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克思主義有哪些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地運用客觀世界發展的辯證規律,嚴格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 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它是在概括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論。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貳』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系統方法的主要內容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意識也依賴於物質;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
2、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
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事物的運動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①遵循規律,不違背規律;②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3、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內容: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4、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
內容:人的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還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
5、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6、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即實踐決定認識)的原理
內容: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勇於實踐,大膽探索。
7、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方法論:既要參加實踐,又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8、認識反復性、無限性原理
內容:正確認識的形成總是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回到實踐不斷上升和無限發展的過程。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9、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普遍聯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
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10、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內容: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①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叄』 馬克思主義最核心和根本的內容是什麼
1、最根本的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是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最重要的理論品質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4、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3)馬原理方法論的內容在哪裡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主要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二是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舊唯物主義的成就和缺陷。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
『肆』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各指的是什麼
哲學其實就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總看法,方法論是世界觀具體運用的結果,是建立在世界觀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世界觀就沒有方法論。具體就是人們按照世界觀的根本看法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或者把世界觀的各種原理、原則用來指導對世界、現實的認識時,世界觀就成了方法論。因此世界觀同方法論是一個整體,任何哲學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所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不是各指什麼而是一個整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世界上一切哲學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唯心主義哲學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機械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它哲學不同,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物辯證的方法論。辯證法、唯物論、唯物史觀都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而且,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這種統一始終貫穿於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其中任何一個規律,任何一范疇都既是世界觀,又起著方法論的作用,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體。把辯證法作為方法而否認它是世界觀,或者把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而否認它是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錯誤的。
世界觀、方法論貫穿於整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體系,不僅說明了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內容,更重要的在於說明了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個理論體系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任何拋棄世界觀、方法論來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觀點是錯誤的。世界觀、方法論貫穿於整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體系,還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與實踐的結合中是不斷發展的,這是理論原理、理論運用和理論發展相統一的過程,任何將馬克思主義區分為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和建設的馬克思主義的做法,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是反映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任何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理才具有發展性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的這一世界觀,首先在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和《共產主義宣言》中問世,經過足足20年的潛伏階段,到《資本論》出版以後,就越來越迅速地為日益廣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這一發展過程是馬克思運用世界觀、方法論對政治經濟學進行研究,使世界觀、方法論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學說的有機結合上,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研究,使世界觀、方法論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共產主義理論相統一上,從而使世界觀、方法論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還特別強調哲學的實踐功能。馬克思認為,哲學不能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種既能科學地解釋世界又能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主義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不是彼此獨立的板塊結構,而是相互滲透的統一體。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並不是兩個不同的「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即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包括歷史觀在內的辯證唯物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馬克思是從哲學原則出發,把共產主義看做是某種哲學原則的實現,並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之所以合理、之所以必然實現,是因為這種制度是符合人性的制度,是向人性的復歸,「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並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的復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集中體現為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辯證法觀察事物,反對把客觀世界和人的認識絕對化、凝固化。馬克思指出,唯物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還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它以事實為依據,以規律為對象,以實踐為檢驗真理性認識的標准,通過概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按照世界本來面目認識世界,堅決排斥主觀臆測。縱觀全部哲學史,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哲學基本是哲學家的哲學,是少數人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則不同。它不是少數人的哲學,不單純是哲學家的哲學,而是群眾的哲學,也可以說是大眾的哲學。從當代世界來看,對人類實踐和認識影響最大、最深、最廣泛的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革命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必然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極大的影響。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科學技術進步,不斷地從科學技術及其發展創新中吸取養分,並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提出的問題作出新的指導概括。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又為現代科技革命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及辯證思維的方法等。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同時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創新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與各國實際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及中國哲學的優秀傳統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的作風、氣派,以中華民族的風格和形式表現出來並獲得發展,為中國人民所掌握,化為中國人民的方式,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性」哲學又必須成為各國民族文化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在中國生根結果,除中國革命實踐需要的根本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中國哲學自己就有豐富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優良傳統,這一哲學傳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的思想橋梁和理論途徑。
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和最根本的理論特徵,是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重要基礎。世界觀、方法論及其運用和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馬克思運用世界觀、方法論對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使世界觀、方法論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學說的有機結合上,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共產主義理論相統一上。唯物史觀、剩餘價值學說與共產主義理論三者的相互貫通,使世界觀、方法論走向完善和成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必須自始至終貫穿世界觀、方法論。
『伍』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體系的理論有哪些
總的來說,就是唯物辯證法。
具體地說主要是:
1、辯證的方法;
2、歷史的方法(即: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
3、經濟決定論的方法;
4、階級分析的方法。
5、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即所謂「一切從實際出發)
但,如果從客觀的、科學的態度出發來審視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在方法論上,尚稱不上有完整的體系。馬克思本人也從未想過要創造什麼體系。鑒於馬克思本人始終是從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現實的立場出發來創立自己的學說,是為受剝削受壓迫者立言的學說。因此,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是「批判現實」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毛主席才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
『陸』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唯一科學的哲學方法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
它是在概括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地運用客觀世界發展的辯證規律,嚴格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不僅是理論認識的工具,而且是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偉大革命實踐的工具。它是理論認識方法和革命實踐方法統一的、完整的、科學的方法論,它在社會實踐中和精神生活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為指導,提出了具體革命實踐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
他說:「我們共產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採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
在集中和堅持過程中,必須採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這是前一個方法的組成部分」
『柒』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
又是其方法論。
在此
基礎上,
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分析方法、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認識與評價方法、
世界歷史的研究
方法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和歷史一致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
綜合的方法、
抽象與具體的方法、
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方法、
歷史合力的研究方
法、
「人本」和「物本」相統一的方法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
創造性的開放體系,
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
馬
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
『捌』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主要包括,要解析!
1、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處於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之中,事物普遍聯系的最本質的形式和運動發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矛盾著的對立方面的統一。因此,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是錯誤的,而矛盾分析法是最重要的認識方法。
2、唯物辯證法認為,實踐是主觀和客觀對立統一的基礎,脫離實踐必然會導致主客觀的背離,產生主觀主義,所以必須堅持實踐以保持主觀和客觀的一致性。在認識過程中,要用實踐檢驗人們的認識,要善於正確地運用多種多樣的科學實驗和典型試驗的方法。
3、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客觀物質世界以及其中的每一個事物、現象都是多樣性的統一。各自都有自身的結構,包含有不同的層次、要素,組成一個個系統;各個事物、現象、系統都有自身的個性;同時,它們之間又有著某種共性,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
多樣性與統一性、共性與個性都是對立的統一。由此產生了認識中的歸納法和演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由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和由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方法等等。
這些不同的方法也都是對立的統一,因而不能片面地抬高其中一種方法而貶低另一種方法,而要把它們各自放在適當的地位。既要反對片面強調歸納法的經驗論,又要反對片面強調演繹法的唯理論、獨斷論和教條主義,而應當把歸納和演繹辯證地結合起來。
4、世界中每個事物、現象都有其自身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規律,在認識中還必須貫徹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
(8)馬原理方法論的內容在哪裡擴展閱讀:
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科學方法論,包括培根闡述的實驗方法與歸納邏輯、笛卡兒論述的數學方法與演繹邏輯,以及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方法與中國曾邦哲的系統邏輯《結構論》。
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理論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學科,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理論是具體科學方法論。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哲學方法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帶有決定性作用,它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是最一般的方法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有著指導意義。
『玖』 簡述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哲學依據。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高度,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式出發,深刻理解發展的內涵:發展是經濟社會對立統一的發展,經濟社會全面的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的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出發,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全面生產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出發,提高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辦事的能力;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正確認識經濟增長對社會進步的貢獻與作用。
不同的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導向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協調問題,有些是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有些則和我們頭腦中不科學的發展觀念有關。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哲學依據。只有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高度出發,才能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式出發,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輕視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傾向,是一種片面的發展觀念,它離開了唯物辯證法,陷入了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的誤區。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發展是事物的一種運動狀態,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運動狀態,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級向高級進步的,不斷推陳出新的運動狀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運動過程。事物發展如此,社會發展也是如此。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對立統一的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發展就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對立統一的發展過程。運用唯物辯證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一定要認識到社會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的矛盾運動中,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各類社會矛盾的運動中發展的。社會健康發展的過程就是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要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並找出辦法解決這些矛盾。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全面的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有機組成要素在發展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構成了系統的整體發展。辯證的發展應當是全面的、保持內在各要素相對平衡的發展,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單一要素突進的發展。社會發展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全面兼顧社會發展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只有堅持經濟、政治、文化各構成要素全面發展,社會整體才能進步。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協調的發展。唯物辯證法的一個普遍原則就是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一事物離開與它事物的聯系,就談不上存在,更談不上發展。普遍聯系,實質上是講事物的發展必然是兼顧的、對稱的、照顧它方的發展,否則就是畸形的發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頓。辯證的發展內在地要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而保證社會公正、公平、和諧、穩定等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目標的實現。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包括社會發展,一定要有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否則發展將難以為繼。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關鍵是保持社會資源的可持續性。社會資源可分為物的資源、人才資源、政治資源三個部分。因此,保持物的資源、人才資源、政治資源的可持續性,是辯證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出發,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分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強調歷史決定論。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物質的生產力,社會歷史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經濟、物質的因素起決定作用。把握社會發展,首要的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二是強調歷史辯證法。不能僅僅把社會發展的因素歸結為生產力、經濟、物質,還要講人的作用,講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在闡述經濟社會發展時,總是既強調社會發展的重點方面,又強調其他方面因素的反作用;既強調自然的制約作用,生產力、經濟、物質的最終決定作用,也強調生產關系、上層建築、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各個因素、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把發展僅僅理解為經濟增長,忽視社會全面發展,在理論上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活決定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物質文明決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過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精神對物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從而對生產力起制約和反作用,政治、文化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對經濟、物質文明起制約和反作用。按照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經濟增長是基礎和前提,但它只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忽視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最終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以為馬克思主義生產理論只講物質生產而不講其他,是理論上的又一個誤區。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的主要內容有:一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即物質生產;二是人自身的生產,即人口的生產;三是精神生產,主要指思想、觀念、意識、宗教、法、道德、理論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四是社會關系的生產。以上四方面的生產相互滲透、相互關聯,構成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學習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可以劃清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同「經濟是唯一決定因素」的庸俗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本質區別,可以搞清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的全面發展,人類社會生產不是指單一的物質生產而是包括人、精神、文化、社會關系的生產。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中促進人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弄清發展的目的、動力、主體是什麼。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只重視物,不重視人,是人的缺位理論。這是錯誤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發展理論。正是從這樣的歷史觀出發,馬克思主義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建未來社會的本質規定。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均表明,必須以人為本,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滿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滿足人的民主權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質全面提高、價值實現、精神文化等社會需要,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把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出發,自覺地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辦事
片面的發展觀還可以從認識論上找到其產生的根源。片面的發展觀實質上脫離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一些領導幹部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盲目追求「政績」,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有關。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是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受客觀規律制約的,當然人又不是無條件地受制於客觀規律,對於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否認客觀規律的作用,認為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這是歷史唯心主義;認為人在客觀規律面前毫無作為,沒有主觀創造性,這是庸俗唯物主義。人們只有尊重規律、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反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社會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如生產力一定要適應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文化發展規律,政治發展規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規律,等等。這些規律昭示人們,只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類文明才能進步。違背這些規律,社會發展必然出現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澄清關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模糊認識
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與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堅持經濟增長與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相協調的基本要求,澄清了關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些模糊認識。
沒有經濟增長不行,沒有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也不行。在發展理論的術語中,增長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發展所包含的內容要比增長豐富得多、復雜得多。增長只是GDP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發展則是包括經濟增長在內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經濟社會的綜合進步過程。
與經濟增長相關聯,沒有GDP指標不行,沒有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指標也不行。經濟增長與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必然涉及對GDP的看法。既不宜片面關注GDP增長,也不能忽視GDP增長的積極意義。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在正常情況下,GDP增長意味著經濟實力的壯大和社會財富的增加。相對於改革開放前的忽視經濟增長,把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這是一個進步,具有積極意義。但GDP指標也有局限性,如不能全面反映增長的質量、產業結構、社會人文發展和環保狀況等。現代社會的發展已使人們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有經濟總量的增加,但經濟總量增加不一定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因此,要科學地使用GDP,逐步完善GDP考核指標體系。
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要注意反對兩種傾向:一種是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理由,忽視和否定經濟增長的作用;一種是用經濟增長目標替代社會發展目標。經濟不發展,天下不會太平;社會問題不解決,也不可能長治久安,甚至會釀成嚴重危機。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之所以能經得起各種風浪的考驗,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點決不能動搖。但經濟增長不等於社會發展。一些拉美國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城市化率達到70%,但由於貧富差距過大,頻發經濟社會危機,發展嚴重受挫。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經濟快速增長,市場的消極影響、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為了防止陷入「拉美陷阱」,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拾』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主要內容有哪些
導論
一、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人類對社會認識的歷史進程
(二)社會科學的特點和作用
(三)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性質和特點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歷史研究中的革命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內容和功能定位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地位
(二)正確對待當代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開放的科學體系
第一章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實踐需要研究理論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二)實踐的需要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三)社會科學研究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
(一)科學理論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二)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研究的結果
(三)調查研究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一環
三、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
(一)在實踐中檢驗理論
(二)在實踐中發展理論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一、社會是個復雜的大系統
(一)生產力系統
(二)生產關系系統
(三)上層建築系統
(四)人口系統
(五)自然環境系統
二、社會有機體與社會形態
(一)社會有機體
(二)經濟社會形態
(三)技術社會形態
一、研究社會系統的重要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二)結構性原則
(三)層次性原則
(四)開放性原則
第三章 社會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會的基本矛盾
(三)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矛盾
二、社會矛盾的特殊性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領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過程和階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質和矛盾斗爭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階級階層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與利益分析方法
(二)階級矛盾與階級分析方法
(三)階層矛盾與階層分析方法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一、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第五章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一)「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二)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
(三)人的生存狀態是社會發展狀況的尺度
二、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一)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發展條件
(二)社會共同體具有不同的性質
(三)「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共同體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二)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
第六章 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
第七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