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螺旋測微器的使用方法,使用原理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項
螺旋測微器的注意事項
①測量時,在測微螺桿快靠近被測物體時應停止使用旋鈕,而改用微調旋鈕,避免產生過大的壓力,既可使測量結果精確,又能保護螺旋測微器。 不同尺寸的螺旋測微器
②在讀數時,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的刻線是否已經露出。 ③讀數時,千分位有一位估讀數字,不能隨便扔掉,即使固定刻度的零點正好與可動刻度的某一刻度線對齊,千分位上也應讀取為「0」。 ④當小砧和測微螺桿並攏時,可動刻度的零點與固定刻度的零點不相重合,將出現零誤差,應加以修正,即在最後測長度的讀數上去掉零誤差的數值。
螺旋測微器原理和使用
螺旋測微器是依據螺旋放大的原理製成的,即螺桿在螺母中旋轉一周,螺桿便沿著旋轉軸線方向前進或後退一個螺距的距離。因此,沿軸線方向移動的微小距離,就能用圓周上的讀數表示出來。螺旋測微器的精密螺紋的螺距是0.5mm,可動刻度有50個等分刻度,可動刻度旋轉一周,測微螺桿可前進或後退0.5mm,因此旋轉每個小分度,相當於測微螺桿前進或推後0.5/50=0.01mm。可見,可動刻度每一小分度表示0.01mm,所以以螺旋測微器可准確到0.01mm。由於還能再估讀一位,可讀到毫米的千分位,故又名千分尺。
測量時,當小砧和測微螺桿並攏時,可動刻度的零點若恰好與固定刻度的零點重合,旋出測微螺桿,並使小砧和測微螺桿的面正好接觸待測長度的兩端,注意不可用力旋轉否則測量不準確,馬上接觸到測量面時慢慢旋轉左右面的小型旋鈕直至傳聲咔咔的響聲,那麼測微螺桿向右移動的距離就是所測的長度。這個距離的整毫米數由固定刻度上讀出,小數部分則由可動刻度讀出。
⑵ 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一、游標卡尺:
1、游標卡尺的構造,主要分為主尺和游標尺、測量爪;利用內測量爪可以測量內徑,利用外測量爪可以測量外徑,利用深度尺可以測量深度。
2、使用方法:
(1)測量之前應檢查游標卡尺的零點讀數,看主副尺的零刻度線是否對齊,若沒有對齊,須記下零點讀數,以便對測量值進行修正。
(2)卡住被測物時,松緊要適當,不要用力過大,注意保護游標卡尺的刀口。
(3)測量圓筒內徑時,要調整刀口位置,以便測出的是直徑而不是弦長。
(4)游標卡尺的讀數:
先讀出遊標尺零刻度線對應的主尺位置(讀出主尺上的整毫米數);再找出遊標尺上的第幾條刻度線與主尺上某一刻度線對齊,讀出相應的讀數;兩次數值相加得出被測工件的尺寸(以毫米為單位)。
二、螺旋測微器
1、螺旋測微器的構造:螺旋測微器的小砧的固定刻度固定在框架上、旋鈕、微調旋鈕和可動刻度、測微螺桿連在一起,通過精密螺紋套在固定刻度上。螺旋測微器(又叫千分尺)是比游標卡尺更精密的測量長度的工具,用它測長度可以准確到0.01mm,測量范圍為幾個厘米。
2、使用方法:
測量時,當小砧和測微螺桿並攏時,可動刻度的零點若恰好與固定刻度的零點重合,旋出測微螺桿,並使小砧和測微螺桿的面正好接觸待測長度的兩端,那麼測微螺桿向右移動的距離就是所測的長度。這個距離的整毫米數由固定刻度上讀出,小數部分則由可動刻度讀出。
螺旋測微器的讀數:
測量值=固定刻度值+固定刻度的中心水平線與可動刻度對齊的位置的讀數×0.01mm
(2)螺旋儀的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螺旋測微器的使用注意事項:
1、測量時,在測微螺桿快靠近被測物體時應停止使用旋鈕,而改用微調旋鈕,避免產生過大的壓力,既可使測量結果精確,又能保護螺旋測微器。
2、在讀數時,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的刻線是否已經露出。
3、讀數時,千分位有一位估讀數字,不能隨便扔掉,即使固定刻度的零點正好與可動刻度的某一刻度線對齊,千分位上也應讀取為「0」。
4、當小砧和測微螺桿並攏時,可動刻度的零點與固定刻度的零點不相重合,將出現零誤差,應加以修正,即在最後測長度的讀數上去掉零誤差的數值。
⑶ 螺旋測微器的使用方法
檢查零點,操作方式是緩緩轉動保護旋鈕,使測桿和測貼接觸,直至棘輪發出聲音為止,並保證可動尺上的零刻線與固定套筒上的基準線對正。
左手持曲柄,右手轉動大旋鈕使測桿和測貼間距稍大於被測物,然後放入被測物,轉動保護旋鈕夾住被測物,棘輪發出聲音後,撥動固定旋鈕使測桿固定後進行讀數。
螺旋測微器又稱千分尺(micrometer)、螺旋測微儀、分厘卡,是比游標卡尺更精密的測量長度的工具,用它測長度可以准確到0.01mm,測量范圍為幾個厘米。
它的一部分加工成螺距為0.5mm的螺紋,當它在固定套管B的螺套中轉動時,將前進或後退,活動套管C和螺桿連成一體,其周邊等分成50個分格。螺桿轉動的整圈數由固定套管上間隔0.5mm的刻線去測量,不足一圈的部分由活動套管周邊的刻線去測量,最終測量結果需要估讀一位小數。
第一個這樣的測量工具是由法國發明家Jean Laurent Palmer 在1848 年獲得了專利,被稱為「帶圓游標尺框的螺紋卡尺」。今天,我們仍然利用這一典型特徵製造外徑千分尺。千分尺引入機械世界開始於兩個美國工程師Joseph R. Brown 和Lucian Sharpe 在1867 年對巴黎展覽會的訪問,他們的注意力被Palmer 的發明所吸引,並非常感興趣。
在對Palmer 的設計加以改進之後產品被大批量製造,並由這兩位合夥人在市場上成功地推廣。當瑞士TESA公司決定製造外徑千分尺時,他們重復了過去發生的故事,使該產品成為公司的第一個產品。個別情況除外(例如測量齒輪的千分尺),我們所使用的千分尺遵循Abbe 原則(阿貝原則),如同比較儀那樣。
千分尺心軸通過現代化磨床加工,螺紋的輪廓精度很高,螺距偏差可忽略不計,加工條件保證了千分尺極低的測量不確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