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做產品的需求分析
對於產品人來說,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需求分析該怎麼做?大概是每個產品人都有過的痛點。
需求分析是產品從業者最核心的能力,對需求層面的思考再多都不算多,這點在之前回答已經說過https://p..com/question/f70f6162636535393162610200/373794,有興趣可以看看。那麼本文希望結合實例,聊聊需求分析那些事,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一:需求分析的特點
1.需求分析是分層性
很多從業者都在抱怨公司自己就是畫原型的,需求都是上司或者老闆拍板,自己只能執行,這話即對也不對,對的原因大家都懂就不多說了,我說他不對是因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忽略了需求分析其實是分層的,我們以最近風風火火的支付寶做社交來看阿里內部這次的需求分析(不完整處大家多擔待哈,畢竟我也是自己揣測):
阿里最高層的需求分析:阿里到底要不要做社交?如果要做,是自己做還是投資別人?如果自己做,是從0到1做還是從現有產品切入社交?…
分析結果是:一定要做,而且要從現有產品做
阿里各事業群高管的需求分析:阿里誰來做社交?..
分析結果是:那還是支付寶來吧
支付寶產品總負人的需求分析:支付寶咱要怎麼做社交呢?我們的優勢在哪裡呢?
分析結果是:還是以信用分這個點來做吧
……
支付寶初級產品經理的需求分析:這個按鈕要放哪裡呢?這樣放會不會用戶體驗不好呢?…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來,在團隊中不同的產品身份,你所要做的需求分析高度是不一樣的,在工作中需求分析和產品設計花費佔比也是不同的,大概是下圖這個樣子:
我認為這次驗證是成功的(雖然後面因為被這幾個QQ群踢出群了不再增長),因為這部分用戶後來的活躍度一直很高。
4.落實驗證成功的假設
驗證成功後,經過和老闆的溝通,我們終於把產品定位為「共享收藏夾」,一個工具但是偏社區的產品,其實需求分析的過程是持續不斷的,因為那次驗證假設的機緣我也組建了自己的產品討論群,除了日常的各種產品討論之外,自然也少不了時不時的訪談下用戶,得到產品的使用反饋。
以上大概是我根據自己經驗描述的需求分析過程,如果有機會,會陸續描述產品日常的其他工作內容(產品設計,項目跟進,版本迭代)以及在創業公司做運營的一些心得體會
作者:小呆,微信號:wuzhongjieaichirou(「吳中傑愛吃肉」拼音),求私聊,求勾搭哈,最好有產品坑~
B. 需求分析的十個步驟
1、概念明確----2、需求分析目的------3、如何識別需求---4、判斷需求真偽----5、分析[ 用戶故事評估框架、馬斯洛框架、營銷框架定位]---6、評判價值----7、砍需求能力---8、分類----9、排優先順序----10、提升需求分析能力
一、什麼是產品需求?
1、想要 vs 需要 vs 需求
「想要」(Want)是用戶外在表達出來的,而「訴求」(Need)是用戶內在的心理預期。產品需求滿足的是用戶的內在訴求,這是根本。
想要(Want)是外在的、具體的、有指向性的解決方案。
需要(Need),或者如我們前面說到的「訴求」,是內在的、原始的最終動機。
需求(Demand)是滿足內在需要的同時,在可控成本內實現外在想要的解決方案。
二、需求分析的目的
需求分析,本質是動機的分析,目的在於預測用戶未來的行為。需求分析階段的產出 物,需要回答用戶要什麼、為什麼要,還要回答以後什麼情況下還可能要類似的東西、這種情
況有什麼特點、如何人為的製造這種情況、
需求重要,是因為它是用戶行為的動機;需求是分層的,說出來的一個樣,實際是另一個樣。
用戶需求分析,是為了通過分析動機,准確預測用戶的行為。不同的需求,代表 了不同的動機,註定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應當看做不同類型的用戶。
在需求分析中考慮競爭性,是為了比競爭對手預測得更准確,這是我們在後面要說的。
【知識點】需求= 購買慾望 + 購買力 = 需要 + 目標產品 + 購買力
三、如何識別需求?
分析完需求,那我們如何去發掘新需求呢?這里就涉及如何識別需求。 識別需求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分別是視角、效率、體驗。
1、視角
先說視角。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具備多樣化的視角來審視需求和產品,分為用戶視角和產品視角。
比如:開頭我們提到的關於微信朋友圈可見范圍的例子,相比於之前三天可見和半年可見,增加了一個月可見范圍。
在這個設計里,用戶往往會站在自我的角度說,「不想讓別人看我的朋友圈」,這是用戶視角。而產品視角是考慮群體和整體,是「讓用戶更小壓力去發朋友」。這種視角差異,最終的方案也會有差別。
用戶視角滿足的是「想要」(Want),產品視角實現的是「需要」(Need)。
2. 效率
另一個識別需求的維度就是效率。在最優效率的前提下,滿足盡可能多的用戶需求。
我們還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用過微信公眾號贊賞功能的人都知道,如果自己贊賞過作者,那自己的頭 像就會始終排在最前面。
如果自己沒有贊賞過,那每次進入文章,且贊賞人數超過 24 人後,底部的贊賞頭像都不是固定順序展示的。
3. 體驗
最後一個識別需求的維度就是體驗,關於體驗,做產品的同學就比較熟悉了。體現在信息架構設計、流程設計、交互設計還有文案設計等方面。
體驗也是一個很虛的指標,很難量化,每個人的認知和感受都會因為習慣、文化、個人傾向產生差別。任何細節的體驗設計,都會給用戶傳遞一個認知,而我們要明白的是,獨立個體的認知差異是很大的。
比如:對於「快車」這個概念,剛出來的時候,大眾是無認知的,只能找到對標,比如計程車和專車,而快車是介乎於兩者之間的一種服務。
如何更好的設計快車體驗呢,其實用價格比專車低、比計程車干凈舒服、且車多三個認知來傳遞給用戶,就能讓用戶快速接受並理解。
四、接收需求判斷真偽
真需求要滿足三個條件
1. 該用戶屬於目標用戶
2. 需求必須符合產品定位
3. 需求能夠實現
五、如何分析需求
1、採用用戶故事的方式進行分析
需求是結合用戶表達的外在慾望、內在的核心訴求以及可用成本的綜合評估。
基於這個定論,我整理了一句話,可以作為需求分析的一個評估框架—— 我們為誰用什麼方法解決了一個什麼問題?
在這句話里,「誰」指的就是我們的目標用戶,我們需要明確用戶畫像;「問題」對應的是前文提到的需求,而「方法」就是我們基於需求提供的產品方案。
我們為誰用什麼方法解決了一個什麼問題?其實就是在反問我們自己,作為產品經理,你在為哪類人服務,他們的核心訴求是什麼,你設計了一個什麼產品方案去滿足他們的需求。
用戶分析,我們可以從用戶身份和用戶特徵兩個角度出發,用戶是什麼人群,年齡、性別、地區等都是構建用戶畫像的基本素材。
目標用戶有什麼樣的特徵,比如職業特徵、文化特徵等,這些都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用戶。
其次是需求場景,說白了,就是用戶是在什麼環境和狀態下來使用我們的產品。
「場」是時間加空間,「景」是情景和互動。當用戶停留在這個空間的時間里,情景互動觸發並裹挾用戶的意見就是場景。
可以用比較通用的馬斯洛需求理論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評估滿足的是哪個層級的
需求,或者是通過用戶體驗五層模型來劃分需求層級。
用戶價值是從體驗和效率兩方面來衡量的,一個需求能改善現有體驗,那就能提升用戶價值,能提高使用效率,也能提升用戶價值。
如何衡量體驗是否有提升呢,可以用新體驗減去舊體驗的方式,例如針對某個體驗改進,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新舊體驗相減得到的用戶投訴率,如果為正,說明用戶價值有提升。
而效率則可以通過用戶完成某一任務的平均時長來衡量,例如在電商產品中,用新舊總平均成交轉化時長的差值來衡量提單效率是否有提升。
商業價值就比較直觀了,關乎於成本和利潤,互聯網傳統的商業化方式包括了廣告、游戲、會員等。目前也有很多做增值服務和第三方能力輸出服務的,這都是商業化手段,同時也會對應到一些產品需求上。
2、馬斯洛框架和營銷層方式結合起來
做需求調研和分析,最尷尬的結局就是:用戶以為自己說清楚了,我們以為自己聽清楚了,結果兩邊就這樣整差了。
在產品上線之前,甚至在進入產品設計階段之前,我又怎麼能知道我做的需求分析已經足夠深了呢?
行業給出的一般方法是MVP(MinimumViable Proct),利用MVP收集線上實際數據。 但MVP只能告訴你,你是錯了還是對了,依然解決不了「為什麼」以及「應該怎樣」的問 題。況且MVP還有覆蓋度的問題,怎麼設計才能讓MVP覆蓋所有「應該」被測試的場景呢?
到了1959年以後,馬斯洛認為「人本」的導向會產生「自由主義」傾向,從而產生自私、不負責任、不顧他人、自我放縱等自我中心傾向。於是,馬斯洛於1969年發表了論文《Z理論 ——兩種不同類型的自我實現者》,並依照「超人本心理學」(Trans-HumanisticPsychology)將需求層次理論拆解為三個次理論:X理論、Y理論和Z理論。
依次為:
Z理論
最高需求(超越性靈性需求)
Y理論
自我實現需求
尊重需求
社會需求
X理論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營銷學中的需求分層
在科特勒老師的《營銷管理》(15th Global Edition)中,給出了這樣一個案例:
表明了的需求:顧客需要一個便宜的汽車;
真正的需求:顧客需要一個養車比較便宜的汽車,而不是價格便宜的汽車;
未表明的需求:顧客希望零售商提供較好的服務;
愉快的需要:顧客希望零售商給裝配車載GPS系統;
秘密的需要:顧客希望朋友們將TA看作是懂行的消費者;
有了前面兩套框架,我們就守住了需求的來源和表達過程。但是兩套框架的用法正好截然相 反:馬老師的框架是「5:1」——從五個層次里選一個當前所在的層次;但營銷學的需求理論 是「1:5」——拿到一個需求從五個方面來分解。
我們用賣蘋果的例子還原一下需求分析的過程:
用戶說:「我要買一個蘋果」。此時千萬不要直接就套上馬老師的需求層次了,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根本性」的需要,而是一個結合了具體產品——蘋果的具體需要。
這時應當用的是營銷中的五個分類:
表明了的需要:我要一個蘋果;
真正的需要:可能是解決餓肚子,可能是解決饞,更有甚者是解決低血糖的症狀等
等;
未表明的需要:如果為了填飽肚子,就需要個大的;如果為了解饞,就需要味道好
的;如果為了解決低血糖,就需要一個更甜的;
愉快的需要:吃飽了、解饞了、頭不暈了(低血糖的症狀之一)當然開心,如果買一
送一、免費加工成蘋果汁、還能額外加點糖,有可能就更好了;
秘密的需要:可能是工作繁忙,接下來還要趕往別處,實在沒時間吃別的了;又或者
是最近吃胖了,需要用水果當飯吃;
六、評判需求價值
1. 廣度:受眾人群以及受眾面
2. 強度:用戶對於需求的迫切程度
3. 頻率:間隔時間及可持續性
七、砍需求能力
1. 對需求進行價值評估和量化
2. 關聯性較強的需求進行整合
3. 排列優先順序
所有對產品的價值判斷,都基於對行業、市場的探知程度;對人性的認識和了解程度(發現沒有,把握人性始終貫穿產品的各個層面)
八、對需求分類
九、對需求排優先順序
能用是基本要求,能用的標準是產品功能完整、沒有異常、邏輯閉環,如果功能或流程缺失,或者產品有bug,那是達不到能用的標準的。
易用對應一些錦上添花的需求,在滿足能用的前提下,做流程優化和交互優化,使產品達到用戶體驗良好的狀態。
愛用是讓用戶形成習慣和依賴,例如我們在朋友圈裡發布了很多內容,隨著內容增多,我們的離開成本就越高,並且每次都能收到朋友圈的正向反饋,這個閉環就能形 成習慣和依賴。
傳播能力使產品具備價值可擴散的屬性,滿足用戶需求並獲得市場認可後,需要將價值外延以吸引更多的用戶,這是建立在基礎功能完備、體驗優良,並且滿足用戶價值 的前提下。
十、如何提升需求分析能力?
1. 傾聽
首先是傾聽,面對需求方,不論是用戶還是運營還是工程師,首先做到先聽,這是放下自我做產品的前提。
什麼是事實? 客觀的原因和現象是事實,基於現象去分析背後的原因,基於原因再形成觀點。
2. 觀察
其次是觀察,觀察是最好的洞察用戶需求的方式,到用戶身邊去,看他們做了什麼,行動往往反映了用戶的真實訴求。
3. 同理心
如何切身感受、設身處地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到用戶的環境中去,感受用戶不如變成用戶。
只有切身感受,尤其是感受到了痛,你才真的理解了用戶。
附記:
需求溝通:需求中的需求?
至於怎麼講,我們還可以套用前面的框架——老闆跟你說:「你做個需求分析」。
那麼:
表明了的需要:老闆需要你做一個需求分析;
真正的需要:老闆可能在策劃下一款新產品,或者要把一個競爭對手打掉,或者是老闆的老闆要求下來的,或者......
未表明的需要:時間呢?質量呢?形式呢?匯報對象呢?怎麼,你不知道?快問啊!
愉快的需要:老闆可能希望你從不同的視角(員工視角、跨行業視角、年輕視角等 等)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可能希望你直接做成他能用來匯報的ppt格式,可能......
秘密的需要:老闆背負著公司巨大的業績壓力需要尋找突破口、老闆「可能」也有自己升職加薪的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