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連棟薄膜溫室大棚建設的幾個步驟
1.勘測現場,做土建工作。
2.製作獨立基礎,並用混凝土澆築。
3.樹立柱,安裝天溝水槽。水槽安裝後,要預留U型螺栓,方便安裝拱桿。水槽厚度一定要達到2.75mm,不能再減了,在內部要裝加強板,8430薄膜溫室由於沒有桁架,全靠水槽連接各個棚體,所以這塊厚度一定不能少,山東和江蘇的廠家普遍使用1.5和1.8的,這個在北方地區是不適用的,去年信陽某鎮就是因為材料厚度不夠,一場雪給溫室壓塌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4.安裝外遮陽立柱,外遮陽縱橫梁和拱梁。拱梁,一定要用中間的對接,坡度大,頂部積雪量小,結構牢固,圓拱的坡度太小,容易積雪,而且強度不夠。
5.骨架到此就立好了,接下來是安裝外遮陽斜撐。
6.安裝外遮陽傳動系統,外遮陽傳動系統的齒條一定要用熱鍍鋅的,厚度要達到2.75mm。
7.安裝重錘風機
8.挖濕簾水池
9.安裝濕簾系統和上下水系統。
10.溫室鋪膜,薄膜一定要選購優質的防霧滴/抗老化薄膜,不要選用灌漿膜,效果不好,而且每年都要更換,好一點的薄膜能用4-5年,節省了很多人力和財力。 通風口處加壓膜線。
11.安裝溫室的控制核心,控制系統,配電櫃。
12.工期一個月。
2. 溫室設計應注意哪些問題
除注意合理選擇地塊外還應注意以下方面問題:
(1)坐向溫室應坐北朝南,並偏西(陰)3°~5°為好。這樣的方向,接受陽光時間長,光能利用率高。方法如下:在11:40~12:30,在地面插一根垂直標桿,通過觀察,選取其最短投影,然後做其垂直線,再以該垂直線為准,偏西5°劃直線,所畫直線,即為溫室後牆方向基準線。
(2)設施大小日光溫室,其東西長50~70米比較適宜。若長度短於40米,則溫室體積偏小,保溫性能降低,遇到嚴寒天氣,室內易發生冷害或凍害(表8-1)。若長度超過80米,則拉蓋草苫的時間長,管理不方便。
"role="table
"role="table(3)溫室的高度與南北跨度高度與南北跨度應根據當地的緯度來定。高度與跨度決定著溫室採光面的角度(圖8-1),採光面角度左右著陽光入射角(陽光射線與採光面垂直線的夾角)的大小。研究得知,太陽光的投射率與光線入射角關系密切。其入射角在0°~40°范圍內,光線的入射率變化不明顯,當入射角大於40°以後,隨入射角的增大,其透光率急劇下降。
"role="figure圖8-1中表明,溫室採光面的角度=90°-太陽高度角(陽光射線與地平面的夾角)-陽光入射角(40°)。太陽高度角,在一天之中,中午最大(表8-2),早晨出太陽和傍晚落日時為零,隨著太陽的升高角度增大,中午後又慢慢下降。
溫室採光面的角度,應根據當地太陽高度角來決定。例如,在北緯35°左右地區,其冬至中午時的太陽高度角為31.6°,建溫室具體計算其採光面角度時,太陽高度角應採用比中午時的太陽高度角適當減少5°~6°為宜。計算如下:
"role="table從表8-2得知,溫室所在地的地理緯度與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為:緯度每提高1°,太陽高度角就減少1°,採光面角度就需增加1°。北緯38°地帶建溫室,採光面角度需比35°地帶的溫室增加3°,應大於26°(23°+3°=26°)為宜。北緯40°地帶應大於28°,北緯42°地帶,應大於30°。
根據上面所述,高度與南北寬度應根據溫室所在地最合理的採光面的角度而定,可根據所在地所處緯度計算出採光面最小角度,再結合溫室後坡與後牆綜合高度,用公式算出:溫室寬度等於溫室最高點高度×cotα(α為採光面最小角度)+後坡面的投影長度。例如,在北緯35°地段,其日光溫室設計最高點處高度若為3米,後坡面的投影長度為1米,則採光面的角度為23°,cot23°=2.36。計算如下:3×2.36+1=8。則在北緯35°地區,設計日光溫室最高點為3米、後坡投影為1米時,其南北跨度應為8米。
(4)採光面形狀應採用大弓圓形,這種形式,一是採光面呈拱形,結構堅固,抗壓力強;二是坡面凸起,便於用壓膜繩壓膜,薄膜會被壓成波浪形,可增加採光面積20%以上,透光性能好,陽光利用率高,特別是9:00以前,溫室增溫快;三是採光面薄膜壓得緊,大風時較少扇動,防風性能好,保溫效果好;四是拉揭草簾便利,且下雪時採光面上積雪少,便於清掃採光面上的積雪;五是夜晚覆蓋草簾後,薄膜與草簾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形成一個三角帶的不流通空氣,可顯著提高溫室的保溫性能。
(5)牆體建造牆體是溫室的最主要構件,它不但能支撐封閉溫室,起到保溫作用,而且它還具有白天蓄積熱量,夜晚釋放熱量,穩定溫室夜間溫度的作用。牆體分為實心牆與空心牆兩種類型,空心牆又可分為有保溫填充材料和無保溫填充材料兩種類型。單純從保溫效果而言,只要封閉嚴密,空心牆體比實心牆體保溫效果好,填充保溫材料的牆體又優於無填充材料的牆體。但是牆體的作用不僅僅只是保溫,它還擔負著高溫時貯存熱量,低溫時釋放熱量穩定室溫的重大作用。若溫室遇到連續陰冷天氣,空心牆體因其蓄積熱量較少,熱量釋放得少,其室內夜間溫度會明顯低於相同厚度實心牆體建造的溫室。因此不應建造空心牆體,應建造成內有散熱穴的適宜厚度的實心牆體,並在牆體外面,覆以保溫層,其綜合保溫效果最好。
具體建造時,最好用泥土摻麥草砌土牆,後在牆內壁用鐵制水管向牆內斜上方打洞,每間隔40厘米高打1排,每排相距40厘米打1個。或內有12厘米的孔穴磚體牆,牆外砌100厘米左右厚的泥土實心牆體,牆體的內壁均勻密布有直徑5~6厘米的孔穴(圖8-2),孔穴深入牆內80~100厘米。
"role="figure這樣的牆體,用磚量少,投資較少而牆體結實牢固,不怕風吹雨淋,使用壽命長。牆外包有泥土,泥土是僅次於水的貯熱材料,白天可以蓄積貯存較多的熱量,夜晚釋放熱量多,有利於提高設施內的夜間溫度。牆體的內壁密布有孔穴,白天高溫時,熱空氣可通過孔穴進入牆體內部,加熱牆體,提高溫度,蓄積熱量,夜晚牆體降溫,又可通過散熱穴經空氣對流向室內釋放更多的熱量,穩定、提高室內溫度。
實踐證明,一般情況下,兩種不同牆體溫室,夜溫可相差2℃左右,若遇2~3天連續陰冷天氣,其夜溫相差幅度可達3℃左右。
(6)增設保溫層如前所述,溫室牆體貯存的熱量絕大部分都向室外散放,為減少熱量散失,提高室內夜間和連續陰冷天的溫度,牆體建成後,還需在牆體外面增設保溫層,杜絕熱量外傳。方法:用普通農膜,或用溫室換下的舊薄膜將後牆、山牆包裹嚴密。然後在牆與薄膜之間的縫隙內填滿碎草,碎草厚度20厘米左右,再用泥土把薄膜上下邊緣埋壓於溫室後坡上和地面泥土中,並綁縛1~2道鐵絲,加固薄膜。
牆體外面增設保溫層後,牆體熱量不再向外散發,夜晚寒冷時,牆體貯存熱量只向室內釋放,可顯著提高室內夜溫,比不設保溫層的溫室夜溫提高3~5℃。對穩定嚴寒時期的室內夜溫,效果甚佳。如此建造,100厘米左右厚度的牆體的溫室,其保溫效果,相當於甚至高於5米厚度牆體的溫室。
(7)日光溫室後坡面角度與投影長度日光溫室設有後坡面,可顯著提高溫室的保溫效果;並能適當提高溫室的高度,增大採光面角度,利於太陽光的射入;還能方便擺放與揭蓋採光面的保溫覆蓋層(草苫、紙被等)。為保障嚴寒時期溫室的室內溫度,設立後坡面是必要的。但是,後坡面又能阻擋溫室北邊空中散射光的射入,惡化溫室後部的光照條件,造成溫室後部辣(甜)椒生長發育狀況、產品的產量與質量,都明顯劣於前部辣(甜)椒。平衡利弊,並為便於擺放和揭蓋保溫覆蓋物,應設立後坡面,但後坡面寬度不可過於寬大,其投影長度應維持在1米左右,以盡量減少遮光。如有條件,後坡面建成半活動型為好,上半部為透光型,夜晚備有保溫覆蓋設施,以提高溫室保溫效果,白天撤去保溫設施,增加散射光的射入,以改善溫室後部光照條件,下半部為保溫性能良好的永久性坡面,利於保溫、擺放與揭蓋保溫覆蓋物。再者,後坡面的仰角應合理,在北緯36°左右地區,應維持在38°以上,以便於在最為嚴寒的季節(冬至前後2個月),太陽光可以直射後坡面的內壁,利於提高室溫和改善溫室後部光照條件。
(8)設置防寒溝防寒溝應在室內4個邊沿設置。其中南邊沿的一條,應改建成貯水蓄熱防寒溝,即在前沿開挖一條深40厘米、寬30~40厘米的東西向條溝,溝的南部邊緣、緊靠溫室的外沿處,站立埋設一排厚2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也可用舊薄膜包裹碎乾草代替。溝底鋪設一層碎草,再用舊薄膜將溝底、溝沿全部覆蓋嚴密,後在溝內鋪設一條直徑為50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管(90厘米寬的雙麵塑料筒),長度同溫室長。塑料管的一端開口封閉,使其高於地面,從另一端開口灌滿井水,後將開口墊高封閉。
其他3條邊沿,各挖掘寬20厘米、深30厘米的窄溝,溝內填入碎草,草要填滿、踏實。溝內填入的碎乾草,一能吸收設施內空氣中的水蒸氣,降低空氣濕度,利於防病;二是比較全面地防止土壤熱量的外傳,提高室內土壤溫度;三是溝內的碎草吸收水分後,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發酵,既可釋放熱量,提高室內溫度,又可釋放二氧化碳,為葉片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顯著提高室內辣(甜)椒產量。前沿的泡沫板能防止溫室熱量外傳,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塑料管內的井水,白天吸收和蓄積熱量,夜晚釋放熱量穩定室溫,改變溫室前沿部位夜間溫度偏低、白天溫度偏高的弊病,管內的井水還可用於灌溉室內辣(甜)椒,解決冬季灌溉用水溫度低,灌溉後降低地溫的難題。
(9)採光面透明覆蓋材料要採用透光、無滴、防塵、保溫性能良好,且具有抗拉力強、長壽的多功能復合膜。比較好的有聚乙烯長壽無滴膜、三層共擠復合膜、聚乙烯無滴轉光膜、乙烯—醋酸乙烯三層共擠無滴保溫防老化膜等。
(10)通風口的設置目前溫室通風口多數僅設置1道風口,並且不在溫室的頂部。這樣設置,通風不暢,高溫時降溫難,只有扒開溫室底口通風,結果冷空氣直吹秧苗,引起冷害發生。
通風口最好設置2~3道,設3道時,1道在後坡的最上部,寬20~30厘米;1道在前坡採光面的最高處(草簾卷的前面),寬80~100厘米;1道在採光面前部120~140厘米高處,寬10厘米左右。設置2道的只保留後二者。如此設置通風方便,例如調節溫度,高溫時不需扒開溫室底口,不會發生冷空氣直吹秧苗現象。後坡風口,利於夜間通風排濕。
3. 如何建造連棟拱棚(連棟拱形大棚)
上面兩張圖就是連棟拱棚,連棟拱棚與連棟智能膜溫室的區別在於,連棟拱形大棚沒有外遮陽和風機水簾等強制降溫系統,只有自然通風系統-頂卷膜通風及側卷膜通風。
連棟拱棚與單體拱棚的曲別從字面意思也能體現出來,相對於單體拱棚,連棟拱棚的土地利用率更高,高度更高,更美觀。
建造連棟拱棚的施工流程:
一:確定溫室的大小,放出立柱的點點陣圖。
二:根據圖紙挖坑(下挖400-1000mm深度,根據實際情況)灌水泥下預埋件。
三:將立柱焊接到預埋件上,安裝水槽托架、水槽、拱管、拱管橫拉等骨架部分。
四:安裝連棟拱棚的覆蓋材料及通風系統(卡簧、卡槽、壓膜線鉤、壓膜繩)。
五:安裝落水管、門。
六:施工牆裙及散水。
4. 大棚的安裝過程及注意事項是怎樣的
大棚邊高1.5米以上,邊高不能太低,否則不利於棚內操作管理。長度可根據地基而定,大棚越大,保溫性能越好。但要注意,不同作物不能在同一大棚內種植(如想種兩種作物,50米長可分建成兩只大棚)。大棚頂膜與裙膜必須分開覆蓋,不能一膜到底,這樣不利於通風換氣。通常採用三幅式覆膜,即一幅頂棚膜和左右兩邊二幅裙膜。頂棚膜寬7.5-8米,裙膜寬1.2米,先將兩側的裙膜裝上,再將頂膜蓋上,兩端用繩扎牢,每個拱架之間,用壓膜線(帶)壓住,在頂膜與裙膜交接處要重疊20-30厘米,將頂膜壓在裙膜外面,裙膜著地部分要用泥土封壓,大棚膜覆蓋時應選擇無風天氣進行,以免風吹,不利於蓋膜或撕破棚膜。大棚放風通氣時必須先將頂膜邊向上撩起,溫度再升高時再撩大一些,不能一下撩得太大,而且要左右同時撩開,有利空氣流通,以免棚內作物受害。大棚建好後在大棚四周必須開挖深溝,比棚內畦溝低10-20厘米,降低地下水位,以利於棚內蔬菜生長。不能棚外溝與棚內畦溝平行,更不能高於棚內畦溝。大棚頂膜最好採用無滴膜,一般無滴膜的無滴功能僅保留3-6個月,過了這一時期,無滴性消失。這是薄膜表面的化學特性發生變化。據菜農實踐,用豆漿水噴施薄膜內層面,其無滴性又可延長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