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是在髕骨上下緣10厘米處測肌肉周徑,而不是最粗的部位測量
基本知識解釋:髕股下緣十厘米只是一種測量方法,經常用的還有在脛骨結節下方15cm平面測量,等等其他的測量方法。測量的部位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標准,其實就是這個標准也有很大的差異。拿髕骨下緣來舉例子。因為個體差異,每個人的髕骨相對脛骨的高低都是不同的,所以髕骨下緣10cm,也就是一個可變數。
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對個人來說,你如果有以前你個體的髕骨下緣10cmd 的數據,這樣以後再在同一個位置測量才有意義。
其實脛骨結節下方15cm,個人覺的比髕骨下緣下方更有意義。因為那裡肌肉的含量更多,不想髕骨下緣那裡,有很多的腱性和肌性互相延伸的部分,不能完全代表肌肉。
不確定性:但是這兩種方法其實也有問題,例如這里沒變化,不等於你其他部分的肌肉沒變化。
再說說為什麼不用最粗的部位測量,因為最粗的部位測量沒法標准化,你這次最粗的部位可能和你練習三個月後的最粗部位不同,這樣你沒辦法准確知道自己的進展。所以綜上所述,你只要選擇自己確定的固定平面測量就可以了。以後就可以對比變化,這樣才有參考意義。
其實還有很多很專業的測量方法,例如肌肉B超測量等等。簡單說越做個體化測量,越把肌肉當做一個整體處理,得到的數據,得到的比較,才是有意義的。
當然不過如果你只是健身,不是做醫學上的處理,也是不需要這個精準的數據的。差不多就好啦。
解決的辦法:多做幾個維度的測量,這樣更有意義。舉例:髕骨下10cm,15,20.25.30,向下延續這做記錄,對你個人會更有意義的。
希望上面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⑵ 怎麼測量病人關節及肌肉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⑶ 周徑的測量結果雙側相差多少即可考慮有臨床意義(
正確答案為:D選項 答案解析:約半數以上的螞升下肢DVT患者無自覺症狀和明顯體征。為診斷應測量雙側下肢的周徑來評價其差別,患肢腫脹、周徑增粗。大腿周徑測量點在髕骨上緣以上15cm處,小腿周徑測量點在髕骨下緣以下10cm處。雙側相差>悶凳老lcm(D項)即考慮有臨床粗宴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