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是用什麼東西計量長度
1、布手知尺
《孔子家語》:「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大意是:中指節上一橫紋,叫一 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為一尺;兩臂伸長,叫一尋。
咱們的祖先首先拿什麼東西測量呢?最直接、簡單、粗暴的辦法——人的身體。不過「布手知尺」限於男子,女子的手小怎麼辦呢?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
2、舉足為跬
先秦時商鞅規定「舉足為跬,倍跬為步」,即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賣出為「步」。跬是早期社會中,土地面積測量的最小單位。秦代曾規定「六尺為步」相當於現在的1.4米。商鞅說,舉足為跬,倍跬為步。也就是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
3、掬手成升
掬手成升,也是用手來測量。兩手合盛就是掬,一隻手盛的就是「溢」。人們採用「掬手成升」的原始計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變得有據可依。《小爾雅·廣量》曰,「掬四渭之豆」,即4掬=1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即4升=1豆。
我國度量衡歷史悠久。據古書記載:自夏代以來,不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還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單位制度混亂。
古代是用計量長度即古代的容量、長度或者重量單位等。常見容量單位有石、豆和斛;常見重量單位有石、鈞;常見長度單位有:跬、仞、舍和尋。
1、跬:長度單位,半步為跬。
2、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
3、舍:長度單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
4、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古代容量單位: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2、豆:容量單位。
3、斛:容量單位,五斗為一斛。
4、鈞: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② 古代測量長度和時間的方法
世界各地都不大一樣的,有些國家或是地區是由統治者決定 由什麼做為基準測量長度,比如統治者的手臂長度為基準,中國在秦始皇帝時統一了度量衡,法國在18世紀左右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做為基準米,從那以後全世界開始認同了.
時間從最初時看太陽升落到立桿見影,到後來的日晷,,線香和沙漏到鍾表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