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肩關節屈伸活動度測量方法

肩關節屈伸活動度測量方法

發布時間:2024-10-22 12:48:24

⑴ 怎樣畫測量身體各部位的表格

中立位:面向前,眼平視,下頜內收。

頸部活動度為:

前屈35°-45°;後伸35°-45°;左右側屈各45°:左右旋轉各60°-80°。

圖片

2.腰部活動度

腰椎中立位不易確定。

前屈:測量數值不易准確,患者直立,向前彎腰,正常時中指尖可達足面,腰椎呈弧形,一般稱之為90°。後伸:30°。

側屈:左右各30°。側旋:固定骨盆後脊柱左右旋轉的程度,應依據旋轉後兩肩連線

與骨盆橫徑所成角度計算。正常為30°。

圖片

3.肩關節活動度

圖片

屈曲:開始位置:仰卧位;臂位於軀干側方用手心朝下。測量方法:矢狀面。

避免連帶動作:弓背。轉動軀干。

量角器:軸心位於關節側方肩峰下方。

固定臂平行於軀干腋中線。活動臂平行於肱骨中線。

圖片

伸展:開始位置:俯卧位;臂位於軀干兩側且手心朝下。

測量方法:矢狀面。

避免連帶動作:肩抬離檯面。轉動軀干。量角器:軸心位於關節側方肩峰下方。

固定臂平行於軀干腋中線。活動臂平行於肱骨中線。

圖片

外展:開始位置:仰卧位,上肢放在身體兩側。

測量方法:前面觀。(必須向外側最大限度地旋轉肩關節。)

避免連帶動作:軀干向側方運動。轉動軀干。

量角器:軸心位於肩關節前面,並與肩峰成一直線。

固定臂平行於軀干中線。活動臂平行於肱骨中線。

圖片

內旋:開始位置:仰卧位;臂外展至90°;肘關節屈曲90°且手心向下;前臂垂直於地面。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伸展肩關節。旋轉軀干。改變肩肘關節初始角度。

量角器:軸心通過肱骨的垂直軸。固定臂垂直於地面。活動臂平行於前臂中心。

圖片

外旋:開始位置:仰卧位;臂外展至90°;肘關節屈曲90°且手心向下,前臂垂直於地面。

測量方法:橫斷面。避免連帶動作:弓臂,旋轉軀干,改變肩、肘關節角度。

量角器:軸心通過肱骨的垂直軸。固定臂垂直於地面。活動臂平行於前臂中心。

圖片

水平屈曲、水平伸展:開始位置:坐位,肩關節90°外展,肘伸展,掌心向下。

固定臂:通過肩峰的冠狀軸線。

移動臂:通過肩峰的冠狀軸線。

4.肘關節活動度

圖片

屈曲:開始位置:仰卧位:臂位於軀干兩側且肘關節伸直。手心向上握拳狀。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位於關節側方並通過肱骨上髁。

固定臂平行於肱骨中線。活動臂平行於前臂中線。

圖片

伸展:肘伸展測量方法示意。

圖片

旋前:開始位置:坐或站立;臂位於軀干側方肘緊靠軀干;肘關節彎曲成90°;前臂中立位時手心向內側;腕關節中立位呈握鉛筆狀。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旋轉軀干、活動臂部、改變肘關節角度、腕關節成角。

量角器:軸心通過前臂縱軸。

固定臂平行於肱骨中線。活動臂平行於所握鉛筆(拇指側)

圖片

旋後:開始位置:坐或站立:臂位於軀干側方肘緊靠軀干;肘關節彎曲成90°;前臂中立位時手心向內側;腕關節中立位呈握鉛筆狀。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旋轉軀干,活動臂部,改變肘關節角度,腕關節成角。

量角器:軸心通過前臂縱軸。

固定臂平行於肱骨中線,活動臂平行於所握鉛筆(拇指例)。

5.腕關節活動度

圖片

掌屈:開始位置:屈肘;前臂及肘關節呈中立位。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位腕關節背側(與第三掌骨成一線)。

固定臂緊貼前臂背側中線,活動臂緊貼手背正中。

圖片

背伸:開始位置:屈肘;前臂及肘關節呈中立位。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位腕關節掌側(與第三掌骨成一線)。

固定臂緊貼前臂掌側中線,活動臂緊貼掌面正中。

圖片

橈屈:開始位置:前臂手掌向下;腕關節處中立位。

測量方法:正面。

量角器:軸心位腕關節背面腕骨的中點。

固定臂位於前臂的中線。活動臂位於第三掌骨。

圖片

尺屈:開始位置:前臂手掌向下;腕關節處中立位。

測量方法:正面。量角器:軸心位腕關節背面腕骨的中點。

固定臂位於前臂的中線。活動臂位於第三掌骨。

6.髖關節活動度

圖片

伸展:開始位置:側卧或仰卧;大腿下部分彎曲以獲支撐。

測量方法:矢狀面畫一條髂前上棘與髂後上棘的連線(B-A)畫一條垂線至股骨大轉子c-D)。

量角器:軸心位於股骨大轉子(D)。

固定臂位於垂線(c-D)。活動臂位於股骨幹。

圖片

前屈:開始位置:側卧或仰卧(可以輕微屈膝以獲支持)。

測量方法:矢狀面。重新定位大轉子並重畫c—D線,如上圖所示。

量角器:放置方法同上圖所示。

圖片

外展:開始位置:

側卧測量方法:矢狀面。量角器:軸心位於大轉子。

固定臂垂直於地面。活動臂平行於股骨幹。

圖片

內收:開始位置:仰卧;大腿伸直並取中立位。

測量方法:前面畫一條連雙側髂前上棘之連線。

量角器:軸心位於髖關節上。

固定臂平行於雙側髖前上棘之連線。活動臂沿股骨幹。

7.膝關節活動度

圖片

內旋:開始位置:俯卧、坐位或仰卧;屈膝90°。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旋轉軀干。股部抬離檯面。

量角器:軸心通過股骨長軸。

固定臂平行於檯面。活動臂平行於小腿。

圖片

外旋:開始位置:坐位;屈膝90°。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旋轉軀干。股部抬離檯面。

量角器:軸心通過股骨長軸。

固定臂平行於檯面。活動臂平行於小腿。

圖片

屈曲:開始位置:俯卧。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通過膝關節。

固定臂沿股中部。活動臂沿腓骨。

8.踝關節活動度

圖片

背屈:開始位置:坐位;屈膝90°;足與腿呈90°。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緊靠足底。

固定臂沿腓骨。活動臂沿第五跖骨。

圖片

跖屈:開始位置:坐位;屈膝90°;足與腿呈90°。

測量方法:矢狀面。量角器:軸心緊靠足底。

固定臂沿腓骨。活動臂沿第五跖骨。

⑵ 推拿的常用診斷方法

推拿治療在臨床上最多應用的還是頸、肩、腰腿疼痛和四肢骨關節、肌肉、神經等病變,為了杜絕不必要的醫療事故發生,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並融為一體的。通過此方法可以排除炎症、腫瘤等各種非推拿治療適應證的疾病。而且還能使疾病得到明確診斷和提高治療效果。由於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甚多,醫學科學又是日新月異地發展,本書重點介紹四肢骨關節和脊柱最基本而又是最實用的物理診斷方法。
上肢部的物理診斷法
肩關節
1.望診由於肩關節周圍肌肉豐富,所以望診時必須兩側對比檢查。檢查時兩肩一定要裸出,對比兩肩外形是否對稱,高低是否一致,有無畸形、腫脹、竇道、腫塊及靜脈怒張、有無肌肉萎縮等情況。正常肩關節外形為渾圓形,若三角肌膨隆消失,呈「方肩」狀,多提示有肩關節脫位或三角肌萎縮。若肩腫高聳,多為先天性肩腫骨高聳症。除靜觀外,還要視其動態情況,囑患者做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觀察有無活動障礙及其異常活動,如前鋸肌癱瘓向前平舉上肢,可出現「翼狀肩胛」。
2.觸診首先要知道在肩部有幾個骨性標志。在肩外側最高點骨性突出是肩峰;其下方的骨性高突處是肢骨大結節;肩峰前方為鎖骨外側端;鎖骨中,外1/3交界處的下方一橫指為喙突。還要檢查局部皮膚溫度,有無腫脹,如系腫物,要檢查其硬度,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如何。要仔細地尋找壓痛點,肩關節周圍常見的壓痛點為: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壓痛點在結節間溝;岡上肌腱損傷,壓痛點局限於大結節的尖頂部;肩峰下滑囊炎,壓痛點局限在肩峰部。除壓痛外應檢查肩關節有無異常活動,如肩鎖關節脫位時,當按壓鎖骨外端,可有彈性活動。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可在結節間溝觸及肌腱的彈跳。
3.肩關節活動度檢查要注意其運動方式,幅度,有無疼痛、受限,尤其注意其肩腫骨的動態;避免肩胛骨一起參與活動而造成的假象活動度。
肩關節的中立位為上臂下垂,屈肘90°,前臂指向前方。
關節活動度(圖18)如下:
前屈:70°~90°後伸:40°外展:80°~90°內收:20°~40°內旋:70°~90°外旋:40°~50°上舉:160°~180°(是前屈、外展和肩腫骨旋轉的復合動作)
4. 特殊檢查
1.搭肩試驗:患肢肘關節屈曲,手放在對側肩關節時,如肘關節不能與胸壁貼緊,則為陽性,表示肩關節脫位、粘連。
2.肱二頭肌長頭緊張試驗:囑患者屈肘並做前臂旋後動作,檢查者給以阻力,如肱骨結節間溝部位疼痛,則為陽性,表示肢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3.直尺試驗:正常人肩峰位於肽骨外上髁與肱骨大結節連線之內側。用直尺的邊緣貼在上臂外側,一端靠近肱骨外上髁,另一端如能與肩峰接觸,則為陽性,表示肩關節脫位。
肘關節
1.望診首先觀察有無畸形。正常肘關節伸直時,有5°~15°的攜帶角。一般女性比男性要稍大。若大於此角度稱之為肘外翻;若小於此角度稱之為肘內翻。肽骨髁間骨折、肘關節脫位、橈骨小頭脫位等未經整復時,均可見到肘部輪廓的改變。
其次要觀察肘部有無腫脹。當肘關節腫脹時,肘後肱三頭肌腱兩側飽滿。肽骨內或外上髁骨折時,腫脹區常較局限。撓骨小頭骨折,鷹嘴撓側正常皮膚凹陷消失2.觸診首先要注意肘部壓痛點位置。肱骨外上髁壓痛,多為防骨外上髁炎;肱骨內上髁壓痛,多為肱骨內上髁炎;尺骨鷹嘴壓痛伴囊性腫物,多為鷹嘴滑囊炎。此外還應包括對肘關節周圍皮膚張力,肱動脈的搏動、尺神經硬度及粗細的改變,有無腫塊以及腫塊大小,硬度、部位,與活動的關系,以及滑車上淋巴結是否腫大等。
3.肘關節活動度檢查
肘關節中立位為前臂伸直。屈曲:135~150°過度伸直:10°旋前:80°~90°旋後:80°~90°
4.特殊檢查
1.網球肘試驗:又稱腕伸肌緊張試驗。肘關節伸直,同時前臂旋前,腕關節被動屈曲,能引起肱骨外上髁處疼痛者觀為陽性,表示肱骨外上髁炎。
2.肘關節外翻擠壓試驗:肘關節伸直位,檢查者一手抵住肘關節外側,並使肘關節被動外翻,如有疼痛,則為陽性,表示橈骨小頭骨折。
3.肘三角(圖20):正常的肘關節於完全伸直時,肽骨外上髁、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三個骨性突起點,在一條直線上;當肘關節於完全屈曲時,這三個骨性突起點構成一等腰三角形。若肘三角關系改變,表示有骨折、脫位。
腕關節與手
1.望診 對比檢查兩腕關節與兩手,觀察有無畸形、腫脹和異常動作等。
常見畸形有橈骨遠端骨折引起的銀叉樣畸形;正中神經損傷所致大魚際肌萎縮,呈猿手畸形;橈神經損傷所致腕下垂;尺神經損傷所致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呈爪形手;以及並指、多指、鈕扣畸形、鵝頸畸形等。
腕關節腫脹以背側指伸總肌腱兩側明顯。「鼻煙窩」消失常提示有腕舟狀骨骨狀。兩側腕關節腫脹伴多發性、對稱性近節指間關節棱形腫脹多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指骨棱形腫脹常見於指骨結核或內生軟骨瘤。手指末節呈鼓褪樣腫脹,則提示為肺性骨關節病變,也稱槌狀指。腕背或掌指關節的掌側面有局限性腫塊,與皮膚無粘連,但附著於深部組織,有囊性感,多為健鞘囊腫。
手指震顫,多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震顫性麻痹、慢性酒精中毒等。雙手呈搓泥丸的顫動,在運動時減輕,靜止時加重,多為巴金森綜合征。
2.觸診自尺撓骨遠端向指骨方向依次檢查腕及手部壓痛的部位和程度,是否伴有腫脹、放射痛、異常感覺等。手掌部位應包括大小魚際肌及屈肌肌健部位有無壓痛。局部腫塊的性質,是否隨肌腱活動等。在屈伸手指過程中,如有彈響,多為彈響指或稱為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當前臂旋轉時,下橈尺關節發生彈響,多為三角纖維軟骨盤損傷。
3.腕關節及手部各關節活動度(圖21)檢查
1.腕關節中立位為手與前臂成直線,手掌向下。
伸;30°~60°掌屈:50°~60°橈側傾斜:25°~30°尺側傾斜:30°~40°
2.手指關節中立位為手指伸直。
掌指關節:伸為0°,屈可達90°近節指間關節:伸為0°,屈可達90°遠節指間關節:伸為0°,屈可達60°~90°
3.拇指中立位為拇指沿食指方向伸直。
外展:可達40°屈曲:掌拇關節可達20°~50°,指間關節可達90°對掌:不易量出度數,注意拇指橫越手掌之程度內收:伸直位可與食指橈側並貼
4. 特殊檢查
1.握拳尺偏試驗(圖22):患者握拳,拇指在其餘四指之下,使腕關節做被動尺偏運動,引起橈骨莖突部疼痛為陽性。見於撓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2)橈側伸腕肌腱摩擦試驗:醫生握住患肢前臂遠端,手掌放在前臂撓側背部,囑患者主動做腕屈曲活動或握拳及放鬆的連續運動。如醫生掌下有明顯摩擦聲則為陽性。見於橈側伸腕肌腱周圍炎。
3.腕關節尺側擠壓試驗:腕關節於中立位,並被動使之向尺側偏斜井擠壓,若下橈尺關節疼痛為陽性,見於三角纖維軟骨盤損傷或尺骨莖突骨折。
下肢部物理診斷法
髖關節
1.望診 站立位有無髓關節畸形、臀部肌肉萎縮、腰前凸代償性增加、大腿皮膚皺折加深,下肢有無內收、外展或內外旋轉畸形和下肢短縮或增長的改變;同時還要觀察兩側髂嵴和兩側臀皺襞是否在同一水平線上。行走時患肢能否持重,步態是否均勻、穩定,並描述步態的特點。2.觸診 髖關節腫脹,可觸及其周圍皮膚張力增高。髖關節脫位,可在異常部位觸到股骨頭或捫及股動脈搏動減弱。臀肌攣縮可在臀部觸及緊張的束帶。彈響髖可在粗隆處觸及肌腱的彈跳,並出現彈響聲。大粗隆處淺壓痛伴有囊性腫塊,多為大粗隆滑囊炎。
3.髖關節活動度檢查 中立位為髖關節伸直,髕骨向上。
關節活動度(圖23)如下:屈曲:130°~140°後伸:10°~15°外展:30°~45°內收:20°~30°內旋:40°~50°外旋:30°~40°4.特殊檢查
1)單腿獨立試驗(圖24):患者直立,背向醫生,患肢屈髓屈膝上提,用健肢單獨站立。正常時,骨盆向健側傾斜,患側臀皺襞向上提起,稱為陰性。同法使患肢單獨站立,如發現健側骨盆及臀皺襞下降,即為陽性,見於髖關節病變或臀中、臀小肌麻痹。
2)望遠鏡試驗: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醫生一手握住小腿,沿身體縱軸向上推;另一手摸著同側大粗隆,此觸及有活塞樣活動感,為陽性。見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尤以幼兒體征更為明顯。
3)「4」字試驗(圖25):患者仰卧,囑患肢屈髖屈膝並外旋髖關節,使其外踝置於健側下肢膝關節上部,形如「4」字。若無法完成「4」字動作而髖部疼痛者,為髖關節病變。若能完成「4」動作時,醫生一手壓對側的髂前上棘,另一手將患肢膝關節內側向下壓,如出現骶髂關節部疼痛,則為陽性。見於骶髂關節炎等骶髂部病變。圖25
4)屈膝屈髖分腿試驗:患者仰卧,雙下肢屈曲外旋,兩足底相對,醫生兩手分別置於膝做雙膝分腿動作,出現股內側疼痛,為陽性,提示內收肌痙攣。
5)足跟叩擊試驗:患者仰卧,兩下肢伸直,醫生以一手將患肢略作抬高,另一手沿體縱軸叩擊其足跟,使髖部產生震痛,為陽性,見於髓部骨折、炎症或下肢骨折。
6)中立位試驗:患者仰卧,下肢伸直,醫生用手平托患肢足跟,足呈外旋位為陽性,見於股骨頸骨折。
7)髂脛束攣縮試驗(圖26):患者側卧位,患側在上,將健側髓膝關節屈曲,抱於胸前;醫生站在患者背後,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上方,使膝關節屈曲90°,患髓先屈曲後外展再伸直,此時醫生除去外力使其自由墜落,如有髂脛束攣縮,則患肢可被動地維持在外展位,則為陽性,並可骼崎與大粗隆之間摸到攣縮的髂脛束。8)托馬征(圖27):患者平卧,健側髓膝關節盡量屈曲,使大腿貼緊軀干,雙手抱住膝關節,並使腰部貼於床面,如患髓不能完全伸直,或雖伸直但腰部出現前突,則托馬征陽性,並應記錄患髓關節屈曲角度。見於髓關節僵硬,腰椎結核或骼腰肌痙攣。
膝關節
1.望診 比較兩側股四頭肌,特別是觀察股四頭肌內側頭有無明顯萎縮。當膝關節屈曲位,骸韌帶兩側「膝眼」消失,表明關節有腫脹。站立時雙腿並攏,兩腿股骨內髁及雙足內踝可以接觸。若兩內踝分離,即為膝外翻,又稱「X」型腿;若兩內髁分離,即為膝內翻,又稱「O」型腿(圖28)。膝內、外翻畸形,常見於佝僂病、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骨折、骨髓炎或軟骨發育不良等引起,因骺板生長不對稱所致。在站立時,膝關節呈明顯的過伸狀態,稱為膝反屈或稱為軍刀腿(圖29),常見於小兒麻痹後遺症。股骨內、外髁任何一側見有局限腫大,伴淺靜脈怒張,提示有腫瘤的可能性。2.觸診確定壓痛的部位,對診斷膝關節疾患十分重要,膝部常見壓痛點(如圖30)示。若發現腫塊(包括胭窩部),應檢查其大小,硬度,深度,有無壓痛與周圍組織及膝關節活動的關系。膝關節周圍觸及滑膜增厚、變韌,提示慢性滑膜炎。在伸直膝關節時,將骸骨作上下或左右推移時,出現沙沙的摩擦音及痙痛,提示骸骨軟化症。膝關節在運動時出現音調清脆的彈響同時伴有疼痛者,提示半月板損傷。
3.膝關節活動度檢查 中立位為膝關節伸直。
膝關節活動度(圖31)如下:
屈曲:120°~150°過伸:5°~10°內旋約:10°外旋約:20°4. 特殊檢查
1)浮髕試驗(圖32):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放鬆,醫生一手虎口對著骸骨上緣,手掌壓在骸上囊上,使關節積液集中在骸骨之下,另一手食指以垂直方向擠壓髕骨,並迅速放開。如感覺髕骨浮動或有撞擊股骨髁的感覺,即為陽性,提示膝關節內有積液。
2)髕骨摩擦試驗:患者仰卧,患肢伸直放鬆,醫生用一手按壓住骸骨,並使其在股骨髁關節面上作上、下及左、右的移動,如有摩擦音或患者感覺疼痛,則為陽性。提示骸骨軟化症。
3)麥氏(McMurray征)試驗(圖33):患者仰卧,醫生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另一手拇指及其餘四指分別摸住膝關節內、外側關節間隙,先使膝關節極度屈曲,然後將小腿內收,外旋,並逐漸伸直膝關節,此時內側膝關節疼痛或有彈響,說明內側半月板損傷。反之使小腿外展、內旋,逐漸伸直膝關節,如有外側膝關節疼痛或彈響,說明外側半月板損傷。
4)研磨試驗(圖34):此試驗為鑒別側副韌帶損傷與半月板損傷的方法。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患膝屈曲90°,可請一助手將大腿固定不使轉動,醫生雙手握住足踝沿小腿縱軸提起小腿,然後再內外旋轉小腿,此時側副韌帶處於緊張狀態,如有損傷,在旋轉時會引起疼痛,提示側副韌帶損傷。另一方法是醫生雙手按壓足部,並內外旋轉小腿,若出現疼痛,提示半月板損傷。5)側向擠壓試驗(圖35):患者仰卧,伸直下肢,醫生一手握住踝關節向外側施加壓力,另一手在膝關節作向內側加壓,使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承受外翻張力,如有疼痛或有側方活動,則為陽性,提示內側副韌帶損傷。如作相反方向施加壓力,使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承受內翻張力,此時有疼痛或側方活動,提示外側副韌帶損傷。
6)過伸試驗:患者仰卧,膝關節伸直,醫生一手抬起小腿,另一手按壓住膝部,使膝關節出現被動過伸運動,如有疼痛為陽性。可見於半月板前角損傷、股骨髁軟骨損傷或脂肪墊肥厚、損傷等。
7)抽屜試驗(圖36):患者仰卧,屈膝90°,足平放於床上,醫生可坐在患者的足部,以穩定其足,雙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拉後推的動作,如小腿上端能向前拉動,說明前交叉韌帶損傷;如小腿上端能向後推動測說明後交叉韌帶損傷。

⑶ 關節活動度的評定標准

關節活動度(ROM)的評定具體內容
ROM評定的工具與規則
ROM的測量
一、測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動測量(皮尺)。
二、測量方法
1、舒適體位 2、暴露測量的關節
3、確定測量關節的骨性標志
4、專人測量 5、主動關節活動測量、被動關節活動測量(以劃線方式定位)。
6、正確找准運動軸、固定臂、移動臂
三、測量結果的記錄
內容:關節名稱、左右、主動ROM、被動ROM、關節強直(纖維性、骨性)、攣縮、痙攣等
第三節 ROM的測量方法
一、脊柱
(一)頸椎ROM
1、頸前屈 0 ° -- 45°
2、頸後伸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下頜角 固定臂:肩上
3、頸側屈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第七頸椎棘突 固定臂:雙肩上
4、頸旋轉 0 ° -- 45°
體位:仰卧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體位:直立位 軸心:L5棘突 固定臂:體側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彎腰手指離地距離、彎腰時第七頸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長度1.6CM
2、脊柱側屈0°-4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背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側屈時指尖與膝關節的距離
3、脊柱後伸0°-3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體側中線
4、脊柱旋轉0°-45°
體位:仰卧或直立位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關節
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鎖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組成肩部六個關節:盂肱、肩鎖、胸鎖、喙鎖、肩肱、肩胛胸壁關節。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一個關節,分別可在三個面圍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運動。
肩部的運動主要是盂肱、胸鎖、肩鎖、肩胛胸壁四關節配合協調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關節完成,以後的運動由肩胛胸壁關節參與,運動比例2:1。
1、肩關節屈0°-18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2、肩關節後伸0°-60°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3、肩關節外展0°-180°
體位:坐或俯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後上臂中線
4、肩關節水平外展0°-40°
體位:坐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5、肩關節水平內收0°-13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6、肩關節外展內旋0°-70°
7、肩關節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肱尺關節: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運動。
肱橈關節:協助近端橈尺關節的運動。
橈尺近端關節:完成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2、肘關節伸展-屈曲0°-135°/150 °
體位:坐位 軸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線
3、前臂旋後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運動學
腕部關節是由橈、尺骨遠端及8塊腕骨組成。狹義:橈腕關節。廣義:橈腕、腕骨間、橈尺遠端關節。橈腕關節可行掌屈、背伸、尺、橈偏四種運動;橈尺近、遠端關節共同完成旋前、旋後運動;腕骨間關節協助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掌屈以橈腕為主,背伸以腕骨間關節為主。
1、腕關節掌屈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平行
2、腕關節背伸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
3、腕關節尺偏0°-30°
體位:坐位 軸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線
4、腕關節橈偏0°-20°
(四)、手部關節
1)解剖:骨的構成 8個腕骨、5個掌骨、14個指骨(拇指2個指骨)數個籽骨。
A、腕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相鄰腕骨間)運動很小。腕橫關節(兩排腕骨間)運動大。
B、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外展、對指活動大,其餘小,4、5屈、伸15`20`
C、掌骨間關節 3個(2-5間)
D、掌指關節屈、伸、側方運動,被動旋轉。
E、指間關節 屈、伸運動。
2)運動學概要
拇指:掌腕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2--5指掌指關節屈、伸、外展、內收。
3)手的功能
3個功能軸;縱軸、前後軸、橫軸
手的動作;握、捏、鉤。
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休息位 腕關節背伸曲10 ~15度,其餘手指關節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側外展。
4)活動范圍測量;
手指ROM
1、掌指關節( M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關節(MP)過伸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關節(MP)外展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間關節(PIP)屈曲0°-110°
體位:坐位 軸心: PIP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5、遠端指間關節(D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 DIP頂部 固定臂:遠節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關節(MP)屈曲0°-5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間關節(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指間關節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3、拇指橈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4、拇指掌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5、拇指對指
用尺測量
三、下肢ROM
1、髖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髖關節是球凹形關節。頸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為髖外翻,〈110度為髖內翻。前傾角20度,股骨內旋時前傾角消失,外旋時前傾角增大。
髖關節的運動軸:額狀軸屈、伸。矢狀軸內收、外展、垂直軸。
2)ROM測量
量前屈125度,後伸15度,內收35度,外展45度,內外旋各45度。
2、膝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構成。股脛關節、髕股關節、脛腓近端關節。膝關節屈伸運動,屈膝時輕度旋轉
膝關節內半月板功能:保護、充填、制動、調節壓力、滾珠作用、潤滑作用、彈簧作用。
2)ROM測量
膝關節屈--伸0~130度。內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踝關節:下脛腓關節(上下、前後、旋轉、側方運動),距小腿關節(背伸、跖屈)
踝關節韌帶:前、後韌帶、三角韌帶(內; 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腓側副韌帶(外;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足部:共26塊骨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骨間關節。重要關節;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前兩個關節使足發生內、外翻,後兩個關節稱為跗橫關節使足發生內收外展。
ROM測量
踝關節活動范圍:跖屈45度、背伸45度,內翻40度,外翻40度,

閱讀全文

與肩關節屈伸活動度測量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原塘釣草魚最佳方法 瀏覽:298
如何自檢三極體測量好壞方法 瀏覽:806
牆體網線連接方法 瀏覽:432
男前列腺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945
採暖不熱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6
炒股邏輯技巧與方法 瀏覽:934
油管壓力表補心的安裝方法 瀏覽:377
作業怎麼做的快用什麼方法 瀏覽:133
有什麼去蟑螂方法 瀏覽:350
空手決斗解決方法 瀏覽:948
uv254檢測方法 瀏覽:910
如何去掉白發最快方法 瀏覽:966
糖蒜淹制方法視頻 瀏覽:244
芹黃食用方法 瀏覽:975
科學的新房除甲醛和苯最快速方法 瀏覽:816
育兒觀最佳方法 瀏覽:73
英語單詞怎麼記憶最快方法 瀏覽:505
人民幣的鑒別方法簡介 瀏覽:491
論證方法哪裡用得到 瀏覽:619
演講如何緩解壓力的方法 瀏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