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報上常說下雨的降雨量是一百.二百.或三百毫米,請問這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1. 雨量器是測定降水量的重要工具,它由一個金屬圓筒構成,上下兩節,上節為口徑20厘米的漏斗形,確保降水能順利進入筒內。
2. 在降水測量時,雨量器需正確放置,筒口應保持水平,並正對風向,以收集最准確的降水量。
3. 降水量讀取方法:將雨量器中的雨水倒入特製的雨量杯中,直接讀取降水量,單位為毫米。
4. 在降雪季節,需將雨量器的上節筒口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直接收集雪花,待雪融化後再讀取降水量,或通過雪的重量與筒口面積換算成降水量,單位為毫米。
5. 虹吸雨量計可以連續記錄降水量和降水時間。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浮子隨水位上升帶動自記筆記錄水位曲線,當水位達到10毫米時,虹吸管會使水位迅速下降,筆尖回到零位,記錄下一個降水周期。
6. 翻斗式雨量計是一種有線遙測儀器,可以連續記錄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和累積降水量。它由感應器和記錄器兩部分組成,感應器利用翻斗原理測量降水量,並通過接觸開關將翻斗次數轉換為電信號,傳送至記錄器,從而讀取降水資料。
『貳』 雨量是怎麼測出來的
雨量的測量有兩種方式:人工測量和自動測量。
人工測量:使用傳統的雨量計,接雨的容器為圓形桶,接了雨水後就會有一個水平面。用接的雨水量除以整個漏斗容器的圓形面積,就可以知道每平方米的降雨量。
自動測量:主要使用翻斗式雨量計。原理是當雨量達到一個定值時,雨水的重量會驅動蹺蹺板跳動,蹺蹺板跳動一下,電子記錄儀就記下一個數據。總計點了多少下,就有多少個數據傳到電腦端,然後用電腦統計整體數據,形成統計圖和數據圖,這就是雨量數據。
無論哪種測量方式,都需要記錄降雨量的數據,並進行統計和整理,最終形成降雨量的准確信息。
『叄』 降雨量是怎樣測量的
降雨量的測量方法介紹如下:
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有雨量筒和量杯。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啦。
降雨量的測量儀器有兩種
夏季是降雨量較大的季節,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建議相關部門和市民做好低窪農漬澇災害防範、及時開溝排水,同時做好高溫高濕環境下病害監測與預防;設施農業注意採取防風措施,旱區抓住有利時機開展蓄水保墒。
『肆』 年平均降雨量測量方法
測定降水量的儀器主要有三種:雨量器、虹吸雨量計和翻斗式雨量計。
雨量器用於測量一段時間內的累積降水量。它由金屬圓筒構成,上節是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斗,筒口以銅質製作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以防止雨水濺失。下節筒內放有儲水瓶收集雨水。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製的雨量杯內讀取降水量毫米數。在降雪季節,可取出儲水瓶,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直接收集雪花,待雪融化後讀數,或通過秤出雪的重量換算成毫米數。
虹吸雨量計可以連續記錄降水量和降水時間。其上部的盛水漏斗形狀和大小與雨量器相同。雨水導入量筒後,量筒內的浮子隨水位升高而上浮,帶動自記筆在自記紙上劃出水位上升的曲線。當量筒內的水位達到10毫米時,通過虹吸管迅速排出水,筆尖回到零位重新記錄。自記鍾給出降水量隨時間的累積過程。
翻斗式雨量計是一種連續記錄降水量隨時間變化和測量累積降水量的有線遙測儀器。它由感應器和記錄器兩部分組成,通過電纜連接。感應器採用翻斗測量,由兩個完全對稱的三角形容器組成,中間隔板可繞水平軸轉動,使兩側容器輪流接水。當一側容器裝滿一定量雨水時(0.1或0.2毫米),由於重心外移而翻轉,將水倒出。隨著降雨持續,翻斗左右翻轉,接觸開關將翻斗翻轉次數轉換成電信號,送至記錄器,在累積計數器和自記鍾上讀出降水資料。
在無測量雨量的情況下,可通過當時的降雨狀況判斷降水強度。小雨時,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濕但無積水或積水形成很慢;中雨時,雨滴下降連續成線,雨滴四濺,可聞雨聲,地面積水形成較快。
『伍』 降雨量怎麼測量
降雨量的測量方法如下:
1、虹吸殲納式自記雨量計
承雨器將雨量導入浮子室,浮子隨注入的雨水增加而上升,帶動自記筆在附有時鍾的轉筒記錄紙上連續記錄隨時間累積增加的雨量。當累積雨量達10mm時,自行進行虹吸,使自記筆立即垂直下落到記錄紙上縱坐標的零點,以後又開始記錄。從自記雨量計記纖改余錄紙上,可以確定出降雨的起止時間、雨量大小等的變化過程,是推求降雨強度和確定暴雨公式的重要資料。
2、翻斗式自記雨量計
翻斗式雨量計是由感應器及信號記錄器組成的遙測雨量儀器,其工作原理為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進入承水器,落入漏斗,經漏鬥口流入翻斗,當積水量達到一定高度(如0.1mm)時,翻斗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斗傾倒,都使開關接通電路,向記錄器輸送一個脈沖信號,記錄器控制自記筆將雨量記錄下來,如此往復可將降雨過程測量下來。
3、稱重式自記雨量計
隨時間連續記錄承雨器收集的累積降水量,記錄方式可以用機械發條裝置或平衡錘系統。將全部降水量的重量如數記錄下來,並能夠記錄雪、冰雹及雨雪混合降水。
人工降雨
人工降水,是根據不同雲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機、火箭向雲中播撒乾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使雲層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緩解農田乾旱、增加水庫灌溉水量及供水能力,或增加發電水量等。中國最早的人工降雨試驗是在1958年,吉林省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獲得了成功。
運用雲和降水物理學原理,通過向毀滾雲中撒播降雨劑(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使雲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稱人工增加降水。撒播的方法有飛機在雲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將碘化銀炮彈射入雲中爆炸和地面燃燒碘化銀焰劑等,是人工影響天氣中進行得最多的一項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