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代表什麼意思
M值,對於外齒輪,叫跨棒距。對內齒輪,叫棒間距。也適用於外花鍵和內花鍵。 M值和公法線的作用一樣,是控制齒厚的。 對於偶數齒,圓棒位於齒輪齒槽最遠處,圓棒連心線過齒輪中心。對於奇數齒,圓棒位於齒輪齒槽最遠處(能有兩處,數值一樣),圓棒連心線不過齒輪中心。
跨棒距是表示齒厚的一個間接參數,用兩根小圓棒卡在相對的齒槽里,測量其外緣的尺寸,這就是跨棒距M,這個小圓棒稱為節圓棒。注意節圓棒要與齒面節圓處相切。 齒條的跨棒距用一個節圓棒就可以了。
B. 齒輪的大圓,小圓,齒深,齒厚如何測量
如果是偶數齒的齒輪,大圓、小圓,可以用卡尺直接測量;如果是奇數齒的齒輪,藉助齒輪孔,測量「孔邊」到大圓、小圓的尺寸,結合孔徑,就可以得到大圓、小圓的直徑尺寸。
齒深,等於大圓直徑減小圓直徑,再除2。
齒厚,需要公法線千分尺測量,然後計算出齒厚。如果齒厚尺寸要求精度不高,也可以用卡尺測量公法線長度。
C. 傾家盪產求外嚙合圓柱齒輪公法線長度,齒厚,跨棒距之間的詳細換算關系,最好有圖示
公法線長度、分度圓弦齒厚和量柱跨測距都是檢驗齒輪齒厚的測量方法,它們都是各自對於自己標准值的相對測量值,三種方法之間沒有換算關系。
我們知道在齒輪的分度圓上徑節(兩個相鄰齒嚙合點的弧線長度)=π×m(模數),在一個徑節中有一個齒厚+一個齒間隙,理論上各自等於0.5徑節,但齒厚絕不能大於0.5徑節,否則配對的齒輪齒無法進入嚙合,而如果齒厚小於0.5徑節太多,則嚙合間隙就會太大,造成嚙合精度太低。所以測量出分度圓上的齒厚就能知道齒間隙的大小,從而知道嚙合精度的大小。
但是理論上的齒厚是指齒兩側嚙合點的弧長,而所有的量具測量的都是兩點間的直線長度即弦長,所以就有了測分度圓弦齒厚的測量方法--用卡尺卡測分度圓上齒兩側嚙合點,讀出的值就是分度圓弦齒厚,與計算公式或查表值相對照,在誤差范圍內就是合格品。但是測量弦齒厚必須找到分度圓上的點,這只能從齒頂圓往下計算一個高度值,這就是分度圓弦齒高。由於要測量弦齒高和弦齒厚兩個值,而且由於齒頂高受齒頂圓影響精度較低,所以就有了測量公法線長度的檢驗方法(具體可參見設計手冊)。該方法不以齒頂圓為基準,因此不受齒頂圓誤差影響,測量精度較高,且直接測量跨測的齒數,測量方便,是最常用的齒厚測量方法。
對於內齒輪和小模數的高精度齒輪,多採用量柱測量法:用兩個定值直徑的圓柱,放在齒輪相對的兩個間隙中(奇數齒則放在離相對最近的兩個間隙中),然後用量具測量兩個圓柱的外徑最大(小)距離,讀數值與公式或查表值相對照。為使圓柱與齒的接觸點正好在分度圓上,圓柱的直徑必須是1.44m(標準直齒輪)。這個方法實際上直接測算出了齒間隙。
上述三種方法都是間接測算出齒厚或齒間隙,所以理論上不能互相換算(當然可能有人會總結出經驗換算公式),只需各自對照各自的標准值就行了。
D. 齒厚游標卡尺如何使用
齒厚游標卡尺是用來測量齒輪(或蝸桿)的弦齒厚和弦齒頂。這種游標卡尺由兩互相垂直的主尺組成,因此它就有兩個游標。A的尺寸由垂直主尺上的游標調整;B的尺寸由水平主尺上的游標調整。刻線原理和讀法與一般游標卡尺相同。
測量蝸桿時,把齒厚游標卡尺讀數調整到等於齒頂高(蝸桿齒頂高等於模數ms),法向卡入齒廓,測得的讀數是蝸桿中徑(d2) 的法向齒厚。但圖紙上一般註明的是軸向齒厚,必須進行換算。
以上所介紹的各種游標卡尺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讀數不很清晰,容易讀錯,
有時不得不借放大鏡將讀數部分放大。現有游標卡尺採用無視差結構,使游標刻線與 主尺刻線處在同一平面上,消除了在讀數時因視線傾斜而產生的視差;有的卡尺裝有測微表成為帶表卡尺便於讀數准確,提高了測量精度;更有一種帶有數字顯示裝置的游標卡尺,這種游標卡尺在零件表面上量得尺寸時,就直接用數字顯示出來,其使用極為方便。
http://ke..com/view/2834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