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用強磁在大概地下4米左右的地方吸到一個金元寶,是真的還是假的不確定。
上面有招財進寶四字。做生意的人才喜歡招財進寶。金子上要麼是古代金店號,要麼是皇家年號什麼的。所以這樣的製作是個笑話。
『貳』 我國古代的金元寶是怎麼鑄造的
在反映我國古代社會現狀的電影、電視劇和戲曲中,人們往往能夠看到作為財富象徵的金元寶和銀元寶。那些光彩奪目、造型圓潤的金銀元寶令人神往,也因此為現代人所熟悉。作為中國古代貨幣,金元寶和銀元寶畢竟是登峰造極的大額貨幣,凸現了擁有者的財富與身價。
其實熔鑄成錠的金銀錠,作為中國古代貨幣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錠」。不過,銀錠作為支付手段流通始於金代。金代的白銀每錠重五十兩,值百貫。到公元1197年(承安二年)12月,「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兩貫,公私同見錢用」。至此,白銀才成為法定貨幣與錢、鈔一起通用,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這種趨勢的影響到了元代,終於使原來以銅錢本位改為銀本位,元代起採用白銀為價值尺度,產生了我國幣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所以元代之銀錠通稱為「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是元寶稱呼的主要來歷,但絕非指形狀,而是將金銀錠泛稱為元寶。
銀元寶到了明朝才盛行,但還不是國家的法定貨幣。直至清朝,銀元寶始為主要的貨幣流通,因重量不等,所以按「兩」為主要的重量單位,故又稱銀錠為「銀兩」。清朝的銀錠形狀變化為馬蹄形的元寶,故亦稱為寶銀。經過熔鑄後的元寶,又可分為大錠、中錠、小錠,但通稱為銀塊或銀錠,此外碎銀依然存在。由於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在全國大體一致,但成色與重量卻非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相互之間的兌換也有一定的折算比率。鴉片戰爭後,外國洋銀(銀元)大量流入和自鑄銀元流行,並沒有根本改變或取代銀兩制度的地位。直到1933年宣布廢兩改元後,銀兩才不再作為貨幣流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