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土壤測量
土壤測量在地勢平緩、地形切割較小、水系-溝系不發育、無法採集水系沉積物和溝谷沉積物的丘陵地區使用,或在以水系沉積物測量、溝系沉積物測量方法為主的測區,在局部水系、溝系不發育地段作為一種輔助方法使用。土壤測量所採集樣品基本是原地殘積或經運移距離不大的坡積物,因此土壤測量樣品一般僅代表采樣點附近較短距離內的元素含量狀況,具有較好的定位作用。
圖4-2 東安金礦5號金礦體地段溝系沉積物測量試驗剖面
1.采樣介質
土壤測量主要採集山脊、山坡上的殘坡積土壤。由於這些地段多處於「殘積景觀」,以物質帶出為主。因此,礦化異常地段土壤測量元素含量數據往往低於基岩。岩屑是指尚未成壤的岩石碎屑,由殘坡積的岩石碎屑組成,其元素含量比較接近基岩。一般情況下,運用土壤測量開展1∶50000地球化學測量時,採集細粒級土壤樣品即可;當土壤介質受到較強的淋溶作用,元素流失明顯或土壤表層受到風成沙干擾時,選擇岩屑或岩屑土壤混合樣。
2.粒度分布特徵
(1)殘坡積土壤
在塔源和二道河子試點區,殘坡積土層中的物質以-4~+20目的粗粒物占優勢(表4-7),分別高達72.75%和53.83%;在得耳布爾地區各粒級物質的比例相對較平均,粗粒物質僅有36.85%。總體上來說,殘坡積土還是以-5~+20目的粗粒物質為主;同時表現出自北向南粗粒級的比例越來越大的趨勢。表明不同地區岩石風化的程度有所差異。
表4-7 東北森林沼澤區殘(坡)積土粒度特徵(%)
(2)腐殖土
腐殖土層中的物質以-80目的細粒物質占優勢(表4-8)。從北向南(得爾布爾→牡丹江),其粒度由粗變細的趨勢十分明顯,-80目顆粒的比例從30.77%增長到72.45%。表明南部地區土壤化的程度要較北部地區強烈得多。
表4-8 東北森林沼澤區腐殖土粒度特徵(%)
3.采樣層位和粒級
根據得耳布爾鉛鋅礦、莫爾道嘎金礦、東安金礦、多寶山銅礦試驗剖面結果,該類地區B層土壤不發育,各地區、各類礦床土壤測量採集C層頂部層位樣品可以有效指示礦體部位,A層土壤對礦體指示作用較差。
樣品富集粒度在不同地域、不同礦床、不同元素間存在一定差異:
1)莫爾道嘎金礦區殘坡積土壤中Au元素富集於-4~+40目粒級。
2)得耳布爾鉛鋅礦區殘坡積土壤中Pb、Zn富集於-4~+60目粒級。
3)東安金礦區礦體上部土壤中Au的-10~+60目優於-60目粒級。
4)多寶山銅礦區土壤中Mo富集於-10~+60目,Au、Ag富集於-60目,Cu各種粒度差異不明顯。
在多寶山銅礦礦化地段開展了1∶50000土壤測量-10~+60目和-60目粒級對比試驗,Cu、Mo、Au、Ag在兩種粒級中均有富集,只是-10~+60目粒級富集概率高於-60目粒級。
在吉峰、西陵梯礦化異常區1∶50000土壤測量-10~+20目和-20目粒級對比試驗發現,Cr、Ni、Co、As、Sb和部分Au富集於-10~+20目,Cu、Pb、Zn、Ag和大部分Au富集於-20目粒級。
4.采樣方法
土壤測量采樣層位為殘坡積形成的土壤C層頂部(B層發育時可以採集B層),采樣粒級為-10~+60目或-20目。為了使樣品有更好的代表性,應使用多點采樣法。由於1∶50000土壤測量采樣密度僅每平方千米幾個點,正確選擇采樣位置對於有效發現與礦床有關的地球化學異常至關重要,應盡量將采樣點位布置在可以接受外來沉積的山的坡腳、緩坡、地形由陡變緩的部位。在采樣點的布局上要盡量做到有效控制。
5.采樣密度
采樣密度與勘查目標物和目的物的大小有關,在目標物大小不清的情況下,1∶50000土壤測量可以採用大致相當於500m×250m的測網,即8樣/km2的采樣密度,基本不會漏掉有價值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