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哪裡可以聽認知方法論

哪裡可以聽認知方法論

發布時間:2025-04-01 18:17:49

① 改變認知有哪些方式

可從4個方面入手。

1.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愛因斯坦說:
如果我必須用一小時解決一個問題,我會花55分鍾考慮我是否問對了問題。
提問的能力,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思考深度。
提問會倒逼你更新知識、深入思考。
以前我想學一個領域的東西,只會列書單,現在改為列問題了。
比如,我在研究閱讀方法的時候,就列了這些問題:

1.如何不再用「閱讀量」來掩蓋我的無知?

2.讀完一本書什麼也記不住怎麼辦?

3.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書怎麼辦?

4.讀書很慢,堅持不下來怎麼辦?

5.如何挑選好書?

6.閱讀有哪些方法?

7.如何做讀書筆記?

8.書評怎麼寫?

9.閱讀目的是什麼?

10.閱讀應該保持哪些習慣?

11.如何利用「信息缺口」進行有效閱讀?

12.有時讀書變得更加焦慮和迷茫是怎麼回事?
這些都是我的痛點、我的病症,怎麼辦?

選中5到7本能解決我問題的好書,讓這些作者坐在我對面。

來吧,張三你覺得我的病該怎麼治?李四,你覺得我的問題出在哪裡?王五,你有沒有好的葯方。

這個過程,就好像請一大群醫生來給你集中會診一樣。

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像一盞燈,帶領你穿越忙亂和無常,走向自己希望的未知。
關於如何運用提問來精進自己,大家可以多看點彼得德魯克的書,下次專門給大家分析一下「知識IPO」。

2.從記憶知識到轉為調用知識。

1)把大腦外包給人工智慧設備,把存儲知識的活就交給手機、電腦雲盤和搜索引擎。
2)藉助知識管理工具,整合知識,自己大致記住關鍵詞即可,以便於隨時搜索調用。

知道知識在哪,比知道知識是什麼更重要。

就像存電話號碼,管理聯系人一樣,像你在微信里給人分組、建群、設置標簽一樣。

還有個提高大腦檢索能力方法,推薦給大家:獨孤九劍記憶法。

某個時刻我需要這個——這個我好像在那本書里遇到過——最後找到那本書。(均為一對一的尋找)
反例是什麼?

每本書都講了什麼——我需要的在哪本書里——找到我需要的那個。(均為多對一尋找)
這個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經常想不起來關鍵詞。

3.提升大腦的其他維度。

前面2個步驟給大腦省出了不少空間。

我們可以用來思考、鏈接、推理、洞察、創意等等,這些也正是未來社會最核心的能力。

4.用踐行轉化認知。

還是那句話,學以致用。

要不然,你又要陷入這樣的低質量的勤奮陷阱了:

熟讀唐詩三百首,依然脖子疼;

本碩博連讀,依然不幸福;

通讀王小波,依然很無趣......
學完就用,找到相關概念、方法論,消化理解、反思自身經驗、做出具體可操作的目標計劃,通過踐行把概念、方法論放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用,是最高級、最主動的認知方式。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在學完時間管理四象限後,每日按照這個方法來安排事情的先後,效果很好。

② 《認知方法論》(一)

我一直都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外表,不是性格,而是認知。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眼中世界的形貌,認知水平決定了一個人所能到達的高度。吳伯凡老師最近新推出了一個專欄——認知方法論,讀起來大呼過癮,所以決定記錄一些對我啟發深刻的文字,以及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無知即極樂,認知即痛苦。子宮和伊甸園可以說都是「原始舒適區」,在這樣的空間內,我們不需要自己承擔任何責任,不需要付出任何能力,全權由母體喂養,不用任何努力就可以獲得溫暖和舒適,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是不存在認知的,因為沒有匱乏,沒有挑戰,我們就不需要有任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我們離開子宮,離開伊甸園,我們要為了生存為自己負責,由自己做選擇,做判斷,用自己的認知來打造自己的生活狀態,認知開始的那一刻,也就是舒適結束的那一刻。你想獲得認知的權利,必須同時接受與認知緊密關聯著的代價——痛苦,選擇,自由所帶來的強大壓力感。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完全虛假的世界裡,你的所有認知,連同你的行為都是虛妄的。有時我們在做夢的時候,會感覺夢很真實,遇到可怕的場景,我們還會表現出恐懼,但有一點是很多人都能夠意識到的,就是我們是知道我們在做夢的。雖然我的身體在一個虛幻的世界,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虛幻的世界——這就是你的認知比別人高出一個維度的標志。所謂認知,首先就是要認出這個世界的真實性和虛幻性。對應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要去思考和認識到,我們所做的哪些努力,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是虛幻的。

給思維找一個支點。愛因斯坦說過,問題不可能由導致這種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會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但你解決問題的方式恰恰就是導致你現在這個問題的思維方式,所以你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把問題變得越來越糟,越來越復雜。所以我們在增加認識的時候,最缺的不是在既有的認識上不停加碼,而是需要一種從自己的認知中抽身出來,看自己的思維方式,看自己的後腦勺,看自己到底在干什麼的認識,這樣你才可能找到你的認知支點,實現真正的認知升級。

盲維。我們在處理一件事情或者一種關系時,很容易陷入到單一的認知維度里——你選擇了什麼維度,你就獲得了什麼樣的認知。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你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盲維。一旦有盲維,你就會出現嚴重的認知偏差,你的判斷和決策都會出現重大的問題,它帶來的後果可能是不幸甚至是災難性的。所以,我們看問題的時候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或者是由於某種場景讓我們遺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維度,以至於讓我們陷入了一種掙扎的狀態。

知識越獄與雙環學習。學習有兩種狀態,單環學習和雙環學習。前者是指用自己已經形成了一個認知框架,不斷完善和豐富它,遇到問題,就可以立刻用它解決。它有個問題便是,在給你引導的同時,它也在禁錮你的思維。手裡拿把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當你的認知變得越來越完善的時候,你也在悄悄閹割你的認知能力。而雙環學習則像一個「8」字,當你進入另外一個圓圈時,你來看原來那個圓圈的事情,反而看的清楚。它的認知模式是不斷突破你既有的逐漸閉環的世界,打破它,然後再重建一個認知框架。

真真切切的幻覺。我們總認為親身經歷就是真,但實際並不是如此。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幻覺專家,時時刻刻在給我們製造幻覺。比如80%的人仍然能夠感受到已經截掉的肢體的存在。這就引起背後深層次的問題:什麼是真實?如果你認為你的感官帶來的就是真實,那真實僅僅是你的大腦處理產生的電子信號罷了。哲學上,有兩個概念:表徵和實在。手臂是實在,手臂的疼痛感是表徵。我們只能感受到表徵,不能感受到實在。所以感覺可能會騙我們。我們和實實在在的世界之間一直隔著一層東西,只不過這層東西生來就有,像空氣一樣,我們就會忽略了它的存在。當我們的感知系統發生變化時,我們看到的世界也會隨之變化。

感覺背後是一套復雜的生產系統,是生產系統就一定會出錯,出現誤差,但我們對這種誤差是沒有察覺的,就好像一個瘋子,根本不會意識到他是瘋的,這種對「生產系統」的毫無知覺是最可怕的,所以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妨試著思考下,是不是自己自帶的系統出了問題。

既然認知意味著痛苦,為什麼不能選擇舒適?如果你選擇「通過痛苦而獲得快樂」這樣一種獲取快樂的途徑的話,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你的生存優勢在增加,第二,這樣的快樂品質要遠高於苟且滯留在舒適區的那些人所體會到的所謂「快樂」。

盲人摸象的啟示。任何一個感知,實際上是由兩個部分合成的。一個是輸入,也就是我們通過叫做「對象」的東西,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我們的感知方式。任何一個因素不同,都會造成感知結果的差異。就好像之前朋友圈裡非常火的裙子「藍黑&白金」之爭,本質上是每個人的視錐細胞佔比不同造成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都是盲人,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感知是一個生產線時,我們就可能陷入到另外一種形式的盲人摸象中。

所有物種都是殘障者。任何物種在形成自己的感知能力時,都遵守一個原則——謀求生存優勢。在形成生存優勢的前提下,夠用就好。感知也是一種生存工具,它的功能遵循著一個法則——去掉一切不創造價值的環節,所以每個物種都是殘障者。比如人,就無法感知到「超聲波」的頻率。

我們沒有全知眼。我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這個觀點其實就是我們站在特定的觀察點看到的一個東西。它只代表你的那個點,而不代表世界本來的樣子。

如何判斷我們的認知系統是不是出現錯誤了呢?你認知的對和錯,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唯一標准就是:這個東西管不管用。想要發現錯誤,「抽身出來」是一個前提條件,反思的本質就是切換場景。

③ #死磕#《吳伯凡·認知方法論》——004|「知行合一」的本質

這是吳老師第一模塊第四單元的第三節課。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知行合一」。上一次講的主要內容是「同步」,意思是你的行為就是你內心認知的同步結果。

「行」的本意是道路。這世界上本沒有路,人走的多了,才有了路。所以「行」是已經發生的動作。「知」左邊一個「矢」,右邊一個「口」,合在一起表示一支箭射中了靶心。所以「知」是一種狀態,代表你能射中靶心,你知道怎麼射中靶心。用吳老師的話說:

我們常說理論指導實踐,真的對嗎?

吳老師用王陽明的例子來進一步解釋。王陽明不僅能打仗,還有兩個特長:

特長可以理解為一個領域中少數人能夠達到的狀態、境界。有特長的人,我們普遍稱之為人才,因為只有他才能做到。射箭現在也有很多愛好者,但是能夠比肩王陽明的估計只有少數專業運動員了。書法、繪畫也是一樣,它也是內心世界的一種同步,所有有個成語叫「胸有成竹」。

在吳老師課程的剛開始提到過:

認知就是一個反復「學」與「習」的過程。「學」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習」是從一個弱連接到變成強連通直至專線連接的必要途徑。所以真正的學習,就是一種刻意的練習,反復迭代提高 自己的認知水平。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認為他說的就是認知提升(成長)過程中獲得的快樂。

至於如何做到高水平的「知行合一」,期待吳老師的下一章節。

④ 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無中生有的認知-讀後感

1. 眼力見兒與刀鋒競爭力

最重要的東西永遠是看不見的。

眼力見兒,應該跟其他才幹一樣,是有一定的天生成分的。當然,後天也可以習得,但有天分的人,應該更容易習得快。

覺得自己有一點這方面的天分——在我願意關注的節點上。大多數時候,我是基本上屬於莫不關心周邊環境的,但有的時候,卻可以在瞬間警覺感受到某種異樣。某兩個人之間奇怪的微妙關系。有一次。辦公室里,有人一直在說話,我一直是屬於忽視的狀態,突然就自動聽入了兩句對話,我就感知到,這個女事同十分抗拒加這個男同事的微信,十分抗拒這個男同事。後來,我們聊天聊到這個人,我說,怪不得那天你那麼堅決地拒絕加他的微信。她驚嚇:有這么明顯嗎?我感覺我自己都是很含蓄委婉的了!

有這個感應的人,一般是屬於感性力比理性力更強的人。也是屬於比較敏感的群體之一吧。也會容易過度感受一些事情,容易情緒化。也不太好。

話說,老師說可以看一些書來訓練,都是哪些書呢?心理學嗎?察言觀色之類的嗎?

自己很大時候都是對周末漠不關心,不知道為什麼,感覺自己總是生態在第三維之中,好想解決這個問題。有一次,玩得好的一群人當中,有兩個人真正在一起了,我才後知後覺,並且,其中一個還是我最好要的朋友。感覺自己就像塊木頭一樣活著…………

自己就是這么個矛盾體,敏感的時候,可以瞬間捕捉,不敏感的時候,木訥如死。求解求!

2. 設計中的設計

好神奇。終於明白了設計中的「營造 空間」是個什麼鬼了。高段位的設計是,是用有的東西,來營造無的東西,然後我們使用的是其無的那一部分。因為用的是無的部分,所以在設計思考的時候,最本質關注的應該是無的那部分。這也是中國畫中留白的理論基礎么?就像鳥鳴山更幽,一樣,漏出來的一點點山峰和水中的一小片帆舟,給人更多山脈及更多舟上人家的生活的想像空間?

3. 求缺的能力

勞動與游戲,完形沖動,舒適區、焦慮區和學習區,經典案例,求缺:避免畫蛇添足。

出於現在還不明認知的原因,自己就有求全的沖動。現在想想,應該是一種不夠自信或者不能明辨輕重緩急或者沒有魄力做到選擇輕重緩急的原因吧。

求全的毛病。一是重點不能突出,這樣,全是全了,但別人記不住,等於沒有。二是就會畫蛇天添足了,會變得啰嗦。

得改。要強迫自己,做出選擇!重點突出!

4.  「苟且」構成了「詩和遠方」

摘要:詩和遠方中的無為:意義與意境,苟且和詩與遠方,《遙遠的救世主》高手才能看得見的事件。瞪著眼看世界和眯著眼看世界。

感覺自己不是瞪著眼看世界也不是眯著眼看世界,而是閉著眼看世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什麼都看不見。或者看見了卻無為。啥都眼睜睜過錯過。行動最重要!

確實,有的時候,認真看一個字久了。覺得字不對了。是因為關注了細節。忘記了整體。

股市也一樣。天天盯著線。不容易感受到一個大勢的變化。有的時候,當跌到我這樣的漠然者都聽到消息的時候,就是快到底了。當漲到我也聽到消息了,就是快到頂了。感覺自己就是一個行走的拐點信號旗。哈哈……。

⑤ 認知方法論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情緒是認知最大的敵人。脾氣一來,任何認知、理論、方法都派不上用場。作為一個理性人,這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可該怎麼解決呢?其實很簡單,你只要知道你的情緒從何而來,這個千古難題你就解決了一大半了。

剛好,吳伯凡老師在課程里講到了這個問題:我們看待世界有三個立場,我們對待世界的情緒也源自這三個立場。通過改變立場,我們就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讓理智歸位。

下面我們聽聽吳伯凡老師怎麼說。

按照哲學家的分類,我們面對世界有三種立場:物理立場、設計立場和意向立場。

新的認知 = 新的物種

在我們的認知行為中,存在著一種類似於「進化論」的機制:大自然最重要的演算法就是基因突變加自然選擇,任何一個物種剛出現的時候,都具有相當程度「一廂情願」的成分,或者說,有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物種——它們都是創新,但這種最基礎的創新是需要接受檢驗的,這個檢驗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是大自然的一種特殊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環境是一個考官,有它自己的答案,不符合這個答案的物種都被消滅了。「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現有的物種背後,那些許許多多大同小異和大異小同的個體都已經看不到了。

但我們的認知跟自然界和商業領域不太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認知領域建立一種自然選擇的機制。

具有認知優勢的人,自身就建立了一種能夠持續產生作用的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機制,把大量蕪雜的、膚淺的、似是而非的認知一次又一次過濾掉,而那些剩下來的,經過過濾、拷問的認知之間又建立了各種各樣的連接,就像商業和技術領域出現的借用、套用和挪用其它行業、學科,形成了新物種一樣——一個新的認知本質上就是一個新的物種。

淘汰機制到底是怎麼建立的呢?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來自於外界的拷問。

你既有的認知在遭遇新情況和一些謬誤時,可能第一時間就消失了;還有一些認知在新的拷問下不得不應對,這個應對的過程就會產生新的認知。

第二類:選擇和淘汰機制是人自己設立的反省和淘汰體系。

前兩節課我們都在講來自外界的拷問。這節課我們要講的是:如何建立一種反省機制。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只能涉及到其中的一個方面。

面對世界的三種立場

按照哲學家的分類,我們面對世界有三種立場:

1.物理立場:一是一,二是二。

比如小孩手裡拿著一塊石頭,一鬆手它就會掉下去——這是孩子長大後會明白的物理學道理;火、裝著開水的壺不能用手去摸,小孩不會因為壺不能摸而哭——我們最初的認知里是包含物理立場的。

物理立場往往包含著你不能控制和抗拒的,這種立場下,你會對你接觸的事物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不去控制、沒法改變的態度。

2.設計立場:問題的根源在我,不在你。

比如一個鍾表匠做了一個鍾,我們就覺得它必須是準的,如果走走停停,就是有問題的,但問題不在於表,而在於設計者。所以在這種挫敗感之下,我會想辦法來修好它,或者重新改變我的設計。

因為是你想讓它怎麼樣,你有一個既定的意圖,如果不這樣,你就會覺得有問題,就有想辦法去改變它的慾望和沖動。

3.意向立場:問題的根源是你,不是我。

這種立場是設計立場派生出來的。意向立場和設計立場不太一樣,比如孩子對父母,或者父母對孩子,都會有一個意向立場——你該怎麼樣,如果你不怎麼樣,我會把問題的根源歸結於你,而不是我。

孩子放學回來,張嘴就是「飯做好沒有」,父母就會不高興,因為父母設定的是,他應該進門就叫爸爸或者叫媽媽。但是,父母和鍾表匠的態度不一樣:鍾表匠是,鍾應該走得准,走得不準我去想辦法讓它走得准;父母是覺得孩子應該怎麼樣,如果做不到這樣,就是孩子的問題。

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把這三個立場搞混。很多時候,我們出現錯誤反應或情緒出現動盪,可能就是因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採取了不恰當的立場。

案例

1. 飛機上的噪音 Vs. 院子里的噪音

比如坐飛機的噪音是非常大的,但常坐飛機的人從來不會抱怨噪音,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原因是他對飛機的噪音持有的是物理立場:他也不是飛機的設計師,即便是設計師也覺得這種狀態是沒辦法改變的。

但是,假如你在家裡休息,鄰居家小孩突然在院子里製造了某種雜訊,雖然這個噪音的分貝可能比飛機的噪音分貝要低得多,你還是會很生氣,因為你這時候採取的是意向立場。

2. 「小孩什麼時候最煩人?」

一個孩子什麼時候最煩人?客觀講,他剛出生的時候最煩人,因為他有什麼需求你也不清楚,他除了哭也不能幹別的,一晚上他能醒十幾次,拉屎拉尿……所有這些你從來沒干過的事情,你就得去干。

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所有的父母都不覺得小孩那個時候最煩人——因為父母對那時候的小孩是物理立場:孩子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等孩子再大一點兒,也有煩人的時候。比如有一天,小孩突然說了一句他自己都不懂的臟話,大人是不太會生氣的,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我是不是說過類似的話」或者「這孩子一定是接觸了不該接觸的人」。這個時候,父母採取的是設計立場——問題出現,原因歸結到自己,同時還想著如何去改變這種狀況。

但是,等孩子十幾歲的時候,父母就會覺得:這是他最煩人的時候。

你看,這時候這個孩子生活能自理,不會亂拉屎拉尿,有什麼需求也會直接說,很好溝通嘛,結果呢,你發現他是最煩人、最不好溝通的——因為你的立場在他成長過程當中,逐漸從物理立場轉到設計立場,現在又轉到了意向立場,也就是一個潛台詞出現了,「他應該怎麼樣」。意向立場的核心關鍵詞就是「應該怎麼樣」,如果孩子不是這樣的,父母自然就會產生一種 「怨恨惱怒煩」的狀態。

警惕意向立場的濫用

意向立場是我們難以擺脫的一種立場,它跟所有情緒一樣,有它特定的適用范圍,不能夠超出它的場景,一旦超出使用,就是「濫用」。情緒無所謂好壞,但超出場景就是壞情緒,就會形成一種心理黑洞,把我們的心智能量吸進去,你的注意力就會始終聚焦在「應該怎麼樣,而又不怎麼樣」上。

那麼,這些和我們的認知有什麼關系呢?當意向立場作為一種自然出現的有用立場,我們不能濫用;當你的情緒處於「怨恨惱怒煩」的某一狀態時,你可以提醒一下自己,「我現在是不是在濫用意向立場?」這時,比較有效、簡便的方法就是重新回到物理立場和設計立場,讓你的心智能量重新回到認知狀態。

西方哲學史上的「斯多葛主義」哲學流派的核心觀點是把世界進行二分: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要想使你的心智能量避免徒勞耗費在意向立場上,你首先要把世界分成「可控」和「不可控」的——「不可控的」是物理立場,「可控的」是設計立場。不要讓自己的心智長時間地逗留在意向立場上。

總而言之,意向立場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立場,它很容易讓我們遠離認知狀態。

閱讀全文

與哪裡可以聽認知方法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振盪線測量方法 瀏覽:174
闌尾炎土方治療方法 瀏覽:43
收腹套裝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27
如何練小腿肌肉的最快方法 瀏覽:355
趙之心肌肉鍛煉方法 瀏覽:550
質量管理中現場分析的方法 瀏覽:105
成年人駝背怎麼辦要能快速矯正的方法 瀏覽:179
逆變器安裝方法 瀏覽:47
怎麼自己做大米爆米花的方法 瀏覽:741
歐標型材安裝方法 瀏覽:183
常用的隸屬函數建立方法 瀏覽:275
怎麼確定plc接線的方法 瀏覽:25
鋼筋代換方法適用范圍如何 瀏覽:281
使用什麼方法快速清洗鮑魚 瀏覽:586
手機屏幕開膠的修復方法 瀏覽:502
刷牙的正確方法12歲 瀏覽:684
排列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242
如何調制牛肉餡兒的方法 瀏覽:42
好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 瀏覽:236
olay空氣霜使用方法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