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庫設計的步驟有哪些
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 需求分析階段
需求收集和分析,結果得到數據字典描述的數據需求(和數據流圖描述的處理需求)。
2. 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DBMS的概念模型,可以用E-R圖表示。
3. 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例如關系模型),並對其進行優化。
4. 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 資料庫實施階段
運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例如SQL)及其宿主語言(例如C),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試運行。
6. 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過試運行後即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
2. 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主要有哪幾個步驟
通常所說的結構化程序設計就是基於數據流的設計方法。
1.變換流
信息沿輸入通路進入系統,由外部形式變換成內部形式,進入系統的信息通過變換中心,經加工處理以
後再沿輸出通路變換成外部形式離開軟體系統。當數據流圖具有這些特徵時,這種信息流就叫作變換流。
2.事務流
數據沿輸入通路到達一個處理T,這個處理根據輸入數據的類型在若干個動作序列中選出一個來執行。這
類數據流應該劃為一類特殊的數據流,稱為事務流。圖中的處理T稱為事務中心,它完成下述任務。
(1)接收輸入數據(輸入數據又稱為事務)。
(2) 分析每個事務以確定它的類型。
(3) 根據事務類型選取一條活動通路.
3.變換分析
第1步復查基本系統模型
第2步復查並精化數據流圖。
第3步確定數據流圖具有變換特性還是事務特性。
第4步確定輸入流和輸出流的邊界,從而孤立出變換中心。
第5步完成「第一級分解
軟體結構代表對控制的自頂向下的分配,所謂分解就是分配控制的過程。對於變換流的情況,數據流圖被映射成一個特殊的軟體結構,這個結構控制輸入、變換和輸出等信息處理過程。位於軟體結構最頂層的控制模塊Cm協調下述從屬的控制功能。輸入信息處理控制模塊Ca,協調對所有輸入數據的接收。變換中心控制模塊Ct,管理對內部形式的數據的所有操作。輸出信息處理控制模塊Ce,協調輸出信息的產生過程。
第6步完成「第二級分解」
第二級分解就是把數據流圖中的每個處理映射成軟體結構中一個適當的模塊。
第7步使用設計度量和啟發式規則對第一次分割得到的軟體結構進一步精化。
4.事物分析
數據流具有明顯的事務特點時採用事務分析方法。事務分析的設計步驟和變換分析的設計步驟大部分相同或類似,主要差別僅在於由數據流圖到軟體結構的映射方法不同。由事務流映射成的軟體結構包括一個接收分支和一個發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