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測量一張紙的厚度3種方法
如果需要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物理學中通常使用積累法。
因為一張紙的厚度太小,所以可用積少成多的方法,即取100張同樣的紙,疊起來,測出它的厚度,然後,再除以100,就可以間接測量出一張紙的厚度。
積累法,實際上是一種放大法,但與機械放大法、光學放大法以及電放大法不同,通常指微小量積累法,又稱為累計法,用於減少測量誤差。
(1)3種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微小量積累法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之一。在測量微小量的時候,我們常常將微小的量積累成一個比較大的量。
比如在初中物理中,測量一枚大頭針的質量、測量一枚郵票的質量、測量細銅絲的直徑等等都需要使用這種方法。
例如,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g,不直接測量全振動一次的時間來測量單擺的振動周期T,而是測量全振動n次,如n=100的總時間t,然後,再由T=t/100計算出T值。這樣,可增加有效數位,減小測量誤差。
『貳』 寫出3種你知道的測量工具
是工程測量用的儀器嗎?這個有全站儀、水準儀、GPS-RTK。
『叄』 直徑測量的方法有幾種,分別是哪幾種
方法一、直接測量圓的周長,然後根據周長公式反推直接即:直徑=周長/π。
方法二、直接測量圓的直徑,方法如下:
1、通過圓心到邊上兩點的距離就是直徑,在圓裡面做一個內切的直角三角形,這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必定穿過圓心;
2、測量直角三角形斜邊的距離,就是圓的直徑。
方法三、通過圓的面積。根據S=πr^2,算出半徑,乘以2就是直徑的長度。
方法四、通過周長測量。根據C=2πr=πd,直徑等於周長除以圓周率。
(3)3種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測量四個要素
1、測量的客體即測量對象:
主要指幾何量,包括長度、面積、形狀、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誤差等。由於幾何量的特點是種類繁多,形狀又各式各樣,因此對於他們的特性,被測參數的定義,以及標准等都必須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進行測量。
2、計量單位:
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在長度計量中單位為米(m),其他常用單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測量中以度、分、秒為單位。
3、測量方法:
指在進行測量時所用的按類敘述的一組操作邏輯次序。對幾何量的測量而言,則是根據被測參數的特點,如公差值、大小、輕重、材質、數量等,並分析研究該參數與其他參數的關系,最後確定對該參數如何進行測量的操作方法。
4、測量的准確度:
指測量結果與真值的一致程度。由於任何測量過程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測量誤差,誤差大說明測量結果離真值遠,准確度低。因此,准確度和誤差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由於存在測量誤差,任何測量結果都是以一近似值來表示。
『肆』 求助測量電容電感的3種測量方法
數字電感電容表准確測量微型電感器的方法_中國報刊雜志大全_雜志... 《數字電感電容表准確測量微型電感器的方法》文章作者:周永青,分類: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
『伍』 GDP測量公式有3種,哪一種才是統一測量方法
1.核算方法:
在實際核算中,GDP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GDP及其構成。
(1)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總產品價值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得到增加價值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增加值相加,得到GDP。
(2)收入法也稱為分配法。按收入法計算GDP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計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之和等於GDP。
(3)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GDP最終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由於統計口徑不同,這三個公式算出的GDP是不一樣的。
2.我國核算方法:
我國的GDP使用增加值進行計算的。實際核算中,GDP就等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之和。我們現行的GDP基本上是按國際通行的核算原則,對各種類型資料來源進行加工計算得出的,具體方法非常復雜。主要資料來源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統計資料,包括統計局系統的統計資料,如農業、工業、建築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報酬、價格、住戶收支統計資料,其他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如交通運輸、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國際收支統計資料;
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資料,包括財政決算資料、工商管理資料等;
第三部分是會計決算資料,包括銀行、保險、航空運輸、鐵路運輸、郵電通信系統的會計決算資料等。統計資料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和為避免中間層次干擾的超級匯總法。基本計算方法採用國際通用的現價和不變價計算方法。
『陸』 測定距離的方法有哪3種
一般是用三角法,比如說地球在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分別觀測一顆恆星對地球的角度,然後以公轉軌道半徑為基線,算出它距地球的距離
對於較近的天體(500光年以內)採用三角法測距。
500--10萬光年的天體採用光度法確定距離。
10萬光年以外天文學家找到了造父變星作為標准,可達5億光年的范圍。
更遠的距離是用觀測到的紅移量,依據哈勃定理推算出來的。
參考資料:吳國盛 《科學的歷程》
同的天體距離要有不同的方法,摘抄如下:
天體測量方法
2.2.2光譜在天文研究中的應用
人類一直想了解天體的物理、化學性狀。這種願望只有在光譜分析應用於天文後才成為可能並由此而導致了天體物理學的誕生和發展。通過光譜分析可以:(1)確定天體的化學組成;(2)確定恆星的溫度;(3)確定恆星的壓力;(4)測定恆星的磁場;(5)確定天體的視向速度和自轉等等。
2.3天體距離的測定
人們總希望知道天體離我們有多遠,天體距離的測量也一直是天文學家們的任務。不同遠近的天體可以采不同的測量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測定天體距離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由於天空的廣袤無垠,所使用測量距離單位也特別。天文距離單位通常有天文單位(AU)、光年(ly)和秒差距(pc)三種。
2.3.1月球與地球的距離
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天文學家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測量它的遠近,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科學的測量直到18世紀(1715年至1753年)才由法國天文學家拉卡伊(N.L.Lacaille)和他的學生拉朗德(Larand)用三角視差法得以實現。他們的結果是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為地球半徑的60倍,這與現代測定的數值(384401千米)很接近。
雷達技術誕生後,人們又用雷達測定月球距離。激光技術問世後,人們利用激光的方向性好,光束集中,單色性強等特點來測量月球的距離。測量精度可以達到厘米量級。
2.3.2太陽和行星的距離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通常所說的日地距離,是指地球軌道的半長軸,即為日地平均距離。天文學中把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1AU)。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一個天文單位的數值定為1.49597870×1011米,近似1.496億千米。
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球,測定太陽的距離不能像測定月球距離那樣直接用三角視差法。早期測定太陽的距離是藉助於離地球較近的火星或小行星。先用三角視差法測定火星或小行星的距離,再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求太陽距離。1673年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Dominique Cassini)首次利用火星大沖的機會測出了太陽的距離。
許多行星的距離也是由開普勒第三定律求得的,若以1AU為日地距離,「恆星年」為單位作為地球公轉周期,便有:T2=a3。若一個行星的公轉周期被測出,就可以算出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如水星的公轉周期為0.241恆星年,則水星到太陽的距離為0.387天文單位(AU)。
2.2.3恆星的距離
由於恆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它們的距離測定非常困難。對不同遠近的恆星,要用不同的方法測定。目前,已有很多種測定恆星距離的方法:
(1)三角視差法
河內天體的距離又稱為視差,恆星對日地平均距離(a)的張角叫做恆星的三角視差(p),則較近的恆星的距離D可表示為:
sinπ=a/D
若π很小,π以角秒錶示,且單位取秒差距(pc),則有:D=1/π
用周年視差法測定恆星距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恆星離我們愈遠,π就愈小,實際觀測中很難測定。三角視差是一切天體距離測量的基礎,至今用這種方法測量了約10,000多顆恆星。
天文學上的距離單位除天文單位(AU)、秒差距(pc)外,還有光年(ly),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過的距離,相當94605億千米。三種距離單位的關系是:
1秒差距(pc)=206265天文單位(AU)=3.26光年=3.09×1013千米
1光年(1y)=0.307秒差距(pc)=63240天文單位(Au)=0.95×1013千米。
(2)分光視差法
對於距離更遙遠的恆星,比如距離超過110pc的恆星,由於周年視差非常小,無法用三角視差法測出。於是,又發展了另外一種比較方便的方法--分光視差法。該方法的核心是根據恆星的譜線強度去確定恆星的光度,知道了光度(絕對星等M),由觀測得到的視星等(m)就可以得到距離。
m - M= -5 + 5logD.
(3)造父周光關系測距法
大質量的恆星,當演化到晚期時,會呈現出不穩定的脈動現象,形成脈動變星。在這些脈動變星中,有一類脈動周期非常規則,中文名叫造父。造父是中國古代的星官名稱。仙王座δ星中有一顆名為造父一,它是一顆亮度會發生變化的「變星」。變星的光變原因很多。造父一屬於脈動變星一類。當它的星體膨脹時就顯得亮些,體積縮小時就顯得暗些。造父一的這種亮度變化很有規律,它的變化周期是5天8小時46分38秒鍾,稱為「光變周期」。在恆星世界裡,凡跟造父一有相同變化的變星,統稱「造父變星」。
作者: haj520520 2005-5-21 18:44 回復此發言
------------------------------------------------------------------------
2 天體測量方法
1912 年美國一位女天文學家勒維特(Leavitt 1868--1921)研究小麥哲倫星系內的造父變星的星等與光變周期時發現:光變周期越長的恆星,其亮度就越大。這就是對後來測定恆星距離很有用的「周光關系」。目前在銀河系內共發現了700多顆造父變星。許多河外星系的距離都是靠這個量天尺測量的。
(4)譜線紅移測距法
20 世紀初,光譜研究發現幾乎所有星系的都有紅移現象。所謂紅移是指觀測到的譜線的波長(l)比相應的實驗室測知的譜線的波長(l0)要長,而在光譜中紅光的波長較長,因而把譜線向波長較長的方向的移動叫做光譜的紅移,z=(l-l0)/ l0。1929年哈勃用2.5米大型望遠鏡觀測到更多的河外星系,又發現星系距我們越遠,其譜線紅移量越大。
譜線紅移的流行解釋是大爆炸宇宙學說。哈勃指出天體紅移與距離有關:Z = H*d /c,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式中Z為紅移量;c為光速;d為距離;H為哈勃常數,其值為50~80千米/(秒·兆秒差距)。根據這個定律,只要測出河外星系譜線的紅移量Z,便可算出星系的距離D。用譜線紅移法可以測定遠達百億光年計的距離。
『柒』 長度的3種特殊方法測量是
問的太不具體了,短的有光柵尺,編碼器,還有一種拉線式測距儀,(名稱不對),長的有目測,激光測距,步長測距,丈量測距,遙感測距等.
『捌』 圖0到4列出了3種測量硬幣直徑的方法,請你實際試一試,並對三種方案進行評價
在長度測量中,有些物體的長度不能直接測出來,我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如自測法、手測法、步測法、平移法、轉化法等方法間接測出物體的長度.
用刻度尺測量硬幣直徑的方法:
用三角板、直尺組合起來測量硬幣直徑的方法,叫組合法.此時要注意直尺的零刻度線對齊硬幣的底端(也就是與水平桌面對齊),三角板與直尺要垂直,觀察可知 A 項正確。
答案: A
中間的 B項,豎置的直尺與桌面接觸的並不是從零開始,所以所量的結果一定會偏大些;
右邊的 C項,橫著的直尺很難保證量的是硬幣的直徑,所以所量的結果一定會偏小些;
只有A圖只要讀出直尺的兩個數字,相減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硬幣的直徑,但這個方法也不是很直觀,因為還要減法運算。
①測量硬幣的直徑方法:用兩塊直角三角板的兩條直角邊將硬幣夾緊,另兩條直角邊緊貼刻度尺,則兩直角頂點間的距離即為硬幣的直徑。
②測量硬幣的周長方法:
方法一,利用上面介紹的測量直徑的方法,結合圓的周長公式計算硬幣的周長;
方法二,用一根彈性不大的棉線,將硬幣繞緊一周,在棉線相交處,用筆作記號,再用刻度尺測量兩點問棉線的長度,即為硬幣的周長;
方法三,在硬幣的邊緣作個記號,讓硬幣在白紙上沿某條直線滾動,從記號與直線相切點處開始,到下一次記號又與直線相切為止,用刻度尺測量這兩個切點間的距離,即為硬幣的直徑。
③測量一頁紙的厚度方法:用刻度尺測量出若干頁紙的厚度,再除以紙的頁數。
④測量細銅絲直徑的方法:在一根粗細均勻的鉛筆上,緊密地排繞N匝細銅絲,用刻度尺測量出這N匝細銅絲的寬度L,則細銅絲的直徑為:D = L/N
『玖』 測量距離常用的3種方法是用工具測量,和什麼測量和什麼測量。
測量距離常用的三種方法是工具測量、步測、目測。
距離測量是指測量地面上兩點連線長度的工作。通常需要測定的是水平距離,即兩點連線投影在某水準面上的長度。它是確定地面點的平面位置的要素之一。是測量工作中最基本的任務之一。通常需要測定的是水平距離,即兩點連線投影在某水準面上的長度。
在三角測量、導線測量、地形測量和工程測量等工作中都需要進行距離測量。距離測量的精度用相對誤差(相對精度)表示。即距離測量的誤差同該距離長度的比值,用分子為1的公式1/n表示。比值越小,距離測量的精度越高。距離測量常用的方法有量尺量距、視距測量、視差法測距和電磁波測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