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做數學運用策略解決問題時,一般步驟是什麼
小學數學六大基本策略
隨著孩子學習的深入,接觸到的數學解決問題策略也會越來越多。掌握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真的很重要,可以讓孩子隨時保持清晰的思維。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的六大基本策略分別是:畫圖策略、轉化策略、列表策略、枚舉策略、替換策略、逆推策略。
畫圖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圖的方法,畫出與題意相關的示意圖,藉助示意圖來幫助推理、思考,這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
常見的畫圖方式有:線段圖、集合圖等。
將疑難問題的文字「翻譯成圖」,能夠立竿見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題策略。
例:某班有45位同學,其中有30人沒有參加數學小組,有20人參加航模小組,有8小組都參加了。問:只參加一個小組的學生有多少人?
分析:畫出集合圖。
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情況一一列舉出來,這樣就能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
枚舉策略
在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有時候沒有辦法列算式,這個時候列舉出被研究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則能使問題比較容易地獲得解決。和列表策略一樣,在枚舉時也要做到有序思考,這樣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例:已知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50°,它與鄰角之差為30°,求這個三角形另外兩個內角的度數。
分析:根據題目條件,與內角50°相鄰的內角可能是「50°-30°」;也可能是「50°+30°」。於是便有下面兩種可能情況。
(1)當此相鄰內角為50°-30°=20°時,三角形另外一個內角為180°-50°-20°=110°。
(2)當此相鄰內角為50°+30°=80°時,三角形另外一個內角為180°-50°-80°=50°。
答:這個三角形另外兩個內角為20°、110°或80°、50°。
替換策略
「替」,顧名思義就是「替代」;「換」,自然就是「更換」的意思。替換策略是用來解決幾個數量與總量之間的關系問題。運用替換策略能把兩個量與總量的關系簡化為一個量與總量的關系,從而有助於解決問題。
例:體育課上練習拍皮球,四(2)班有44位同學,每人需要一個球。班幹部在課前幫同學們去運皮球。體育室有4個大框和2個小筐,正好裝完44個皮球且每個筐都裝滿。每個大筐比小筐能多裝2個皮球。每個小筐和大筐各能裝幾個皮球?
分析:運用替換的策略,可以把4個大筐替換為4個小筐,則4+2=6個小筐所裝的皮球的總量就比原來的44個皮球少2×4=8個皮球。因此,每個小筐可以裝(44-8)÷6=6個皮球,每個大框可以裝6+2=8個皮球。
也可以把2個小筐替換為2個大筐,則4+2=6個大筐所裝的皮球的總量就比原來的44個皮球多2×2=4個皮球。因此,每個大筐可以裝(44+4)÷6=8個皮球,每個小筐可以裝8-2=6個皮球。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來、倒過去」推想,也叫倒推法、還原法。就是從事情的結果出發,倒過去推想它最開始是怎樣的。當我們已知「現在」的狀態,要去求「原來」時,常常可以運用逆推策略幫助思考。
例:強強、壯壯、婷婷共有30支棒棒糖。強強給壯壯6支,壯壯再給婷婷8支,現在三人就有同樣多的棒棒糖。原來強強、壯壯、婷婷各有多少支棒棒糖?
分析:根據現在三人的棒棒糖同樣多,可以先求出現在每人有30÷3=10支棒棒糖。然後分別運用逆推策略進行思考,還原到變化之前每人的棒棒糖有幾支,從而簡潔地解決問題。
強強原來有10+6=16支棒棒糖,壯壯原來有10+8-6=12支棒棒糖,婷婷原來有10-8=2支棒棒糖。最後,再通過加法檢驗一下。16+12+2=30支,總和的確是30支棒棒糖,說明做對了。
在孩子解題時,家長要鼓勵他們使用不同的解題策略,如果是碰到難題,更可以提醒他們試一試不常使用的策略,說不定靈感就會突然爆發。
同一個知識內容,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思維方式,所選擇的解題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我們平時要盡可能多地掌握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在遇到具體問題時靈活判斷和選擇相關策略進行綜合運用,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解題效率。
❷ 畫圖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藉助畫圖解題,是孩子打開解決問題大門的一把「金鑰匙」,其實很多問題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幾何問題、路程問題,如果光靠想是很難想出答案的,畫圖就一目瞭然,下面整理小學數學6類畫圖解答題,快為孩子收藏吧。
平面圖
對於題目中條件比較抽象、不易直接根據所學知識寫出答案的問題,可以藉助畫平面圖幫助思考解題。
例1:
有兩個自然數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變,積就增加72;如果A不變,B增加12,積就增加120,求原來兩數的積。
根據題目的條件比較抽象的特點,不妨借用長方形圖,把條件轉化為因數與積的關系。先畫一個長方形,長表示A,寬表示B,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原來兩數的積。如圖(1)所示。
根據條件把A增加12,則長延長12,B不變即寬不變,如圖(2);同樣A不變即長不變,B增加12,則寬延長12,如圖(3)。從圖中不難找出:
原長方形的長(A)是120÷12=10
原長方形的寬(B)是72÷12=6
則兩數的積為10×6=60
藉助長方形圖,弄清了題中的條件,找到了解題的關鍵。
例2:
一個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長4厘米後,這個梯形就變成一個面積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邊形。求原來梯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據題意畫平面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這4厘米對應的正好是1.5-1=O.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則原梯形的面積是(8+12)×5÷2=5O(平方厘米)。
立體圖
一些求積題,結合題目的內容畫出立體圖,這樣做,使題目的內容直觀、形象,有利於思考解題。
例1:
把一個正方體切成兩個長方體,表面積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來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憑想像,做起來比較困難。按照題意畫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按題意畫立體圖:
從圖中不難看出,表面積增加了8平方米,實際上是增加 2個正方形的面,每個面的面積是8÷2=4(平方米)。原正方體是6個面,即表面積為4×6=24(平方米)。
例2:
用3個長3厘米、寬2厘米、高1厘米的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這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按題意畫立體圖來表示,三個長方體拼成的大長方體有以下三種
(1)拼成長方體的長是2×3=
❸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步驟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1、畫圖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圖的方法,畫出與題意相關的示意圖,藉助示意圖來幫助推理、思考,這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
常見的畫圖方式有:線段圖、集合圖等。將疑難問題的文字「翻譯成圖」,能夠立竿見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題策略。
5、替換策略
「替」,顧名思義就是「替代」;「換」,自然就是「更換」的意思。
替換策略是用來解決幾個數量與總量之間的關系問題。
運用替換策略能把兩個量與總量的關系簡化為一個量與總量的關系,從而有助於解決問題。
6、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來、倒過去」推想,也叫倒推法、還原法。
就是從事情的結果出發,倒過去推想它最開始是怎樣的。
當我們已知「現在」的狀態,要去求「原來」時,常常可以運用逆推策略幫助思考。
❹ 畫圖的基本步驟是些什麼小學數學
例題1.媽媽買回來一些蘋果和梨,一共有26個,蘋果比梨多8個,問梨有幾個?蘋果有幾個?
題目分析:這是一道一、二年級常見的知道和,知道差,去求單一量的問題。許多同學看到此類題目非常茫然,無處下手,部分同學直接列式:26-8=18,但18指的是什麼呢?接下來該怎麼辦呢?下面我們就用畫圖法去理解一下。
通過觀察線段圖,可知將360平均分成9份,丙佔1份,那麼可求得:
丙 360÷(1+2+2×3)=40
乙 40×2=80
甲 80×3=240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練習2做一做。
練習2.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5倍,爺爺的年齡比小明多9倍,已知爺爺比爸爸大35歲,求三人年齡各多少歲?
以上題目通過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去做,會更好理解和計算。畫圖法是我們平時解決數學問題經常用的一種方法,平時我們要靈活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