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學校教學的方法和步驟

學校教學的方法和步驟

發布時間:2023-08-05 06:09:35

❶ 教學過程與方法有哪些

我們不是知識的生產者,我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以更專注的姿態,幫你尋找更多適合自己成長的有效資源還有那些鍥入心靈的文字。與高人交心,輕松學習,把時間留給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我特為你准備了教學過程中可能用到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教學的過程

教學過程的四大基本規律包括: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1.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習間接經驗具有高效率性,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知識。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強調學生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決不能忽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在認識客觀世界中的作用,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3.反對只重視某一方面知識的片面觀念

①只強調間接經驗:赫爾巴特。

②只強調直接經驗:杜威。

二、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智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鞏固程度和運用程度,因而智力的發展是掌握知識的不可或缺條件。

3.反對單純抓知識傳授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觀點

①只重能力—形式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智力。

②只重知識—實質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獲得知識。

三、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1.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科學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學生思想的提高需要知識做為基礎,知識的增加有助於學生的道德認識。

2.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

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以及積極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

3.反對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識的單一思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又要防止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義。要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做到教書育人。

四、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客體。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學生是完整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反對只強調某方面作用的孤立觀點

①傳統教育派(赫爾巴特):只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現代教育派(杜威):只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

言語理解與表達教學過程的方法

第一:舉例教學法。所謂舉例教學法,是指在授課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可以針對於例題,列舉適當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所要講明的知識點。

例如,在講主旨概括題和意圖推斷題的時候,談到主旨概括題和意圖推斷題的區別,我們就可以給學生舉例子。

“吉林省的省考臨近,很多的考生們都在進行緊張而有效的復習工作中”

A.很多人在為吉林省的省考做准備

B.大家要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啊!

針對於上面這句話,那麼如果問題是:這段話主要說明了什麼,那麼顯然是主旨概括題。那麼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基於原文,進行總結和概括,正確答案即為A。那麼如果問題是:這段話意在說明什麼的話,那麼顯然是一道意圖題,應該分析作者的言外之意,進行合理的推斷。正確答案即為B.

第二,對比教學法。所謂的對比教學法,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在講授一些知識點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採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區別。

例如:有一種看法認為結構游戲只不過是幼兒園拼拼湊湊、搬搬運運而已,無須教師過多的參與。其實,結構游戲如能進行得好,它不但能培養幼兒的搭配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思維能力,而且能促進幼兒手、腦、眼協調一致的能力和培養幼兒對造型藝術的審美能力。但要使結構游戲發揮出如此的作用,教師不僅要參與,更要不失時機地示範、指導、點撥,否則,便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幼兒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結構游戲

B.幼兒教師與幼兒能力的形成有很大關系

C.合格的幼兒教師應掌握結構游戲的教法

D.幼兒對造型藝術的審美能力有賴於結構游戲

此題在講授的過程中涉及到一個具體的知識點叫做援引。援引又分為兩種,即正面援引和反面援引,正面援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因此對於幫助考生理解作者的觀點十分重要。那麼,在講授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正面援引和反面援引的區別。也就是說,通過對比,找出正面援引和反面援引的區別即為:正面援引是作者所引用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是相同的,通常的引導詞為正因——,因此——。而反面援引是作者所引用的觀點和自己想表達的觀點是相反的,引導詞為有一種觀點認為——,但是——。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於知識點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並且夯實知識點。

語文課上的教學方法

1.手把手教寫漢字

研究寫字教學好幾年了,目前,還沒有找到比“手把手教”,更為有效的方法。如果有老師的字寫得不好,或者說她捨不得下功夫,沒有彎下腰去,手把手地教孩子。基本可以斷定,班級中的孩子,書寫一定不怎麼好,至少不會又快又好。“放鬆”這種細微的技巧,以及正確的書寫姿勢,真的不是教師講解,學生就可以掌握的。每節課,都要留一定的時間,讓孩子書寫。教師今天教幾個,明天教幾個,一個星期,來一個輪回。當然,個別比你寫得還好的,就不要去教了。一個學期,近20個輪回,絕大多數的孩子,書寫都會大有進步。

2.一句句教讀課文

不要老是讓學生自由讀、齊讀、賽讀、合作讀……你有沒有發現,出彩的永遠都是那幾個語言天賦比較好的孩子。剩餘的大多數,原地踏步,不斷重復,二沒有提升;少數幾個,到了小學畢業,六年時間,還不敢張嘴大聲讀書,別說正確流利有感情了。最好的辦法,是教師帶讀課文,一句一句、甚至半句半句地教。當然,如果你班的孩子懶惰,不肯出聲音,可以讓全班站起來,誰的聲音響亮,可以先坐下。教師一邊教,一遍拍那些讀得好的同學的肩膀,示意他們坐下。你會發現,所有的學生都在讀,都在大聲朗讀,他們會模仿你的聲調、你的氣息、你的韻味、你的感覺……天長日久,他們就有了你朗讀的狀態,逐漸超越了你。堅持一年半載,我敢肯定,你們班的孩子,個個都是朗讀的高手。

3.背誦優美段落

不要把課堂肢解為無數細小的碎片,頭緒繁多,做不出成績。不要把背誦的任務全部放在課外。課堂上,要留出大塊的時間,讓孩子背誦。背誦一段話,真的不是三五分鍾就能解決的問題。我還是希望教師可以一句一句地教,教順了,帶著孩子們理清線索,列一張思維導圖,按圖索驥,學生就能很快背誦下來。記憶力的習慣,是需要培養的;記憶力,是需要打磨的。長時間不訓練,就像刀生銹了,也就報廢了。當然,最好是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挑戰老師,學生會更有興趣。

4.經常聽寫生字詞

生字詞的聽寫,至少每天2次,家裡一次,學校一次。當然,每次聽寫的數量,可以適當少一點,八個、十個都可以,復習的時候,可以更多一點。最好能有所選擇,挑選學生容易出錯的字詞,反復聽寫。要經常抽錯別字多的孩子,到黑板上書寫,對他們是一種激勵。聽寫後,立即改錯,哪怕接下來進行課文內容教學。改正錯別字,比其它事情重要得多。會就是會,不會就多寫幾遍,甚至造個句。一個經常寫錯別字的孩子,學習成績能好么?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被冠名為“灌輸”的教學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必須動起來。這些方法,所訓練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功。基本功的訓練,是不需要過多的新理念、新方法,需要扎實的訓練和持久的耐力。沒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你讓的書讀得再多,再能言善辯,哪怕是胸藏萬卷、口吐蓮花,也不過是綉花枕頭而已。你會發現,到了關鍵時刻,孩子們所學習到的那點方法、技巧,統統拿不出手。

❷ 常用的教學方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教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 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 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 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 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 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 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 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 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 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 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 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 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 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 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 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 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語文教學方法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路、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舉隅:

1、語感教學法 (洪鎮濤、王尚文)

2、思路教學法

3、情感教學法 (於漪)

4、案例教學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點撥教學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學法 (李吉林)

7、導讀教學法 (錢夢龍)

8、目標教學法(布盧姆)

9、反饋教學法(劉顯國)

10、問題教學法(杜威、馬赫穆多夫)

11、欣賞教學法

12、活動教學法 (杜威)

13、點面教學法

14、愉快教學法 (上海一師附小等)

15、成功教學法 (上海閘北八中)

16、整體教學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學法 (美國的斯萊文、前蘇聯阿莫納什維利)

18、啟發式教學法 (《學記》、柏嘗試教學法拉圖)(邱學華)

19、設計教學法 (克伯屈)

20、發現教學法 (布魯納)

21、創新教學法 (奧斯本、吉爾福特、陶行知)

22、差異教學法 (華國棟)

22. 單元教學法

23. 比較教學法

24. 程序教學法(普萊西、斯金納)

25. 直觀教學法

26. 圖示教學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學法 (洛扎諾夫)

28. 競賽教學法(羅樹根)

29. 大語文教學法(張孝純)

30. 非指導性教學法(羅傑斯)

31. 掌握學習教學法(布盧姆)

32. 道爾頓制教學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義學習教學法(奧蘇貝爾)

34.遷移教學法 (馬芯蘭)

35.嘗試教學法 (邱學華)

36.學導式教學法 (胥長辰)

學生學法 :  討論法(合作學習法)  實習作業法  練習法      參觀法      自主探究法 

            發現教學法    欣賞法

            發現法教學法    ( 網路)

        發現法作為一種嚴格意義的教學法是美國認知主義心理學家傑羅姆.S .布魯納(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的。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認真指導下,能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原理。

      中文名      出處            提出者          性質      發現法特點

      發現法  《教育過程》  Jerome S. Bruner      教學法      聽語音

        在這個認知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這種興奮感和自信心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布魯納說:「發現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發現法能較正確地、較充分地體現出教和學這對矛盾在發展中的關系。發現法又稱探索法,研究法,現代啟發式或問題教學法。指教師在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是給他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獨立實現認識過程,即在教師的啟發下,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科學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發現法背景 

        發現法就其思想淵源說,是個古老方法。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愛彌爾》中作過這樣的:表達「至於我,我是不想教愛彌爾幾何的,相反地,要由他來教我;由我尋找那些關系,而他則發現那些關系,因為我在尋找那些關系時,採用了使他能夠發現那些關系的方法。」

              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說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又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英國的斯賓塞也說過「堅持一個人無論怎樣也不過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859-1952)曾認為:「學校中的求知識的目的,不在於知識本身,而在於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這些觀點,無疑是發現法的思想基礎。

        發現法雖是很老的一種方法,但並未確立起明確的定義。有人指其為教法,有人指其為學法:而有人則主張,應把「靠發現而學習」與「以發現為目標的學習」區分開來。前者是通過發現過程進行學習的方法,而後者則是把學習發現的方法本身作為學習的目的。不過,有的人往往把兩者結合起來。美國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認為要培養具有發明創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但要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發展學生對待學習的探索性態度,從而大力提倡廣泛使用發現法。他指出:「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他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由於他的倡導,引起了人們對發現法的重新關注和研究。

        發現法學習過程 

        發現法的基本的典型的學習過程是:(1)掌握學習課題(創造問題情境);(2)制定假設(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的假設和答案;(3)發現補充,修改和總結。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有如下優越性:(1)能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2)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增強自信心;(3)能使學生學會發現的試探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發明的態度;(4)由於學生自己把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和鞏固學習的內容,並能更好地運用它。

        發現法優缺點 

          發現法雖有一定的優點,但不是唯一的教法或學法,必須同其他方法結合一起使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有人研究指出,不能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科學家的發現方法完全等同起來;由於發現法需要向學生揭示他們必須學習的有關內容,耗時大多,是不經濟的;發現法,是適合於那些能引出多種假設,原理,能明確展開的數理學科,並不是對所有學科都是有效的;由於發現法需要學生具有相當的知識經驗和一定的思維發展水平,並不是對兒童發展的任何階段都是適用的。同時,發現法的使用,還需要邏輯較嚴密的教材和具有較高水平的通曉本學科科學體系的教師。

          發現教學法的步驟是什麼?  有6個!

        第一步:提出要求,使學生明確發現目的。思維源於問題,疑問引發發現,應用發現教學首先需要給出「發現」的明確任務和目標。

        第二步: 做出假設,使學生明確思考方向。

        第三步: 創設情景,使學生面臨矛盾。只有內心的「矛盾」,才可能引起學生求知探索的動力,所以在提出要求、給出假設後,需要進一步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矛盾」。

        第四步: 指導學生根據案例,整理資料,羅列證據,發現結論,歸納總結。

        第五步: 將發現的結論與事實材料結合,加深理解。學生一旦發現自己的歸納結論與「答案」一致時,會欣喜異常,若出現不一致,教師則應加以指導。

        第六步: 將發現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實際。這個環節是發現教學法的升華,也是一個後續的要求。

                        發現法

          發現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以發展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以學科的基本結構為內容,以再發現為學習步驟的教學方法綜合方式。以研究法為主,將實驗、考察、討論、自學進行綜合,強調學生是發現者,參與知識的建立過程,關心學習過程甚過關心學習結果。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學習,發現事物的變化及內在聯系,從而獲得規律性的知識。

      教學手段有哪些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

教學手段是只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教具等,包括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像幻燈片、收錄機、小黑板、多媒體、實物展示台等。

教學方式是在教學中採用的手段,如網路,觀看視頻課件、通過BBS、聊天室等多種手段,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等。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一定環境下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方法論體系,是基於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序。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1)一是指具體的教學方法,從屬於教學方法論,是教學方法論的一個層面。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

(2)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3)教學方法不同於教學方式,但與教學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方式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式組成,可以分解為多種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教學方法是一連串有目的的活動,能獨立完成某項教學任務,而教學方式只被運用於教學方法中,並為促成教學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服務,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與教學方法密切相關的概念還有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為完成某一教學課題而運用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方法的程序及策略體系,它由若干個有固定程序的教學方法組成。每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具有獨特的功能。它們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教學實踐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現代教學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是傳授——接受模式和問題——發現模式。

二 運用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1.注入式

2.啟發式

提倡啟發式,發對注入式

三 我國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談話法

3.討論法

4.演示法

5.練習法

6.實驗法

四、 教學方法的選擇

1.根據教學任務

2.依據教學內容

3.依據教學條件

❸ 教學過程包含哪些基本步驟

教學過程是實現教育目標,實施課程的核心活動。只有優化的教學活動過程,才能充分實現教育目標。要全面實現教育目標,必須認真研究教學過程,弄清它的基本要素,基本規律和基本階段,進而為科學地制定教學原則,確定教學方法,全面組織教學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和認識基礎。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一)心理准備階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備。如果學生頭腦中的興奮中心還沒有向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轉移或接近,或者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題毫無興趣,似乎是強加於他的苦差使,則學生還沒有作好心理准備,那麼在沒有心理准備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的。故心理准備階段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的階段。
心理准備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求知慾,創設一種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認知興趣。
(二)感知知識階段
感知知識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物(物體、現象等)進行觀看、觸摸等,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的基礎。這個階段教師可以盡量出示實物、呈現事情發生發展過程,模擬有關現場,為學生感知創造機會與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途徑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1)直接途徑。即讓學生直接知覺和觀察,如利用教學參觀、做與實際條件相類似的實驗,以及對從自然界中取回的材料進行直接感知。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觀察方法,讓他們盡可能地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使知覺活動成為自覺積極的心理過程,這不僅使感知更完善、確切,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2)間接途徑。是指教師利用語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觀教具,對學生所要學的教材進行生動的敘述和描繪,啟發學生聯想,使學的記憶表象得以重現,並按照語言的描繪加以改組,從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這同樣具有直觀作用。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要通過自己的講述,幫助學生閱讀課本,獲得語言感知,同時又使學生通過課本的文字和插圖獲得感知。通過多種感官的感知,能提高感知效果。這種間接途徑有它的作用,但畢竟不是對現實的知覺,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夠真切、完整和穩定。所以,教學應該把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結合起來,互相補充,效果更好。
表象在學生意識中的發展不是單獨進行的,常常與思維加工聯系在一起,而且學生的認識不應該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需要上升到概念。
(三)理解知識階段
學生怎樣才能形成科學的概念,真正理解教材呢?概念的形成是學生認識上的飛躍,是個復雜的過程,包括了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動腦,勤於思考,開展思維活動。進行思維活動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基本的是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分析就是將對象的各種因素進行區分,從而分出它的各個組成因素,加以認識;綜合是對組成客體的各種因素之間聯結成整體的各種關系的研究。概念的形成需要感性材料做基礎,但也離不開過去已有的經驗和概念。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精選典型材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舊經驗,往往不科學,如「0」就是沒有意義了,要注意改造,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個積極思維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鞏固知識階段
鞏固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這是由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書本知識,間接經驗,易受遺忘規律所制約,因為鞏固知識是大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系的不斷強化,如果不抓鞏固工作,暫時聯系得不到強化,就會產生遺忘。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不鞏固,就不能進一步領會和掌握新知識,而且只有當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今後才能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因此,鞏固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是必要的。
(五)運用知識階段
即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各種課業中,用實踐檢驗知識,通過反復的練習活動使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這個階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練習素材,練習題目不要過難,也不要過易,過難不利於學生建立學習信心,過易會使學生感到沒意思。練習的數量也不要過大,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轉化為技能,技巧,使其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加深對所學教材的理解和記憶。運用知識,也是認識上的一次更重要、更高一級的飛躍。因為這是在各種條件下,要求學生再現、重新組合、靈活運用知識,特別有利於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來獲得反饋信息:(1)通過學生的表現獲得反饋信息。教師的每一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的反應,通過他們的表情、精神狀態或其他活動,教師可以了解他們對講課的態度,判斷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控制措施,改進教學;(2)通過提問獲得反饋信息。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反映他們對知識接受、理解和應用的情況,也是反饋的一種形式;(3)通過檢查書面作業,測驗和考試獲得反饋信息。通過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能有效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學生智力發展的水平和學習態度。因此,必須要求學生能堅持進行自我檢查,獲得反饋,反饋愈及時,反饋的信息愈多,就愈能使教和學及時得到改進。
評定,是以學生的作業、測驗和考試為根據的,及時、公正的評定,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檢查,以便改進教師的教和指導學生的學;通過師生雙方對學習效果的評定,還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樣,師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學質量。

❹ 關於大學教學方法與手段

面對黑壓壓的學生,高校教師在大課上講得口乾舌燥但又孤掌難鳴,學生卻昏昏欲睡收獲很少。大課究竟怎樣上才能取得成效呢?接下來來講講大學教學的方法與手段:

大學教學方法與手段

多方位出擊

課堂管理要有策略

學生夾雜在眾多同學之中有一種“隱逸感”,遲到、早退、課上聊天、玩手機的現象相比小班課尤為嚴重。教師要確定可能出現的課堂管理問題的優先順序,並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對策。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維持良好課堂紀律的關鍵是保持學生的積極性,否則學生很快會覺得課堂與我無關分心到其他事情上甚至溜出教室。

2.不能阻止學生帶手機、電腦到課堂上,就鼓勵他們利用網路解決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但需確保問題足夠難,學生不能通過網路輕松搜到答案。

3.在講授內容時教師要在教室內四處走動,從學生身邊經過可以避免學生走神分心。

4.性格各異的學生齊集一堂,有時候難免有學生對教師教學提出異議。為了減少異議發生的可能性,教師在學期之初應明確提出教學異議的訴求方式。在課堂上確實發生時,教師不能視之不顧,應以溫和的態度根據具體問題決定是當場或是課後解決。

反饋評價要及時

理想的課堂上,學生應該有多種途徑實踐學到的知識並且獲得足夠的反饋評價,而大課人數龐大,評價措施也應作出相應調整。例如:

1.給學生布置課堂主動學習任務,並於當堂課下課時返回,教師在下次上課前檢查一部分測驗結果,以了解學生的共有疑惑,便於新課開始前解答。

2.利用多媒體教學等技術手段實時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重復講解某個難點或是讓學生相互指導或討論。

3.可行的話,將主動學習採用的練習方式融入到考試當中。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主動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升學習效果。同時,如果在課堂活動中將學生表現作為期末加分項目,可以增加出勤率並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4.可以讓學生相互評價對方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給學生充當“教師”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學生及時得到評價回饋,形成良性循環。

主動學習提高學生活力

在大課上採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教師沒有精力和時間去關注每位學生的聽課效果。學生只是被動聽講很難跟上教師的節奏,學習效果不佳。主動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機會在課堂上臨場思考、分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過,勞埃德-斯特瓦斯認為主動學習不是講授式教學法的替代,將二者結合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教師可以參考下列做法結合實際進行運用:

1.每次課上至少進行一次主動學習活動,不必過於復雜,簡單的TPS(Think,Pair,Share)策略效果就很好。

2.問題要有深度。簡單的選擇題不會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好將實際問題和課堂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運用所學進行分析並提出辦法。

3.分組學習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方式。學生在小組內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再在課堂上分享各自的觀點,能夠促進全面思考。錦上添花的做法是讓學生先各自思考寫出自己的觀點或是問題的解決辦法,再相互討論。

4.教師可以引導討論過程,隨時提出問題,及時給出反饋,以掌控課堂的進程,而不是把時間全部交給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教師是引導者而不是旁觀者。

在解決大課學生出勤率的問題上,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技術手段解決點名打卡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逃課往往是因為課堂枯燥乏味,學習效果很差。因此,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是保證學生出勤的有效手段。

鏈接麥可思研發的Mita(麥可思智能助教)是一款基於大數據的輕量級應用軟體,具有教學輔助、學習預警和過程性教評功能,可以幫助教師輕松實現課堂簽到、測試、提問和分組等功能。

頭腦風暴創造課堂新技巧

主動學習是營造積極學習氛圍的關鍵因素,但是主動學習採用的策略若是一成不變難免使學生感到厭煩、失去興趣,經常換用新穎的教學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喬治亞大學教與學中心組織了若干教師學習委員會,人數在5至15之間,每三周組織一次例會,相互分享交流自己的課堂技巧。這一行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把某位教師的課堂主動學習方法轉化為人人都可以掌握並運用的課堂策略。

同時,學校還成立了25位教師組成的創新合作團體,其中23名教師都有超過百人的大課。2015年,該團體完成了翻轉課堂的運用。2016年,他們把目光放在Scale-Up方法上,這一教學策略由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一位物理學教授率先運用:學生分為三組,每組三人一桌共用電腦,共同完成練習,教師則在教室內穿插徘徊提供指導。這一方法已經在200多所高校得以運用,實踐證明能提高大型導論課的通過率。

教師們聚在一起進行教學技巧“頭腦風暴”,提出了許多新穎的主動學習方法,激發了課堂學習積極性。加里•T.格林教授就使用過“扔紙團”:學生在紙上列出三個知識點,然後把紙張揉成小團扔給其他同學,接到紙團的學生打開之後補充三個知識點,如此,拿到九條知識點紙團的學生就能藉以總結當堂課的主要內容。

格林教授還帶過紙袋到教室,首先根據學習內容提出有深度的問題的學生可以獲得紙袋內的物品,包括金槍魚三明治、口香糖和蜘蛛俠玩具。“這一下就激發了學生的活力。”他說道。

有時候,很小的技巧也非常實用。為了快速收攏學生進行課堂學習活動後的注意力,一些教師配備了計時器和麥克風。在大課上給學生幾分鍾時間重溫筆記、做些填空練習,能夠緩解學生緊綳的神經,避免陷入海量的課堂知識中而跟不上教師的講解步伐。

增進師生關系 營造溫暖氛圍

不論課堂大小,友好融洽的氣氛對教學效果大有益處。“陌生感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成長沒有好處。”德寶拉•J.科漢說道。她是南卡羅來納州大學博福特校區的社會學副教授。大課人數甚眾,師生和學生間容易產生陌生感。打破陌生、拉近關系對大課教學尤其重要。

科漢教授在第一堂課上會播放歌曲《三隻小鳥》,歌詞“什麼都別擔心,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傳入學生的耳朵,舒緩其緊張情緒。科漢不僅讓學生在卡片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並放在桌前,還會在學期的前2至3周課上堅持點名以認識每位學生。

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上,科漢常常採取討論的形式,有時是分組討論,有時讓學生單獨在台上發言。她還會讓學生進行隨堂或課後寫作,並在課堂上隨機匿名抽讀寫作內容,以便讓不愛開口的學生的觀點也能得到展現。

作為社會學副教授,科漢還有一個非常“社會學”的做法,她向學生發放電子問卷,收集學生的家庭情況、課程安排、工作、愛好甚至是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等個人信息。根據學生的反饋確定需要單獨溝通的名單,以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指導和關懷,她也鼓勵沒有進入名單的學生主動與自己聯系以增進了解。

科漢教授不僅注重師生關系,還採取措施在學生間營造相互關心、互相理解的氛圍。她定期收集學生結合課堂所學寫下的關於社會和個人問題的郵件,在徵得寫信人同意後,她會在課堂上朗讀信件內容。這一做法使學生更加了解同學的經歷、看法,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很喜歡聽你念別人的故事,我們都有各自的經歷、困惑甚至是痛苦、掙扎。聽到有人和我經歷相似,我會覺得感同身受。知道別人也在了解我的感受讓我覺得莫名的親近。”一位同學這樣說道。

結語

無疑,大班教學的挑戰性非常強,要求教師有優秀的課堂策略去調動眾多學生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看,“人多就是力量”,學生數量龐大為課堂帶來了豐富的多樣性,無論教師的教學內容如何,很可能會有學生作出回應,教師合理利用這一點也能激發課堂潛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之“度”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目的和任務要求,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定的教育教學內容,教師和 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步驟程序和技術手段的總稱[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是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的重要要素,對於完成課程教育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運用應把握度、深度、熱度、溫度、梯度、效度等六個“向度”。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角度”

在物理學中,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要素。作用點選得好,物體就容易被移動或轉動。同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有個作用點。作用點選得精當,學生就容易接受,教學就容易展開。這個作用點就是教學導入,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什麼樣的角度和方式來切入,使學生順暢進入課堂角色,並將其注意力及時、高效地集中於特定的教學任務與程序之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精巧的教學導入能夠成為課堂教學良好的開端,為課堂講授奠定適當的基調,激發學生的情感與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產生“先入為主”和“先聲奪人”之效。

教學導入以開啟新的知識內容與教學環節為目的,要求“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坎上”,進而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導入的設計與運用要根據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針對性和啟發性,注重新穎性與精煉性。合理的角度切入與互動,能夠帶領學生自然地進入到特定的教學情景,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引出新的教學內容或順利過渡到新的教學環節,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主動參與,引發他們對新的知識內容的探究興趣。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深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要以真理的力量去震撼、教育和引導學生。這就要求以教材作為基本遵循,以學生的思想困惑作為基本指向,不斷整合、深化教學內容,注重以邏輯嚴謹、深入淺出的講授方式增強教育教學的科學性與理論性,提高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去認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缺乏深度與高度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容易致使課堂出現兩種不良傾向:一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對某些詞條或概念進行簡單的字面解釋,或者進行從理論到理論的枯燥推導,缺乏對教學內容深入而條理的分析。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使學生感到興味索然,而且極大地降低了理論講解的可信度和啟發性,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難以帶給學生意味深遠的思想啟示,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二是沒有一定理論高度和深度的思想理論課教學,容易致使課堂出現娛樂化甚至媚俗化傾向。一些教師為了追求“眼球效應”,片面強調授課方式的活潑、多樣,以表面的熱鬧消解學生學習的枯燥,用淺層的娛樂方式代替系統的理論講解和深度剖析。這種捨本逐末、缺乏深度的教學方式極易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價值失真,根本無法實現課程本身所追求的信仰與價值觀教育的目標。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溫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溫度”,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強大的親和力與感染力,有助於營造師生交流的良好情境,增強教學的可接受度和實效性。

親和力反映了教師的態度、胸懷和氣場,是教師個性特徵和人格魅力的體現。教師對待學生和藹、友善、理解、尊重、平等、謙遜,學生自然會覺得教師可親可近、可信可愛,進而在心理上接納和融通。實際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與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從接納和喜愛任課教師開始的。而感染力則是指教師要以自身強烈而真摯的情感,努力營造具有感染力的課堂氛圍。它要求教師不僅要用自己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多樣化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和引導學生,還要通過自己的信念、修養、情感、語言等去感化和激活學生。強大的感染力能夠形成一種積極有力的正面氣場,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起到巨大的“調節”與“催化”作用。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熱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熱度”,是指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打破“多數沉默”的課堂狀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熱度”,從本質上說,就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與說服力。

在西方媒體中有一個“吸引力法則”。這個法則的核心就是:同頻共振,同質相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與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產生共振與共鳴,就必須與他們保持“ 同頻 ”,即關注學生關注的“ 熱點”,捕捉學生成長的“需求”,並在教學中去反映他們的“熱點”、擊中他們的“需求”。吸引力不僅是教學方法問題,更是一種教育智慧。而提高思想政治理 論課教學的說服力,重要的是增強理論的針對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來自於發現學生的“疑點”,說服力來自於回答學生的“疑點”。只有善於發現和捕捉學生的思想困惑,才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只有敢於正視和正確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才能增強教學的說服力。教師以我為主、自說自話,無視學生的“疑點”,或者隔靴搔癢、閃爍其詞,躲避學生的“疑點”,其教育教學都不可能取得實效。

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梯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梯度”,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遵循的層次性原則。它具體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教學對象的層次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對象是在校大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由於他們的年級層次、學科專業、思維方式、知識構成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他們對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反應度、認知度、接受度等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層次性差別,站在不同層級的邏輯起點上,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任何超越教學對象層級的教學設計,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是教學內容的層次性。人對新事物的認知必須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過程,即較高層次的認知必須以較低層次的認知為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情感、信仰和價值觀教育為最終目標,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樣需要經歷一個由低到高,即由知識灌輸、情感升華、思想引領到人格塑造的過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必須據此進行層次分明的設計,一方面要遵循學生認知的發展規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另一方面也要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適當選擇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完成教學目標。

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或實效性,即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介四個基本教學要素不斷相互影響、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度”,必須從這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這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前提和保證;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優化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和參與度;三是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加強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政治性和時代性,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可接受性;四是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媒介和手段的更新。主要是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此外,由於教學效果是四個基本教學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加強四個方面建設的同時,還要注意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對其進行系統化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閱讀全文

與學校教學的方法和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快速賺錢方法都可以 瀏覽:880
elisa方法是什麼 瀏覽:175
電動車真空車胎安裝方法 瀏覽:899
調漂方法的講解視頻 瀏覽:809
積壓的文具商品用什麼方法處理 瀏覽:404
樓房循環泵安裝方法 瀏覽:206
給幼魚換水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565
腦囊蟲病常用的檢查方法 瀏覽:395
花土最佳搭配方法 瀏覽:469
火車中線測量方法 瀏覽:658
教頭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60
word批量插入圖片自動排版方法 瀏覽:357
任意數除以九的計算方法 瀏覽:47
四年級數學上冊哪種試商方法簡便 瀏覽:745
新病毒有沒有解決方法 瀏覽:68
用簡便方法計算有哪些算式 瀏覽:720
生而為人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瀏覽:536
電線防水膠布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710
如何調漂最快最簡單方法 瀏覽:357
高壓鍋燉葯用什麼方法洗掉 瀏覽:686