於人口稠密、土地資源不足的區域。但對焚燒法會產生大氣污染物,同時產生的飛灰中還存在多環芳烴等有毒有機污染物,因此需要加裝尾氣處理裝置。

2.1.3好氧堆肥法

好氧堆肥法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條件下中通過生物化學反應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分解,將有毒物質轉變為無毒物質,最終將固體廢棄物轉化為類腐殖質物質的方法。堆肥法常用於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產物可用於農業耕作中作肥料或土壤改良劑,優點是成本低、易操作,能實現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但堆肥過程中存在重金屬的積累與富集,可能使重金屬元素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體內,從長遠角度看會帶來不可忽視的環境風險。

2.2新式處理方法

2.2.1熱解法

熱解法是在無氧或缺氧的條件下對固體廢物進行加熱蒸餾,使其高溫裂解,冷凝後生成新的固體、液體、氣體物質,並從中提取可燃氣體、液態油、固體燃料的方法。

熱解法處理後殘渣較少,可有效降低固體廢棄物的體積,且由於反應條件為無氧或缺氧[1]。因此,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較少,同時重金屬、S等有毒元素被固定在炭黑等固體產物中,防止它們在環境中轉移從而對人體造成危害。

2.2.2蚯蚓處理技術

蚯蚓處理技術一般用於處理生活垃圾、農林廢棄物與畜禽糞便。蚯蚓通過砂囊和消化道對有機物進行研磨、破碎,一方面可以通過自身的同化代謝將有機物降解,另一方面可以釋放出N、P、K等營養元素促進植物生長。蚯蚓處理技術的優點是環境影響小,對有機物消化徹底;使大量農業副產品得到有效利用,避免了資源浪費。但它同時要考慮到如何選擇喜好有機物質且耐高溫的蚯蚓品種並為蚯蚓提供適宜的生存條件。

3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措施

固體廢物種類眾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大致可將固體廢物分為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固體物和危險廢物。

3.1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

在城市化進程中,固體廢物的產生不可避免,針對產生的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進行資源化利用方式也多種多樣。例如,通過焚燒回收熱量,通過熱解回收燃料和氣體,通過厭氧發酵回收沼氣,並產生生物肥料。(1)通過收集高熱量固體廢物經受高溫熱處理,固體廢物中的可燃成分與氧氣反應釋放熱量,再以熱能形式將這些熱量進行回收,作為城市供熱使用。(2)熱解是利用固體廢物中的熱不穩定性使其在缺氧或厭氧條件下熱分解以產生可燃氣體,油和固體碳[2]。(3)生物發酵則是將城市垃圾等有機物進行厭氧發酵,經過產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進而生成沼氣,可作為照明、熱源等資源使用。

3.2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的利用是實現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我國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1)生產建材;(2)回收或利用其中的有用成分,開發新產品,以取代某些工業原料;(3)築路、築壩與回填;(4)生產農肥和土壤改良。例如:工業固體廢物中的塑料,樹脂,橡膠等可通過熱解產生可燃氣體如氫氣。純碳或聚合的聚合物碳質材料,以及甲醇等燃料油;高爐渣、煤灰等固體廢物可以作為建築原材料或吸附材料等實現資源再利用;大力回收舊家用電器和電子廢物,將其重新拆解利用,從源頭以盡量減少廢物的發生[3]。

3.3危險廢物資源化處理

一直以來,危險廢物的處置一般都採用安全填埋、固化法、化學法以及高溫焚燒等方式,綜合利用效率很低。隨著我國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危險廢物資源化的利用技術也得到空前發展,在重金屬、污泥、電子廢棄物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在電子廢棄物方面,隨著我國電子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生產,也越來越多的電子廢棄物產生,將電子廢棄物進行拆解、物理分選後,採用超聲協同技術進行浸出回收,將有效利用電子廢棄產品。在危廢污泥方面,採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是近年廣泛使用的一種技術[4]。污泥通過不同方式的前處理,進入水泥窯高溫煅燒,不僅可以去除粉煤灰中的二惡英,還可以固化重金屬。飛灰經過處理後能夠代替水泥原材料,從而能夠循環利用廢物。在重金屬方面,利用熱等離子技術和熔融技術,將重金屬富集和分離,起到回收利用的目的。

⑩ 危險廢物怎麼處置

危險廢物處理方法,可分為物理法、物理化學法和生物法三大類。其中許多方法與化工生產是通用的。
對於固體廢物(廢渣),常見的物理法處理工藝包括:壓實、破碎、分選。
對於液態廢物(廢液),常見的物理法處理工藝包括:沉降、氣浮、離心、過濾、蒸餾等,而吹脫、微濾、超濾、納濾等工藝則較少採用。
常用於廢渣的物理化學法處理工藝包括:熱處理(焚燒、熱解)、固化/穩定化。
常用於廢液的物理化學法處理工藝包括:混凝、化學沉澱、酸鹼中和、氧化還原、吸附與解吸、離子交換、焚燒等,而置換、電解、萃取、電滲析、反滲透、光分解等工藝則較少採用。
生物法只適用有機廢物,其中用於有機固體廢物的包括:堆肥法和厭氧發酵法,用於有機廢液的包括活性污泥法、厭氧消化法。

閱讀全文

與鎮江危廢污泥處理方法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對電腦屏幕進行重啟的方法 瀏覽:9
冷盤的擺盤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瀏覽:347
動物消暑方法圖片 瀏覽:473
學習方法分享如何記筆記 瀏覽:153
硫化銅化驗分析方法 瀏覽:101
電腦學打字最好方法 瀏覽:643
國標檢測橡膠膠片返霜方法 瀏覽:155
七歲孩子發燒有哪些退燒方法 瀏覽:383
山百合食用方法 瀏覽:240
如何快速解小便物理方法 瀏覽:737
導線的使用方法與技巧 瀏覽:798
無核黑棗食用方法 瀏覽:113
咸陽螺紋鋼除銹方法有哪些 瀏覽:377
氣鑽怎麼去銹方法 瀏覽:256
空氣冷凝管連接方法 瀏覽:740
菠蘿的種植方法怎麼種 瀏覽:201
電水壺除銹水垢的七大常用方法 瀏覽:248
測量氣缸體平面度的測量方法 瀏覽:105
芹菜籽抽芽如何方法 瀏覽:339
鑽繩游戲快速通過方法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