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囟門的具體位置如何觀察是否閉合如何保護囟門對寶寶起什麼作用
您好: 前囟門 沿著頭頂的中線前後觸摸寶寶,會發現寶寶的頭骨在前後各有一個開口,摸起來軟軟的,前端的稱為前囪門,呈菱形。 它是頭顱上最大的骨縫交點,因為此處並無骨塊存在,較其他部分略凹陷、柔軟,摸上去會有輕微博動。寶寶出生 6 個月後,前囟門隨著顱骨縫逐漸骨化而面積變小,到 1 周歲,最遲不超過 1...8 個月閉合,為骨質所取代。 後囟門 後囪門位於寶寶的腦後方,枕骨與兩塊頂骨之間的骨縫交點,尺寸較小,有時甚至摸不太到。後囪門在寶寶出生時已接近閉合,或僅可容納指尖,約在出生後 2-4 個月閉合。 不能隨意撫摸、按壓寶寶的頭 整個嬰幼兒顱骨的結構在前囪門最弱,沒有骨片的保護,而大腦組織就在正下面;前囪門凸出時可以用手感覺到顱內有跳動的情形,這反映出腦內動脈的振動波;還可以感覺到好似有凹凸不平的東西在下面,這就是大腦表面的腦面。注意寶寶頭部的保護,不要讓別人隨意摸寶寶的頭,千萬不能用力壓,否則有可能會對大腦造成損傷。平時應多避免撞擊致傷並注意囟門的變化、定期量頭圍,評估寶寶的頭圍是否在正常范圍內。 窺探囟門疾病 囟門發育變化是嬰兒顱骨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看上去僅方寸之地,卻能反映身體內部的情況,很多兒科疾病都可引起囟門的變化。 因此,兒科醫生常把囟門看成窺測小兒疾病的「窗口」。在體格檢查時,總要對囟門尤其是前囟認真檢查一番,注意囟門的外觀、緊張度和閉合遲早等情況,並追究其產生原因。 前囟門的變化有早閉、晚閉、擴大、縮小、膨隆或凹陷等,這種變化都會帶來對疾病的啟示;而後囟門因閉合較早,不能提供有關疾病的線索。 對於嬰兒出現異常應及時至兒科醫院就診,以免影響其以後的生長發育。 如:素d缺乏性佝僂病常引起鈣、磷代謝異常及全身音質改變,僅頭顱的變化就很顯著,骨質軟化常發生於枕音和頂骨中央,以手指輕壓該處時骨質稍向內陷,鬆手後立即彈回,有手壓乒乓球的感覺,故稱「乒乓頭」。額頂部出現對稱性顱骨圓突,致使頭顱呈方形,前囪過大或遲至2」3歲後方閉合,尚有出牙延遲。 呆小病亦稱克汀病,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所致,全身發育遲緩,除矮小外,頭部頗具特徵性,頭大,前囪大而閉合晚,出牙延遲,牙小而稀,面部至水腫樣,鼻樑低,眼距寬,眼裂窄,眼險腫,唇厚,舌大且厚,流涎。 腦積水或稱腦室積水可因先天性因素或後天的化膿性腦膜炎導致腦脊液據環通道中某處狹窄、閉塞而致腦脊液循環受阻引起,腦室較正常擴大,因而出現頭顱大,頭顱不能豎支,前額向前突出,眼球向下轉,眼上部鞏膜外露部分增多,至「太陽落山征」(或稱落日眼),前囪擴大膨隆,閉合延遲,顱縫分離,顱骨變薄,神經精神發育落後。
B. 測量前囟大小正確的方法是
測量前囟大小正確的方法是測量前囟大小正確的方法是測量菱形兩條邊之間的距離,測得的結果一般用厘米×厘米來表示。測量時,要分別測出菱形兩對角線的長度。前囟位於頂骨與額骨之間,即矢狀縫與冠狀縫相會處,是最大的囟,呈菱形。隨著年齡的增長,囟會逐漸萎縮至完全閉合。
嬰兒鹵門閉合的特徵
新生兒以及嬰幼兒的前囟門大小是有個體差異的,出生後大小也是不一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囟會逐漸萎縮至完全閉合。
囟的閉合過程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在頭半歲時囟閉合的極少數。到2歲半時,約有半數閉合。從3歲起,絕大多數已完全閉合,只有個別偶爾有延遲的情況,偶爾出現囟門骨的。
對於囟門早閉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判定其是否影響會到孩子的智力發育,最合適的方法是定期測量頭圍和隨訪孩子的神經精神發育進程。
C. 前囟測量方法是什麼
前囟門的正確測量方法是連接對側的中點。前囟門位於頂骨和額骨之間,即矢狀縫與冠狀縫交匯處。這是最大的菱形囟門。出生後3個月內囟門直徑平均26毫米,平均面積37平方毫米,女性略小。研究發現,兒童頭圍的大小沒有明顯的增大趨勢,但前囟門的大小有減小的趨勢,女生的變化更為明顯。女生的頭尾和閉館時間變化比男生明顯的原因可能與環境、營養等因素有關。認為囟門大小與嬰兒智力水平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