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震中怎樣測量震源位置
地震波——來自地下的信使。當一個地震發生後, 人們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它發生的位置和大小,這也是指導隨後救災行動的重要數據。大地劇烈地顫動,顫動的原因就是地震波,它不 僅帶來的巨大的破壞, 也帶來了地震的信息。我們用地震儀記錄下來地震波的樣 式,通過一系列的處理,就能知道地震的位置和大小。 地震波有好幾種類型,分別為 P 波、S 波和面波,分別有不同的速度。其中 P 波最快,S 波次之,面波最慢。地震可以同時激發 P 波和 S 波,但由於二者速度不同,到達某一個地震台的時間也就不同,P 波先到達,而 S 波後到達。P 波 和 S 波在地殼中傳播速度是已知的, 二者到達地震台的時間之差也可以測量得到, 通過比對地震走時曲線就能得到台站和震中的距離, 那麼地震肯定發生在以台站為中心、距離為半徑的圓上。三個台站記錄到地震波以後,就可以在地圖上畫三個圓,三個圓的交點就是地震發生的位置了。
地震的測量主要是指震動的強度。地震的原因,通常是地殼中的岩石產生斷層,兩片岩石斷裂而互相摩擦。摩擦的力量非常大,常會引起岩石的震動,這種震動可以傳到數千千米以外的地方,因此東京發生地震,紐約的地震儀也能測得出來。
地震是由數種不同的震波組成的。每種震波在地殼小進行的速度都不一樣,方向也不同。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震動,橫波在地而引起搖晃,表面波則沿地表前進。長波的速度較慢,但力量較大,我們所看到的損害都是長波造成的。
地震儀被安裝在世界各地,每天記錄地震的情形,因為地殼沒有靜止的時候。比較兩三架地震儀的記錄,可以幫助地震學家找出地震發生的地點。
地震儀是懸空的,掛在一根固定的桿上。地震發生時其本身是靜止不動的,但是支持地震儀的桿會動,桿與記錄圖表連接,能記錄震波抵達的時間、震波的強度和方向。
❸ 地震等級是怎樣測定的
測定方法上,地震參數是用不同方位、不同距離的多個地震台站的記錄進行測定;理論上,所用地震台站的記錄越多,測定的地震參數越准確。地震發生後,地震波在地球內部以大約6.5公里/秒的速度轉播,也就是說地震波從震源到地震台的傳播是需要時間的。但從地震救援角度,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把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報告政府並向公眾發布。
根據地震數據處理規定,地震參數測定分兩個階段:一是地震速報,使用最先接收到地震台站的觀測數據進行快速地震參數測定,並及時發布地震信息;二是精細分析,即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記錄進行地震參數的進一步分析,給出最終修訂結果。大多情況下,地震速報參數和修訂參數有一定差異
目前在國際上,地震參數的測定分兩個過程,一是計算機自動測定與人機交互快速測定,二是最終的修訂。前者是在地震發生後,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會給出自動處理結果,並通過網站、手機簡訊的途徑發布地震信息,隨著地震台站數據的不斷增加,測定的地震參數也在不斷地變化;後者是待所有地震台站的資料收集以後,給出最終地震參數,編輯出版地震觀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