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腰骶部勞損的治療方法
急性期應行卧床休息1~3周,一般採用硬板床仰卧,雙膝稍屈曲,以增大腰骶角,緩解疼痛,減輕組織水腫。
同時可行局部封閉、理療、按摩及功能鍛煉。疼痛厲害者可服用解痙鎮痛劑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慢性勞損處理較難,效果較差。除理療、按摩及局部封閉外,可用較寬的腰骶帶或腰圍保護腰骶部,支持腰肌。
同時加強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鍛煉,以增強肌力,改善體位姿勢,提高代償能力,有利早日康復。手法推拿可松解粘連,中草葯外敷有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等功效,可酌情採用。
B. 腰骶角怎樣測量
建議盡早的接受治療
C. 腰椎輕度側彎,腰骶角略大,小關節紊亂.這病嚴重嗎
腰椎病初期都不嚴重,可以先進行治療 去醫院檢查一下,看看是腰椎哪幾節出現問題可以對症治療,可以進行烤電、熱敷、推拿、手法糾正錯位關節……......
D. 腰骶關節常規x線檢查方式
水平骶椎,是顯示腰骶部極度前彎,骶椎的上面面向前,骶椎上部幾乎成水平方向。有時,整個骶椎向後突,也有時僅上部骶椎後突,而下部骶椎向下,此等患者常合並腰椎前彎程度增大,是臨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水平骶椎的診斷
正常成人腰骶角 (直立側位片上,第一骶椎上面與水平線所交的角)的正常值,有的學者測量為41.1°+-7.7°,有的學者測量腰骶角正常值為34°--42.5°,臨床習慣把腰骶角大於45°稱為「水平骶椎」。本文按腰骶角大於45°作為診斷水平骶椎的標准。由於投照體位的差異,腰骶角的變化較大,需結合臨床症狀和檢查才能確診。
X 線表現
腰椎正位片顯示骶骨投影變短,結構重疊,腰椎側位片顯示腰骶部極度前彎,測量腰骶角明顯大於正常值。
形成原因
該病的形成是長期、緩慢的過程,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原因,身體肥胖或產後婦女多見 ,這與髂腰肌和腹直肌過度疲勞、肌力減弱有關。有些學者把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腰骶角增大,腰前凸加深和骨盆前傾,導致腰骶關節勞損,腰脊柱力平衡失調 ,並繼發脊柱腰、胸、頸段損傷的病損稱之為「水平骶椎綜合症」。
水平骶椎所致脊柱力學結構的一系列改變,屬於脊柱解剖形態顯著彎曲的動力型脊柱 。常見於從事排球、舉重、跳水、舞蹈、體操等運動員;一些習慣穿高跟鞋而腰部纖細者或大腹便便者也易罹患此症。女性多見。由於骶椎近似水平,骨盆前傾,腰曲加深,軀體重心前移,腰脊柱力平衡失調,脊柱胸、頸段先後相繼失衡,曲度改變。為維持脊柱動力和靜力平衡,由此引起聯屬系列補償調節,頸項肌、背肌和腰肌持久收縮,結果發生肌筋勞損、代償性肥厚。為了緩解骨盆的前傾趨勢,臀大肌和附著於坐骨結節的肌肉,加強其收縮力。而與之相拮抗的股四頭肌,在屈髖和伸膝活動中,為克服阻力加大收縮力度,如此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脊柱重力移行處脊椎的骨關節和軟組織以及下肢的慢性損傷,引起脊柱頸、胸、腰段乃至下肢的一系列病症。這是一個反復損傷的慢性過程,多在中年或孕產後腹直肌鬆弛時,症狀逐漸加重。
臨床表現
腰骶部酸脹乏力,不能持久站立和長距離行走,彎腰時(如彎腰洗頭或做家務)常感腰骶部酸脹不適,捶打腰骶部略有緩解。患者喜卧硬床或穿平跟鞋。病程長者,多繼發有脊柱頸、胸段甚至下肢的相應病症:如枕部、頸項、肩背部的疼痛和睏乏,以及不同程度的五官、腦血管、神經系統、胸、腹腔器官功能紊亂和一側或兩側下肢疲勞的症狀。多數患者呈不同程度的伸頦、平胸、凸腹、翹臀的體態。程度不同地 「坐不久、站不定、睡不安」。查體見患者腰曲加深,棘間線(髂前上棘與髂後上棘的連線) 向下前傾斜,骶骨後凸,菱形窩明顯;慢性患者可見頸項、背及腰部的肌腱緊張、肥厚。以腰腿痛為主訴來診的患者,檢查若發現腰曲加深、兩腰肌代償肥厚,說明病程較長。這類患者,除了腰骶部和下肢的症狀外,尚有因聯屬系列補償調節障礙而發生脊柱胸、頸段的損傷。若是以脊柱頸、胸段的病症為主訴來診的患者,查體時發現其頸項肌、背肌、腰肌緊張,代償性肥厚,應注意水平骶椎這一原發病變。對於經手法治療效果欠佳或療效難以鞏固的頸、胸椎損傷的患者,應重視對水平骶椎的糾正和治療。
E. 腰骶部位置圖
腰骶部是指臀部上緣水平面的脊椎及以下的所有脊椎骨,包括五塊腰椎、一塊骶骨和尾骨,是脊柱正中,皮帶下部位。腰骶部疼痛多指第4、5腰椎和第一骶椎疼痛。
腰骶部疼痛多見於腰椎間盤突出症,這一病症多伴有一側下肢放射性疼痛;婦科如果有炎症,例如盆腔炎,有時也可以引起腰骶部的疼痛,懷孕時,多在妊娠中後期有腰骶部的不適。另外,肛腸科的深部膿腫也可以引起。
腰骶部疼痛是腰骶部勞損的主要表現,局部常有僵硬感,腰部活動可受限。受風著涼、天氣變化、過度疲勞可使症狀加重及反復發生。急性發作時腰骶部疼痛較為劇烈,腰骶兩側局部肌肉痙攣,腰部活動障礙,站立及行走亦受影響。
(5)腰骶角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腰骶部勞損在治療的過程中以及以後的康復治療中,要少做使用腰部力量的高強度體力活動,甚至可能局部時間制動,目的是減輕疼痛,消除腰部肌肉疲勞並盡可能固定腰椎避免腰椎骨質增生,但是此方法容易引起功能喪失,腰肌萎縮,誘發其它病變,一般主張治療與功能鍛煉同時進行,避免愈後並發症,配合正確的功能活動,可以加快積液的吸收,康復後的保健至關重要,做到以上幾個方面,腰骶部勞損可以有效治療。
急性期應行卧床休息1~3周,一般採用硬板床仰卧,雙膝稍屈曲,以增大腰骶角,緩解疼痛,減輕組織水腫。
同時可行局部封閉、理療、按摩及功能鍛煉。疼痛厲害者可服用解痙鎮痛劑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慢性勞損處理較難,效果較差。除理療、按摩及局部封閉外,可用較寬的腰骶帶或腰圍保護腰骶部,支持腰肌。
F. 腰骶角增大,要怎麼治療啊平時需要注意
建議:你好根據你的情況,不考慮病理性改變,盡管腰骶角增大,但是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不影響平時的生活,不必治療,繼續觀察,平時避免腰骶部外傷。祝早日康復
G. 您好,腰疼,檢查拍片結果 腰骶角增加,嚴重嗎
只是增大的話會存在一定的腰部隱患,角度的增大改變了腰椎的應力點,如無症狀需要自己保養好,盡量少彎腰用力或者搬重物,以免引起腰椎滑脫或者椎間盤突出。
從運動來鍛煉腰背肌的方法:
調整腹肌的平衡
1、將雙腿站開與肩同寬,雙手伸直並交握於身後,慢慢吸氣。
2、一邊慢慢吐氣,一邊配合肩胛骨、頭部的運動。
3、吸氣,並且全身放鬆。
上述3步驟,反復做5次。
緊縮腰部肌肉
1、仰卧、雙膝靠攏,並將膝蓋彎曲成90度。雙手置於頭下,慢慢吸氣。
2、一邊慢慢吐氣,一邊將上半身盡量往上抬,並且保持5秒鍾,將氣完全吐出後,重回到「1」的姿勢,重復做5次。
平卧位做腹肌運動。
臍上練習:下身固定不動,仰卧起坐,旨在使胃部凸出部分收緊平坦。
臍下練習:上身固定不動,雙腳抬起做屈伸腿和頭上舉練習,目的是收緊和減去整個下腹圍。
腹外斜肌練習:完成上下腹部練習後,再做各種腰部轉體練習。這種練習作為輔助練習,使上下腹部練習的減肥效果更加明顯。
鍛煉背部肌肉
趴在地板上,兩臂兩腿盡量伸直伸長,然後兩頭翹:上半身最好胸部抬起,下半身要從跨部抬起(斷後跨),大腿跟部要脫離地面,兩邊都抬的越高越好,即:身體呈現的反弓形越厲害,那麼你是身體條件就越好.這個練習可以每天做三組,每組20個,每次至少在空中控制3秒注意事項:1.要盡量拉伸,即:手臂伸長,收腹,斷跨,盡量綳直腳尖,用腳尖帶動腿伸直伸長並且控制住(而不是用大腿的力量,那樣腿會越來越粗),使身體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2.初步開始是你的兩腿也許會分開,因為這樣比較容易控制住,但你要漸漸並籠雙腿,並且最好把你的腿從跨部到漆蓋到腳尖向外轉開,上身肩膀也要轉開(也就是肩胛骨盡量向後扣,頸椎骨盡量向下沉)3.大多數人很難作到腿」完全」伸直,你可以讓旁人觀察你的漆蓋,當腿真正伸直時膝蓋中間會有一個凹陷處,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用跨部和腳尖兩點控制住了腿(兩點固定一條線的原理),才是發揮了腰部,背部,腹部,臀部的力量4.這個練習很好的訓練了腹背肌,對腰部和臀部也效果很好
勞作方式來保護腰背肌:
a、屈膝、屈髖、直腰搬重物:採用此種姿勢搬重物,無需用大力伸展腰部,僅待兩手握住重
物後,伸展髖及膝關節,重物即被搬起。伸展髖膝關節主要靠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此兩肌均較強
大,肌纖維較長,其工作效能遠較短的骶棘肌為強大,因而被撕裂的機會甚小。
b、肩扛或頭頂重物:肩扛或頭頂重物遠較搬物時省力。原因是「力臂」縮小或無,作用無垂
直,直接作用於脊柱骨,骶棘肌只需負擔脊柱穩定。
c、正確的站立體位:在勞動時經常站立的較好的體位是:膝關節微屈,臀大肌輕輕收縮,自
然縮腹肌。此位置與標准站立體位相似,這樣使骨盆輕微後傾,腰椎輕度變直,減少腰骶角,增加脊柱支撐力,使椎間盤不變或少受勞損。
d、坐位姿勢與坐具:對於長時間坐位工作的人,則應保持或盡量不減少固有的腰椎前凸的坐位姿勢,用靠椅較合適,使腰背部有所依靠,以減輕其負擔。對體弱或高齡人要盡量避免低坐位姿勢。
坐具以高矮合適並有適當後傾角的靠背為佳。椅的靠背以後傾100度左右為宜,高為20~25厘米,摸板宜恰好頂住腰部,其下空10~15厘米可使臀部向後移動,保持骨盆的位置(直位),以維持正常前凸。其它坐椅坐板高度以能使膝部屈曲90。~100。、兩足能平放地面為宜,坐板長度以腰部按前坐定後,其前緣恰好在膝上2~3厘米,小腿能自由屈伸為宜。
e、適當的睡床:仰卧時能保持腰椎生理前凸,側卧時不使脊柱側彎,平板床或平板上墊較厚的墊子最好,綳緊的床次之,一般軟鋼絲床最差。因鋼絲床在仰卧時脊柱呈孤形,易使腰部肌肉、韌帶、骨關節疲勞、勞損。
F、積極治療腰背部損傷是預防慢性腰背痛的積極措施,以免形成粘連或瘢痕。治療腰部骨折時,要積極做好復位及腰背肌鍛煉。上下樓梯對提高肌肉力量也很有效。
I. 股骨頸仰卧水平側位投照方法
在骨科閱片中,我們經常會利用一些角度的准確測量,來評估病情明確診斷,這對治療方案、手術方式、固定方式的選擇和治療效果的評價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
脊柱的主要角度測量
1、頸椎測量角度、脊柱測量角度;
2、cobb角;
3、腰骶角;
4、腰椎滑脫角;
5、骶骨傾斜角;
6、骨盆入射角等。
A、正常 B、側彎
沿第7椎下緣至第1肋弓作AB連線,經第7椎棘突作CD垂線並與AB線成90°角,然後取上部頸椎C3、C4側突分別作EFGH點。
A、正常ECD角=FCD角約10°,GCD角=HCD角約15°。
B、ECD角12°減去10°,側彎為2°,GCD角18°減去15°,側彎3°。
A圖顯示的是頸椎前傾角測量方法:CD線為正常椎曲的矢面中軸線,即第1頸椎棘突基底線至第7頸椎後下緣連線。AB線是寰椎前緣至第7頸椎前下緣連線AB線與CD線平行,EF分別為椎體的後上角和前下線,EF線延長與CD線交角為前傾角。
正常E2(C2)約60°、E3(C3)約45°、E4(C4)約45°、E5(C5)約35°、E6(C6)約35°。
B圖示:C3、4、5、6前傾角加大,分別為60°、47°、44°、38°,示椎曲加大。
C圖顯示的是後傾斜角測量法
AB線同圖A、E為反弓椎體後上角,AB線與EB線交角為後傾角,示椎曲消失且反弓成角。
環樞關節正常解剖關系:
1、S1、S2、S3三線應平行,S1-2左右間距應當向等;齒突中軸線(S3)應與環椎中軸線重合
2、S3線應與環底線(S4)垂直
3、外傾角約為20度(如圖)
4、齒位干聘枕線以下,超過以上7mm可診斷為顱底凹陷症
5、齒突前緣與環椎前弓後緣關節間隙應小於2mm
(備註:齶枕線亦稱錢氏線(Chamberlain』sline),即頭顱側位片上由硬齶後緣向枕大孔後上緣作一連線,即為錢氏線正常人齒狀突在此線的3mm以下,若超過此限,即為顱底凹陷症。)
准確測量頸椎曲度對手術方式的測定和術後療效的評價至關重要
J. 怎麼簡單的測量腰椎曲度
常用的脊柱測量方法及其臨床意義
頸椎曲度測量
1
三種方法常用來測量頸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應力曲線、Harrison後切線法。其中Harrison法測得數值較為准確,但目前臨床仍最常用Cobb法評估頸椎曲度,因其較易操作,且組內、組間可靠性均較好。據報道,通過C1測得Cobb角角度較大,而通過C2測得頸椎前曲角度較小。
各學者對於頸椎前凸曲度的正常值的報道各有不同,Grob等認為C2-C7生理曲度為24°,Hardacker等認為正常范圍在10 °-34 ° ,目前大多數文獻公認的曲度正常值為21 ° - 22 ° 。
椎體Borden式測量法:C2後上角與C7後下角連線,頸椎各椎體後緣畫連線,兩線最寬處垂直距離。正常值為12±5mm。
頸椎退行性變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出現反弓,患者提早發生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及椎體旋轉等表現。
Mc Aviney等發現頸曲小於20 °或頸曲達到31 ° - 40 °與頸痛有密切聯系。
對於頸椎OPLL的患者,K線可以作為術式選擇的一項依據:當後縱韌帶骨化灶沒有超過K線,為K線陽性,此時可考慮頸椎後路手術;反之為K線陰性,此時為頸椎後路手術的禁忌症。
K線是頸椎側位片上連接頸2與頸7椎管中點的直線
脊柱不穩
2
枕頸不穩
寰樞椎不穩
側位片示寰齒間隙增寬
寰樞椎不穩
張口位片示齒突雙側間隙寬度不對稱
下頸椎不穩
腰椎不穩
Panjabis法測量腰椎不穩:
A 動力位片上位椎體後緣移位角度;
B 椎體前移位>4.5mm;
C、D 關節突接觸面<50%;
E 棘突間隙增寬;
F 棘突旋轉;
G CT示一側關節間隙後緣張開。
Hanley法:前屈-後伸位X光片示椎體移位>4mm或角度變化>10 °即可診斷腰椎節段性不穩。
椎管狹窄
3
頸椎管狹窄:構成頸椎管各解剖結構因發育性或退變等因素造成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導致脊髓血液循環障礙、脊髓及神經根壓迫症狀者為頸椎管狹窄症。
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症
退變性頸椎管狹窄症
醫源性頸椎管狹窄症
其他病變和創傷
椎管矢狀徑為椎體後緣至棘突基底線的最短距離,凡矢狀徑絕對值<12mm屬頸椎管狹窄,絕對值<10mm屬絕對椎管狹窄。
採用Pavlov比值表示更為准確:Pavlov ratio = b / a當比值<0.75則可以診斷頸椎管狹窄。
a.椎體矢狀徑b.椎管矢狀徑c.棘突基底連線
腰椎管狹窄症指各種原因引起的骨質增生和纖維組織增生肥厚,導致椎管或神經根管內徑較正常狹窄,並產生刺激和壓迫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中央型椎管狹窄:一般橫徑<18mm、矢狀徑<13mm 診斷椎管狹窄,其中10-12mm為相對狹窄,10mm以下為絕對狹窄。
神經根管狹窄。
側隱窩狹窄:側隱窩前後徑5mm以上為正常,3mm以下為狹窄。
比值在1:4.5以上為中央椎管狹窄。
此法不受X光片放大率影響,但存在假陽性率高的弊端。
腰椎神經根管是指神經根自硬脊膜發出,斜向外下,直至出椎間孔外口所路經的管道,但這一概念只適用於腰4、腰5、骶1神經根。
分為:入口區、中間區(真骨性區)、出口區。
腰椎滑脫
4
影像表現:
1、正位片(不易顯示峽部病變):
椎板外測端呈斷肩樣改變;
椎板外側上下緣顯示邊緣硬化的新月狀凹陷;
椎弓根區密度不均,結構紊亂或有破碎;
或見椎體旋轉。
2、側位片:
椎弓根後下方細長或見透明裂隙,關節突間常見硬化徵象;
上位病變椎體出現滑移;
椎間隙狹窄,前後比例異常;
可對滑脫程度進行測量。
滑脫程度的測量:
A Meyerdin分度:5度、B 滑脫百分率= X/X`*100%
C 滑脫角、D 骶骨傾斜角
E 骶骨水平角、F 腰椎指數= Y/Y
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
斜位片、 可顯示峽部崩裂情況
脊柱側彎
5
SVA:矢狀面垂直軸
sagittal vertical axis
Nash-Moe椎體旋轉度測量法
發育成熟度鑒定:第二性徵、骨齡、Risser征
基本概念
主側彎:是最早出現的彎曲,也是最大的結構性彎曲,柔軟性和可矯正性差。
次側彎:又稱代償性側彎或繼發性側彎,彈性較主側彎好,可以是結構性或非結構性。
端椎(EV):脊柱側彎的彎曲中最頭端和最尾端的椎體。
頂椎(AV):彎曲中畸形最嚴重、偏離骶骨中心垂線最遠的椎體或椎間隙。
中間椎(IV):頂椎與端椎之間的椎體,一般為頂椎上方或下方第1或第2椎體。
中立椎(NV):全脊柱站立正位像上無旋轉且保持中立的椎體。
穩定椎(SV):骨盆水平後,骶骨中心垂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