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校園流行音樂研究報告怎麼寫
一、實驗目的:
流行音樂,是有一段時間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流行於大眾的樂曲和通俗歌曲。流行音樂大多曲調流暢,歌詞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在某時期,總有幾首歌在人們口中吟唱(如1999年的《走進新時代》,2000年的《七子之歌》等等,都洋溢著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全國流傳甚廣)。受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對流行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同時受其生活、心理、思維等發展規律的影響,他們對流行音樂又缺乏鑒別性,所有東西一概接收,造成校園中經常會聽到與學生年齡極不相稱的歌曲大行其道的現象。
對上以現象,教育者採取聽之任之、袖手旁觀的態度是不負責任的,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也欠妥,弄不好會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正因為流行歌曲無時無處不在,才「刺激」學生感官,並且對其發生了興趣。所以,教師不如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興趣中接觸音樂、認識音樂,讓學生在學習中鑒別流行歌曲的良莠,讓流行歌曲有目的、有效地為音樂教育服務。
本課題考慮到當前小學生接觸流行音樂的實際情況,把「流行音樂」的范圍僅界定在其聲樂作品部分,即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指那些具備了通俗性、群眾性、愉悅性特徵而又沒來得及經受歷史考驗,因而必然是良莠並存、魚龍混雜的歌曲。
通過實驗,我們希望達到「提高學生欣賞美、領悟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目的,促進學生音樂各項素質的提高。
二、實驗的方法及手段
1�問卷調查法
調查本年級學生對流行歌曲的認識程度。
2�觀察法
課內外觀察學生的音樂素質及音樂(非智力)表現,並及時記錄其變化情況。
3�實驗法
採用常態編班下非等實驗班前後測對比的方法
三、實驗過程:
(一)准實驗階段
1�學習思考,提高認識
學習的內容主要是《音樂教育心理學》中有關學生認知心理及學習過程的篇章;國內外對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流行歌曲集》等書籍。在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尋找該課題的研究方向及插入點;探討流行歌曲如何為音樂教學服務;確定「迴避不如引導」的思想。
2�調查研究,深入了解
一切應從實際出發,否則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同樣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光搞不好「學」,也搞不好「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是教師如何正確「教」的依據。
鑒於以上認識,我們針對實驗內容,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隨機抽調了四年級四個班各10名學生。
從統計分析的調查結果中,我們驗證了課題實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例如在調查中發現有72�5%的學生喜歡唱歌,70%的學生課外常唱課本歌曲,65%的學生生活中常唱流行歌曲,58%的學生對所唱流行歌曲部分理解,學生寫了92首希望教師在課上教授的歌曲,其中70首是流行歌曲,而且這70首中的50%不適宜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正確引導和指導,為進一步的研究作了准備。
(二)實驗階段
1�全面測試,了解學生
為了全面了解自己所教學的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在實驗前期,我們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進行了統一測試。(測試的目的、內容、評價標准以及操作方式詳見附表)。
2�更新教學,有機滲透「流行」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為了幫助學生全面、快速、有效地提高其音樂基本素質,我們更新教法,增添教學內容,有機地滲透一些「流行歌曲」幫助學生學習新知,增強音樂能力。
(1)以熟帶新,引發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利用同學們熟知的流行歌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新知的信心,同時,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如:識譜視唱教學是困擾許多音樂教師的環節,針對學生對枯燥的音樂知識無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現象。開學後,我搜集了大量的學生也熟知的流行音樂作品的詞曲,並分類整理好。在教學中,讓學生先用「啦」來模唱已熟知的樂譜片段,當老師講解了樂譜中知識點後,學生再次在老師的帶領下視唱教材中樂譜,學生很快就能准確唱出了。因此信心百倍,畏難情緒迎刃而解了。
在唱歌教學中,我也運用了這種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歌曲《誰也離不開誰》之前,用《永遠是朋友》導入,讓學生由歌曲《永遠是朋友》感受友誼的真諦,產生學習新歌的興趣。
欣賞課中,也可用學生熟悉的相關內容的流行歌曲,引入課題,再進一步欣賞。總之,因材施教,以熟帶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2)以情促情,尋找共鳴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小學音樂教育只有加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心靈與音樂間理解與溝通的橋梁,從而較好實施音樂教育的總目標——審美教育。
我巧用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或已感知其美感的流行歌曲進行滲透,使其與課本歌曲和欣賞曲產生「美感共鳴」,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率。在教授歌曲《五月的夜晚》時,為了幫助學生用輕柔連貫的聲音來表現歐洲春天的寧靜和溫馨,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系列有關夜晚的流行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彎彎的月亮》等,通過生動直觀、形象鮮明的視聽效果,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並總結出夜晚歌曲的旋律特點,很快感悟出歌曲所蘊含的情感。
(3)比中審美,提高認識
通過課本歌曲與流行歌曲在風格、內容、情緒、速度等方面的對比,激發學生對音樂形象的體驗。如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時,在學生了解了此曲為敘事歌曲的特點,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聽到的敘事歌曲時,孩子們想到了很多,如:《丹頂鶴的故事》、《女人是老虎》、《春天的故事》、《東方之珠》等;在欣賞《咱們工人有力量》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時,為幫助學生體會進行曲風格的歌曲特點,我給學生放了如:《咱當兵的人》、《運動員進行曲》等歌曲,學生在步伐節奏樂曲中感受了歌曲的行進風格;在欣賞《茉莉花》時,選擇流行歌曲周艷泓的《又見茉莉花》、新民歌《親親茉莉花》作對比,兩者都在《茉莉花》曲調基礎上,使該曲在具有清新、淡雅風格的同時,又添了古色古香的特色,值得推薦給學生。
(4)介紹新曲,拓展視野
流行歌曲中的一些順應時代,思想進步,通俗易唱,旋律優美的精品,教師將其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從而達到拓展學生視野、適應時代的需要,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美感體驗和音樂素質。如:在剛剛結束的第九屆「步步高」杯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中,有一些通俗易懂、思想積極向上、朗朗上口的新歌,根據教材需要,有機滲透於課堂,推薦給大家來欣賞。學生對這種時代性較強的歌曲十分感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3�豐富課余,適應時代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審美教育要求學生能有感覺美、欣賞美、鑒別美、創造美的能力。於是,我們讓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音樂活動來鞏固所學知識。
(1)搜集歌壇信息、辦音樂小報。
(2)每月一期的「歌手小擂台」。
(3)課前一分鍾講「歌壇快訊」。
(4)流行歌曲專題講座——「金色童年」。
四、實驗的結果:
(一)教學效果
2000-2001學年度第一學期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音樂基本素質測試統計(見附表一)
從測試具體分析中,顯著反映出實驗班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經過實驗處理後,各項成績明顯高於對照班的平均水平。尤其突出的是在聽音和欣賞方面,表現出的音樂鑒別能力、表達能力比同年級的對照班學生音樂素質有顯著提高(排除無關變數,學生成熟及知識量同步增長的影響)。
實驗班學生音樂基本素質兩學期測試統計(見附表二)
從實驗班學生兩學期前後測其音樂基本素質的成績來看,實驗班學生實驗後的聽音、視唱、唱歌和欣賞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二)實驗班學生課堂參與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班
實驗班學生課堂參與比一般學生好,參與的程度高,性質也更為積極主動。由課題負責人在實驗期間的觀察日記中,也可看出學生在課堂表現方面的變化。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某些平日寡言少語的同學,經過實驗課後,逐步放開膽量,主動參與,同時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都表現得十分突出。
(三)成功教育
評「歌手小擂台」每節課上學生優秀的表現贏得教師的贊許,學生在學習和比賽競爭中,得到了成功感、愉悅感,其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有益活動,對自己終身的學習充滿必勝的信心——自信自立。
(四)社會影響
我在實驗班裡讓流行歌曲融於音樂教學,課後,我聽到同年級其它班學生,請實驗老師在他們班也實施,同時,家長也希望孩子能在音樂課上學到更多的鑒別音樂美的能力。
五、有待進一步研討的問題
1�如何合理安排流行音樂與教材之間的比例。
2�規律性地學習流行音樂對音樂教育教學環節及審美等各項心理特徵的影響。
B. 音樂課題研究。求助
美國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到20世紀初才具備獨特的美國風格,並取得了與西方各國音樂文化同樣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國境內存在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或種族的音樂,也存在著歐洲音樂家從歐洲各國帶來的專業音樂。它們之間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促進了美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 16-18世紀 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於勞動、婚喪、准備作戰等場合,以鼓等打擊樂器伴奏,音調簡單,獨具一格。16世紀後,隨著各國移民的到達,也帶來了他們本國的音樂文化。經過激烈的爭奪,英國人終於取得了在北美大陸的優勢。因此,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的影響最大,它為美國音樂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1批非洲黑人奴隸被販運到北美。非洲黑人酷愛音樂,慣於一邊勞動一邊唱歌。黑人音樂的動人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馬薩諸塞出版了《海灣詩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1本書。18世紀初,為提高歌唱水平,許多牧師著書指導唱歌。同時,隨著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漸繁榮,世俗音樂也變得活躍起來。歐洲樂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開始流行,出現了專業音樂家。1731年在波士頓舉行了第1場音樂會。通常的音樂會節目包括愛國歌曲、歌劇詠嘆調、傳統民歌等,有時也有一些標題的或無標題的器樂作品。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美國本地出生的第!批作曲家。同歐洲音樂相比,當時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被認為不夠成熟。 19-20世紀 19世紀初,許多歐洲音樂家來到美國,他們帶來了遠比美國先進的音樂水平和技巧。1848年歐洲革命後,又有大批德國音樂家移居美國。他們使原先習慣於贊美歌的美國人的音樂趣味發生明顯變化,也給美國年輕一代作曲家的創作帶來巨大影響。與此同時,音樂教育獲得迅速發展。 南北戰爭後,美國音樂生活更趨活躍,又有一些重要的音樂團體相繼建立,如大都會歌劇院(1881)、波士頓交響樂團(1881)等。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一批具有相當專業技巧的作曲家。他們把美國音樂提高到了歐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獨創性,帶有明顯的模仿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E.麥克道爾,他被認為是美國第1個取得國際聲望的作曲家。 當美國作曲家幾乎都在追隨歐洲風格時,歌曲作家S.C.福斯特卻採用美國黑人音樂的曲調進行創作。他的很多歌曲是為當時盛行的「黑人劇團」(由白人化裝扮演黑人,其成員稱為游吟藝人)寫作的;而真正的美國黑人音樂卻末受到重視,它們只在黑人中流傳發展。當時流行的黑人音樂主要類型有靈歌、布魯斯、勞動歌曲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擺脫德國音樂控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A.德沃扎克對此起了很大作用。他於1892-1895年間應邀就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他建議美國作曲家把美國印第安人和黑人音樂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轉向法國音樂,他們的創作與印象派有著密切聯系。另有一位作曲家C.E.艾夫斯在獨自探索美國化的音樂語言。他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才被認為是美國老一輩最著名的作曲家。 20年代,社會輿論鼓勵美國作曲家創作具有美國風格和特點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面支持下,為美國民族主義音樂的確立作出了貢獻。特別在交響樂領域,他們為美國音樂贏得了與歐洲各國音樂並駕齊驅的地位。曾在巴黎從法國作曲家N.布朗熱學習的A.科普蘭、R.哈里斯、W.辟斯頓、V.湯姆森以及R.塞欣斯(1896-)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國的音樂語言與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結合起來。他們的學生和追隨者如W.舒曼、S.巴伯、L.伯思斯坦等繼承了他們的道路。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國內培養起來的。 20-30年代的美國音樂並不只是朝著一個方向發展。西方音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空前的劇烈變化,出現了新的現代音樂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們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實驗的性質。最重要的實驗主義者是1915年定居美國的法國作曲家E.瓦雷茲。同時期,美國的流行音樂空前發展。特別是從黑人音樂布魯斯、拉格泰姆等演變而來的爵士音樂風行全國。具有獨立的美國風格的音樂劇(亦稱百老匯歌舞劇)是在歐洲的輕歌劇和喜歌劇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流行音樂中佔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樂劇作曲家有R.羅傑斯(1902-1979)、G.格什溫、伯思斯坦等。 納粹政權的出現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著名的歐洲作曲家來到美國,如P.欣德米特、B.巴托克、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D.米約等。他們給美國音樂生活帶來了新的巨大影響。美國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中心。美國音樂創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視,許多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與歐洲音樂在風格上的差別幾近消失。 50年代以後,美國音樂更趨多樣化。盡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傳統的音樂語言進行創作,但是吸引著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新音樂流派,代表人物是J.凱奇。在流行音樂領域內,也出現了新的品種。從布魯斯等音樂發展而來的搖滾樂風靡全國,爵士音樂退居次要地位。搖滾樂的代表人物有E.普雷斯利(1935—1977)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B.迪倫(1941- )等。70年代以後,搖滾樂的熱潮逐漸衰退,各種流行音樂互相影響,在風格上趨向綜合。最著名的流行音樂歌手是M.傑克遜(1958—)。 在音樂表演方面,美國往往由於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揮、獨奏家和歌劇演員而達到很高水平。美國的交響樂團佔全世界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頓、芝加哥、克利夫蘭、紐約和費城等交響樂團均享有國際聲譽。
東方音樂注重音調,西方音樂注重節奏!
因為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是根植於文化之上的,如果沒有某一個地區的文化作為基礎,音樂要產生也許很難,而由於地區與文化的差異性,音樂註定是不可能一樣的。比如在功能張力方面,西方的音樂重娛人、重技巧、重新舊之分,而中國的音樂更加重自娛、重情味、重雅俗之分。在美感形態方面,西方音樂追求主題的深刻、表現的強度和音響效果的綿密厚實,而中國音樂則追求韻味的深邃、表現的力度和音響效果的虛淡與空靈、余韻悠長。在表現形式方面,西方音樂注重樂音的固定、織體的網狀結構、節奏的整齊規則,而中國的音樂則注重樂音的變化、織體的單線延伸和節奏的靈活只有等。①看著上面對於東西方音樂差異的總結,主要是針對古典音樂來說的,因為現代由於社
會融合,在快速消費的今天,我們接收的更多的是流行音樂,而不管是東方的音樂還是西方的音樂都趨向於流行,流行就以為著脫離了某個固定的區域,呈現的是全世界的融合,如由西方傳過來的搖滾,在東方音樂人的手中,加入東方元素,就有了東式搖滾。而中英文歌曲的翻唱更是多了,所以有時候都不知道這首歌到底是原作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但是對於聽古典音樂,好像特別容易區分,雖然不知道其中有什麼曲式曲調的區別,但是曲子中所流露的感情,即使是我不了解中西方的音樂結構,我也能區分的出來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這大概就是古典音樂的魅力吧
情感方面,感覺西方音樂比較宏大,適合表現盛大的場面和深刻的思想,東方音樂比較細致,適合細膩的情感和孤獨的思想。
中西方音樂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其主要表現在中國音樂著重於情韻,而西洋音樂注重的則是音樂本身的和諧性;中國音樂發展自然過渡,一脈相承,西方音樂發展則呈塊狀結構和階段性特徵;中國音樂體現為單純的模線性織體思維,以線條為主,而西方音樂則傾向於橫交叉的立體狀織體思維,更講究和聲;中國音樂語言偏重心理,略於形式,極富變數,為開放性結構,而兩方音樂形式嚴謹,結構具有封閉性特徵;中國音樂尚善尚美,
弊
1、體裁方面。
流行音樂比較注重歌曲而偏廢器樂曲的創作。以「愛」為題的愛情歌曲佔了很大篇幅,關於描寫人生倫理、生活理想、思念故鄉以及對社會制度的諷刺和批判等內容的少。器樂作品以舞曲和改編曲居多,形式、風格單一、貧乏。
2、歌詞方面。
流行音樂在歌詞寫作方面總體上缺乏情志美、意境美、語言美、風格美的特徵,其具象再現性、情感指向性、理性確定性也不明確。語言貧乏、歌詞老化,歌詞創作泯滅個性、千篇一式,公式化、概念化痕跡嚴重。有些歌詞雖具有一定個性,然個性太強,而缺乏了一定的群體性,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在內容上,宣揚愛情,低級庸俗的歌詞居多,歌頌或披露現實生活的少。詞的內容、風格從而又影響著曲的體式、風格和基調。另外,許多歌詞還刻意追求曲折艱澀,把尋常語變作陌生的扭曲變形的話語,言不及義,讓人不知所雲。
3、情感方面。
流行音樂創作者經常將情感納入統一的模式,牽強附會地渲染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很多時候過分追求流行,使流行音樂缺乏應有的含蓄和深沉,缺乏真實感,過分熱衷於外在的,有時是近乎矯揉造作的情感宣洩。許多通俗音樂所表現出的人生感受,絕大多數都是些無病呻吟般的虛假痛楚,對生活事業既無所追求又消極頹廢的感嘆。
4、調性與音調。
在流行音樂中,大小調式或宮羽調式的使用多,而對民族風格鮮明的徵、商調式的使用尤為少見。由於調式所限,大小調式音階或宮、羽清樂音階多,其它象雅樂音階、燕樂音階及混合音階少之又少。因此,在調性方面,流行音樂往往長時間在一個調性上進行,單調、乏味,要麼頻繁的出現轉調,造成調性的混亂。即便轉調,也是同宮系統轉調多,同主音轉調和不同主音不同音列轉調少;音樂以主與下屬調的對比多,其他調性對比少;調式交替在同音列系統中多,非同音列系統調式交替少。
音調是音樂的「格調」和「韻味」,是音樂中除了節奏以外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