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在閱讀四大名著時,使用的是什麼讀書方法有什麼收獲請略舉一例加以說明
讀書方法很多(1)泛讀
泛讀就是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
(2)精讀
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志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 讀西遊記的讀書方法
七年級第一學期的課本必讀名著安排的是吳承恩的《西遊記》,它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學生們看過電視劇,讀過兒童版的《西遊記》,對故事既熟悉,又感興趣。通過一學期的《西遊記》讀書指導,學生們對作品的人物、主題,都有了深入認識,我主要通過以下五種方法來指導學生閱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 摘抄法。七年級學生在閱讀原著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偏低,沒有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在閱讀第一回到第七回,我採用摘抄法。以第一回為例,我教會學生掃清文言文閱讀障礙,閱讀小說內容,學生們學會了積累文學、文化常識,並學會了伸展式閱讀。首先,我讓學生准備好同一版本的《西遊記》,原著中有對生僻字的解釋,這就避免學生查工具書的麻煩,學生閱讀興趣濃厚了。其次,我讓學生選擇文中的古詩詞積累,感悟詩詞語言在押韻、對仗、駢散結合的特點。最後我以第一回中作品對一天中不同時間的不同特點的具體描寫為例,鼓勵學生了解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時間的文化常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進行伸展式閱讀,邊讀書邊學習,學生學會了積累古詩詞、文化常識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
第二,讀書筆記法。第八回到第二十回,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後。我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並做好讀書筆記。學生交上來的讀書筆記有摘抄,有內容評價。學生因學習程度差異,有的讀書筆記做得好,有的差一些。讀完這二十回我進行了讀書筆記展評,學生們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不斷進步,提高了閱讀經典的積極性。這二十回里學生感受到唐僧去西天取經經歷了紅孩兒、魚精、假猴王等妖怪的阻攔,但孫悟空武藝高強,師徒四人團結協作,他們不畏艱難,堅持不懈與困難作斗爭。學生們得到的啟示是: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困難,克服這些挫折。
第三,讀書賞析法。第二十一回到第四十回。我讓學生挑出精彩段落進行賞析。要求學生可以從精彩詩詞句(修辭、句式、內容、重點詞句)、人物形象(語言、動作、心裡、外貌、細節等方面、場景描寫(修辭、內容、景物描寫)、自己喜歡的段落(修辭、內容、感悟、質疑)進行賞析。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每周交流一次。讀完四十回後,我們開展了讀書交流活動,學生們分享了他們最得意的作品,有的同學展示自己的讀書筆記,有的同學說自己喜歡的精彩句子,有的同學分享閱讀感悟。學生們學會了和名著對話,走進作品,獲得了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例如:作品中對孫悟空的一段外貌描寫:「尖嘴猴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耳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語言雖便利,身體莫能挪。正是五百前的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對孫悟空的外貌描寫,突出他桀驁不馴、不拘小節的形象。「尖嘴猴腮,金睛火眼」表現他本領高強,與眾不同。「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表現他心性狂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表現他不經管教。寥寥幾句,卻概括出孫悟空的能力、性格、形象。閱讀完第四十回後,有的學生感悟到:做事不能像唐僧那樣,一點風吹草動就要弄個明白,應該想想:這荒山野嶺怎麼會有人家居住,怎麼會有「救命、救命」的聲音,如果你到了那裡就會有危險。而要學習孫悟空,善於觀察,愛動腦筋。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是如此,多觀察,多動腦,我們就會避免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
第四,質疑法。在第四十一回到第六十回的閱讀中,我選擇了讓學生以評價主要人物的形式進行閱讀並做讀書筆記。首先,我以學生讀過的、熟悉的第二十回為例,帶領學生分別評價唐僧、豬八戒、孫悟空,在指導學生評價人物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向自己提出兩個問題:1、他是什麼樣的人?請用詞語進行評價2、你從本書中的什麼地方看出來的?請結合書中具體事例和具體行為說明。其次,讓學生以第四十一回為例進行人物評價,並做好讀書筆記。最後,學生交流自己評價人物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於是大家提出一個個具體問題,綜合起來有以下幾個:1、唐僧和孫悟空幾乎在每回中都出現,再評價他們不是重復了嗎?2、能評價那些小人物嗎?3、具體事例和具體行為是概述,還是抄原文?就以上三個問題做完解答後,學生順利地開啟了這一階段的閱讀模式。
第四,批註法。第六十回到第八十回,學生們掌握了老師教的摘抄賞析精彩段落的方法後,已經具備了自主閱讀和思考的能力。我讓學生學著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並隨時在書中做好批註,記下自己的見解、觀點、感受、評語、疑問,並進行師生共同閱讀。這一會讀完後我們進行了批註展覽,師生共同交流,互相學習,不斷進步。例如:有的同學提出疑問:取經必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不夠了還要補,為什麼不讓孫猴子翻筋斗去取經?因為佛教排斥神通,力量再強也沒有用的,人性的凈化要經歷苦難,要老老實實走,沒有捷徑,人只能靠自己的內心,戰勝自己的惡念拯救自己。同學們從中悟到:你自己的遠大理想的實現道路是曲折的,人人必須要經歷苦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比較法。第八十回至第一百回。我採用了相對輕松的閱讀方式,讓學生在讀書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生們讀完《西遊記》後,我推薦給他們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中的《齊天大聖》,這篇故事雖然無法和《西遊記》相比,但蒲松齡用他的妙筆生花塑造了一個性格真實的齊天大聖的形象,直率而有點暴躁,自大而不失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性格類似,但他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靈,而是很接地氣的朋友。同時,也更有民間色彩,跟地上的凡人更接近了,大聖救人和送寶石那段,集中表達了普通百姓的美好願望。學生在比較中閱讀文本,在比較中體會人物的不同寫法,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思想。《西遊記》體現出一種豐富的想像力,作品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量的神話故事和從國外傳入的佛教故事,加上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一定的誇張,如孫悟空和各路神仙的諸般變化,有著特殊功用的法寶,以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等,學生讀這部作品後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通過《西遊記》的閱讀指導,學生明白了這部名著實際上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想像力豐富的神怪世界,其實是折射著現實社會,你在生活中能找到孫悟空、豬八戒、沙河尚、唐僧等的影子。正如魯迅所說的:「神魔皆有情,精魅通世界。」這也就是這部作品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的原因,希望我們從中受到教育,揚長避短,學會為人處世,學會面對生活。
C. 閱讀四大名著有那些方法
閱讀四大名著的方法:不求甚解、快速瀏覽。一般閱讀四大名著類的古籍,需要閱讀者去閱讀三遍才行,第一遍是快速的瀏覽,看看書中到底描繪了什麼故事,看看書中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看看你最心動和最難忘的情節有哪些,就可以了!
D.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應該如何精讀
想要做到精讀《水滸傳》,個人認為做到以下三點便可以事半功倍。
深諳《水滸傳》歷史背景《水滸傳》中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末年,當時的北宋朝廷內有方臘起義,外有遼金侵襲,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節,而後在金國騎兵的鐵蹄下,發生了靖康之難(公元1127年),就是岳飛那首《滿江紅·怒發沖冠》中的那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所以精讀可以,但不建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讀課外書與太多功利性的干擾。因為在孩子當中提倡所謂的精讀,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這往往是家長和老師強加給學生的功利心,就連讀一本小說,看一本名著,都要尋找精讀的門路。
殊不知,名著(小說)本身源自生活,是無數人生經歷的濃縮,需要人一遍遍的去品,而不是功利的一遍就看出個所以然來。讀書,尤其是讀名著重在過程,讀完不一定需要立刻有所頓悟,可以放鬆心情,剩下的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