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養生學的中醫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著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❷ 專業的中醫養生方法,你知道哪些
養生是中醫學的重要內容,中醫最重視養生,養生就是現代的預防醫學的一部分,雖然古代沒有產生疫苗之類靶點非常確切的葯品,但其天人合一,以及整體觀指導下的養生非常有效果。中醫對生命的理解,我感覺比現代醫學更全面更深刻,同時也更具有個人自身的操作性。中醫治病不需要復雜的各種儀器檢測,那養生就更不需要外力來替我們自己做決定了。
中醫遵循的養生原則來源於《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歷代中醫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❸ 請問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是什麼求
中醫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著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致確定的區分。這里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葯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葯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葯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四季養生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
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❹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運動重食療選環境」這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法。孫思邈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葯,著書立說,被人們尊稱為「葯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面。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具體地說:他的養生理論歸納有如下四點。
1.提倡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慾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保健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百裹,不如獨卧。」以說明節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葯餌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葯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面,他主張飲食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葯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環境居處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把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葯王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凈,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總之,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豐富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❺ 中醫養生在哪裡學能學到很實用的知識
1可以收看旅遊衛視的國學堂,梁冬主持的,經常請中醫專家傳授養生知識呢 2上網看看曲黎敏的講座,也可以看看央視百家講壇以前的中醫專題 3看一看中醫養生類書籍吧。《遵生八箋》,《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曲黎敏著),《筋長一寸,壽延十年》(蔡洪光著)。後兩位著者都是不錯的中醫學者。
❻ 中醫養生學的途徑是什麼
養生二十宜
1、發宜常梳:
每日早晨梳發數十次,可以疏風散火,明目清腦。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常梳發則可促進腎功能,使全身得益。
2、面宜多擦:
每晨洗臉後,用雙手搓擦面部七八次,可煥發精神。
早晚再用中、食指揉太陽穴、枕骨下風府穴、後頸部兩側風池穴各十餘次,對預防感冒有特效。
3、目宜常運:
經常旋轉活動眼球大有益。可先從左而上再至右而下,反復七八次;再從右而上至左下,如法運轉眼球,然後閉目少息再睜開,則視覺明朗。
4、耳宜常彈:
用兩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以中指和食指相扣,彈擊後腦勺作咚咚聲,彈擊七八次後兩掌離開耳門一次,如此行三四遍後則聽覺靈敏,並有健腦之功。
5、舌宜舔齶:
舌尖平時宜有意無意地常添上齶,可促使津液的分泌。
中醫認為口津是舌上之水,人身之寶,又是一種消化酶,故要求津宜數咽,不得隨意吐掉。
6 、齒宜數叩:
叩齒就是上下牙叩咬作聲,每晨行三四十次,可健牙齦,齒堅無疾。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時應該閉嘴咬牙。
練武術及氣功之人很重視此法,它既屬內養功之一種,亦有固齒護齦的作用。
8、濁宜常呵:
「不潔之氣,甚於利刃」。
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進行吐故納新的深呼吸,對健康有利。
9、體宜常動:
「生命在於運動」。
不動則肌肉、組織、關節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現象。故人到中年應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對防治痔瘡有效。
方法是有意識的收縮、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性三四十次。
11、身宜常浴:
常進行日光浴、水浴、空氣浴,可增強人體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亦可提高人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洗腳是健身要訣之一,有益於睡眠。
洗後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湧泉穴三四十次,則對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3、精宜常固:
古諺雲:「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長生。」
性生活過度會導致腎虛,還會影響機體生理功能而促使早衰。故對性生活能節制者,多能長壽。
14、氣宜常養:
氣為人生四大患(酒、色、財、氣)之一。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悲則氣消,驚則氣亂。
氣之中以怒氣為最凶。
故必須強加克制,不可放縱。
否則大怒傷肝,既能敗事,也會傷體。
15、心宜常寬:
指心胸開闊,精神舒暢,樂觀條達,隨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工作、學習要專心致志,八小時以外,應寄情於琴棋書畫、蟲鳥花草,這是凝神養生的妙法。
17、營養宜備:
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等營養素都須供應無缺,與機體消耗取得平衡,否則將不能維持人體健康。
18、飲食宜慎:
飲食必須注意衛生。要定時定量,不暴食,不偏食。煙宜謝絕,酒要少飲。
19、起居宜時: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不戀床,不少寐。挑燈夜戰不提倡,白日「高枕」不足取。
20、勞逸宜均:
指「忙中有閑,閑中要忙」。人體各部位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要保持興奮與抑制、緊張與鬆弛的相對平衡,才能不影響健康。
❼ 人們在哪可以學習中醫養生知識
你可以買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紅寶書》、《中醫藍寶書》,《方劑學》,《湯頭歌》等相關書籍看看,了解一下中醫。針對喜歡中醫、熱愛中醫的人,或者是因病逼迫去學習中醫的人,只要不是打算當醫生,只想學習中醫以養生保健或者自救,或者給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解決痛苦,建議還是先從四大經典學習,以自學為主。
學醫救人,想要學習專業的中醫知識還是去中醫學院,畢竟可以從基礎學習,一步步加深學問,以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如果是僅是興趣,愛好,那就找一個中醫培訓班,或者給老中醫做學徒,也可以。
❽ 怎樣自學中醫養生呢
方法非常多,上中醫類的大學,這個是正路,但費時間與精力,但有的個可能不允許。
業余的:可以看書如:中里巴人的《求醫不求自》系列曲黎敏的《從頭到腳說分健康》等張秀勤的刮痧等。也可以看視頻可以在網路上找多的是。
❾ 我想學習中醫養生,哪裡可以學,或者什麼書比較好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太素》 《神農本草經》 《本草綱目》 《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 《溫熱論》 《難經》 《瀕湖脈學》 《脈經》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製葯性解》 《千金翼方》 《肘後備急方》 《金匱要略方論》 《外台秘要》 《聖濟總錄》 《景岳全書》 《醫法圓通》 《育嬰家秘》 《臨證實驗錄》 《褚氏遺書》 《仿寓意草》 《孫真人海上方》 《柳洲醫話》 《傷寒發微論》 《劉河間傷寒醫鑒》 《察舌辨症新法》 《跌打損傷方》 《穴道秘書》 《醫學源流論》 《中醫之鑰》 《止園醫話》 《醫學傳心錄》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 《思考中醫》 《時病論歌括新編》 《景景醫話》
辨證論治:《素問靈樞匯篡約注》《靈素集注節要》《內難選擇》《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濕熱經緯》《各家學說講義》《葉選醫衡》《本草備要》
內科精粹:《柳選四家醫案》《寓意草》《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清代名醫驗案精華》《中醫醫案醫話》《老中醫醫案醫話選》《醫學心悟》《理虛元鑒》》《內外傷辨惑論》《證治匯補》《丹溪心法》《西溪書屋夜話錄》《雜病源流犀燭》《醫宗必讀》
❿ 怎麼學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講究的是陰陽平衡也就是體內各種臟腑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心態自然也就平和了。疏通經絡是達到平衡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